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上有很多种,无论是哪一种都会对人体造成损害,尤其是心梗、脑梗在发作之后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还会使患者发生生命危险。
根据数据统计,中国每个因为心脑血管疾病失去性命的人多达300万人,确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已经超过2.7亿。所以,任何人都应该从生活、饮食方面来加强护理,让心脏和大脑得到更好的养护,维护身体的健康。
除此之外,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也和人的情绪有很大的关系。根据临床研究发现有不少的患者都有不良脾气。大家都知道,人都具有的七情六欲,所谓“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如果情绪若是过度波动就会导致人体受到影响,长时间下来就会受到损害,大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了解。
长期抑郁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关键病因!
临床上,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都有抑郁的症状。这是因为有的患者知道自己生病之后,非常担心病情,长时间下来,过度紧张和焦虑就会容易形成抑郁症,还有的人是因为长时间抑郁而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因为抑郁症会导致人体的交感神经变得亢奋,身体里面的炎症因子会大量增加,同时血小板活化导致心律失常的风险增大,久而久之就会使人体的大动脉出现功能障碍,小血管和微血管受到损害,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几率。
1.情感中枢神经递质变得紊乱、失调。一个人若是任由自己的情绪过度波动,就会导致情感中枢神经发生递质失调的情况,患者体内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无法发挥正常的功能,单胺氧化酶活性越来越高,使人体的血管受到损害。
2.内分泌失调。长时间保持不良的情绪,还容易导致身体里面的血管出现慢性缺血的情况,还会引发炎症反应,使体内的过氧化物、自由基和糖皮质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细胞因子被过度的激活,人体的内分泌变得失调,这样血管就会受到过氧化物、自由基等因素的损害,逐渐发展为心脑血管疾病。
3.神经血管单元稳态发生变化。一个人长时间的处于过度抑郁的情绪状态下,容易导致人的大脑里面的神经元、胶质细胞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出现变化。若是没有及时调整情绪,就会导致这些部位发生病变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4.免疫激活和炎症损伤。长时间的抑郁会导致患者出现血管性抑郁,这样就会导致大脑受到慢性损害,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现炎症反应,还会对神经元和少突胶质细胞造成毒害,人的交感神经系统过度亢奋也会使人的情绪变得更容易波动,大脑的神经元细胞被进一步损害,引起脑血管疾病。
友情提醒:建议做好三件事,养好心脑血管。
饮食调养。任何人平时都应该养成不挑食的习惯,尤其是要多吃各种蔬菜水果,帮助身体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也要适当的吃各种瘦肉类、鱼类、虾类来使身体的蛋白质营养保持充足。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吃哪种食物,都要让其口味尽量保持清淡,不要过于辛辣刺激,也不要加入太多的盐分,这样才有利于心脑血管的健康。
适当活动。任何人每天要进行适量的活动,在活动的时候可以让人体得到有效的锻炼,使人的体质变得越来越好,人体的血液循环功能也会增强,这样就能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保持稳定的情绪。在任何情况下,大家都应该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让自己的情绪过度波动,以免对心脏、大脑造成刺激和损害。稳定的情绪还有助于保持正常的内分泌功能,使身体的健康得以维持。
心脑血管的健康对人体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任何人都应该积极的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若是发现自己的身体出现任何不适症状,大家都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根据医生的指导治疗疾病,这样才可以让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生命少受到疾病的威胁才可以更加长寿。
产后抑郁症,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但实际上,它悄悄影响着许多新妈妈。别小看这小小的“情绪病”,它可是个大大的“健康杀手”哦!
?影响宫缩排恶露
新妈妈们产后容易感到疲惫,情绪低落,这会让大脑皮层长时间处于抑制状态。这样一来,垂体后叶分泌的缩宫素就会受到影响,导致子宫收缩乏力,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影响泌乳及下一代
产后抑郁还会影响催乳素的分泌,导致泌乳延迟,乳汁分泌减少。更糟糕的是,受产后低落情绪的影响,部分新妈妈可能会拒绝哺乳,无法实现母乳喂养。这不仅影响了母婴之间的亲情互动,还可能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影响免疫系统
我们的免疫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神经、内分泌系统相互影响、相互调节。当我们产生各种情绪时,最先受到攻击的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世界心理卫生组织指出,70%以上的人都会以攻击自己身体器官的方式来消化自己的情绪。
?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新妈妈们,不要小看自己的情绪健康哦!如果你感到产后情绪低落或焦虑,一定要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记住,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都在这里陪伴着你!
