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5种疾病者需特别规避异常出汗

佚名 2024-03-12 20:42:14

5种疾病者需特别规避异常出汗

出汗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汗腺可释放汗液,把体温维持在36~37℃之间。一般处于高温环境、剧烈运动、易紧张和激动者出汗多;排除生理性因素,出汗异常增多就要引起重视,极有可能是疾病缠身。

哪些因素可造成异常出汗?

1、药物

部分药物可造成出汗量增加,如退烧药、抗抑郁药物等,一般停止用药后就能恢复正常。

2、感染性疾病

如艾滋病、结核病等感染性疾病可造成夜间盗汗,也就是睡眠过程中出汗太多。

3、糖尿病

糖尿病病程过长或血糖控制不佳可损害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即使在安静状态下也易出汗。

4、甲状腺功能亢进

甲状腺功能亢进者分泌大量甲状腺激素,可加快新陈代谢速度,促使体温升高,导致出汗增加。

5、自主神经失调

由于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发生紊乱,从而造成出汗多,往往伴有乏力或躁动不安、易焦虑和紧张、腹泻或便秘等。

6、癌症

白血病者出汗较多,特别是疾病活动期或发热时。淋巴瘤属于恶性肿瘤,同样也会造成汗液增多,常见的是夜间盗汗。

哪些疾病患者应警惕异常出汗?

1、身体虚弱者

身体虚弱者、老年人耐热能力差,无法耐受高温环境,长时间待在高温环境中可能会造成脱水或中暑。

2、体液失衡疾病

频繁腹泻、严重呕吐、肾脏疾病等易造成体液失衡,常常因过度出汗而加重相关症状或造成疾病恶化,此时应及时补充电解质和体液。

3、皮肤疾病者

重度皮肤感染、湿疹易造成皮肤敏感,由于出汗多而加重相关症状。日常应维持皮肤干爽和卫生,防止出汗过多,这样能减轻不适。

4、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病、哮喘、剧烈运动等易造成呼吸急促或呼吸不适,此类人不能做剧烈运动,同时远离高污染环境。

5、心血管疾病者

如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者,出汗太多或加大心脏所承受的负担,特别是剧烈运动时更应该慎重。

温馨提示

总而言之,异常出汗可能是疾病因素,尽量去正规医院做相关检查,根据病因治疗。大量出汗会使得水电解质紊乱,因此应合理补充水,适当喝含电解质的饮料。出汗后立即更换干燥的衣服,防止引发皮肤疾病或感冒。出汗后不能用凉水洗澡,洗澡水温接近于体温即可。

异常出汗需警惕 中医帮您“辨汗识病”

出汗是人体的一种自然现象:外界温度太高时会全身出汗;精神紧张或痛觉刺激时会手心、脚心出汗;吃了某些剌激性食物时会脸上冒汗。不过,除了这三类情况,其他不该出汗的时候有汗或出汗过多都应该引起重视。

中医认为,正常的出汗,可以调节体湿,排除体内的废物,调节人体阴阳的平衡。而当人体阴阳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时则会出现异常的出汗,所以,中医常常根据出汗的时间、部位、多少和特点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首先要排除是否是疾病所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元、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

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

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含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饮食清淡。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应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二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三为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按出汗气昧分: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味明显,应找医生诊治。

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应及时就医。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一旦异常出汗的情况严重或伴随其他严重表现,应及时就诊。

容易出汗的人有什么疾病需要预防吗?

部分人群甚至在严冬时手脚也会出汗,如吃饭时或精神过度紧张时便会出汗,此时此刻要警觉,有可能是得了了某类病症,及早到医院门诊开展相对的治疗。容易出汗预示着哪3种病症?1甲状腺机能亢进

甲亢的病人多汗且怕热,性格急躁,易怒,精神过度紧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也有部分病人会出现难以入睡和焦躁不安的情况。

2糖尿病

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时可引起糖尿病发生,使患者出汗异常并增多,同时还会伴有多尿、多饮及饮食过多、体重减轻等症状,此时此刻到医院门诊可开展尿糖及血糖检验就可以确诊。

3、低血糖症

由于交感神经过度兴奋会降低血糖,使身体大量释放肾上腺素,造成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脚发抖等症状。

按摩哪三个穴位可以止汗?

1合谷穴

中医学上,合谷穴位于食指和拇指的中间凹陷处,经常按摩能止汗,当然按摩时要保持一定的力度,一直按摩到酸胀为止。

2按摩足三里穴

常按摩足三里穴位,能增强体质,调节机体免疫能力及抵抗能力,还能健脾养胃,具备舒筋活血、补中益气的功效与作用。特别是对体质较弱且多汗的人而言,多按摩足三里穴有止汗的作用,一边按摩,一直感觉到酸胀为度。

3复溜穴

能刺激复溜穴的水分代谢正常,从而达到止汗的目的,但必须注意动作要轻,如果出汗过多可先按摩合谷穴两分钟,然后再按摩复溜穴,两分钟就可以立即止汗。

需要注意什么?

1不可以随时脱衣或加入清凉环境,要用纯棉毛巾擦汗,再用温热水清洗。2注意换洗衣服,并经常洗澡,保持皮肤干燥。7随身携带的首饰应经常清洗,以免感染细菌。3喝水时,适当地吃些酸性食物,如柠檬,草莓,葡萄等。能消汗、止渴、增进食欲,还能促进消化。4平时要保持良好的心境,减少自己的压力,多外出活动。一是能提高免疫力,二是能放松心情。

温馨提示

假如通过上述方法仍不能止汗,应及早到医院门诊做相对检验,对症治疗。大汗淋漓时应及早擦拭,防止受寒,衣物应经常换洗。忌情绪过激,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熬夜,多吃一些含水分较多的食物,防止发生脱水,远离辛辣刺激食物,否则会引起更多的汗液分泌

总出汗可能暗藏疾病风险吗?

流汗是人体正常排毒的一种手段,但是流汗过多就不好了,夏天流汗很常见,运动流汗也是正常的,但是若是经常动不动就流汗,很可能是身体出现了毛病,是健康向我们发出的警告,应及时注意自我调养,找到爱流汗的原因,并及时就诊,以免耽搁疾病的治疗。那么,爱流汗是什么原因?警惕经常出汗的4种病症!
经常出汗的病症
1、甲亢:怕热多汗是患甲亢的常见症状之一,此外,还会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大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及失眠等现象。另外,若是发现自己突然间食欲大增,但是怎么吃也不会发胖,可能是患上了甲亢。
2、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有着明显的“三多一少”特征,出汗多就是其中之一。此外,还有多饮、多尿、体重减轻,所以如果发现自己出现这些现象,就要尽快检测血糖。
3、低血糖:低血糖的人往往表现为头晕,部分患者还会有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症状,这些都与身体中的肾上腺素有很大关系。
4、嗜铬细胞瘤:嗜铬细胞瘤的常见病症为淋漓多汗,而且出汗现象具有阵发性,有时会表现为持续性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另外,患者还会表现为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
以上就是经常出汗的4种病症,日常生活当中,如果经常出汗应该对照这些症状来判断自己所属的病症,若是判断不出,最好还是及早到医院就医检查。另外,爱出汗的人很容易出现脱水的现象,所以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不过喝水应该注意少量多次,同时也可以多吃一些富含水分的食物,如西瓜、西红柿、花椰菜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2068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