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研究人员完成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研究,当输入年龄、胆固醇等数据后,就可以计算出将来的发病风险。
如果能够知道10年后,每个人罹患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风险,就可以提前预警。日前,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副院长顾东风教授领衔的团队,顺利完成了中国ASCVD风险预测研究(简称China-PAR)。通过输入年龄、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糖尿病等综合指标数据,便能够借助数学模型,计算出10年后个人ASCVD的发病风险。近日,这一研究成果论文在著名国际医学期刊《循环》杂志在线发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和脑卒中,是我国居民健康的首要威胁。然而,目前关于ASCVD发病风险的预测模型多来自欧美人群,并不一定适用于我国人群。China-PAR研究是利用中国人群最新的“中国心血管健康多中心合作研究”(InterASIA)、“中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多中心协作研究”(ChinaMUCA)等4项前瞻性队列随访数据(共计10.6万人),开发和验证的首个ASCVD发病风险预测“中国模型”。模型构建过程中,不仅综合考虑了既往欧美国家风险预测模型中涉及的年龄、收缩压、总胆固醇等危险因素,还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和疾病谱特点,考虑了南北方居住地区和城乡差别,并纳入腰围、ASCVD家族史,以及年龄与各危险因素的交互作用等综合因素。
模型建立后,经过China-PAR模型的内部验证,以及在1.4万人和7.1万人两个随访人群中的外部验证,证实China-PAR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研究也证实,与美国相关模型相比,China-PAR模型对中国人群10年ASCVD发病风险的预测更加准确。
顾东风表示,China-PAR模型为我国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提供了实用性评估工具。研究者建议,根据既往心血管病防治指南及本项目的队列分析,如果10年ASCVD发病风险超过10%,可视为心血管病高危人群;而发病风险在5%~10%,可视为中危人群;小于5%为低危人群。对于低危人群,应该加强自我监测以及ASCVD终身风险评估;对于中危人群,应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控制体重等;对于高危人群,除上述生活方式改变之外,应该针对自身的危险因素,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压、调脂、降糖等药物治疗,并在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一段时间后,评估自身ASCVD发病风险的变化。
【吴慧祯】冬末初春之际,有安排时间好好运动吗?伏地挺身是相当常见的健身运动,根据美国一份新研究报告说,伏地挺身可能是预告一个人未来心脏健康度的准确指标!研究认为,伏地挺身做不了10下的人,将比能做40下的民众,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难道勤练伏地挺身,就能远离心脏病?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最多只能做10下伏地挺身的男性,相较能做超过40下的男性,未来10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机率,高出96%,将近一倍!这项研究由哈佛大学T.H. Chan公共卫生学院团队提出,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期刊《JAMA Neork Open》。团队从2000年开始追踪平均年龄40岁、平均BMI指标28.7的男性消防员心脏健康状况。 结果指出,连10下伏地挺身都做不到,代表体能太差,该去看医生了;完成11次以上伏地挺身的受测者,将来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幅降低;可以完成21-30次伏地挺身的男性,罹患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脏病的风险,大概是做不到10下伏地挺身者的1/4。 伏地挺身可以做超过40下以上的组别,比做不到10下的那一组人,心血管疾病减少96%。 伏地挺身做11-20下的那一组,比做不到10下的那一组人,心血管疾病减少64%。 至少能做超过10下的人,统计上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团队认为,相较于跑步等常用测量标准,伏地挺身对于未来心脏健康的预测更准确,而且更简单执行,对于希望降低未来心脏病风险的成年男性,伏地挺身是非常理想的短时间运动。 对此,菁英诊所复健专科医师陈相宏在 脸书粉丝专页「相太医的复健门诊」发文强调,肌力训练确实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帮助,但绝对不是看了这样的研究就拼命做伏地挺身,兼顾全身性的训练才是关键!【吴慧祯】冬末初春之际,有安排时间好好运动吗?伏地挺身是相当常见的健身运动,根据美国一份新研究报告说,伏地挺身可能是预告一个人未来心脏健康度的准确指标!研究认为,伏地挺身做不了10下的人,将比能做40下的民众,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难道勤练伏地挺身,就能远离心脏病?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发现,最多只能做10下伏地挺身的男性,相较能做超过40下的男性,未来10年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机率,高出96%,将近一倍!