首先来说一下抑郁症关于生理方面的原因。
目前来看,抑郁症生理方面的发病原因有很多理论,但通常都指向单胺递质和5-羟色胺递质的失常和紊乱导致。这几种神经递质通常控制着人们的高兴、快乐一类情绪,例如5-羟色安实际上就是人们恋爱时,所产生的那个 血清素 。一旦这类神经递质,或者说激素,因为大脑的问题,变少或者失衡了,人们就会陷入悲伤之中。这就是抑郁症的发病原理。
那么解决它通常情况下,是需要吃药控制的。原则上,这种疾病是可以临床治愈的,但其病因是没办法彻底解决,所以 要尽量远离可能刺激诱发的行为或者情况 。
除了生理问题外,我再单独讲一下 心理 上关于抑郁症的成因。
事实上,这类研究是比较多的。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就有专门的心理学家进行过研究,当时的心理学流派以精神分析为主要代表。精神分析学说认为, 抑郁症的成因是因为死本能的反向置换 。虽然,后期,心理学家对于精神分析学说有很大的改动,经弗洛伊德的徒子徒孙改进和推翻,形成了一套以心理动力为主题的新精神分析法,但在新理论当中仍保留了生、死本能的学说,因此,抑郁症的成因也并没有太大改变。
简单来说,从心理动力学的角度来讲,抑郁症是因为,人首先有一种叫死本能的冲动,这种冲动一般代表着人在受到伤害时、想要置对方于死地的愤怒, 人都会有 。而抑郁症则是,当人产生这种冲动之时,受到了外界的强烈反抗和阻挠,强大的愤怒被压制回去了,死本能就指向了自己,所以形成了抑郁症。
由于愤怒,还可以解释为 恐惧的自我保护 。因此,这个学说也可以解释为:人在受到了强大的伤害后,形成一定恐惧,感觉许多人都可能 伤害自己 。患者无力抵抗,为了避免不被伤害,患者 最终只能选择自己伤害自己 ,以抵消那些可能带来的伤害。
简单来说, 受到某种伤害后,支持你的人比反对你的人少的多,所以你害怕,最后只能顺应反对你的人 。所以为什么被可恶的喷子和流氓所伤害的人,比较容易得抑郁。
解决办法自然就是寻找支持和同情你的人, 打败反抗者 。
除了精神分析之外,还有种理论叫认知心理学,它认为抑郁症是人对于客观事物的错误认知导致的,通过改变认知也可以解决。
我的回答就是这样,希望能够帮到你。
人们避免谈论的抑郁,从有人类开始,就一直都存在。 而抑郁症,一个看起来离我们很远却又真实存在的一种精神疾病。世界上约有4亿人患有抑郁症, 瑞典的发病率为 6.16%,美国为4 45%,中国为3.02%,逐年还有上升趋势。
随着网络信息的发达,现在近一半的网友是从明星的八卦新闻得知一些抑郁症的相关信息,但离知识层面还相差甚远,大约9成的朋友,不知道抑郁症患者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自杀。
这要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三天三夜也研究不完,下面就把一些常规的列举出来,让大家了解一些具体的成因:
造成抑郁症的因素 1、遗传:约40%-70%患者有遗传倾向,约50%以上的患者有抑郁症家族史;
2、生化因素;
3、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
4、心理 社会 环境因素:婚姻不满意、低经济收入、重大生活事件;
5、人格因素:焦虑与紧张、强迫与完美、冲动与敏感;
6、童年时期不幸经历;
7、躯体疾病;
8、精神活性物质滥用和依赖。
遗传因素说明 就拿遗传因素来说,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家庭成员患此病的危险性较高,这可能是遗传导致了抑郁症易感性升高。如果有资金实力或者有相关兴趣,可以到医院测试一下DNA,可以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了解自己的基因序列。
生化角度 这里的升华主要指的是脑内神经的紊乱,根据多年的调查与研究不难发现,93.2%的抑郁症患者由于分泌功能紊乱,确定抑郁症的发病机理。
社会 环境因素 其他先跳过,主要说一说 社会 环境因素,人从幼儿成长到成人,在经历很多大大小小的事情中,都会遇到自己不能接受的事情,比如亲人离世、高考失利、失业甚至亲人背叛等。
这些都会促使诱发抑郁症,再加上遇事悲观,负能量爆棚,自信心差,对生活失去控制,过分担忧等都会增加抑郁症的严重性。
总之,抑郁症是一种高发的精神疾病,绝对不是“较真”,也不是“富贵病”,在抑郁症面前没有贫贱的区别。
希望更多人能正视抑郁症,减少对抑郁症的误解、减少对抑郁症患者的伤害,不要让遗憾再发生。
如对你有帮助,可以关注‘霖士心理’...
