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界有这样一句话:久病成疾!
而在现代医学中也有类似的一句话:久病成癌!
有很多癌症患者在确诊之前,明明身体没有严重不适,但偏偏就到了癌症晚期。这让患者不能理解,难道癌症就是突然出现、迅速发展的疾病吗?错!
癌症在临床上也属于一种“慢性病”,不过与其他慢性病不同的是,癌症是一种消耗、浸润、转移、可致命的慢性、恶性病。之所以患者在确诊时就到了晚期,并不是迅速发展后的结果,而是癌症早期基本没有典型症状,且即便已经出现了症状,也容易同其他普通疾病混淆!
而且,大部分人对癌症的警惕性都不高,认为癌症不会找上自己。所以在出现症状后,也没有积极进行检查,反而凭借个人经验购买药物治疗,直到症状全面爆发时,也已经迈入了晚期阶段。而晚期癌症,即便有方法能保守治疗,预后也不尽人意!
更为重要的是,癌症也并非突然出现的疾病,虽说医疗界还尚未明确癌症病发的绝对因素。不过临床也掌握了很多和癌症相关的致病因,比如遗传基因、后天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等。除此外,慢性病发展成癌,在临床上也较为多见!
以下三种小病若忽视不管,当心未来癌症可能会来敲门:
1、萎缩性胃炎:这是常见的慢性胃病之一,由于患者胃黏膜表面反复受损、患者没有积极治疗,进而造成胃黏膜固有的腺体萎缩、甚至消失。
随着萎缩性胃炎不断发展,患者还可出现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和不典型增生。而萎缩性胃炎伴不典型肠化生,恰恰就是临床所说的癌前病变,后期患癌率会随着病情发展而逐渐增加;
2、慢性乙肝:数据调查表明,全球每年新被确诊的肝癌患者中,有55%以上都来自于我国。而肝癌也已经跻身进入了我国癌症排行榜的第四位,其死亡率排在了第三位,超过了胃癌。
临床研究显示,乙肝长期存在于肝癌之间有密切关联,有80%的肝癌患者都曾感染乙肝病毒或是乙肝患者。因为乙肝病毒会不断损伤肝细胞、致使肝脏逐渐发展为纤维化、肝硬化,最终癌变;
3、息肉:息肉可出现在身体任何一处有黏膜覆盖的器官上,目前临床常见容易患息肉的器官主要有大肠、鼻腔、胃、胆囊等。息肉也有不同种类,大致可分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而这其中,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最高,特别是直径超过1厘米、多发性腺瘤性息肉,应积极按照医生建议进行处理。
这里要强调一点,虽说以上几类慢性病存在癌变的可能,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主要取决于患者免疫力、病情控制是否得当等方面。
所以,为了降低后期癌变可能,积极进行治疗、控制疾病发展、定期复查都非常有必要。一旦确诊为癌变,更应第一时间就医治疗。
文/YL重新出发
这部书是印度裔美国医生、科学家和作家悉达多?穆克吉所著。
本书写的是癌症的历史,讲诉了延续4000年的一种古老疾病的变迁。
一、为什么说癌症是众病之王?
首先是因为癌症的发病率非常高。据统计,有40%的人会在一生当中的某个时候得上癌症。
这个数字意味着不管你是谁,你住在哪里,你有多高的名声地位,你这辈子一定会和癌症产生交集——也许是你的亲人、你的朋友,或者也许就是你自己。
全球每年约800万人死于癌症。
我国居民一生罹患癌症概率为22%,因癌症死亡率为13%。每年新发肿瘤病例约312万例,死亡病例270万例。
全国每分钟有6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每7人中会有1人因癌症死亡。
二、人类抗癌道路上从粗糙到精准
1、手术
从古埃及时代开始,医生们就已经开始在癌症病人身上动刀子,试图直接把肿瘤给割掉了。
外科手术至今仍然是人类对抗癌症的重要武器,有接近一半的癌症病人会接受外科手术的治疗。特别是早期癌症,手术是最常规、最主流,可能也是最有效、最便宜的手段。
特别在19世纪,麻醉技术和消毒技术发明之后,医生们就有了更好的条件来仔细地切除癌症病人体内那个危险的肿块。
很多人至今还认为,手术就是要越彻底、越全面、切得越多,才越好。
这句话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
直到上个世纪中期,外科医生们仍然会用一种叫做“根治性乳房切除手术”的办法来治疗乳腺癌患者。
这种手术彻底到什么程度呢?
为了治疗乳腺癌,医生们除了要切掉乳房的肿瘤,还会把患者患病的乳房、胸部的大块肌肉、腋窝的淋巴组织,甚至有时候连身体半边儿的肋骨、锁骨、胳膊都通通切除!
在这种手术之后,患者一般需要好几个月才起的了床,而且会留下永久性的残疾。
那效果如何呢?
只能说是差强人意。似乎总会有一些癌细胞能够逃脱手术刀,生存下来,短时间内卷土重来。
经过对癌症细胞的分析解读,一种名叫“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方法被广泛应用到癌症手术当中。
在外科医生切除肿瘤的手术过程中,会有病理学家和他相配合,把切下来的肿块迅速冷冻,然后切成非常薄的片,放在显微镜下仔细检查。
借助显微镜观察,病理学家就可以很快地告诉外科医生,癌细胞是比较老实地待在肿瘤内部,还是已经开始向外扩散和转移;外科医生是已经切到肿瘤的边缘,还是需要再多切一点等等。
这样一来,外科医生就能够更精确地完成他的手术。也就是说,对癌细胞形态特征的认知升级,直接帮助了外科手术的技术升级。
这是治疗癌症过程中 ,从粗糙到精准的一大进步。
2~1、药物治疗
外科手术就算再精确,也不是能应对所有的癌症患者。
特别是那些已经出现了扩散和转移的晚期癌症患者。不管手术刀,还是放射线,都很难深入到全身组织内去仔细寻找并杀死所有游离在外的癌细胞。
那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药物就派上用场了。
药物当中的化学物质是有可能随着人体的循环系统到达身体各处,在一路上不断地识别和杀死癌细胞的!
