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雷特食管症可能是大家没有听说过的疾病,它是一种不常见的食管疾病,就是食管下端有不正常的柱状上皮覆盖,这种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患巴雷特食管症后需要及时进行治疗,否则病情会随着时间恶化,那么,巴雷特食管是什么病?巴雷特食管是怎么得的?
1、定义
Barrett食管(BE),又称巴雷特食管,即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近25年来,胃食管反流病(GORD)和食管腺癌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目前普遍认为BE与GORD相关,并有发生腺癌的可能,是食管腺癌的癌前病变。
近年来,基础研究着重于发现BE的发生、发展(不典型增生)及恶变的机制;临床研究则着重于BE的进展风险、肿瘤发生的易感因素及癌前指标的发现。
2、BE发生机制
目前普遍认为,BE是重度胃食管反流的获得性现象,黏液分泌的肠上皮化生常被视为是对回流物质的适应性和保护性反应。然而,具体哪些细胞受反流物质(酸、酶和十二指肠液)的影响而发展成为BE仍备受争议。
3、BE的发展
据估计,BE的真实发病率约为1.5%。大多数的BE可终生保持稳定,每年仅1%转变为低级别不典型增生。同时,基于以下两点,低级别不典型增生被认为是相对无害的:
1.每年仅不超过2%的低级别不典型增生转变为高级别不典型增生;
2.多次内镜活检发现,低级别不典型增生有逆转至简单化生的可能。
然而,最近一项证据显示,低级别不典型增生转变为高级别不典型增生的真实比例可能更高,约为每年9%,这主要因为部分非不典型增生患者被错误地诊断为低级别不典型增生,因此准确地对不典型增生进行病理分级显得尤为重要。
4、BE内镜干预
随着人们对高级别不典型增生和肿瘤风险的认知的不断加深,内镜技术得到快速地发展,越来越多的辅助手段被应用到食管内镜中,如染料喷涂、自发荧光、窄带成像、放大内镜和拉曼光谱以及分子病理学等。
内镜应用初期,一般采用热消融对不典型增生进行治疗,通常与质子泵抑制剂治疗联合应用或者偶尔与抗反流手术联合应用。然而,术后缺乏有效的证据证明增生的部位被完全摘除。
在20世纪90年代末,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得到迅速发展,通过EMR可以切除异常增生上皮,使化生黏膜得到有效的逆转,从而达到治疗和防止BE复发的目的。
作为一种BE微创治疗手段,射频消融术(RFA)采用高频射频波破坏食管的内皮细胞,导致其发生热损伤,当食管内皮的异常细胞或癌前细胞被破坏后,在原来的位置上正常的组织可以再生修复。研究表明RFA能够去除90%左右的残留增生上皮。
就目前的随访结果来看,RFA和EMR治疗效果较好且风险较低,而低度不典型增生又确有其风险性,那么是否可以在BE阶段就使用上述方法呢?
近期证据表明,在BE阶段进行上述干预很可能是合理的,但仍存在一定的风险。在最近的一项随机试验中,RFA后3年的复发风险仅为1.5%,较对照组的26.5%显著降低;同时,治疗组的黏膜内癌的发生率仅为1.5%,也较对照组的8.8%显著降低。但是,仍推荐内镜复查以监控BE的复发。
5、早期食管癌内镜干预
目前,通过内镜监测的广泛应用、内镜成像技术的改进、分子病理学方法的应用和内镜评估的标准化等方式,早期食管癌的检出率得到显著的提高。
EMR已经成为一种治疗早期食管癌的有效方式。EMR术前需对肿瘤进行精确定位,以确保能够切除足够的范围和深度。术后仍应内镜监测其疗效。
对于肿瘤已经侵犯粘膜下层的患者,约20%可能出现淋巴结转移,其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可通过肿瘤侵及的深度进行预测,但仍存在争议。同时,原发肿瘤的病理特征(分化程度和淋巴管浸润)和患者遗传组成也与淋巴结转移有关。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可能可以作为判断是否进行食管切除术的一种手段。
综上,食管内镜干预措施正被广泛地应用到BE和早期食管癌的不同阶段。外科医师应不断提高对内镜不良事件、术后监测和预后因素的认知。虽然长期干预疗效仍需更多可靠的证据,目前来看,内镜治疗仍是值得推荐的。
6、食道癌治疗
1、手术治疗。专家认为,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这也是食管癌治疗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的办法,在食管癌早期的时候手术治疗比较管用,但是,手术治疗是会给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伤害的,所以,一定要慎用。
2、放射治疗。主要包括外放射和腔内放射、术前和术后放射治疗,对患者的损伤比较小。化学药物治疗,被用于手术或者是放疗的辅助治疗,和其他的治疗方法相配合,效果还是相当不错的。