抑郁症的发生原因是由两方面组成的,一方面是遗传的原因,另外一方面是环境,压力事件导致的。 抑郁症的发生原因,遗传当然逃不脱干系。抑郁症的遗传贡献大约是 40% ,也就是说,我们一生中会不会得抑郁症, 40% 是由遗传决定的。而剩下 60% 大头,则是各种各样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哪些呢?主要是一些比较重大的压力事件,比如说受到虐待,自然灾害或者一些 情感 事件,比如说失恋,有亲人去世,或者在童年或者青春期的时候受到社交孤立,或者在工作中压力过大,这些都是会增加抑郁症发病的环境因素。
血清素在大脑中的失衡是导致抑郁的最关键因素。大脑中各种神经激素并非越少越好或者越多越好,互相之间维持平衡很重要。大脑中的一种蛋白 ——TG2 蛋白负责将血清素转化成 RAC1 蛋白,进而促进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促进大脑神经发育,调节神经元可塑性)的合成。如果人们长期处于慢性压力环境下,比如婚姻长期不和谐,工作中长期不受重视,学校里长期没有朋友,被社交孤立等等,会使大脑分泌的 TG2 蛋白增多,这一过程会降低我们调节情绪的能力。过高的 TG2 使得大脑中血清素浓度太低,影响了神经元之间的交流,导致“心力交瘁”的抑郁症状。对小鼠的研究发现,大脑中 TG2 蛋白增多会引起神经元萎缩,以及 TrkB 分子水平降低,进而损害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功能。而神经元之间有效的连接是维持动物正常认知和情绪活动的生理基础。
抑郁症的病因是性格内向,与人之间沟通少,心里压力大,释放不出来,而且也得不到别人的理解,造成长时间的压抑,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抑郁症。
大脑内的多巴胺远远低于正常标准。
目前我看到的是从两个维度上来看: 一个是遗传基因,一个是 社会 因素
1)遗传基因上:有一些研究表明,通过双生子和非双生子的实验指出重度抑郁症的大约的遗传性是37%。,所以如果你的兄弟姐妹有人得了抑郁症,在一定程度上,你得抑郁症的概率比其他正常普通的家庭高。不只是抑郁症,其他的精神病也是,例如精神分裂症,也是家族遗传。
2) 社会 因素主要分为生活事件和人际交往情况 A 人际交往:也可以说是 社会 支持系统,其实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你家人对你的支持,朋友对于你的帮助,在很大程度会缓冲压力事件带给人的负性影响。
B 生活事件:在一些研究中,说明在42%到67%左右的人报告自己在抑郁之前有遭遇到重要的人生事件,比如失去工作朋友或者爱人,这些特定的生活事件也比较容易引发抑郁。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说个体家庭的经济情况,在一些比较贫穷的家庭可能更加可能会引发抑郁。
同时,在关于抑郁这个问题上,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词,叫习得性无助。如果一个人长期遭遇到挫折和问题,无法有效摆脱,就容易产生绝望的情绪,在这个人的认知上也会认为自己是无法摆脱这个问题的,就可能陷入抑郁中。
和这个比较相似的一个理论叫做绝望理论:基本上就是:①认为好的结果都不会发生。②认为自己做什么都不会对这个情况改变什么。 所以,就抑郁了。的确挺绝望的。
抑郁症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疾病,其准确的原因尚不清楚,但有一些因素会导致抑郁症,有些人在生重病期间抑郁了,有些人在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期间抑郁了,有的人则有抑郁的家族史,还有一些人抑郁的原因不明。
有几个主要的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抑郁症是5-羟色胺(又称血清素)缺乏症。其它因素都是外因,必须有这一条才能确认为抑郁症。不光是抑郁症,任何心理疾病都必须有生理原因才能确认,避免与正常心理过程相混淆。
不过现在心理治疗界鱼龙混杂,如果你说自己感觉有些郁闷,某些心理医生就说你得了抑郁症,马上给你开药,让你住院,根本没什么检查。还有一些人感觉心情不佳,从未就诊,就说自己得了抑郁症。这些造成了在 社会 舆论中“抑郁症”这个词大流行,其实根本没那么多。
抑郁情绪任何人都会有,是人与环境产生冲突时的自然表现。比如作生意赔了钱,谁都会抑郁一阵子。这和抑郁症没有关系。
我们知道,抑郁症是心境显著而持久的低落,伴有睡眠减少,精力减退,注意力减弱,兴趣丧失,社交退缩,思维迟缓,自罪自责,自我评价过低,悲观厌世。抑郁还常常伴有焦虑症状,重度抑郁发作患者还可以出现精神病性症状。那么抑郁症的根源在哪里?究竟是我们的内在因素还是 社会 上的外在因素?
