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黄斑变性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佚名 2023-11-14 15:51:44

黄斑变性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黄斑变性是一种慢性眼病,它能引起中心视力的急剧下降,而中心视力是日常活动所必需的,如阅读、看时间、识别面部特征和驾驶等。计算机的使用可以说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但是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人们眼睛受到的伤害却是不能让人们忽视,黄斑变性这种严重的眼病除了坚持科学的治疗之外,重视相关的注意事项对于疾病的康复也是很关键的。

老年人刚刚做完手术, 青光眼术后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1、定期到门诊复查。
青光眼手术后的护理:定期到门诊复查。观察滤过区状态、视功能及眼压变化,并对未发病眼进行监护,如果出现眼痛、眼胀,更需及时复诊。
2、观察术后疼痛情况。
青光眼手术后的护理:观察术后疼痛情况。术后24小时伤口疼痛属于正常现象,口服或肌注一般止痛剂可以缓解,如果不能缓解或术后2~3天又出现剧烈疼痛,应及时报告医生,查找原因以便合理处理。
3、保持乐观情绪。
青光眼手术后的护理:保持乐观情绪。卧床休息期间可听听轻音乐,与亲属或病友聊天,防止情绪低落、抑郁。能下地活动后,可散步或打太极拳,以舒展情绪,不可与他人争论,防止情绪激动而引起病情复发。
4、加强用眼卫生。
青光眼手术后的护理:加强用眼卫生。不长时间阅读或在暗处停留时间过久,室内光线要适宜,防止过强或过暗,平时要坚持按摩眼球(自眼球下部向上按摩),按摩时动作要轻,不可重压,每次1~3分钟,每日数次,同时要按医嘱定时点滴眼药水。
5、合理调节饮食。
青光眼手术后的护理:合理调节饮食。要进易消化、清淡、营养丰富的食物,以保证营养物质供给,提高组织修复力。多吃水果蔬菜等富含纤维素的食物,以保持大便通畅。刺激性食物以及烟、酒、咖啡等都要戒除。
6、避免术后出血。
青光眼手术后的护理:避免术后出血。术后包扎双眼卧床休息1~2天,这一期间要减少活动,尤其要避免头部过多活动。如果有咳嗽、咳痰要对症处理,防止因咳嗽或活动剧烈牵拉伤口,导致伤口出血而影响愈合。
7、注意生活方式。
青光眼手术后的护理:注意生活方式。伤口拆线出院后要注意养成生活规律、劳逸适度、睡眠充足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平日注意少量多次饮水,不一次大量饮水或喝浓茶,以免影响正常眼压调节。

糖尿病引起的黄斑水肿问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眼部独特环境中的表现,随着人类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全球已成为主要致盲眼病之一。在国外,Ⅱ型糖尿病患病率美国为4%-9%,欧洲为5%,印第安居民达40%以上,在我国1994-1995年对全国17省市18万人调查,患病率为2.3%,较15年前增加3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与长期慢性高血糖症有关,并受全身新陈代谢、内分泌及血液因素的影响,其中心环节是高血糖症和其引起组织缺氧而导致一系列的改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分期至今尚未完全统一,目前,已将黄斑病变作为单独一项分出来,黄斑区范围指中心凹2DD直径区,黄斑区的病变包括硬性渗出、后玻璃体脱离、视网膜水肿,其中黄斑水肿(macular edema,ME)是造成视力损害的主要原因,本文将简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黄斑水肿发生机理、诊断和治疗。

一、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黄斑水肿发生机理

黄斑水肿的产生直接与视网膜的血—视网膜屏障破坏有关,致使毛细血管发生渗漏,渗漏的液体积存在黄斑区,形成黄斑水肿,黄斑水肿包括黄斑囊样水肿(cystoid macular edema,CME)和黄斑弥漫性水肿(diffuse macular edema),前者因液体积存于黄斑区的视网膜外丛状层Henle纤维间和内核层,在黄斑区形成特殊的花辫状外形的水肿病变,后者为液体广泛积存使视网膜弥漫性增厚,增厚面积达2DD以上并累反中心凹无血管区。

