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骨髓炎是指因各种感染因素造成的骨髓炎症。以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骨髓炎以骨质吸收、破坏为主。慢性骨髓炎以死骨形成和新生骨形成为主。
以下是化脓性骨髓炎的分型治疗:
(1)热毒内盛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消肿。
处方:金银花30克,蒲公英30克,苦地丁30克,连翘20克,野菊花30克,赤芍15克,丹参15克,丹皮10克,甘草6克。
加减:高热加石膏、知母、黄芩;化脓加穿山甲、皂刺;口渴加天花粉、生地;痛甚加乳香、没药;便秘加生军、玄明粉;小便短赤力田泽泻、车前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五味消毒饮、四妙勇安汤、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
(2)血虚寒凝
治法:温阳散寒,和营托毒。
处方:熟地黄30克,鹿角胶10克,麻黄5克,白芥子6克,肉桂3克,炮姜炭5克,黄柏6克,甘草3克。
加减:形寒肢冷加附子;纳谷少思加砂仁、陈皮;脾虚气怯加党参、黄芪、白术;局部肿胀加土茯苓、泽泻;坚硬不溃加透骨草、穿山甲。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阳和汤。
(3)气血两虚
治法:益气养血,培补脾土。
处方:党参10克,炙黄芪10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淮山药10克,白术10克,陈皮5克,阿胶10克,附片5克,橹豆衣10克。
加减:偏于肾虚加肉桂;补骨脂;偏于脾虚加扁豆、苡仁;兼有阳虚加白芍、枸杞;兼有血瘀加丹参、赤芍;纳谷少思加木香、砂仁。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人参养荣汤、参茸大补汤、十全大补丸、补中益气汤。
(4)肝肾亏虚
治法:滋补肝肾,益气养血。
处方:熟地黄25克,淮山药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山茱萸12克,丹皮10克,鹿角霜10克,肉桂6克,龟版20克,枸杞10克,牛膝10克。
加减:兼肝血虚加当归、白芍;兼阳虚加附子、杜仲;兼内热加青蒿、鳖甲;兼盗汗加生芪、乌梅。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六味地黄丸、补肾汤、大补阴丸。
疗效:根据辨证施治内服药结合外治法(详下)治疗骨髓炎100例以上的8份资料统计,共治疗7421例,痊愈6413例,占86.4%;显效657例,占8.9%;有效196例,占2.6%;无效155例,占2.1%,总有效率为97.9%。
外治附方:可在辨证分型基础上,随其局部病变情况选择应用。
(1)局部肿胀,红热未溃,治以清热解毒。
①消炎止痛膏:大黄15克,黄连15克,白芷10克,南星15克,玄参10克,冰片30克。
②化瘀消炎膏:木芙蓉叶、赤小豆、杠板归各30克,共研细末,用凡士林配成25%软膏。
③九夏冬软膏:九层皮,夏枯草,冬青叶,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成软膏。
(2)局部已溃烂,治以化脓提脓。
①去腐生肌锭:麝香0.9克,冰片10克,珍珠0.9克,煅石膏12克,红粉0.9克,共研细末,做成药锭。
②三仙丹:直接撤敷疮面或制成药捻插人窦道。
(3)腐肉突出不蚀,治以去腐生肌。
①拔毒膏:麻油5O0克,广丹粉150克,乳香100克,血余炭30克,露蜂房30克,银珠灰20克,三七粉10克。先将麻油温熬1小时,再加人血余炭、露蜂房,温熬半小时后,将其余药物加入即可。用时加入潮脑粉100克,加热使药物溶化,趁热涂在纸上。
②五五五丹:熟石膏、轻粉、红升丹各5份。
③祛腐散:熟石膏15克,轻粉5克,冰片0.6克,红升丹3克。
(4)疮口窦道不愈,治以拔毒生肌。
①五虎丹:砒霜60克,火硝15克,雄黄15克,明矾30克,共研细末,加人水银30克,炼制成丹,研末拌入田螺肉粉300克。
②海马生肌拔毒散:大海马6克,大蜈蚣4条,麝香1克,全蝎3克,炮甲片6克,雄黄5克,姜黄9克,黄柏6克,冰片1克,广丹6克,甘草5克,生军3克。
③去腐芯:红升丹100克,白丁香50克,巴豆仁20克,独角兽20克,没药20克,乳香20克,推车牛10克,三七粉10克,麝香5克,珍珠粉5克。
(5)死骨内存,治以去腐脱骨。
①1号枯管钉:白降丹1克,煅石膏20克,生半夏6克,冰片0.3克,共研细末,搓成药钉。
②骨康膏:公鸡1只,乳香、没药各15克,血竭4克,骨碎补、五加皮各12克。上药研细末将鸡肉捣烂人药,摊于鸡皮,直接贴敷。
(6)疮口久溃不愈,治以生肌敛创。
①祛腐生肌膏:阿胶30克,露蜂房1个,血余1团如鸡蛋大,白酒120克。先将血余入碱水中泡洗干净,与蜂房同人白酒中浸泡24小时,小火加热5分钟,捞出药渣,再将阿胶加入药酒中泡软,以小火熬至滴水成珠,摊于布上,贴于疮口上。
②象皮胶:真象皮90克,全当归60克,壮人血余60克,大生地120克,龟版120克,麻黄250克。先煎生地、龟版、象皮,后入血余、当归,熬枯去津;再人黄占、白占各180克,川连汁煅制上炉甘石细末250克,煨石膏细末150克,文火收膏,瓷器收藏,油纸摊贴。