我的观点是有内在也有外在因素,但更多的根源应该是抑郁症患者的内在因素。
很多人会说抑郁症的根源就在于患者“心眼小”,“想不开”,但事实并非如此。想不开,心眼小能够出现抑郁情绪,但情绪是可以出现在任何一个正常人身上的,不会长时间存在,并对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很严重的影响。而抑郁症状程度会更严重,持续时间也会更久,会给人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其实,抑郁症的根源应该是 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和 社会 心理因素 多种因素叠加而成。这是目前医学研究的结论,也是全世界医学界的共识。单一的因素不足以发病,一定是多种因素的叠加造成的抑郁症。
在生活中,抑郁症很容易被错误的认为成抑郁情绪,也就是抑郁症常常被人忽视的疾病属性。由于部分患者抑郁症的人只注意了身体症状(乏力、食欲不振、疼痛、性功能障碍等),被误诊者误治者不在少数。比如一位抑郁发作多次的少女,因厌食且并发呕吐,被某医院当成胃病,做了胃大部切除术,术后症状依旧,最后被确诊是患了抑郁症。
其实因为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严重缺失,不但造成了对抑郁症根源的猜测和众说纷纭,更严重的是让很多患者错失了及时正确治疗的机会。其实抑郁症如果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疗效一般会很好,几乎所有的抑郁症患者都会有明显的缓解,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抑郁症患者今后不再复发。
抑郁症是慢性精神疾病,一旦发现都要尽早科学治理,相信抑郁症患者一定会好起来的。
抑郁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全球性的精神卫生方面疾病。据WHO统计,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3.1%,全球约有1-2亿人患有抑郁症。目前,该病已位列世界10大疾病的第4位,,有可能成为二十一世纪人类 健康 的主要杀手。抑郁症是一种发病机制极为复杂的疾病。其病因学的研究主要从遗传、环境、心理 社会 因素、生物化学、神经递质、内分泌、免疫等诸多方面进行探讨。具体如下:
一、 遗传研究
遗传学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具有高度遗传性的精神疾病,抑郁症患者的亲属(尤其是一级亲属)患上抑郁症的风险显著高于一般人。
二、神经递质研究
目前公认的说法是,单胺类递质系统是诱发抑郁症的重要影响因素。单胺类递质系统主要包括5-羟色胺系统、多巴胺系统和去甲肾上腺素系统。研究认为,脑内的单胺类递质,如5-羟色胺,可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起到十分关键的作用。另外,脑干的单胺能神经核亦可参与抑郁行为,这是因为5-羟色胺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系统共同起到抑制自主活动的作用。
三、 神经生化因素
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多种神经生化因素有关,比如神经活性类固醇水平失衡、腺苷及其受体相互作用改变及雌激素水平异常降低等。
四、 神经免疫系统研究
神经免疫系统紊乱不仅与精神、心理、性格、行为及衰老等因素有关,还与多种机体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有人认为,抑郁症患者多存在免疫系统功能异常,导致这一情况的原因可能是:HPA轴的亢进使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大量增多,进而导致免疫功能抑制,或是单胺递质的改变并通过免疫细胞上对应受体来影响免疫功能。
五、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研究
抑郁症患者血浆中的BDNF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而抗抑郁治疗可使其体内的BDNF水平显著增高。这一结果说明,抑郁症的发生可能与BDNF水平低下有关。
