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4、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5、北京大学第一医院6、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7、北京大学人民医院8、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9、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10、北京市通州区潞河医院综合医院医疗服务绩效综合评价排名
今年,本市将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推广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实施范围将不限于市属医院。同时,大医院接诊危重孕产妇比重将大幅提高,有望达到80%。另外,针对社区用药不全的问题,将逐步实现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对接,最早3月底完成采购目录统一。
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全市推广
市卫计委召开2016年工作会议。北京晨报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全市范围内将推广实施公立医院医药分开,实行药品零加成。
市卫计委新闻发言人高小俊表示,医药分开,是医改重要步骤,此次推广医药分开是在全市范围,不仅市属医院,还包括中央、部队以及企业的所有医院。在5家试点医院的基础上,完善这项政策。
同时,本市将加快安贞医院、友谊医院等特许经营合作项目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疗机构发展,并与商业健康保险对接。此外,外国医师行医许可权限将下放至区卫生计生委。
普通门诊号预约力争不限量
今年,全市医联体将达到50个。同时,推行专家团队医疗,选择同仁医院、宣武医院、天坛医院3家三级医院开展专家团队服务患者试点,并保障普通门诊号源供给,三级医院要优先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诊患者就医。2016年年底前,市属医院实行非急诊挂号全面预约,其他公立医院也要积极推进。
北京22家市属大医院将在年内取消窗口挂号、实现非急诊全面预约的基础上,尽量保证普通门诊号预约不限量。
6家公立医院转型康复院
今年,本市还将完成6家公立医疗机构向康复功能转型。建立社区康复服务模式。6家医院包括西城区展览路医院、朝阳区崔各庄社区中心、安贞社区中心、大兴区红星医院、昌平区南口铁路医院、平谷区金海湖镇社区中心。
同时,支持社会资本发展护理服务,建立护理站。研究医疗机构老年中期照护、长期照护和临终关怀服务基本标准。出台本市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结合的实施意见,重点将关注老年人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连续医疗服务。
今年,还将实现京津冀三地之间临床检验结果、继续教育学分、药品采购产品资质审核标准和审核结果互认。同时,建立三地共享的影像诊断中心、会诊中心,完善转诊预约机制。
未来,京津冀三地之间将相互开放电子医师注册、卫生监督、流动人口生育服务协查等数据库。同时,聚焦行政副中心,通过新建和市区共建等多种方式,着力提升行政副中心资源配置水平和服务能力。
药品目录最早下月底统一
今年,本市将逐步统一公立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药品采购目录,实现各级医疗机构的用药衔接。将首先选择朝阳区和延庆试点。高小俊透露,这项举措最早3月底落地,完成目录统一。
同时,推进健康服务一卡通北京通在全市发行使用。本市将建设一个市区两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市级平台接入50家以上三级医院,各区平台接入80%以上区属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北京市人口健康信息基础数据库,实现电子健康档案与电子病历信息的连续记录。力争实现8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与上级医院的远程医疗服务。
三级医院高危孕产妇要达80%
面对生育压力,各区要设立孕妇建档中心,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制定应急预案,实行月调度制度,保障孕产妇在适宜机构分娩。严格实施孕妇分级建档诊疗,提升一二级助产机构服务能力,提高三级医院接诊高危孕产妇比例,畅通危重孕产妇转诊通道。对此,高小俊透露,今后三级医院接诊高危孕产妇比例要达到80%,一般孕产妇提倡到二级医院分娩。
官方版“最牛”医院排名出炉
北医三院、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列“综合评价”前三