一、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骨髓炎的形成:是由于外伤,经络受损于骨骼日久而成,里面的骨质坏死后,通过肌肉穿孔,脓水不断流出。
二、 硬化性骨髓炎
硬化性骨髓炎又名Garr骨髓炎。局部常有疼痛及皮肤温度高,很少有红肿,更罕有穿破的,骨组织内有多个小脓肿张力很高。本病多发生在长管状骨骨干,以胫骨为好发部位,多次发作后可以摸到骨干增粗。
三、创伤性骨髓炎
创伤性骨髓炎最常见原因是开放性骨拆术后感染,其次为骨折切开复位或其它骨关节手术后出现感染。可为急性或慢性,病变都在骨折端附近。急性期的感染,以髓腔内感染最为严重,有高热、战等毒血症状,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相似;另为骨折附近皮肤坏死感染,使失去供血的骨折段暴露于空气中干燥坏死,病程转入慢性,往往还伴有感染性骨不连或骨缺损。
四、慢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转入慢性阶段的原因:1、急性感染未能彻底控制,反复发作演变成慢性骨髓炎;2、系低毒性细菌感染,在发病时即表现为慢性骨髓炎。
五、急性血源性骨髓炎
急性血源性骨髓炎其形成外感毒邪、乘虚入里,气血失调而形成;本病的致病菌系经过血源性播散,先有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性病灶,一般位于皮肤或粘膜处,如疖、痈、扁桃体和中耳炎。原发病灶处理不当或机体抗力下降,都可诱发细菌进入血循环成为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菌栓进入骨营养动脉后往往受阻于长骨干骺端的毛细血管内,原因是此处血流动缓慢容易使细菌停滞。
慢性骨髓炎是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延续,往往全身症状大多消失,只有在局部引流不畅时,才有全身症状表现,一般症状限于局部,往往顽固难治,甚至数年或十数年仍不能痊愈,偶有小块死骨排出,脓口时愈时发。伴有骨膜增粗,骨皮质增厚,脓性分泌物渗出,局部有压痛感,伴肿胀发热。
针对慢性骨髓炎的治疗,中医外治是理想的选择。建议选择透气性好的中药外用治疗骨髓炎,避免透气性差引发感染加深或严重。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疾病分类 4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 4.1 血源性 4.2 外伤性 4.3 骨骼附近软组织感染扩散 4.4 骨髓炎的发生条件 5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改变 6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7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 7.1 诊断要点 7.2 病史 7.3 体检 7.4 局部骨膜下穿刺抽液(脓)检查及X线检查 7.5 辅助检查 7.6 需要与急性化脓性骨髓炎鉴别的疾病 8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方案 8.1 全身支持及对症治疗 8.2 急性期的治疗 8.3 制动 8.4 手术治疗 9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预防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中成药 1 拼音 jí xìng huà nóng xìng gǔ suǐ yán
2 概述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多见(占80~90%),其次为链球菌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则少见。一般进入骨骼途径有三:1、血源性:化脓性细菌通过循环在局部骨质发生病变,即为血源性骨髓炎。感染病灶常为扁桃腺炎、中耳炎、疖、痈等。患者大多身体衰弱,营养较差,过度疲劳或急性病后发生。外伤常为一诱因,病人有时有轻度外伤史,外伤有时决定发病部位,如局部轻度挫伤后可发生股骨或胫骨骨髓炎。2、外伤性 系直接感染,由火器伤或其它外伤引起的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未经及时彻底清创而发生感染,即为外伤性骨髓炎。骨与关节手主时,无菌操作不严,也可引起化脓性感染。3、骨骼附近软组织感染扩散引起,如脓性指头炎,若不及时治疗,可以引起指骨骨髓炎。
3 疾病分类 骨与创伤科
4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因 创伤史及身体其他部位感染。
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多见(占80~90%),其次为链球菌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伤寒杆菌等则少见。一般进入骨骼途径有三:
5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病理改变 在正常人的血液里有时有少数细菌侵入,但由于机体抵抗力而被消灭,如在机体抵抗力降低,并有感染病灶时,细菌可从病灶进入血液,机体未能将其全部消灭,细菌随循环可侵入骨骼。是否发生感染,要看当时机体对感染的敏感性,局部的抵抗力等条件决定。从解剖学上看,在长骨干骺端有很多的终末小动脉,循环丰富,血流较慢,利于细菌繁殖。细菌积聚愈多,毒力愈大,则消灭愈难,发生骨髓炎的机会也就增加。有的细菌如葡萄球菌,常积聚成团,在细小动脉内可形成栓塞,使该血管的末端阻塞,使局部组织坏死,利于细菌生长和感染的发生。临床上骨髓炎的发生常和外伤(扭伤、挫伤等)有关,局部损伤常为诱因,有利于细菌生长。
6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 皮肤发红、肿胀、压痛、关节功能受限。
7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诊断
2.早期骨端有疼痛、发热及压痛,数天后骨膜下脓肿形成,肿胀及疼痛加剧[1]。脓肿破人软组织后疼痛减轻,但局部红、肿、热、压痛都更为明显,有波动感。脓肿破溃可形成窦道[1]。
3.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血沉和CRP增快;早期血培养常为阳性[1]。分层穿刺对早期诊断及明确病原菌有益[1]。
4.X线检查在发病14天后可出现干骺端模糊、骨膜反应等;以后逐渐出现骨质破坏、死骨及新生骨[1]。
5.CT扫描及同位素骨扫描有助于早期诊断[1]。
8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方案
早期使用有效抗菌药物是本病治疗的关键[1]。首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效的抗菌药物,如第一代头孢菌素(头孢唑林静脉滴注,成人每次1~2g,一日2~4次;儿童每日50~100mg/kg,分2~4次);常需要联合用药,一种针对革兰阳性球菌,另一种则为广谱抗菌药物,如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左氧氟沙星每次0.5g一日1次,本品儿童不宜使用)[1]。根据实际效果或细菌培养结果及时调整[1]。病情稳定后(一般在用药后2周),抗菌药物应连续使用3~6周[1]。
转诊:耐药菌的日益增多,基本药物可能无法满足治疗需求,而且患者多为儿童,建议转送三级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治疗,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手术[1]。
9 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预防 积极控制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
对急性骨髓炎的预防首先应增加机体抵抗力,防止机体受到细菌侵袭。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加强营养,增强对疾病的认识能力。诸如疖、痈、急性扁桃腺炎已经发生,就应及早治疗,阻断细菌进入血液循环。
药物预防:
1、外敷药物用金黄膏或露王膏外敷;也可用太乙膏掺红灵丹外贴。
2、西药用红霉素软膏外涂。
您好,根据它发病原因,一般可以分为三种:血源性骨髓炎、外伤性骨髓炎、邻近组织的感染蔓延至骨骼而发生的骨髓炎。临床上可分为以下五大类:
1.硬化性骨髓炎:硬化性骨髓炎表现为一段骨干或整个骨干的进行性、广泛性增生和硬化的炎性改变。
2.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身体其它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流传播并定位于骨组织而引起的炎症。
3.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一般是由于急性血源性骨髓炎治疗不当或延误治疗而发生的结果。它有典型的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病史,死骨、死腔、窦道的形成。
4.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外伤性化脓性骨髓炎常继发于开发性骨折,随着现在的交通事故和大型建筑的工伤事件的发生,呈上升趋势,属高能量骨折后的常见并发症。其特点是,感染的病灶始终以骨折部位为中心,向两端发展蔓延,同时多在骨折部位形成死腔。而在其骨与软组织形成脓肿,常反复破溃,成为长期不愈的窦道。
5.医源性骨髓炎:医源性骨髓炎大多发生于手术中,由于医务人员过分依赖抗生素而放松无菌操作,使患者的抵抗能力低下,招致了细菌的侵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6162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化脓性骨髓炎的专方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