六、 社会 心理研究
不同个体的人格特征、家庭环境、应激性生活事件、 社会 支持、应对方式等 社会 心理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可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有关人格和抑郁症相关性的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生和发展存在着一定的人格基础,不同人格特质的人发生抑郁症的几率相差很大,其中神经质和精神质和抑郁症的发生、发展成正相关,外向性格与抑郁症的发生、发展呈负相关。此外,家庭成员间的亲密度、矛盾性、 情感 交流、独立性、 娱乐 性、组织性和控制性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及人际关系有很大的影响。研究发现,神经症患者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度较低,矛盾冲突较多, 情感 表达较少。另外,还有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 社会 支持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具体表现为人际关系较多,但 社会 支持较少。此外,应激性生活事件可能是诱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尤其是负性应激性生活事件,例如丧偶、亲人病故、离婚、失业、婚姻不和谐等。同时,慢性心理 社会 刺激,如长期贫穷、患有慢性躯体疾病、人际纠纷、家庭矛盾等也可能是诱发抑郁症的重要原因。研究发现,负性应激性生活事件抑郁症的发生存在着一定数量和反应上的特殊关系,即当负性应激性生活事件积累到一定的数量时,便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然而,并不是所有遇到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个体都会患上抑郁症,研究发现,部分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前并没有明显的应激性生活事件发生。一般认为,应激性生活事件在抑郁症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起到“扳机”的作用。而个体消极和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才是导致遭遇应激性生活事件的个体发生抑郁症的重要影响因素。
综上所述,抑郁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其发病因素十分复杂,大多数认为其是因生物- 社会 -心理等多因素、多机制共同作用而产生,但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定论。
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抑郁症是扰乱你生活的一种情感障碍性疾病。它可能会影响你的全身。抑郁症影响到你的思维,情绪,行为和你的自我感知方式。抑郁症亦能在很多方面改变你,例如: 对他人的观感,对工作环境或社会环境感觉,甚至是有关一些诸如你的外表,房子,衣服等。
人与人各有不同,从而抑郁症症状也因人而异。以下一种或多种症状你听起来很熟悉吗?
? 几乎每一天都情绪抑郁。
抑郁情绪和泣不成声都是抑郁症症状。然而,很多抑郁症患者感觉麻木,并不伤心。
?在你的日常活动中兴趣/乐趣缺乏和缺乏内驱力。
抑郁症使人对平时被视为很重要的事情漠不关心。你可能不得不强迫自己完成该做的事情。甚至对一桩小事情似乎也是一种负担。很多抑郁症患者说自己是厌烦和懒惰的;尽管他们无睡眠问题,他们还总是感到疲劳。性趣减弱也很普遍。
你可能常常感到胸闷,心慌。去医院检查也常常查不出原因。
?胃口改变。
抑郁症可导致胃口增加或减少,所以抑郁症患者的体重可能增加或降低。
?睡眠问题。
许多抑郁症患者失眠,常表现为入睡困难,浅眠多梦,易惊醒,以及早醒(凌晨 2-3点便醒来,再难入睡). 早醒往往是抑郁症病人的特征性症状之一.