北京最棒的妇幼医院是哪家?服务综合评价哪家最高?医疗安全哪家最靠谱?昨日,北京市卫计委发布了《2015年度北京地区医疗机构及重点专科的住院医疗服务评价报告》,对本市主要的105家二、三级医院,从不同维度展开排名。其中,北医三院、协和医院、友谊医院分列“医疗服务综合评价”前三名。
效率和花费方面,2015年,全市三级医院费用消耗系数和时间消耗系数均略有下降。58家综合医院中,北医三院、协和医院等19家医院治疗同类疾病的费用较低,住院日也较短,表明服务效率较高。
医疗安全方面,市卫计委采用“低风险组病例死亡率”来评价。2015年,58家综合医院中,有33家医院出现低风险死亡病例。北医三院、协和医院、宣武医院等25家医院全年未出现低风险死亡病例。
受评的妇幼类专科医疗机构中,收治妇幼疾病范围最广的是北京妇产医院。收治患者难度最高的,是顺义区妇幼保健院和北京安慧宜和妇儿医院。
本市居民卫生服务调查首次发布
住院医疗费用高居民不满
昨日,市卫计委首度发布了居民卫生服务调查。结果显示,本市居民次均门诊医疗费用为298元。医疗费用高仍是居民对住院服务不满意的首要方面。
此次调查是2013年国家卫计委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的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本市包括东城、海淀、朝阳、密云等十个区参与。
调查结果显示,本市居民医疗卫生服务需要量明显增加,尤其是慢性疾病持续上升,疾病负担日益加重。15岁以上人群慢性病患病率为29.1%。其中,1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15.5%,15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为5.6%。
目前,排名居前十位的均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老年人群中慢性病患病的比例更高。与此同时,公立医院看病难仍然存在,费用增长迅速。北京市居民次均门诊医疗费用为298元。次均住院费用为1.87万元。72.7%被调查者认为,医改后看病方便程度有所改善。但有64.8%的居民认为医改后看病花费“没有变化”或“略有增加”,甚至“大幅增加”。医疗费用高仍是居民对住院服务不满意的首要方面,因此,未来医疗费用需要进行有效控制。
此外,药品种类少成为居民反映的基层就诊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46.2%就诊者对就诊的药品种类少最不满意,郊区这一比例约为城区的两倍。
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已近21%,为重度老龄化的城市。调查老年人口中,近30天起居需要照顾的比例达11.3%。而且低收入老年人的失能及需要照顾情况更加突出。“单独二孩”政策和生育高峰重叠效应明显,人口老龄化趋势也在加剧,客观上要求本市加强产科、儿科、康复和老年护理资源的配置。
此外,调查发现,北京市常住居民的门诊和住院费用较高,经济负担较重。“看病贵”依然是居民反映的主要问题。因此应该加强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快增长。一是要继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二是加强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尤其是支付制度改革。
医药分开是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简称新医改)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为了改变以药养医的现状的重要举措。 医药分开,业内人士表示,这戳到了“看病难、看病贵”的痛处,一度成为2009年全国两会的中心话题,钟南山院士说:“我国医疗人员技术上的待遇很低,医疗人员收入主要还是来自药物。”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秘书长、连锁药店分会会长王锦霞介绍,早在2002年,国家发改委曾启动“医药分开”试点,但因政策不配套,主管领导调离,试点没能继续,“那一次,医药分开成了改革目标,指导思想挂在文件上,没能落实。”
王锦霞说,2006年8月,我国再次启动新一轮医改方案调研,国家十余个部委办局组成协调小组联合行动。
改革过程牵涉到各利益主体,“医药分开”在当时出现不同的解释——一种说法是:“医药分开”是医生开处方,药剂师去配药,这在医院已经实现了,医生和药师有分工,不需要再搞“医药分开”。另一种说法是:“医药分开”是医药分利,把医院和药企的利益分开就行了。卫生部门观点是:“医药分开”是在医院内部实施医和药的收入与支出分开核算,收支两条线管理;是取消药品在医院销售的加成政策,药品销售零差率。
王锦霞逐一反驳了上述说法:“表面看似有理,实质仍曲解了医药分开的真正内容。”
“我们认为,医药分开的本质应是:医疗专业与药品专业分开;医疗机构与社会药店分开;医生开处方与销售药品分开;实现医生开方,药店卖药的合理专业分工。”王锦霞说,医生应以诊断、开方、手术、治疗的医疗行为获得收入,社会药店应以销售药品和合理用药咨询服务赚取利润,“所以‘医药分开’的实质是医药分业。”
王锦霞进一步解释,医药分开应彻底切断医院、医生开方与药品销售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联系,“实现方式是把医院门诊药房分离出来,变成社会药品零售企业,独立经营,照章纳税。”