1、视网膜毛细血管变化:因糖尿病而引起视网膜病变,首先影响视网膜的毛细血管,引起毛细血管基底膜变化,纤维胶质化和空泡形成,影响基底膜的通透性,使周细胞变成鬼细胞,周细胞逐渐丧失,因毛细血管的周细胞与维持血管的紧张性功能有关,一旦周细胞丧失,造成毛细血管扩张,微血管形成,同时,内皮细胞突之间紧密连接断开,内皮细胞穿孔,使血浆内很多物质向外渗漏。

2、视网膜的血—视网膜屏障破坏的因素:①代谢紊乱,包括葡萄糖代谢异常,非酶性糖基化作用,自由基活性和抗氧化状态变化,凝血功能异常等等;②分子机制,可能与VEGF、PG3、PAF和TNT-ɑ这些因子有关;③玻璃体机械性牵引,已发现如无玻璃体后脱离易发生ME,OCT也证实玻璃体黄斑粘连,玻璃体胶原纤维变化收缩可引起ME,当行玻璃体手术,解除黄斑牵引后,ME也逐渐消退。

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诊断

ME的诊断依据:眼底可见黄斑区视网膜较为模糊,视网膜反光增强呈绸缎样反光,中心凹光反射消失。光学相干断层图(optical coherece tomography,OCT)见黄斑区神经上皮层增厚,如是弥漫性水肿则可见均一的带状暗区,如为CME则可见水肿区暗区之间有间隔组织。FFA因血管渗漏呈强荧光,弥漫性水肿黄斑呈现较为均一的广泛性强荧光,CME在早期由于囊样水肿区遮挡脉络膜的背底荧光,水肿范围内呈一暗区,静脉期黄斑区毛细血管扩张渗漏,形成黄斑区强荧光,晚期因染料积存于黄斑区,形成典型的花瓣状外观。

早期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研究组(early treatment diabetic retinopathy study,ETDRS)提出临床有意义黄斑水肿(clinical significant macular edema,CSME)的指标,①硬性渗出在中心半径500?m内并伴邻近视网膜增厚;②水肿位于中心半径500?m内;③视网膜增厚区>1DD并在中心1DD内。只要达到上述3个指标中的任何一个,则具备了临床有意义黄斑水肿。

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治疗。

糖尿病性视网膜黄斑水肿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激光光凝治疗和玻璃体手术治疗,当然控制血糖、控制血压、控制血脂及毛细血管循环改善也不可缺少。

(一)、药物治疗

糖尿病性视网膜黄斑水肿的药物治疗效果尚不理想,可做为辅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

1、导升明(Doxium)

2、多贝斯胶囊(Calcium dobesilate Capsule)

前者是奥地利依比威药厂生产,后者为西安利君沙药厂生产,是同一类毛细血管循环改善剂,其药名为羟基苯碳酸钙(Calcium dobesilate),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三高”即毛细血管高通透性、血液高粘滞性和血小板高活性有明显抑制和逆转作用,从而减轻视网膜渗出、出血和微血管瘤,并减轻黄斑水肿。该药安全性高、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服用。并有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作用。

3、递法明(Difrarel 100)

由法国乐康—美的谰药厂生产,是欧洲越桔花青苷的提取物和胡萝卜素组合而成。属黄酮类的药物,它在改善视网膜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及强度方面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递法明能稳定基底膜的胶原纤维网,抑制胶原酶对胶原的降解作用,增强毛细血管的抗性,降低其通透性。递法明可清除自由基,具有对抗过氧化的作用,递法明能提高视紫红质的再生速率,从而改善患者的夜间视野和视觉能力。

剂量:每片100mg,每天3次,每次100—200mg,每月服用20天。然后再服药,可连用6—12个月。

4.弥可保

弥可保是甲基维生素B12,在神经组织中迅速达到并维持较高的浓度。通过增加神经的DNA,蛋白质及卵磷脂,改善轴浆运输,从而促进轴索的再生,修复损伤的神经纤维。可明显改善视网膜电图a、b波振幅。并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病人周围神经病变及多发性神经炎的全身主客观症状。

