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吸烟平均折寿10年-戒烟增寿5年

健康管理师 2024-03-15 11:45:29

吸烟平均折寿10年-戒烟增寿5年

1。增长寿命

吸烟给带来的危害不可忽视,趁早戒烟吧。据了解戒烟不但可以避免以上的危害,同时还能够增加寿命哦。男性朋友如果在35岁到39岁的时候戒烟,那就可以增加5年左右的预期寿命。

2。患癌的危险性减少

戒烟5-10年后,其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略为高一点,戒烟10-15后,得肺癌的机会便可降低到与不吸烟一样。吸烟总量在20万支以内者,戒烟4年之后,肺癌死亡率不吸烟者相同。

3。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

冠心病病人,戒烟一年之后,冠心病死亡率很快下降,10年后降至不吸烟者同一水平。他们患冠心病的死亡率下降了6%,而同期未戒烟的普通人群却增加了9%。吸烟是再次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因素,戒烟对避免再次心肌梗塞十分有利。

4。防止肺功能变化

吸烟能损害肺功能。无症状吸烟者吸烟史不长时,常规肺功能检查可能正常,若进行小气道功能测定,常可显示吸烟者存在小气道功能异常,且吸烟年限愈长,对小气道产生不可逆影响就愈大。对于吸烟史较长者,常规肺功能检查即可显示异常。

5。有利于优生

孕妇吸烟对优生极为不利,容易造成流产、早产、死产及胎儿发育不良。若在怀孕前4个月开始戒烟,这些不良影响通常就可避免。

6。溃疡病容易治愈

吸烟者患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较多,而且不戒烟就难以治愈。为此,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务必戒烟,以加快溃疡的愈合。

吸烟有害健康 减寿10年?长寿烟民现象怎么说?

人们认识到吸烟的健康危害已经超过百年,控烟运动也超过50年

人类发现吸烟的健康危害已经超过一百年,由美国公共卫生首席官于1964年1月11日发布第一份吸烟与健康报告而发起 控烟运动也已经55年,如山证据显示,吸烟是20世纪以来给人类造成最大健康危害的、单一可预防因素。

但是,时至今日,居然还有人对吸烟的健康危害存在疑虑和疑问。

回顾人类对吸烟危害的认识过程,19世纪末随着卷烟机的发明和制造商激进的广告宣传,吸烟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流行起来。

很快,人们就发现了吸烟给公众健康带来的危害,20世纪初就引起科学界和医学界的关注。

经过上世纪30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有关吸烟不良影响证据的积累, 1957年6月12日,美国首席公共卫生官Leroy E. Burney首次发布了美国公共卫生署有关吸烟问题的官方立场,称证据显示吸烟与肺癌之间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

几家著名私营卫生组织联盟的坚决敦促成了美国最终发布吸烟与健康危害官方报告。

1961年6月,美国癌症协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结核病协会和美国公共卫生协会联合致函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总统,呼吁成立全国吸烟委员会,致力于“寻求”最大程度地干预有关烟草制造工业自由和个人吸食自由,并最终解决吸烟造成的健康问题的方案。

1962年6月7日,总统任命新任首席公共卫生官Luther L. Terry召集一个专家委员会对吸烟问题的科学文献进行全面审查。

1962年11月至1964年1月间,委员会在150多名顾问的协助下对超过7000多篇吸烟与健康方面的科学文献作了审查。

最终,特里于1964年1月11日发布了该委员会做出的有关吸烟和健康问题的报告。

该报告像一场重磅炸弹袭击了整个美国,乃至半个世界,成为1964年美国的年度头条新闻。

为了尽可能降低消息对股票市场的冲击,特意选在一个星期六发布。

吸烟的健康危害

报告以强有力证据明确指出,吸烟是:

男性肺癌和喉癌的主要原因

女性肺癌可能的原因

慢性支气管炎最重要的原因

具体来说,报告估计,与非吸烟者相比,吸烟者患肺癌的风险平均高出9到10倍,重度吸烟者的风险至少高出20倍。随着吸烟时间的延长,风险进一步上升;吸烟停止,风险也随之降低。

报告认为吸烟还是慢性支气管炎的最重要原因,并指出吸烟与肺气肿,与冠心病之间存在相关性。

同时,报告还指出,怀孕期间吸烟会降低新生儿的平均体重。

该报告美中不足的是,在尼古丁成瘾问题上的认识存在不足,坚持认为“吸烟应该被定义成一种习惯而不是成瘾”。

事实上,这份报告就宣告了科学界、医学界对吸烟危害健康达成了最为广泛的共识。

基于这份报告,控烟运动在美国以及整个世界渐次展开,超过半个世纪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西方国家的吸烟率已经大大降低,由此带来的健康危害,包括死亡率的降低也充分体现出来。

