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学上来说,对于突发猝死,在刚开始的4分钟内,如果有人能对患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对抢救生命至关重要,这是挽救生命最关键的“黄金4分钟”。
我们知道,一旦发生猝死,全身所有的组织、器官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脑组织首当其冲。大脑是人体耗氧量最高的组织,其重量仅占人体自身重量的2%,血流量却占全身总血流量的15%,而耗氧量占到全身总耗氧量的20%―30%(婴幼儿可高达50%)。
因此,脑组织比任何器官都更怕缺氧,对缺氧最为敏感。如果是手断离了,手的供血、供氧完全中断了,只要条件较好,如创口整齐,保持断肢的干燥,并进行低温保管等,一般在3小时内可以断手再植成功;而脑组织对于缺血、缺氧的时间则不能以小时计算,而是以分秒来计算。通常,患者发生心脏骤停后,按时间顺序可表现为:
即刻:心音、脉搏及血压消失。
3―4秒钟:出现头晕、眼花、恶心。
10―20秒钟:由于严重的脑缺氧,患者意识会突然丧失,可伴有全身性、一过性、痉挛性抽搐,双侧眼球上吊、固定,面色、口唇青紫。
30―40秒钟: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
40―60秒钟:呼吸停止或喘息样呼吸,可伴大小便失禁。但如果是由于哮喘、溺水等引起的少数窒息性心脏骤停,则恰恰相反,呼吸先停止,心跳后停止。
如果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超过了4―6分钟,脑组织就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就算人救活了,也难免留下后遗症,最轻的后遗症是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最严重的后遗症是变成植物人。如果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超过10分钟,则会发生脑死亡,人就无可挽救了。
因此,必须要抢在4―6分钟之内开始进行抢救。抢救开始得越早,复苏成功率就越高,后遗症就越少。每延误1分钟,抢救成功率则下降10%。
很多人都听到过或看到过车辆故意阻挡救护车的新闻,有些人听听或看看就过去了,不明白这种行为的恶劣性,我就亲身经历过好几起这样的事情。其中最戏剧性的一次,是我们出车前往一个胡同去抢救一位突发剧烈胸痛的老太太。那天,我们的救护车开到地安门大街的时候,有个开黄色小轿车的人不知道怎么地跟我们开起了玩笑,一直挡在我们前面,还故意把车开得很慢。我们使用了警报,他也不让道。我们的车几次变道想绕过他,他立马变道过来重新挡在我们前面。后来,车主从车窗里探出头来,是个年轻的小伙子,还冲我们做鬼脸,当时我恨不得破口大骂。
就这样,本来5分钟就能到的路程,被延长到了10多分钟。最终,这辆黄色小轿车停在我们要去的胡同里的一个门口。由于当时急着救人,没时间和他理论,我们一下车就匆匆地往现场跑。结果发现,这个小伙子跟我们走的是一条路,等我们进了那个四合院,就听到一间屋子里传来痛哭声。那小伙子突然脸色一变,拔腿先跑进屋里,我们也跟着进了屋。一个老太太正躺在地上,旁边的几个人在大哭,并责问我们:“你们怎么来这么晚?”我指着刚刚进来的那个小伙子说:“你问他吧。”小伙子一声儿没吭。
随即,我们检查了患者,发现老人已经停止了心跳、呼吸。这时,站在一旁的小伙子开始号啕大哭:“妈,都赖我……”看着他痛不欲生的样子,我们是又生气又同情。虽然我们对患者进行了全力抢救,但仍然无济于事。如果不是老太太的亲生儿子阻挡救护车,我们就能早到几分钟,他的母亲也许就不会死。我虽然不相信因果报应,但这也太巧合了吧。
当然,最终的抢救结果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两个方面最重要:一是病情的严重程度,二是抢救是否及时、正确。
然而,救护车的速度再快,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可能在数分钟内到达患者身边;医院里的设备再先进,医生的医疗水平再高,大多数患者也不可能在数分钟内被送到医院。那么只有等死了吗?有没有办法解决?有!就是靠患者周围的人把握好抢救的“黄金4分钟”,及时救助,为急救成功赢得时间、创造条件。
因此,如果每个家庭至少1―2个人学会心肺复苏,猝死悲剧的发生就会大大减少。
黄金四分钟主要是担心脑细胞出问题。在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4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如果时间在10分钟以上,即使病人抢救过来,也可能是脑死亡。所以在心源性猝死急救上有“黄金四分钟”之说。
救人法则:
心脏骤停是指突发的心脏电活动异常,心脏突然或意外停止跳动,导致有效脉搏和血压丧失,由心脏骤停导致的死亡即为心源性猝死。
心脏骤停可能发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及任何人身上。一旦发生心脏骤停,大脑和其他重要器官的血液灌注将会停止,如果不及时予以治疗,就会导致猝死。