3、中医药治疗。这也是比较常用的一种食管癌治疗办法,中药治疗给患者带来的副作用很小,而且,是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所以,在食管癌治疗的时候,中医治疗是很受到大家欢迎的,但是,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症状去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这样的治疗才能起到效果。
食管癌治疗方法一般分为西医和中医,西医又可以分为放疗、化疗、手术等方法,每一种办法都是存在一定适应症的,手术治疗只适合早期治疗。但是,一般食管癌发现基本上都是在晚期,这个时候,用中医进行治疗,就可以弥补西医的缺点,发挥中医的优势,给患者带去福音。
Barrett食管是做胃镜时常见到的一个胃镜诊断的词语,其意思是食管下段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覆盖,因为是英国人Barrett首先报道,因此称Barrett食管,中文翻译为巴雷特食管。
目前认为是获得性,与返流性食管炎相关,有腺癌发生的可能,其症状主要是胃食管反流及并发症引起的胃食管反流症状,有胸骨后烧灼感,胸痛、反胃等。
口臭是指从口腔或其他充满空气的空腔(如鼻、鼻窦、咽)中所散发出的臭气,调查研究显示全球10%~65%的人曾患口臭,严重影响人的心理和社交活动。
引起口臭的原因复杂,不同疾病可引起不同气味的口臭,且呼出气体的成分也有所不同;如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口腔可出现酸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呼出的气体中带有丙酮味;肝病病人的口气带有腐臭味;肾脏病人呼出带氨味的气体。因此,根据患者呼出气体的组成和性质,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口臭
一、生理性口臭
生理性口臭是指机体无病理性变化,主要是由不良生活和卫生习惯引起的短暂口臭,如
1、韭菜、臭豆腐等刺激性食物,含有硫化物成分,食用后异味可残留于口腔中;
2、烟草中不仅含有挥发性硫化物,还能使口腔干燥、导致牙周病,引起口臭;
3、唾液具有抗菌、杀菌、清洁口腔的作用,睡眠时由于唾液分泌量减少,抑菌作用减弱,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硫化物、氨等物质,从而引发短暂性口臭,多见于早晨起床;
4、不勤刷牙等不良口腔卫生习惯可导致大量食物残渣长时间嵌塞于牙缝中,经口腔细菌发酵、分解产生大量的挥发性硫化物、吲哚等物质,而产生口腔异味,食物残渣和脱落粘膜上皮细胞亦可引起舌苔和舌背菌斑的增加导致口臭;
5、长期饮酒、食肉、熬夜、失眠等均可引起生理性口臭。
为预防此类口臭的发生,应保持良好健康的生活和卫生习惯,早、晚正确有效的刷牙、保持口腔及舌苔卫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忌烟酒、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二、病理性口臭
病理性口臭是指由机体病理性改变引起口腔异味,主要为口腔内病理性变化及许多与全身性疾病相关的问题。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病理性口臭又分为口源性口臭和非口源性口臭。
三、口源性口臭
口腔内存在大量微生物,以革兰氏阴性厌氧菌为主,当细菌分解蛋白质底物如含硫的氨基酸时可产生挥发性硫化物、氨、有机酸等物质而产生口腔异味。
研究表明80%~90%的口源性口臭源于口腔局部感染;龋病时细菌可在龋齿内大量繁殖,产生大量挥发性硫化物而产生异味;舌苔亦可增加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已有研究表明口臭的程度与舌苔的厚度和面积显著相关,急性呼吸系统感染疾病可导致舌苔增厚,舌苔越厚越易于形成厌氧环境利于厌氧菌的生长,导致挥发性硫化物的产生;患有牙龈炎、牙周炎时,牙龈出血、炎性渗出物增多,厌氧菌发酵分解血液、炎性渗出物中有机成分,产生挥发性硫化物,产生口臭;舍格伦综合征和肿瘤放疗引起的唾液减少及口腔粘膜病等亦可引起口源性口臭。
口臭
四、非口源性口臭
1、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口臭的关系最早可追溯到1984年,Warren等自发现幽门螺杆菌后,于1984年7月给予动物口服螺杆菌悬液。在试验的第2周,其呼出的气体中有难闻的臭味,说明动物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后有口臭发生。近年来有较多学者采用不同方法研究幽门螺杆菌与胃肠管疾病的关系,以了解两者是否相关。
2、胃食管反流病
