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幼细胞贫血的治疗原则为消除或纠正致病原因,补充足够所缺乏的维生素B12及叶酸。
1.消除或纠正致病因素,如偏食,妊娠等。
2.应用维生素B12或叶酸等药物。
3.除重度贫血外,可不必输血。给予高蛋白饮食,也可并用各种维生素及铁制剂。
中医根据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常见证候及其表现特点,分为心脾两虚、气血两虚、脾肾两虚三型,分别进行治疗。
(1)心脾两虚
症状:面色苍白,疲乏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心悸怔忡,少眠多梦,口干舌痛,舌质红而干,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安神。
方药:方用归脾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炒枣仁、当归、龙眼肉、熟地、白芍、五味子、甘草。
加减:若阴虚火旺明显者,可加丹皮、白薇、生地,以凉血降火。
脾虚不运,食少便溏,腹胀明显者,可加砂仁、陈皮、木香、焦三仙,以健脾理气。
(2)气血两虚
症状:疲倦乏力,苍白,头晕,耳鸣,眼花,心悸,肌肤甲错,头发稀疏枯槁,月经失调,经量过少,舌质淡或质红无苔,或镜面舌,脉细数无力。
治法:补气养血。
方药:方用八珍汤加减。药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当归、熟地、白芍、五味子、陈皮、大枣。
加减:若血虚明显而现阴虚证者,加生地、枸杞子,以滋阴生血。
气虚明显者可加黄芪;肌肤甲错明显而伴痒者,可加赤芍、浮萍、防风,以凉血活血驱风。
(3)脾肾两虚
症状:头晕耳鸣,心悸气促,腰酸腿软,畏寒肢冷,腹胀便溏,尿频,夜尿多,或下肢麻木不仁,舌质淡,苔薄或无苔,脉沉细。
治法:健脾益肾。
方药:方用十四味建中汤加减。药用党参、黄芪、茯苓、白术、熟地、白芍、麦冬、肉桂、附片、肉苁蓉、制半夏、甘草。
加减:若腰痛、下肢痛不能忍者,可加桂枝、吴茱萸以补阳温中。
此外,患者还可采用气功疗法。动功和静功都可以练,如自控气功的调息补气功、跷步运化功。其他如内养功、强壮功、保健功等。
只要坚持不懈地练功,练功得法,均可取得较好效果。通过练功,不仅可以改善脾胃功能,而且可以改变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及预防作用。
巨幼细胞性贫血(megaloblastic anemia)是因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或药物影响所致的细胞核DNA合成障碍引起血细胞生成异常的贫血。由于细胞核和细胞浆的发育不平衡,红细胞、粒细胞及巨核细胞的体积增大,呈现形态与功能均不正常的巨幼改变,常导致全血细胞减少。更新较快的胃肠道上皮细胞也会发生类似改变,引发胃肠道症状。维生素B12缺乏时也常因神经系统的细胞和髓质发生改变,出现神经系统症状。
巨幼细胞性贫血系脱氧核糖核酸(DNA)合成的生物化学障碍及DNA复制速度减缓所致的疾病。影响到骨髓造血细胞——红细胞系、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而形成贫血,甚至全血细胞减少。骨髓造血细胞的特点是胞核与胞质的发育及成熟不同步,前者较后者迟缓,其结果形成了形态、质和量以及功能均异常的细胞,即细胞的巨幼变(megaloblastic change)。体内其他增生速度快的细胞,如消化道上皮细胞等也可受到侵犯。巨幼细胞性贫血绝大多数是由于叶酸或维生素B12或者两者均缺乏所致。
追溯简史如下:19世纪Combe(1822)及Addison(1855)先后描述了一种进行性致死的严重贫血疾患的临床表现,其后名为恶性贫血(现已知此病经注射维生素B12即可治愈,但仍沿用此历史性名称)。1926年Minot及Murphy用口服肝制剂治疗恶性贫血获得成功。Castle于1929年认为正常人的胃液中存在的“内因子”与动物蛋白质中的“外因子”结合使“抗恶性贫血要素”得以吸收,以治疗恶性贫血。1948年美国及英国分别分离出维生素B12,及其结晶,始知维生素B12即为“外因子”及“抗恶性贫血要素”。1964年Hodgkin明确了维生素B12的化学结构。
在19世纪,Channing(1842)及Barclay(1851)以及于20世纪初Osier(1919)描述了叶酸缺乏的巨幼细胞贫血。1937年Wills报道了孕妇合并巨幼细胞贫血者用“Wills因子”——酵母或肝粗制剂,治疗有效。于194l~1946年,蝶酰谷氨酸被提纯及结晶化,其结构及合成过程也得以明确,并被命名为叶酸。
治疗巨幼细胞性贫血,需治疗基础疾病,去除病因,纠正偏食及不良的烹调习惯,补充叶酸或维生素B12。巨幼细胞贫血的预后与原发疾病有关。一般患者在进行适当的治疗后可得到很快的反应,临床症状迅速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恢复较慢或不恢复。如果血液学指标不能完全被纠正,应寻找是否同时存在缺铁或其他基础疾病。
详见百科词条: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 最后修订于2016/12/13 0:51:45 共9308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74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黄斑变性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下一篇: 黄斑病变性的自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