对于突发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大大依赖于快速的高质量心肺复苏和除颤。高质量的心肺复苏能暂时维持血氧供应,但仅仅心肺复苏无法将心室颤动转复为心脏正常节律,电除颤才是转复心脏节律、治疗心室颤动的唯一手段。
医学研究表明,对于心室颤动的治疗,除颤每延迟一分钟,生存率下降7%-10%。在心脏骤停发生1分钟内行电除颤,患者存活率可达90%,而5分钟后则下降到50%左右,第7分钟约30%,9到11分钟后约10%,而超过12分钟则只有2~5%。
???如果有人溺水,那么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这是很多突发意外状况的急救方法。如果没有呼吸和心跳停止,造成大脑缺氧,就容易造成大脑的损伤。在这种情况下,大脑只能坚持4分钟,4分钟以上开始造成脑损伤,10分钟以上即造成脑部不可逆之伤害。这也就是抢救患者“黄金4分钟”的由来。
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都属于心肺复苏的范畴,通常适用于心脏病突发,溺水,窒息,触电或其他意外事件造成之意识昏迷并有呼吸及心跳停止之状态。
心肺复苏按照D-R-A-B-C的顺序进行,大家记住这几个单词,对日后会非常有帮助。
D(dangerous):检查现场是否安全
R:检查伤员情况
A(airway):保持呼吸顺畅
B(breathing):口对口人工呼吸
C(circulation):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D 检查现场是否安全
在发现伤员后应先检查现场是否安全。若安全,可当场进行急救;若不安全,须将伤员转移后进行急救。
R 检查伤员情况
在安全的场地,应先检查伤员是否丧失意识、自主呼吸、心跳。检查意识的方法:轻拍重呼,轻拍伤员肩膀,大声呼喊伤员。
检查呼吸方法:一听二看三感觉,将一只耳朵放在伤员口鼻附近,听伤员是否有呼吸声音,看伤员胸廓有无起伏,感觉脸颊附近是否有空气流动。检查心跳方法:检查颈动脉的搏动,颈动脉在喉结下两公分处。
A保持呼吸顺畅
昏迷的病人常因舌后移而堵塞气道,所以心肺复苏的首要步骤是畅通气道。急救者以一手置于患者额部使头部后仰,并以另一手抬起后颈部或托起下颏,保持呼吸道通畅。对怀疑有颈部损伤者只能托举下颏而不能使头部后仰;若疑有气道异物,应从患者背部双手环抱于患者上腹部,用力、突击性挤压。
心肺复苏
B 口对口人工呼吸
在保持患者仰头抬颏前提下,施救者用一手捏闭的鼻孔 (或口唇 ),然后深吸一大口气,迅速用力向患者口 (或鼻 )内吹气 ,然后放松鼻孔(或口唇),照此每5秒钟反复一次,直到恢复自主呼吸。
每次吹气间隔1.5秒,在这个时间抢救者应自己深呼吸一次,以便继续口对口呼吸,直至专业抢救人员的到来。
在口对口人工呼吸时要用呼吸膜防止患者体内细菌传播,在没有呼吸膜保护的情况下急救员可以不进行人工呼吸。
若伤员口中有异物,应使伤员面朝一侧(左右皆可),将异物取出。若异物过多,可进行口对鼻人工呼吸。即用口包住伤员鼻子,进行人工呼吸。
C 建立有效的人工循环
检查心脏是否跳动,最简易、最可靠的是颈动脉。抢救者用2-3个手指放在患者气管与颈部肌肉间轻轻按压,时间不少于10秒。
如果患者停止心跳,抢救者应按压伤员胸骨下1/3处。
如心脏不能复跳,就要通过胸外按压,使心脏和大血管血液产生流动。以维持心、脑等主要器官最低血液需要量。
急救员应跪在伤员躯干的一侧,两腿稍微分开,重心前移,之后选择胸外心脏按压部位:先以左手的中指、食指定出肋骨下缘,而后将右手掌掌跟放在胸骨下1/3,再将左手放在右手上,十指交错,握紧右手。按压时不可屈肘。按压力量经手跟而向下,手指应抬离胸部。胸外心脏按压方法:急救者两臂位于病人胸骨下1/3处,双肘关节伸直,利用上身重量垂直下压,对中等体重的成人下压深度应大于5厘米,而后迅速放松,解除压力,让胸廓自行复位。如此有节奏地反复进行,按压与放松时间大致相等,频率为每分钟不低于100次。
一人心肺复苏方法:当只有一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应是每做30次胸心脏按压,交替进行2次人工呼吸。
二人心肺复苏方法:当有两个急救者给病人进行心肺复苏术时,首先两个人应呈对称位置,以便于互相交换。此时,一个人做胸外心脏按压;另一个人做人工呼吸。两人可以数着1、2、3进行配合,每按压心脏30次,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2次。)
此外在进行心肺复苏前应先将伤员恢复仰卧姿势,恢复时应注意保护伤员的脊柱。先将伤员的两腿按仰卧姿势放好,再用一手托住伤员颈部,另一只手翻动伤员躯干。
若伤员患有心脏疾病(非心血管疾病),不可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心肺复苏能够有效的降低死亡率,在急救人员到来之前为患者争取时间。这是大家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如果有机会学习,一定不要错过。
??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3006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