GE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内引起的食管黏膜的消化性炎症,主要缘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食管-胃接连区高压带的抗反流功能失调,或局部机械性抗反流机制障碍。GERD包括非糜烂性GERD、糜烂性GERD和慢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炎)。GERD除食管症候群外,还有许多非典型症状,其中口臭是GERD食管外症状的一种。Moshkowitz等在对GERD患者进行的上消化道内镜检查、幽门螺杆菌检测和问卷调查中发现,GERD与口臭明显相关。Poelmans等亦发现,在伴有食管外表现的GERD患者中,有40%的患者存在着口臭。还有研究显示,糜烂性GERD较非糜烂性GERD口臭现象更普遍,且口臭症状更严重。
GERD引起口臭的机制,缘于胃、十二指肠内胃酸、胃蛋白酶、胆盐和胰酶等内容物反流到食管,损伤食管黏膜且引起食管炎症、糜烂、溃疡或狭窄,波及整个食管上括约肌至口腔,病变区厌氧菌及兼性厌氧菌产生等等臭味经口腔呼出,引起口臭。另外,GERD除引起食管症状外,其反流物可至口腔引起类似症状。在口腔,GERD导致的口腔糜烂使患者无法正常维护口腔卫生,使得菌斑软垢沉积于牙面,食物残渣滞留于口腔,经菌斑中厌氧菌腐败坏死作用,从而存在口臭。
3、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多表现为持续或间断的上腹部不适或疼痛、饱胀、烧心、嗳气等。消化不良可以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有50%的消化不良者存在着口臭。
业界普遍认为,消化不良者胃肠道功能较弱,食物不易消化和排空且在胃内存留的时间延长,食物在细菌的作用下腐败并释放出挥发出异味,腐败食物及其异味极易反流,异味经口腔呼出或残留于口腔,便形成了口臭。这部分患者多伴有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如返酸、烧心、胃胀和嗳气等。
4、炎性肠炎患者
除幽门螺杆菌感染、GERD和消化不良外,有学者发现炎性肠炎患者的口臭率较高。Kinberg等发现,患有十二指肠和食管疾病的青少年及儿童多伴有口臭。
5、便秘
便秘也可引发口臭,便秘患者肠道中的益生菌尤其是双歧杆菌的数量显著减少,致病菌数量明显增加,出现较严重的肠道菌群紊乱,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减少,最终引发口臭。
6、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肥胖症、Ⅱ型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均可引起口臭;患者长期以高脂饮食为主,摄入的膳食纤维较少,导致肠道菌群的营养成分不足,短链脂肪酸的合成底物减少,造成口腔短链脂肪酸的量降低,引起口臭。
7、呼吸系统疾病
常为一过性口臭,临床上也较为少见;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常伴有口臭症状,Rio等证实这可能是腭扁桃体存在隐窝,里面积聚脱落的上皮细胞和角质蛋白碎屑等为厌氧菌生长提供良好环境,这些细菌可发酵分解残渣中的有机物,产生含硫化合物,释放到口腔,引起口腔异味;肺癌患者也常伴有口臭症状,使患者呼出气体中带有异味。
8、其他
形成原因主要包括服用某些药物、肾病、血液病、重金属中毒等。有些病人在服用某些药物(二甲基硫化物、奎宁、抗组胺类药物、吩噻嗪类药物)后会产生口臭,这与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生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挥发性有机物有关,多为一过性口臭,停药后即可消失;国外研究表明,女性生理期时会产生口臭,原因可是月经期时性激素水平较低,导致口腔组织抵抗力下降,易引起口臭和口腔黏膜溃疡;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口气中含有三甲胺成分,具有氨类刺激性气味,亦可作为肾脏疾病诊断和评价治疗的标志物;此外,维生素缺乏、精神紧张和焦虑亦会引起口臭。
五、如何治疗口臭
需治疗口臭的病因,如果是口腔来源的病因,患者应该就诊于口腔科进行专业洁治以治疗牙龈疾病和进行龋齿修补。家庭处理涉及强化口腔卫生,包括彻底的刷牙,牙线清洁、用牙刷或刮治器刮舌。漱口液作用有限,只能够遮掩异位约20分钟。心理性口臭需接受心理咨询。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4741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痛风患者吃什么食物好
下一篇: 女性外阴疾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