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胃气以降为和。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运化水气精微,运化水液,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宜升则健。肝属木,性喜条达,主疏泄,可调畅气机,疏泄脾胃,助脾胃的运化功能。
脾与胃同居腹内,以膜相连,一脏一腑,互为表里,共主升降,故胃病多涉及于脾,脾病亦可及于胃。肝与胃是木土相克的关系,肝病最容易克脾犯胃。故《金匮要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
慢性胃炎属中医学“胃痛”、“痞满”、“胃痞”等病症的范畴。多因外感寒邪,饮食失节,或内伤劳倦,情志不遂,脾胃损伤,肝气犯胃而引起。若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劳倦内伤,久病正虚致脾胃虚弱;或暴饮暴食,纳谷不下,腐熟不及,饮食停滞;或饮酒过度,过食甘等,嗜食辛辣,耗损胃阴;或过食生冷,寒凉药物,耗伤中阳,致胃失温养;或脾阳不足,寒自内生,致脾胃虚寒,血行不畅,涩而成瘀;或阴虚热化,灼伤胃阴,致胃阴不足;或忧思恼怒,气瘀伤肝,肝气横逆,则克脾犯胃,胃失和降;或肝气久郁,化火伤阴,致瘀血内结,均可引发本病。临证中浅表性胃炎以寒、热、实证为主,萎缩性胃炎则以虚、滞、瘀证为主。
1.寒邪客胃证
【症状】胃痛暴作,脘腹冷痛,得温则减,遇寒则重,口和不渴,喜温热饮,食欲不振,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散寒止痛
【方药】良附丸
【组成】高良姜、醋香附
【方解】高良姜——温中散寒
醋香附——理气止痛
【加减】胃脘痞满,不思饮食,嗳气呕吐者,可加枳实、神曲、鸡内金、半夏、生姜;寒甚者可加吴茱萸;或内服生姜、胡椒汤散寒止痛;轻者可服生姜红糖汤。
2.饮食停滞证
【症状】胃脘痞满或胀痛,嗳腐吞酸,恶心呕吐,食少纳呆,大便不畅或大便溏泄而秽臭,腹满拒按,舌苔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方药】保和丸
【组成】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莱菔子、炒麦芽、连翘
【方解】山楂:消一切食积,尤善消肉积——君药
【加减】脘腹气多胀甚者,加枳实、砂仁、槟榔;食积化热便秘者,加生大黄,枳实;呕吐者,加藿香,苏梗。
3.胃气壅滞证
【症状】胃脘疼痛,胃脘胀满,脘闷不舒,食少纳呆,嗳气则舒,大便不畅,舌苔白或腻,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和胃通降
【方药】加味香苏饮
【组成】苏梗、香附、陈皮、枳壳、香橡、佛手、大腹皮、甘草
【加减】大便不畅或便秘者,加瓜蒌;痛甚者,加川楝子、元胡。
4.湿滞脾胃证
【症状】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嗳气呕恶,肢体困重,倦怠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滑或缓。
【治法】燥湿运脾,和胃行滞
【方药】平胃散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方解】苍术:除湿运脾——君药
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臣药
陈皮:理气化滞——佐药
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使药
【加减】湿郁化热口苦者,加黄芩、黄连;小便黄者,加滑石;胃脘疼痛者,加枳壳、元胡。
5.肝气犯胃证
【症状】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泛酸,食少纳呆,大便不畅,舌暗红,苔薄白或苔黄,脉弦或沉弦。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组成】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君药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使药
【加减】嗳气频作者,加沉香、旋复花;疼痛较甚者,加川楝子、元胡。
6.肝胃郁热证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胁肋疼痛,烦躁易怒,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通降
【方药】化肝煎
【组成】柴胡、白芍、青皮、陈皮、丹皮、黄连、吴茱萸、川楝子、元胡、山栀子
【方解】柴胡:疏肝解郁
【加减】嘈杂泛酸较重者,加乌贼骨,龙胆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瓜蒌。
7.胃络瘀阻证
【症状】胃脘刺痛,痛处不移而拒按,食后痛甚,或有呕血及黑便,舌质紫暗或舌质暗红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大黄、甘草
【组成】生蒲黄、五灵脂、丹参、砂仁、檀香、大黄、甘草
【方解】失笑散:行血散瘀止痛——君药
丹参饮:理气和血止痛——臣药
大黄:逐瘀通腑——佐药
甘草:缓急和中——使药
【加减】兼气虚者加黄芪、党参;兼阳虚者,加制附片、干姜;兼阴虚者,加黄精、麦冬、白芍;有出血者,加白及粉、三七粉;瘀血较重者,加三棱、莪术;伴肠上皮化生者,加白花蛇舌草;血瘀偏热者,加酒军、生地。
8.胃阴不足证
【症状】胃痛隐隐,口燥咽干,烦渴欲饮,嘈杂似饥,干呕呃逆,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
【方药】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
【组成】北沙参、麦冬、生地、当归、枸杞子、川楝子、芍药、甘草