这也是为什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手术治疗、放射性治疗,还有药物治疗总是结合在一起使用的。用手术和放射线对抗大块肿瘤,用药物对抗侥幸逃脱的癌细胞。
也就是我们临床所说的“化疗” 。根据不同的癌症使用与其相对应的化疗药,使癌症患者的生存率得到很大的提高。
但化疗药物还没有达到人们所预期的完美效果,就是,指杀死癌细胞,对正常组织没有伤害。
2~2、精准靶向药物的诞生
精准的靶向药物,是当今医学研究的课题,也是癌症患者共同期待的。
想要开发出更完美的药物,我们还需要更深地理解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除了持续分裂繁殖之外,癌细胞和正常身体细胞还有没有什么更本质的区别?
答案是有的。
在这个方向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案例,是一种名叫格列卫的药物。它也是大热的影片《我不是药神》当中真正的主角。
在1960年代,在美国费城工作的美国科学家诺威尔发现,在白血病人体内,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一类叫做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体内,他们的癌细胞,出现了一个和其他正常身体细胞完全不同的特征。
这个特征太精准了,如果能利用这个特质开发药物,我们就能得到梦寐以求的完美抗癌药。
在差不多40年后,这个思路被真正实现了。
在20世纪90年代末,瑞士诺华公司的科学家们开发出了一种化学物质,能够专门和这个杂种蛋白结合,关闭它的功能,从而压制癌细胞的生长。
与此同时,几乎只针对BCR-Abl杂种蛋白开火的格列卫,对正常细胞的抑制作用非常之小,这就让这种药物的副作用要比传统化疗药物小得多。
这就是癌症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药物格列卫(gleevec)。
这个药物凭一己之力,就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从30%提高到了90%,在很大程度上让这些患者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2003年,赫赛丁应用于乳腺癌的治疗,这使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提高了33%。这也是合理精准的靶向治疗。
赫赛丁和格列卫的出现也宣告了癌症药物的开发真正从粗糙迈向精准。
只要我们能在生物学层面,找到癌细胞和正常身体细胞之间存在的本质性的差别,我们就可以开发出精确地识别和杀死癌细胞的药物来。
我们期待这令人惊艳的进化,期待能有更多的靶向药剂随之而来。
三、癌是否能治愈
面对癌症,没有人能轻言治愈。
为了能追上这种疾病的步伐,人类一而再再而三地创造,学习新知识,扬弃旧策略。
我们执着地与癌症进行抗争,时而精明、时而绝望、时而夸张、时而猛烈、时而疯狂、时而凛然。
这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已经持续了千年。
癌症之所以难治,其本质是自体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
四、癌症是否能预防
在2013年和2015年,朱莉两次刷爆了全球媒体的头条,只是这回不是因为她的作品,而是因为她做的手术。
因此,她把自己的乳腺和卵巢彻底做了预防性的切除手术。
朱莉这个相当激进的举动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反响,也让很多人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是可以做点什么,把癌症提前关进笼子里的。
癌症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突然发现的。癌症的诊断也许只需要一秒钟,但它的产生和发展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所以对癌症的预测、预警、预防至关重要。
我们知道内因和外因会影响癌症发生的概率,那我们要怎么做,才能降低癌症出现的概率呢?
答案就是,预测和预防。
预测是针对内因的。
我们能通过基因检测,告诉我们谁更容易得癌症、得什么癌症,然后提前采取措施。
比如说,既然我们知道BRCA1基因的突变是癌细胞出现的重要内因,那也许我们每个人,特别是那些家族成员出现过乳腺癌、卵巢癌的人,就可以做一个基因检测,看看自己体内是不是带有BRCA1基因突变。
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突变,也许我们就可以学习安吉丽娜·朱莉,做好充分的准备了。实际上朱莉的手术到底是不是完全必要的,至今人们仍然有一些争论。
预防是针对外因的。
它能告诉我们什么东西能让我们更容易得癌症,我们就可以尽量避免这些东西。
预警就是早期发现癌症。
在它还弱小时,提前把它关进笼子里。
五、如何与癌共生
中医里说上医治未病,就是在身体未出现疾病前,提前预防。
但是,如果已经确诊为癌症,又该如何是好呢?
以我二次抗癌的经历,告诉你,真的不用恐惧、担心。
当今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针对癌症的治疗已经系统化,趋于具体和个案。
只要你自己坚定信心,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同时,我也非常庆幸自己生在这个时代,病在这个时代。
一但确诊为癌症,在接受正规的治疗后,也要学会管理自己,管理癌症。与疾病共存,不是不可能的。
虽然现在,癌症仍然整体上无法征服,仍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甚至在演化意义上,癌症可能要和人类长期共存下去。
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癌症已经不再是让我们谈虎色变的众病之王了,已经实实在在地被人类的智慧关进了笼子。
沿着人类认知和对抗癌症的道路,我们会在未来持续收获对癌症的一场又一场胜利。
很乐观地猜想,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子孙后代,回忆起今天这个对癌症小心翼翼、心惊胆战的时代,会觉得像听神话故事一样不可思议!
让我们一同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吧!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61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