剂量:前4周注射针剂每支500μg,每次一支,每周3次。以后口服片剂,每片500μg,每次一片,每天3次,4个月为一疗程

(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激光光凝治疗

美国ETDRS研究组报道对黄斑水肿应用局部或格栅光凝可减少临床明显黄斑水肿(CSME)从而避免视力下降,有作者报告激光后黄斑小动脉管径缩小20.2%,小静脉缩小13.8%,故血管收缩可降低视网膜和黄斑水肿。

光凝治疗指征:

1. 局灶性视网膜增厚(渗漏距黄斑中心500-3000μm)

2. 弥漫性视网膜增厚(弥漫性视网膜增厚区域距黄斑中心500-3000μm)

3. 视网膜无血管区(视网膜无血管区距黄斑500-3000μm中心,伴临床明显黄斑水肿)

如何筛选黄斑水肿患者作为光凝治疗对象,以下条件可作为参考:

1. 患者虽有CSME,但视力1.0时,暂不作激光,应严密观察三个月,如果视力继续下降再作光凝。

2. 当视力下降至0.5,患者又有主诉时,弥漫黄斑水肿应作光凝。

3. 视力下降至0.3的弥漫黄斑水肿即使患者无主诉也应作光凝。因为初诊视力愈低激光改善视力的机会也愈低。

4. 原则上局部水肿应治疗,因为成功率高。

光凝方法与技术:

1. 局部光凝

① 目的:封闭黄斑局部渗漏。治疗包括直接光凝单个或成簇的微血管瘤,以及局部光凝由一小段毛细血管引起的渗漏或由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intraretinal microvasular abnormallyty,IRMA)所引起的渗漏。

② 方法:可用氩绿激光、倍频532激光、氪黄激光或半导体激光。激光应作在黄斑中心无血管区之外,也即距黄斑中心至少300μm或2/3DD之外。激光参考值:光斑大小:近黄斑中心用小光斑,以100μm为宜。中心500μm以外或成簇的微血管瘤用200-300μm光斑:时间:0.05-0.1秒:输出功率:100-300mw。以微血管发暗或发白,镜下呈淡灰色即可。

注意事项:

避免误伤黄斑中心凹和避免在出血斑上作光凝。黄斑区光凝功率不宜过大,否则易引起黄斑出血或Bruch膜破裂,或黄斑前膜形成。

2. 格栅或改良格栅光凝

① 目的:主要用于治疗黄斑弥漫渗漏所引起的水肿。

② 方法:在黄斑中心500μm以外,也即距黄斑中心2DD以外的任何部位作C形或环形光凝。C形光凝为围绕黄斑区作光凝,只留乳斑区不做光凝。环形光凝为围绕黄斑区作环形光凝,即乳斑区有渗漏也可在有乳斑区作少量光凝。

③ 光凝参考值:光斑以100-300μm之内,避免用大能量高密度的光斑。

改良格栅光凝即在黄斑区作象限格栅光凝加上局部光凝。

黄斑水肿光凝术后追踪观察:

激光后2周检查视力,如果不断进步则暂不再作光凝。如观察了3-11周黄斑水肿不消退,视力低于0.5,可考虑再作荧光血管造影,以确定水肿部位,再次作激光治疗。通常不再作格栅光凝,以后发现何处水肿则在该处作局部光凝即可。

大部分患者激光治疗后黄斑水肿减轻或消退,视力进步,但有部分水肿不退或加重。

不同波长,如氩绿激光、氪红激光、半导体激光、染料激光其疗效无明显差异。

用氩激光在黄斑中心小凹周围治疗(FMPT)比在黄斑外(FET)作激光效果好,说明治疗靠近黄斑中心附近效果较好。

治疗前基线视力高者疗效好。

(三)糖尿病黄斑水肿玻璃体手术疗效评价

近年来有关玻璃体牵引与ME发生发展的相关性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早在1988年,Nasrallah等就已提出玻璃体的病理改变可能导致ME的设想,随后的研究显示糖尿病性ME的自然病程与玻璃体的关系显著相关,玻璃体与黄斑的分离,可有力促进ME的消退,提示玻璃体的机械性牵引可能是ME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并提出通过玻璃体手术治疗ME的可能性,给传统内科及激光治疗无效的复杂病例带来了一条崭新的更为积极的介入式治疗手段。相关研究显示,玻璃体手术是对激光治疗不敏感的糖尿病性ME较佳的治疗手段,远期疗效好,可有效缓解ME并提高中心视力,只是恢复的周期较长(>5月)。