另外一些抑郁症患者可能睡得太多,或他们除了正常的夜间睡眠之外还需要经常性的磕睡。
? 焦虑或坐立不安。
抑郁症患者经常是坐立不安和焦虑,有时达到激越的程度。焦虑可以引起缺乏耐心和愤怒,并且既使是低度的压力,也使人难以应付。
? 疲乏或浑身无力。
? 负罪感,无用感和无安全感。
抑郁症患者通常对自己,周围世界和未来感觉消极。他们可能对往事有负罪感。很多抑郁症患者感到自己无用,认为抑郁症是对他们做过的或未做事情的一种惩罚。抑郁症可以导致不安全感和对他人的依赖,亦可以导致不修边服和不讲个人卫生。
? 难以集中精力和正常思维。
抑郁症使人难以清晰地思维和作出甚至是很小的决定。抑郁症患者常常不能轻易地集中精力。患者工作和日常生活变得没有效率,挫折感和厌恶感就可能出现。
? 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有不同的躯体症状,感到浑身不适。
?自杀念头
很多抑郁症患者想到以死来解脱痛苦。患者经常为了结束痛苦,受罪和困惑而产生死亡的念头和行为。
如果你有想伤害自己和他人的念头时,请马上找精神专科医生就诊。
如果你或你关心的人有上述四种或更多的症状达两周以上;症状严重到干扰日常活动,或有自杀念头;那么请去看精神专科医生,以便作出正确的诊断。你或你爱的人可能正在饱受抑郁症症状的折磨
如果你有抑郁症,那么伤害你的症状也可能伤害到你的家庭,你的工作表现和你的人际关系。
牢记:这是一种真实疾病的真实症状。不要沉溺于自责及糟糕的感觉. 相反,你应去看医生,谨遵医嘱,以使你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抑郁症的治疗
抑郁症表现轻重不一,症状千姿百态,常用的治疗方法有:
(一)药物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症状选用不同的药物。
1、对伴有焦虑和激越的抑郁症病人应使用阿米替林,每日剂量150~300mg,分2~3次;
2、对表现迟滞、违拗的抑郁症病人应选用丙咪嗪,剂量同阿米替林;
3、对伴有焦虑和明显睡眠障碍的抑郁症病人选用多虑平,剂量同阿米替林;
4、对伴有强迫和惊恐障碍的抑郁症病人选用氯丙咪嗪,剂量为每日100~200mg,分2~3次服用;
5、对伴有焦虑和众多体诉的抑郁症病人选用三甲丙咪嗪,剂量同阿米替林;
6、对伴有焦虑和睡眠障碍的老年抑郁症病人选用马普替林,剂量同阿米替林;
7、对伴有迟滞和退缩的抑郁症病人选用帕罗西汀,剂量为每天上午20~60mg;
8、对伴有强迫和恐惧的老年抑郁症病人选用氟西丁,剂量为每日上午20~60mg;
9、对内因性或药源性抑郁症病人可选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剂量为每日50~100mg,分2~3次服用;
10、对伴有幻觉、妄想等分裂症症状的抑郁症病人应合用抗精神病药物,如舒必利或奋乃静,一般中等剂量即可;
11、对伴有明显迟滞、退缩的抑郁症病人可选用中枢神经兴奋药,如利他林、匹莫林等;
12、对难治性抑郁症病人可合并丙戍酸盐治疗;
13、对更年期抑郁症病人可合并激素治疗。
(二)电休克治疗:对抑郁症病人存在木僵和强烈自杀言行者,电休克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果。另外,对难治性抑郁症病人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三)睡眠剥夺治疗:主要用于内因性抑郁症和难治性抑郁症。其方法是让病人治疗日保持觉醒(必要时可午休30~60分钟),晚上通宵不眠;次日白天继续保持觉醒,且不准午休,直到晚上睡眠为止,作为一次治疗,每周治疗2次,8~10次为一疗程,老年人及伴有严重躯体疾病的病人禁用该疗法。
随着抑郁症患者的日益增多和精神药理学的快速发展,抗抑郁药的新品种开发也与日俱增。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分为如下三类。
(1)三环类抗抑郁药:为目前较常用抗抑郁药,主要有丙咪嗪、阿米替林、多虑平、氯丙咪嗪、去甲丙咪嗪等。其药理作用与阻断脑内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再摄取有关,可抑制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提高受体部位递质浓度,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2)二环类、四环类抗抑郁药:以麦普替林为代表,其药理作用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类似。
(3)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又分为可逆性和非可逆性两种,可逆性以吗氯贝胺为代表,非可逆性以苯乙肼为代表,由于该类药毒性较大,现已少用。其药理作用为抑制单胺氧化酶,减少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及多巴胺的降解,使脑内儿茶酚胺含量升高而发挥抗抑郁作用。