对于此轮医改方案修改稿中的“探索公立医院门诊药房改制为零售药店等医药分开的有效途径”,王锦霞非常赞成,“我们在这方面多次提出建议,得到了采纳。” “医药分开”虽然是解决“看病贵”的重要一步,但绝对不可能是一分就灵的。要基本消除“看病贵”的问题,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配套措施。至少应该做到这样几点: 首先,国家应该大力加强基层医院的建设,在城市大力发展社区医院,在农村大力发展村级卫生所和乡镇卫生院,使得小病、多发病、常见病等能够在基层以比较低廉的价格得到解决,以减少对大医院和“名医”的需求;其次,国家投资兴建的公立医院,应该展现出准公共品的品格,用比较低廉的价格向低收入的民众提供医疗服务,以起到平抑医疗服务市场价格的作用;第三,逐步推进全民医保,最终形成患者看病,保险公司付费的格局。因为保险公司有能力聘请专家和医院博弈,改变患者和医院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力量不对称的局面,防止医院利用这两点索要高价。
归根结底,形成看病贵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的对策也必须是综合的、标本兼治的。历史的经验证明,如果我们对复杂的问题采取过分简单的对策,指望“一招就灵”,最终往往失灵。 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有关人含蓄地表达了观点,“门诊药房托管也好,改制成零售药店也好,我认为出发点与实行药品零差价、收支两条线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平抑药价,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王锦霞并不将“门诊药房改制成零售药店”的意义,等同于“零差价”或“收支两条线”。她毫不避讳地说——“收支两条线”是计划经济的模式,亦是管办不分的继续;“药品零差率”则是对医院卖药的变相支持,是对“医药分开”的回避,更给社会零售药店带来了不公平、不公正的市场环境。
或许,事实可以证明王锦霞的观点。两年多前,“药品零差率”已在国内试点,去年的一篇新闻调查指出,“零差率”的最大赢家并非患者,而是医保机构和公费医疗机构。
医院药品主要出自门诊药房与住院药房。至少现在的信息表明,修改稿可能忽略“住院药房”。
“门诊药房是大头,因此先从这里动手。”王锦霞提供的数字表明,据卫生部统计,2007年门诊病人平均药费占医疗总费用的50%。2008年的卫生统计报告显示,门诊病人药费比重仍高达50%以上。2008年,全国门诊共计28.4亿人次,住院为9800万人次,“从这两个数字对比,也能看出门诊药费的比重。同时,看住院药房也应保留,在急用药、手术用药上更利于医治患者。”
省内一家医院的一位中层干部认为,王锦霞的算法不够科学,因为住院方面的人次虽少,但单次药费远超门诊单次药费。两者的差距并不能从看病人次上清晰反映,“有的医院,可能住院药费比门诊药费更高。”
省内另一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外科医生也赞同这一观点,“门诊药房改制,对我们影响不太大,因为患者本来就喜欢在医院开完药,再到外面药店买药,这样的患者甚至可能是大部分。相对来说,影响外科会比较小,对内科影响确实比较大。” 长春市中心医院院长陈明强表示,“如果把门诊药房改为零售药房,一定要有配套措施。医院进药有严格程序,除了极特殊情况,药品质量都是合格的。改制成零售药房后,首先我们要考虑怎样确保药品质量,其次是财政要有投入。”
门诊药房作为医院的一块大蛋糕,一刀切走如何善后,必须考虑。否则,医院处境将很尴尬,这也意味着即使把门诊药房改为零售药店,也将会衍生其他的以药养医之法。对此,王锦霞认为,新医改方案中提出三年投入8500亿元的规划,每年2800亿元,按照2007年医院药品销售额4037亿计算,医院药品获利额为606亿元。因此,财政补足没问题。 从媒体透露出来的信息看,新医改方案是希望通过药品经营、定价模式的改革,缓解看病贵的问题,其基本的出发点还是从以药养医开刀,实施医药分开。这种“门诊病人按处方去零售药店购药”是国际普遍做法,但如此的医药分开能解决看病贵问题吗?恐怕很难。
首先,药价虚高的根源是药品定价太高,背后涉及了定价机制以及销售机制。药品价格是由政府部门确定的而非市场形成的,其中有诸多不合理的成分。
其次,当前药品品种太多,同一种药多家生产,药的成分一样,疗效没有太大的差别,药厂为了销售,采用利诱医生用药的办法。在利益面前,一些医生很难洁身自好。
这两个症结,医院解决不了,地方卫生局解决不了,卫生部也未必能解决得了。现在拿医院处理药价虚高,就像对发高烧病人用湿毛巾物理降降温一样,缓解一下症状还可以,但如果不对症下药,烧是退不了的。
药品销售中的不正之风主要不在医院,而在处方。如果根本问题不解决,即使医药分开,医药代表照样利诱医生用药,因为某一种药在某个城市的销售模式是总经销制,只要医生开这种药,无论从哪售出(医院药房或是零售药房),都促进了这种药的销售,利益并没有脱钩。何况如此的医药分开解决的只是门诊用药问题,却回避了住院的药品购销问题,捡了芝麻而忽视了西瓜,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即使医院取消了药品加成,还可以增加药事收费,总费用并没有降,那不是换汤不换药吗?