手术治疗机制:

① 通过完全剥离增厚的玻璃体后皮质,去除黄斑区的机械性牵拉,并促进视网膜组织间水肿液向玻璃体腔内的消散,有利于ME的消退。

② 消除了玻璃体的支架作用,延缓或阻止了糖尿病视网膜增殖性病变的发展。

③ 去除原玻璃体腔内积聚的一些促进视网膜微血管渗漏的相关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且术中使用的富含氧份的灌注液也有效地提高了眼内视网膜面的氧含量,促进微血管收缩,缓解了渗漏的发生,甚至有报告称即使OCT检查黄斑区未见机械性牵引,对糖尿病弥漫性ME行玻璃体手术也可提高视力,缓解ME。

典型病例报告:

黄某某,男58岁,Ⅱ型糖尿病史4年,确诊右眼糖尿病性ME3.5月,视力0.04,已作视网膜周边及黄斑区格栅样光凝2.5月,无明显好转。经眼底检查、OCT和FFA证实有ME的发生。玻璃体术后随访6月,可见ME逐渐消退,视力获得提高,mfERG中央区1、2环P1波振幅显著增加,潜伏期相应缩短,由此可见玻璃体手术前后黄斑的形态和视功能均获得显著改善。

马进博士对9例糖尿病性黄斑水肿的玻璃体手术疗效评价研究显示对光凝治疗不明显的糖尿病性ME,在玻璃体手术后,黄斑区视功能、中心视力及水肿的程度均较术前好转,这就为糖尿病性ME的手术可行性提供了临床依据:

(1)未出现相关不良反映,随术后时间的延长,黄斑部位的水肿逐渐进行

性消退,通过动态观察显示,术后1-2月,水肿的消退较为缓慢,无显著性;直

至术后2月起,水肿才显著消退(平均消退47.8μm),至术后4月,水肿的消

退加快(平均消退99.4μm),至术后6月时,水肿的消退最为明显(平均消退

151.1μm),全部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5例水肿完全消退。

(2)术后总体的视力呈逐渐升高的趋势,至术后4-6月,变化最为明显,

病程≤3月者术前、后视力均优于病程≥3月者;且术后中心视力的恢复程度与术前视力(r=0.823;P<0.01)和术前水肿程度(r=-0.668;P<0.05)有密切的正、负相关性,术前视力越好,水肿程度越轻,术后视力的恢复程度越高,水肿程度与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视细胞损伤的程度有关,Antcliff等认为长期的水肿和组织间高液压可导致周围组织细胞间物质代谢和能量交换的障碍,连同机械性的液压作用,常导致部分组织细胞的萎缩和功能下降,有时甚至是部分不可逆性的,因此视功能的恢复受视细胞损害程度的影响。

纵观目前的相关研究报告,大多认为手术对水肿的消退或视力的提高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也有观点对糖尿病性ME的手术治疗持谨慎态度。Otani等对13只眼糖尿病性ME行手术治疗后,发现术后黄斑结构的改变与视力不相符合(OCT显示水肿的消退占92%,但术后矫正视力提高超过2行的仅占38%),由此提出手术只可促进水肿的解剖消退,但对视功能的影响似乎意义不大。持不同意见者认为糖尿病性ME的OCT形态学特征与中心视力变化有显著相关性,通过黄斑形态学的改变可间接反映中心视力的转归。之所以结果各异,可能有以下几点因素的影响:

(1)入选病例标准不一。

(2)研究对象的病程不一。

(3)水肿性质不一。

(4)玻璃体手术对视网膜的损伤。

由于ME是多因素的作用,通过手术仅克服了机械性牵引一个方面,未完全阻断病程,虽可促进ME的消退,但仍应兼顾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建议在手术的同时,联合眼底激光光凝和全身内科用药,并严格监测、控制血糖,方可有效促进ME的愈合。本研究中,术后积极控制血糖,对部分周边部眼底原光凝区新出现的缺血性视网膜改变,均及时联合补充光凝。

从本研究的结果来看,水肿黄斑解剖结构的修复与视功能的提高与术后的随访时间有关联性,反映出ME的解剖和视功能修复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至于更远期的疗效变化仍需作进一步的随访,目前此类相关研究结果报告不一,可能与各自病例选择标准不同、病程的长短和水肿性质的不一致,以及检测标准未能统一有关。若能在统一的检测标准基础上,按病程、病种和黄斑水肿类型的不同依次分类,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合作研究,将更有利于对糖尿病性ME手术治疗的客观评价。

七叶洋地黄苷滴眼液_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使用注意

导读:在相对干燥的季节里,特别是用眼较多的学生、知识分子和老年人都容易患上眼疾。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可有效缓解眼睛干涩、视力模糊等现象。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用于治疗眼底黄斑变性;所有类型的眼疲劳,包括肌肉性的,适应性的或神经性的。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的主要成分是洋地黄和七叶亭苷,二者均为血管活性药物,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黄斑变性。其治疗眼疲劳与其药物成分有关。洋地黄具有激活色素上皮酶的作用,使其吞噬感光细胞外节物质功能增强,增加代谢产物运出,增加营养物质的输送,从而利于感光细胞功能恢复,这可能是用药后视物模糊、重影首先缓解消失的原因;洋地黄还可以改善睫状体血流,增强睫状肌收缩力,增加了调节功能,使近点近移(视疲劳者近点远移),从而缓解调节性或肌性眼疲劳,这可能是该药治疗VDT视疲劳的主要机制。七叶亭苷可减少毛细血管阻力、改善视网膜脉络膜的微循环,增加视网膜的血流量,利于眼疲劳的缓解。通过本组观察,七叶洋地黄双苷治疗VDT视疲劳,安全有效,且反复使用仍然有效,使临床多了一种治疗VDT的途径。因病例有限,有关机制尚需进一步观察研究。

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是一种复方制剂,为带蓝色荧光的澄明液体。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适用于治疗眼底黄斑变性;所有类型的眼疲劳,包括眼肌性、神经性和适应性的等。

许多患者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的用法仍有许多不清楚的地方。事实上,若错误地使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不但对病情无所帮助,甚至会带来许多后患。那么,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有哪些注意事项呢?

患者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期间,应注意以下事项:

1、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应在25℃以下避光保存。

2、药水一般皆含有防腐剂,太过频繁的点用会对眼球表面造成伤害。配戴隐形眼镜时也应避免使用药水。

3、不要随便点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应依医生或药师指示点用。

4、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后宜闭目。闭目养神十分钟可以增加药水与眼球接触的时间,具有促进药效的功能。

5、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后按住内眼角可以减少副作用。药水会经由鼻泪管流往鼻腔与喉咙,被黏膜上皮所吸收,经血液循环至全身,可能引起全身性的副作用,也有些药水会有令人难受的味道。点药后按住内眼角3分钟可以避免药水经由泪孔流入鼻泪管。

6、同时使用药水及药膏时,应先使用药水再点药膏,遵从医嘱。

7、皮肤科或外科的药膏会对眼球产生毒性,非眼科专用的药膏请勿点眼睛。

8、使用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若有任何异常应向医生或药师反应,确定是否为正常反应。

百济药师温馨提醒:发现黄斑变性症状后,要立即进行治疗,以免贻误了最佳治疗时间。另外黄斑变性患者不能乱用药物及偏方等,以避免病情加重。如果您对七叶洋地黄双苷滴眼液的使用还有不解,可以咨询我们的在线专家。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744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