到目前,不断积累的证据证明,吸烟给人类造成的健康和寿命危害远远高于当初的估计。

证据显示,吸烟的健康危害涉及全身的所有器官。其中:

吸烟是导致导致人类癌症的最大的单一可预防性原因,可导致全身15个部位的癌症。

吸烟是心血管疾病增加的主要可预防性危险因素之一。

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烟草是世界上成瘾性最强的精神性物质,造成严重的依赖、戒断症状和其他精神问题。

孕期吸烟是因而出生不良后果和儿童精神问题主要因素。

吸烟与意外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吸烟造成明显牙齿损坏。

吸烟还与糖尿病、整体健康状况下降、眼部疾病、髋骨骨折、肝硬化、低骨密度、消化性溃疡等密切相关。

长寿烟民现象如何解释?

每当说到吸烟的健康危害,有人总是举出或真或假的一些“长寿”烟民个例来试图抹杀吸烟的危害,籍此为自己吸烟寻找合理性,以为“甩人一脸个例,别人就无言以对了”。

岂不知,他们的这种洋洋自得,实质上是犯了一种极其愚蠢的逻辑错误,叫“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

存者偏差是指,人们做判断和决定时只集中于他们通过某些选择过程筛选出来的个别人或事物,而有意或无意地忽视或遗忘了那些没有被关注到的人或事物。通常,由于光环效应,人们往往只关注个别成功的例子,而忽视了更多的失败的例子,从而产生的认知偏差。

关于幸存者偏差,最著名的真实范例是二战中美军轰炸机加装防护装甲的决策中军方差点犯得一个错误。

二战中,美军轰炸机在给对方施加严重打击的同时也成了对手重点的打击目标,很多轰炸机被击中,甚至击毁,造成轰炸机和机组人员的重大损失。

为了减少损失,美国空军方面迫切地需要对飞机进行改进,加装防护装甲,以提高返航率。

但是,装甲加装在飞机的哪个部位呢?

美空军方面根据上图所示返航飞机机体被击中弹孔的分布认为,强化装甲应该安装在弹孔密布的部位。

但是,统计学家亚伯拉罕沃尔德认为,空军方面的想法犯了幸存者偏差的低级错误。

因为,空军方面只关注到了成功返航的飞机,而忽略了被击中坠毁的飞机。

他认为,弹孔密布部位是“轰炸机虽然容易被击中,但是,即使被击中仍可以安全返航的地方”;而返航飞机那些没有损坏的关键部位反而可能是需要额外保护的地方,比如发动机部位。

因为,这些部位一旦被击中,飞机就很可能坠毁,不能返航。

那些被击毁的飞机很可能正是因此没有返航。

在这个例子中,统计学家通过考虑幸存者偏差而帮助美国空军避免了大量损失。

长寿的烟鬼,幸存者偏差另一个典型范例

“长寿的烟鬼”,是科学家介绍幸存者偏差时,继美军返航轰炸机之后最为常举的另一个范例:

返航飞机上密布的弹孔,就犹如长寿的烟鬼们一辈子吸过的烟草以及给他们造成的健康危害,虽然造成重大打击,只是因为没有命中致命目标而幸免“坠毁”。

而有更多的多的烟鬼们因为被击中关键部位而早死——这就是流行病学研究中吸烟者死亡率远远高于非吸烟者的坚实事实。

长期吸烟平均折寿10年

早在1964年第一份报告中,科学证据就显示,与不吸烟者相比,长期吸烟者死亡率增加70%,即为不吸烟者的1.7倍。

有人根据美国CDC历年来积累的证据,结合美国年龄标化死亡率,计算出,长期吸烟者与不吸烟者相比,平均早死10年,平均每吸一支烟折合早死13.8分钟,一包烟4.6小时。

澳大利亚新的大型研究再证实吸烟平均减寿10年的结论

有些人之所以会拿少数长寿吸烟者的个例来说事,使他们缺乏统计学概念。

如何才能真实准确地反应吸烟与健康的关系呢?

绝对不能只看少数长寿的烟鬼,或早死的烟鬼这类少数个例,而应该基于大型人群对照研究的结果,才能尽可能消除各种偏差对结果的影响。

几十年来,世界范围内进行的这类研究数不胜数,最近的一项这类研究来自澳大利亚。

2015年澳大利亚一项基于新南威尔士州超过20万≥45岁人群的前瞻性研究(澳大利亚45岁及以上大型人口长期研究的一部分)显示,尽管澳大利亚人口吸烟率已经发生急剧降低