目前临床上引进的一些新型抗抑郁剂主要是选择性5-羟色胺回吸收阻滞剂,包括氟西汀、色去林、帕罗西汀等。其药理作用为选择性阻滞神经末梢突触前膜对5-羟色胺的再摄取,从而提高突触间隙5-羟色胺水平,而发挥其强的抗抑郁作用,正是由于该类药物的高度选择性,所以副作用相对较少,病人对该药的依从性高,是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类新药。
有研究表明,吃药不是对抗抑郁的唯一方法。据“今日美国”消息,在美国,约有50万的儿童和青少年服用抗抑郁药物。还有资料表明目前,少年儿童患抑郁症的比例大大超过以往。相对来说,现在的药物副作用较小,也被认为对儿童更安全。尽管有很多年轻人服用了这些抗抑郁药后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他们服用这些药物并未经过由医生处方。这一问题已引起了部分家长和医生的关注。这些关注有着一个不争的依据:没有一种药物得到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委员会的认可可用于少年儿童。这表明该委员会并未承认这些抗抑郁药物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是安全有效的。家长和教师们也在思考难道药物才是对抗抑郁症的唯一武器吗?家庭和学校又该做些什么呢?美国社会应进一步反省这一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
抑郁症是以精神异常低落花流水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率仍为3-5%,该颊多于春秋季节发病或加重,且有反复发作的倾向,与人们所熟悉的悲伤相似,但较持久,病人轻者情绪低落,整日忧心忡忡,悉眉不燕尾服,唉声叹气;重者则忧郁沮丧,悲观绝望,会觉得“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他们越是自责自罪,便越产生消极的想法,美好的世界在他们眼中变成一片灰色。
许多人害怕承认自己患难与共抑郁症,怕因此被人误认为得了“精神病”而竭力否认和掩饰自己的病情,这只会延误治疗时机,并使抑郁症转为为慢性,变成难治的疾病。
抑郁症患难与共者不会因为情绪低落而去看心理医生,他们往往为了治疗抑郁症伴发的头痛、头晕、乏力、记忆力下降等系列躯体症状状,到综合性医院的内科或神经科就医,致使部分患者误诊为“神经官能症状”“更年期综合症”“偏头痛”“失眠症”等,或到中医科被诊断为“阴虚血虚”之类。
识别典型的抑郁症的一个简单的方法,即一个人的抑郁情绪持续两周以上,同时伴有下述9项症状的任何4项以上:
1. 兴趣丧失或无愉快感,感到没有任何事件能够使他们高兴起来。
2. 精力减退或持续疲乏,体力难以恢复,躺在床上都感到累。
3. 活动减少或动作迟滞,一天的大部分时间只想在床上度过。
4. 过分自责或内疚,为自己过去一些微小的过失责备自己。
5. 联想困难或注意力不能集中,感到大脑犹如停滞了一样。
6. 反复出现轻生的想法或行为。
7. 失眠或早醒,早上抑郁情绪突出。
8. 体重降低或食欲下降,甚至拒食。
9. 性欲下降,甚至全无。
抑郁症常见类型有如下几种:
1. 内源性抑郁症。
2. 心里性抑郁症。
3. 继发性抑郁症。
治疗:
除了使用抗抑郁药物这个共同原则外,上述不同类型抑郁症的治疗方式也是各有侧重的,治疗内源性抑郁症主要是依靠药物,必要时可使用电休克疗法;治疗心理性抑郁症状和抑郁性神经症,则应以心理治疗为主,用亲切和同情态度,鼓励病人倒出内心的郁闷,并给予指导和帮助,使患者能适庆环境及取得社会的支持;继发性抑郁症的治疗庆力图清除致病因素,并尽力治疗躯体,疾病;更年期抑郁症内分泌功能较紊乱者可用激素治疗。
选择性剥夺眼快动睡眠为什么能治疗抑郁症?
用选择性剥夺眼快动睡眠法治疗抑郁症是沃格尔(1968)等研究者于六十年代后期创用的。他们之所以想到用这种治疗方法,是受到以下三方面的启示:
(1)治疗抑郁症的有效方法是电休克和抗抑郁药物,无论电休克还是抗抑郁药物都有明显的阻抑眼快动睡眠的作用。因此,剥夺眼快动睡眠有可能产生治疗抑郁症的效果。
(2)服用利血平的人有时会出现药源性抑郁症,而利血平有增加眼快动睡眠的作用。这是有力的佐证。
(3)在动物实验中,剥夺眼快动睡眠往往能增强与本能有关的行为,实验动物的活动增加,食欲和性欲都亢进。而抑郁症的临床表现是活动减少,食欲和性欲减退。因而考虑剥夺眼快动睡眠可能对行为产生治疗作用。
实践证明选择性剥夺眼快动睡眠能使抑郁发作缓解。但是这种治疗方法需要有睡眠实验室的检查设备及人员配置,相当费事,疗效不比服用抗抑郁药物优越,所以无临床推广价值。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85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