现在政府对公立医院采取的办院模式就像是在办单位的食堂,压低饭菜价格,对食堂出现的亏损再去补贴。政府承诺的补偿往往不到位,以药养医就成了医院的无奈之举。
看病贵的症结一方面是看病费用高,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低收入者的医疗购买力低。如果国家对穷人的医保加大投入,提高他们的医疗购买力,比如医保全覆盖、增加医保的报销范围、降低患者的自负比例等,问题就会得到很大缓解。
另外,当前的医疗付费模式——按项目收费是医疗费用不断增长的主要症结。
按项目收费就是政府对每一个项目的收费标准严格控制,药价也由政府的物价部门来核定,想以此来约束医疗收费的快速增长。但问题恰恰出在这个按项目收费上:你限制我某一项的收费,但无法限制我多开项目;你控制每一种药的价格,但你无法限制我多用几种药。这样,尽管控制了单价,但无法控制看病的总费用。
在这种收费模式下,政府为了公众想控制费用,而院长为了医院发展要增加收入,院长和政府在利益上是对立的,院长不积极控制费用,政府喊破天也不行。如果把控制医疗费用的皮球踢给院长,比如采取“按病种付费,国家制定价格”的模式,每一种病要支付多少钱基本固定,多了少了都是医院的,这样,政府不用发愁,院长就会自己想法控制费用了。
医改的目标非常简单,让穷人能看得起病,让有钱人能看得好病。看病贵的问题只有通过改善医疗保障制度来解决,单纯通过公立医院的改革很难实现。医药分家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医药分开就是医治和用药分开,医只是医治,药不随医,降低医疗费用。改革以前,在中国的医疗体制中,患者在医院诊断和治疗之后,如果要使用药物治疗,就必须到医院的药房拿药,而改革之后,医院药房的收入成为医院正常经济运转的重要部分,因为经济利益驱动导致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所以,一些经济层面上的学者开出了治疗这些痼疾的“药方”。2012年12月1日,继友谊医院、朝阳医院两批试点之后,北京市同仁医院、天坛医院、积水潭医院三家公立医院起正式启动医药分开改革,取消15%药品加成、增收医事服务费。
中国医药问题一直是大家关注的事情,因为医院里面要有更多的收入,就必须多开药,而且要开价格高的药方,这样医院的盈利就会增加很多。医院这样做的后果是对病人的身体造成严重损害,对医院的声誉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同时医患关系明显进行,对于医院和病人来说这是最大的一个问题。
今天我看到《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详细的内容我也全部的看了一次,对于这次医疗改革的变化,我表示赞同。这次改革之中实际的费用降低一些,同时医院的一些弊端也全部被改变,这对于老百姓是一件事情,只是在住院这一个花钱多的地方,反而费用增加,这应该是一个美中不足。
我们知道医院以往的惯例是一种多开药,这点我上面已经说到,而且医生在服务质量方面根本不注意,对于病人的身体情况,不是很关注。他们的精力完全是在如何开出高额的药方,而不再提高自己服务病人的态度和质量,这一点一直是中国人看病的一个最大特点,现在开始得到改变了。
同时还有改变的是住院的病房环境,以往很多人住院以后,会发现医院里面的医护人对于病房的打扫根本不上心,里面的环境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病人住进去心情会很不好,而且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比较恶劣,在很多地区住院病人和医护人员就是因为这些原因争吵和打闹起来,现在医疗改革之后会好起来。
这次《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正式发布,对于医院的整体服务是一个带动,总结一下来说,北京医药分开改革,从卖药品改为卖服务对医疗行业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主要有:医药费用会降低,我们去看门诊的话,费用会节约不少,住院费用稍微高一些,但是服务质量会完全的提升上去,整体来说这次改革主要是把医院的服务质量提高了,药品价格下降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7009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