但是,由于吸烟的影响长期影响的滞后性,过去的高吸烟率仍是造成当前人口死亡的最主要原因。

结果显示,与不吸烟者相比,当前吸烟者死亡率平均增加接近3倍。

死亡率增加随着吸烟强度的增加而增加。与不吸烟者相比,当前每天吸烟≤14支(平均10 支/天)和≥25支/天吸烟数者,死亡率分别增加2倍和4倍。

在过去的吸烟者中,死亡率随着戒烟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45岁前戒烟者与从不吸烟者相比没有显着差异。

估计,目前吸烟者的平均死亡时间比非吸烟者提早10年。

长期吸烟平均减寿10年,这与其他众多有关吸烟健康危害研究结论高度一致,也充分证明这种结论的可信性。

总之,长期吸烟平均减寿10年,证据确凿,无可动摇。

有人以个别吸烟者长寿的现象否认吸烟的危害,犯了幸存者偏差的逻辑错误。

来源:知道日报

经常抽烟会让人折寿吗?

吸烟真的会让人折寿。如果1个人1天抽20支香烟,那么,他抽烟的每一个星期里会减寿1天。也就是说如果瘾君子1天抽烟15根,他的一生将消耗30多万支香烟,那么他可能比不抽烟的人早死6.5年。

一、致癌作用 吸烟致癌已经公认。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吸烟是肺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特别是鳞状上皮细胞癌和小细胞未分化癌。吸烟者患肺癌的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3倍,如果每日吸烟在35支以上,则其危险性比不吸烟者高45倍。
吸烟者肺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10~13倍。肺癌死亡人数中约85%由吸烟造成。吸烟者如同时接触化学性致癌物质(如石棉、镍、铀和砷等)则发生肺癌的危险性将更高。烟叶烟雾中的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需经多环芳香碳氢化合物羟化酶代谢作用后才具有细胞毒和诱发突变作用,在吸烟者体内该羟化酶浓度较不吸烟者为高。
吸烟可降低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从而削弱机体对肿瘤细胞生长的监视、杀伤和清除功能,这就进一步解释了吸烟是多种癌症发生的高危因素。吸烟者喉癌发病率较不吸烟者高十几倍。膀胱癌发病率增加3倍,这可能与烟雾中的β-萘胺有关。
此外,吸烟与唇癌、舌癌、口腔癌、食道癌、胃癌、结肠癌、胰腺癌、肾癌和子宫颈癌的发生都有一定关系。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表明,烟雾中的致癌物质还能通过胎盘影响胎儿,致使其子代的癌症发病率显著增高。 二、对心、脑血管的影响 许多研究认为,吸烟是许多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者的冠心病、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及周围血管病的发病率均明显升高。
统计资料表明,冠心病和高血压病患者中75%有吸烟史。冠心病发病率吸烟者较不吸烟者高3.5倍,冠心病病死率前者较后者高6倍,心肌梗塞发病率前者较后者高2~6倍,病理解剖也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前者较后者广泛而 严重。
高血压、高胆固醇及吸烟三项具备者冠心病发病率增加9~12倍。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中的30%~40%由吸烟引起,死亡率的增长与吸烟量成正比。烟雾中的尼古丁和一氧化碳是公认的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有害因素,但其确切机理尚未完全明了。
多数学者认为,血脂变化、血小板功能及血液流变异常起着重要作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前列环素(PGI2)的生成,PGI2是最有效的血管扩张和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吸烟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并引起血清HDL-C降低,胆固醇升高,PGI2水平降低,从而引起周围血管及冠状动脉收缩、管壁变厚、管腔狭窄和血流减慢,造成心肌缺氧。
尼古丁又可促使血小板聚集。烟雾中的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影响红细胞的携氧能力,造成组织缺氧,从而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由于组织缺氧,造成代偿性红细胞增多症,使血粘滞度增高。此外,吸烟可使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增加,导致凝血系统功能紊乱;吸烟还可影响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使PGI2生成减少,血栓素A2相对增加,从而使血管收缩,血小板聚集性增加。
以上这些都可能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由于心肌缺氧,使心肌应激性增强,心室颤动阈值下降,所以有冠心病的吸烟者更易发生心律不齐,发生猝死的危险性增高。 据报告,吸烟者发生中风的危险是不吸烟者的2~3.5倍;如果吸烟和高血压同时存在,中风的危险性就会升高近20倍。
此外,吸烟者易患闭塞性动脉硬化症和闭塞性血栓性动脉炎。吸烟可引起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COPD),最终导致肺原性心脏病。 三、对呼吸道的影响 吸烟是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慢性气道阻塞的主要诱因之一。
实验研究发现,长期吸烟可使支气管粘膜的纤毛受损、变短,影响纤毛的清除功能。此外,粘膜下腺体增生、肥大,粘液分泌增多,成分也有改变,容易阻塞细支气管。在给狗狗作实验中,接触大量的烟尘可引起肺气肿性改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199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