这项研究由哈佛大学T.H. Chan公共卫生学院团队提出,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期刊《JAMA Neork Open》。团队从2000年开始追踪平均年龄40岁、平均BMI指标28.7的男性消防员心脏健康状况。 结果指出,连10下伏地挺身都做不到,代表体能太差,该去看医生了;完成11次以上伏地挺身的受测者,将来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大幅降低;可以完成21-30次伏地挺身的男性,罹患冠状动脉疾病或心脏病的风险,大概是做不到10下伏地挺身者的1/4。 伏地挺身可以做超过40下以上的组别,比做不到10下的那一组人,心血管疾病减少96%。 伏地挺身做11-20下的那一组,比做不到10下的那一组人,心血管疾病减少64%。 至少能做超过10下的人,统计上才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团队认为,相较于跑步等常用测量标准,伏地挺身对于未来心脏健康的预测更准确,而且更简单执行,对于希望降低未来心脏病风险的成年男性,伏地挺身是非常理想的短时间运动。 对此,菁英诊所复健专科医师陈相宏在 脸书粉丝专页「相太医的复健门诊」发文强调,肌力训练确实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有帮助,但绝对不是看了这样的研究就拼命做伏地挺身,兼顾全身性的训练才是关键! 勤练伏地挺身,远离心血管疾病风险? 菁英诊所复健专科医师陈相宏分析,该篇研究单用伏地挺身(Push-UPs)的能力预测未来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率,仍需要更多验证,不是一定,而之所以选择用伏地挺身作研究,可能因为方便、不受地点时间限制、随时可做、也是有效的上半身肌力训练。事实上,这些能多做几次伏地挺身的消防队员,代表本身「肌力」的能力相对较好,体适能及体力也较佳,也是比较「健康」的一群。 「看了那么多,重点还是自己要动起来!」陈相宏医师指出,以往运动相关研究都强调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要「会喘、心跳增加」才能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这几年则强调整体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的增加,除了有氧运动,肌力重量运动对于心血管疾病的降低也非常有帮助。 因此,想降低中风、冠心病、脑阻塞等疾病风险,未必要坚持做伏地挺身,陈相宏医师建议,选择兼顾全身性大肌肉、多样化的训练,重要的是保持运动习惯,搭配饮食调整,更有助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到最低。 陈相宏医师粉丝专页/ 【相太医的复健门诊】
缺血性血管疾病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如下:
1、自变量:年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肥胖指数等。
2、因变量: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冠心病的患病风险,中风的患病风险,血管狭窄的患病风险等。
2019年发表的中国心血管健康疾病报告,具体是何内容?近期《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19)发布。这一《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之中,以贯彻国家方针?以基层为重点,以预防为主?,真正实现使心血管预防治疗主战场由医院逐步向我们的社区去转移,可以说,我们国家心血管疾病中心将于2005年以来每年组织全国相关领域的专家所编撰的《中国心血管报告》改为《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那么,这个2019年发表的中国心血管健康疾病报告,具体是何内容?
可以说这个《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之中,这个报告之中的内容呢,增加了心血管健康行为以及心血管健康康复,技术、创新、转化等等的一个健康管理,倡导我们心血管对于人体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
同时呢,《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也强调。为了要降低日益加重的心血管的疾病负担,减轻我们的疾病负担,一方面要强调提高医疗水平,只有医疗水平提高了,那么对于我们那些疾病的治疗才能够更有效的去治疗。其次是要改善医疗质量,加强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及时探知风险。及时对风险进行预控才能让我们的责任负担能够减轻一些,让我们能够及时的面对疾病及时的解决,或者说预防并且避免疾病的发生。
在健康普及方面,也是《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之中所强调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所以要在平时注意饮食健康,注意活动身体,要让自己的身体活动起来,让自己尽可能的避免那些危险的因素,只有我们积极地去对抗疾病,疾病才能够隐忍了,才能让我们的疾病能够成功解决。 因此呢,我们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非常重要并且不可避免,也是非常重大的一个举措,只有我们每一个人都注重自己的身体健康,我们国家的心血管死亡病例才能够降低,才能够改变处于高水平的一个阶段。同时呢,身体健康的同时也能够尽量避免其他疾病的发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2938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