【方解】生地:滋阴养血益胃——君药
【加减】兼便秘者,加肉苁蓉、决明子;伴心烦不寐者,加炒枣仁、百合、合欢皮;若胃脘灼痛,嘈杂泛酸者,可配用左金丸。
9.脾胃虚寒证
【症状】胃痛隐隐,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胃健脾
【方药】黄芪建中汤
【组成】黄芪、芍药、桂枝、干姜、炙甘草、大枣、饴糖
【方解】黄芪:益气升阳建中——君药
【加减】若泛酸者,加吴茱萸、乌贼骨、瓦楞子;泛吐清水较多者,加半夏、茯苓;寒盛而痛者,可用理中丸以温中散寒,中阳得运,寒邪自散,诸证悉除。
10.寒热错杂证
【症状】胃脘疼痛,胀满不舒,或有灼热,口苦泛酸,肠鸣便溏,舌体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或薄黄而腻,脉濡滑。
【治法】辛开苦降,寒温并调
【方药】半夏泻心汤
【组成】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甘草、黄连、大枣
【加减】腹部畏寒而大便溏者,去半夏,加制附片、炮姜炭;恶心纳呆者,加藿香、佩兰、荷叶、生姜。旋复花,代赭石、鸡内金、焦三仙;脾虚甚者,加白术、山药。
慢性胃炎是一种非常顽固的胃部疾病,很容易受各种致病因素的刺激导致复发和癌变,因此,对于此类病人,要特别警惕病情的进展,在防止复发和预防癌变上,可以从三个方面调理:
第一,积极治疗是慢性胃炎治愈的关键,患者切不可因病情好转而停止用药,慢性胃炎是一种长期的反复性疾病,持续用药才有可能完全治愈。第二,慢性胃炎患者平时要进食一些有营养、容易消化、软、烂的食物为主;甜点心、油炸、刺激性的食物要少吃或不吃,辣椒、芥茉、胡椒等食物都会损害胃黏膜;要多吃一些新鲜、清淡的食物,放存长时间的食物不吃,可以多吃含有纤维少的蔬菜、水果,如苹果、梨、香蕉,清淡少油的膳食,清淡膳食既易于消化吸收,又利于胃病的康复。切记不喝烈性的酒、不吸烟、不喝浓茶、咖啡等,这些食物有大量损害胃黏膜的元素,不利于慢性的治疗和愈合。第三,养胃,养胃的方法很多,但要从本质上阻止可能发生的癌变,需从机体免疫功能入手,中医辨证观念认为,癌变是因为“邪不胜正”,故可服用扶正固本的中药如医用级灵芝制剂,健脾养胃,增强免疫,强化机体自身的抗肿瘤能力,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慢性胃病的癌变。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关注袁大夫,科普 健康 知识,同享 健康 生活。欢迎收藏+转发!
医学知识科普我们是认真的,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慢性胃炎,中医称之为胃痛、痞满等,主要证型包括肝胃不和、阴虚火旺、寒热错杂、脾胃虚寒、气滞血瘀等。
我整理10种治疗慢性胃炎的中成药供大家辨证参考。
1.胃舒宁胶囊
组成:甘草、海螵蛸、白芍、白术、延胡索、党参
功效:镇痛,健胃,制酸
主治:用于胃脘疼痛,胃酸过多,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
2.参梅养胃颗粒
组成:北沙参、山楂、乌梅、红花、莪术、土木香、蒲公英、丹参、甘草、白芍、当归
功效:养阴和胃
主治:用于胃痛灼热,嘈杂似饥,口咽干燥,大便干结;浅表性胃炎,胃阴不足型慢性胃炎。及各种胃部不适症。
3.荆花胃康胶丸
组成:土荆芥、水团花。
功效:理气散寒、清热化瘀
主治:用于寒热错杂证,气滞血瘀证所致的胃脘胀闷疼痛、暧气、返酸,嘈杂、口苦,十二脂肠溃疡见于以上证候者。
4.胃散
组成:碳酸氢钠、碳酸镁、木香、砂仁(姜汁炒)、豆蔻、薄荷脑、肉桂、小茴香(炒)、甘草、熟面粉
功效:制酸收效
主治:用于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以及消化不良属气滞证者。
5.祛瘀益胃片
组成:黄芪、丹心、黄柏、甘草、莪术、三七、虎杖、白花蛇舌草、鸡内金、白术、白及
功效:健脾和胃,化瘀止痛
主治:用于脾虚气滞血瘀所致辞的急、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6.养胃颗粒
组成:炙黄芪、党参、陈皮、香附、白芍、山药、乌梅、甘草
功效:养胃健脾,理气和中
主治:用于脾虚气滞所致的胃痛;症见胃脘胀痛,嗳气不舒,纳呆食少,神疲乏力;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7.仙人掌胃康胶囊
组成:仙人掌、木香、蜘蛛香、陈皮、刺梨、枯萝卜
功效:清热养胃,行气止痛
主治:用于胃热气滞所致的脘腹热痛;胸胁胀满,食欲不振,嗳气吞酸,以及慢性浅表性胃炎见上述证候者。
8.脾胃舒丸
组成:鳖甲(制)、黄芪(蜜炙)、陈皮、枳实、白芍、白术(麸炒)、香附(醋制)、草果、乌梅(炒)、川芎、槟榔(炒焦)、厚朴
功效:舒肝理气,健脾和胃,消积化食
主治:用于消化不良,不思饮食,胃脘嘈杂,腹胀肠鸣,恶心呕吐,大便溏泻,胁肋胀痛,急躁易怒,头晕乏力,失眠多梦,对慢性胃炎,出现上述症候者有效。
9.丹桂香胶囊
组成:炙黄芪、桂枝、吴茱萸、肉桂、细辛、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丹参、牡丹皮、延胡索、片姜黄、三棱、莪术、水蛭、木香、枳壳、乌药、黄连、地黄、炙甘草
功效:益气温胃,散寒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用于脾胃虚寒,气滞血瘀所致的胃脘痞满疼痛、食少纳差、嘈杂嗳气、腹胀;慢性萎缩性胃炎见上诉症候者。
10.陈香露白露片
组成:陈皮、川木香、大黄、石菖蒲、甘草、次硝酸铋、碳酸氢钠、碳酸镁、氧化镁。
功效:健胃和中,理气止痛
主治:用于胃酸过多,及慢性胃炎引起的胃脘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686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白带褐色是怎么回事,月经没来怎么办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