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一些病毒仅需两小时,便可遍布整个办公室。在该项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的是对人体无害的“噬菌体ms-2”,不过大小和形状同人类诺如病毒相仿。人类诺如病毒是导致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
研究人员对办公室内60~100处区域进行了采样分析,如灯开关、桌面、咖啡壶把手、水龙头把手、门把手、电话、电脑等。结果发现,在2~4小时内,40%到60%的采样部位已经被病毒污染。该项目的研究人员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微生物学家查尔斯?哥尔巴说:“最先被污染的区域是茶水间。”哥尔巴表示,“如果你听到隔壁屋子有人在咳嗽,第二天晚上病毒可能已经到了你的办公区域。”
哥尔巴还表示,尽管是通过“噬菌体ms-2”展开的实验,但它被认为同诺如病毒和流感病毒的传播方式类似。在实验第二阶段,清洁人员和公司员工用含有季铵化合物的消毒液进行清洗。正确洗手后,能大大减轻病毒的传播蔓延,程度减轻可达80%~99%。
在如今全球爆发病毒的时候,不少人也看到了这样的一个消息,那就是随着气候的变化,未来我们可能面临更多病毒的影响,因为科学家们在冰川之中或者永久冻土之中发现了许多我们人类都未知的病毒,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这些病毒似乎随着“冰融化”加剧而不断的释放出来,所以这就成为了一个令人比较担心的问题。
加上人类如今对气候变化产生的“连锁效应”意识还比较低,对温室气体的排放还在加剧,所以人类未来可能面临到更加严峻的挑战,而对于病毒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科学家们再次发出来警告,那就是亚马逊很可能成为冠状病毒的下一个来源。
为何说亚马逊可能成为冠状病毒的下一个来源?
根据巴西生态学家戴维·拉波拉(David Lapola)警告称,主要原因是人类对森林的破坏在不断升级,亚马逊地区是全球森林砍伐最严重的地带,从如今的大流行病毒就可以看到,人类对动物栖息地的侵犯可以说是比“致命”的,而亚马逊地区如今的森林砍伐加速了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接触,所以下一次大流行可能来自亚马逊热带雨林。
科学研究人员表示,曾经很荒凉的地区在城市化的改变下,“人畜共患”疾病的出现是动物与人之间的一个传播,我们虽然无法肯定所有病毒中间是否存在“寄主”,但是对于部分动物来说,都可能成为某种病毒的携带者。
包括如今的冠状病毒,虽然不少科学家们认为这种冠状病毒起源于蝙蝠,但是具体还在研究之中,同时是如何传播到人类的暂时不清楚,而如今亚马逊可能就是人类破坏之下的一个重大影响区域。
在巴西生态学家戴维·拉波拉(David Lapola)接受法新社采访的时候,就警告称,亚马逊是大量的病毒库,我们最好不要招惹。当然破坏越多,人类接触病毒的“几率”就越高,这是相互成比例的。
生态系统“失衡”,导致病毒扩散
根据巴西国家空间研究所(INPE)公布的数据显示,如今的最大雨林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在2019年的时候,亚马逊地区的森林砍伐就会激增85%,达到了10000多平方公里。
而在2020年的时候,砍伐的趋势并没有停止,反而是更加的“疯狂”,根据卫星监测数据显示,从1月到4月,共砍伐了1202平方公里,创下今年前四个月的新纪录,而这种砍伐就是导致生态系统“失衡”的主要因素之一。
科学家戴维·拉波拉(David Lapola)表示,当这种生态失衡不断升级之后,病毒就可能从动物传播到人类的身上,而类似于埃博拉病毒和登革热病毒等,都看到了类似的情况,所以说生态失衡,出现或扩散的病毒影响都很大,超出了我们意想不到的情况。
而亚马逊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可能使该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冠状病毒库”,他 指的是一般的冠状病毒。因为生物种群越多越大,这种可能性就更加多。
病毒真的会高频率出现吗?
当然,按照科学家们说的情况来看,病毒的发展确实令人比较糟心,因为它们也是生态系统之中的一部分,如果人类能够有效地维护生态系统,同时加大与动物骨之间的“距离”,那么就算是有病毒出现。
我们也会尽可能地被避开,“不接触就没有伤害”,所以说其实这相当于是人与动物之间有一层“隔墙”,只要我们不打开,一切的影响都不可能出现。
同时我们也说了,病毒出现还与气候存在关系。例如科学家们在南极永久冻土带发现了一种前所未见的致命病毒,目前地球上尚没有任何一种动物可以对这种病毒具有免疫性。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南极冰川融化加剧,美国科学家发出警告称,一旦这种病毒复苏扩散,地球上将没有哪种生物可以幸免于难。
所以说气候对病毒的影响也很大。综合病毒出现的方式,如今可以给出这两种说法,那就是人类主动与存在病毒的动物接触,还有一种就是气候变化在推动病毒的发展,这就是我们上面主要介绍的两种病毒发展模式。
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当真的病毒爆发出来之后,人类再来想办法阻止可能就不太能做到了,虽然说如今人类在实行移居计划,就算是病毒也爆发也不怕,但是有没有想过,如今似乎已经在边缘地带了,所以说解决现有的问题才是关键。
美国出现新的病毒是真的,该病毒株型为XBB.1.5。
XBB.1.5是一种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亚型毒株。美东时间2022年12月30日,美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其估计当周美国有40.5%新冠病毒感染病例,是由高传染性的奥密克戎亚型毒株XBB.1.5毒株引起。
XBB.1.5毒株在当周的感染比例环比接近翻番(2022年12月24日当周的比例仅为21.7%),科学家们表示,由于具有极高的“免疫逃逸”能力,XBB.1.5已经迅速取代BQ.1.1和BQ.1,成为美国的头号流行毒株。
截至2022年12月31日,XBB.1.5已在至少74个国家和地区被发现,其在美国已蔓延至43个州。感染XBB亚型毒株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头痛、喉咙痛、鼻塞、全身疼痛、疲劳和发烧等。
XBB.1.5发展情况
XBB突变株于2022年8月在印度首次被发现,之后迅速传播,很快成为新加坡等国主要流行株。
随后包括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Institute)分子医学教授Eric Topol在内的一些科学家提出,XBB.1.5在纽约发生突变的可能性。
Topol还在个人博客中提出“预警”,XBB.1.5“正处于井喷式增长”。他不无担忧地指出,该突变株最早在纽约州被监测到,而当地住院人数(尤其是老年人)也随之急剧上升。
2023年1月,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报道,世卫组织新冠疫情应对技术主管范克尔克霍夫4日称,XBB.1.5成迄今最具传染性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
1、新冠病毒属于人畜共患的病毒。
新冠病毒来自自然界是世界各国的共识,虽然新冠病毒源自哪种动物,尚无定论,但是,新冠病毒在一些动物之间发生传播,确实是事实。根据美国媒体的最新报道,已经在纽约的野生白尾鹿身上发现了奥秘可戎毒株。
2、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的“不作为”。
非典也是来自自然界,但是,很快就消失了,为什么新冠病毒不消失呢?我们看一下美国最新的疫情,就明白了。美国爆发新冠疫情至今,累计发现确诊病例7882万例,占美国总人口的近24%,占全球确诊病例总数的19.%。我们知道,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抗疫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作为”行为,有着这样的大国领导人“朋友”,新冠病毒又怎么会不到处肆虐呢。
所以每天都有外来输入者,一不小心,又小局部传播了。全世界只有我们抗疫最积极和最成功的。所以我国也在捉紧研究特效药,希望能够药到病除的效果。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608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