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现在的很多人来说,补肾是一个十分受关注的话题,很多人觉得自己肾虚,应该也不去证实,就胡乱的给自己开始补,各种方法都用尽了,可是情况却不见好转,那么是否是方法选择的不对呢,当然补肾也需要一个过程,慢慢调理才能起到作用,想要补肾延年保健灸法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下面就具体的了解一下艾灸是怎么达到补肾的目的的。
什么是保健灸法
《黄帝内经》说:“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一方面表明灸法有特殊疗效,针刺灸法各有所长,灸法有自己的适应范围;另一方面,灸法还可补针药之不足,凡针药无效时,改用灸法往往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保健灸法,古称“逆灸”,就是无病而灸,在人身体上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以达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补益脏腑从而防病祛邪、延年益寿的养生方法,称为保健灸法。如宋代窦材《扁鹊心书》说:“人至晚年阳气衰,故手足不能温,下元虚惫,动作艰难,盖人有一息气在,则不死,气者阳所生也。故阳气尽则心死。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
为什么艾灸可以补肾
肾阳不足是肾虚的一个主要方面。肾阳又称为元阳,为全身之真阳,是五脏六腑阳气活动的动力,一身阳气之根本,如《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张景岳所说“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人体其他的阳气如心阳、脾阳、卫阳均以肾阳为根本。卫外之阳气充足,则肌腠固密,营卫调和,可防御外邪之侵袭;脾阳健壮,就可运化精微,营养全身;心主一身之阳,心阳充足,则如万物被泽阳光,气血百脉通畅。所以肾阳是生命之本,五脏阳气之根,即“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故阳气与人的衰老和疾病的发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阳精若壮千年寿”,“阳精若在必能生”此之谓也。也就是说,人之所以有疾病、衰老,其主要原因就是阳气虚衰,而养生灸的主要作用,就是培补阳气,益其真阴。所以,能够起到防病治病、抗衰老作用,使人之寿命延长。
艾草本身具有温经散寒之功,艾炷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所选穴位如三阴交、足三里皆为肝、脾、肾经合穴,气海、关元、神阙为任脉之腧穴,同时也是脏腑的募穴。特别是关元穴,是足三阴与任脉之会,又居下焦,真阴真阳关锁于此。
使用灸法,正如《针灸大成》所说:“艾炷又加杂药而成,其药多为温热芳香之辈,药有五味五气,内合五脏,气味择经而行,各归其所,其补阳主力更著。”因此,常灸关元、气海等,可以起到温补肾阳的效果。
保健灸常用的补肾穴位
足三里 定位:为足阳明胃经的合穴,位于膝关节外膝眼下 3寸,胫骨前嵴外侧1横指处。②功效:健脾益胃、补益气血。③主治: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免疫功能下降、疲劳、早衰。④施灸方法:用艾条温和灸或着肤灸5~20分钟。张杲的《医说》强调“若要安,三里莫要干”,意指反复灸足三里,可起到保健作用。
三阴交定位:位于内踝尖直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凹陷处。②功效:温肾健脾、祛湿利水、调经止痛。③主治:肠鸣腹胀、泄泻、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遗尿、疝气、失眠、下肢痿痹。④施灸方法:用着肤灸或间接灸7~15壮,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⑤注意:孕妇忌用。
神阙 定位:为腹部肚脐正中,属任脉。②功效:温阳益气、补肾健脾。③主治:脾肾阳虚,症见畏寒肢冷、面色淡白、神疲乏力、泄泻甚至下利清谷,及命门火衰导致的阳痿、早泄、遗精等。④施灸方法:隔姜灸3~5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亦可用隔盐灸法。⑤注意:每壮时间不宜过长,防止灼伤。
关元 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②功效:温肾健脾、补益固脱、散寒止痛、调经养血、保健延年。③主治:可用于阳痿早泄、小便频数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月经不调、产后出血等妇科常见病,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胃肠系统疾病,中风及一切虚劳损伤。④施灸方法:着肤灸或间接灸(以生姜、蒜相隔)7~15壮,或艾条温和灸10~20分钟。⑤配穴:关元是人体重要补穴之一,女子可配合三阴交艾灸,男子可配合足三里艾灸。
气海 定位:腹正中线上脐下1.5寸处。②功效: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③主治:凡身体衰弱、阴阳两虚、营卫不调、下元虚惫、陈寒痼冷、体弱羸瘦、四肢逆冷、脾胃虚弱、精血亏损、五劳七伤、诸般虚损等。④施灸方法:温和灸、隔姜灸或附子灸。⑤注意:阴虚者慎用,孕妇禁用。一般在春季灸气海,《内经》有“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气海为生气之海,此时灸之,应其春生之时序,以助升发之气,逐陈阴,奠下元之基,以适夏令之长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229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科学健脑的十法宝养脑
下一篇: 饮食小百科——紫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