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阿米巴痢疾简介(肠澼简介)

祝由网 2023-11-13 12:55:21

阿米巴痢疾简介

阿米巴痢疾是一种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痢疾内变形虫(又名溶组织阿米巴,Amoebahistolytica)为人体唯一致病性阿米巴,属于原生动物门,肉足纲,根足亚纲。身体仅由一个细胞构成,没有固定的外形,可以任意改变体形。同时也能在全身各处伸出伪足,主要功能为运动和摄食。在人体组织及粪便中有大滋养体、小滋养体和包囊三种形态。当人体抵抗力降低时,痢疾内变形虫在肠道内,破坏肠壁,或侵入其它器官。滋养体在体外抵抗力薄弱,易死亡。遇到不利条件会形成包囊排出体外。包囊对外界抵抗力强。

肠澼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痢疾的古称 5 便血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肠澼的穴位 2 治疗肠澼的方剂 3 治疗肠澼的中成药 4 肠澼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肠澼 1 拼音 cháng pì

2 英文参考 hematochizia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ysente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肠澼为病症名。出《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等篇。[1]

4 痢疾的古称 肠澼为痢疾的古称[1]。澼,指垢腻黏滑,似涕似脓的液体[1]。因自肠排出澼澼有声,故名[1]。《景岳全书》卷二十四:“痢疾一证,即《内经》之肠澼也。”

痢疾(dysentery[2][3])为病名[4]。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4]。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5]。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6]。多发于夏秋季节[7]。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4]。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4]。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4]。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4]。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4]。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6]。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6]。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6]。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4]。

详见痢疾条。

5 便血 肠澼指便血[1]。《古今医鉴》:“夫肠澼者,大便下血也。”[1]

6

百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百部的别名 7 来源及产地 8 性味归经 9 功能主治 10 化学成分 11 百部的药理作用 12 百部中毒 12.1 不良反应机制 12.2 临床表现 12.3 治疗 13 百部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13.2 来源 13.3 性状 13.3.1 直立百部 13.3.2 蔓生百部 13.3.3 对叶百部 13.4 鉴别 13.5 浸出物 13.6 百部饮片 13.6.1 炮制 13.6.1.1 百部 13.6.1.2 蜜百部 13.6.2 性味与归经 13.6.3 功能与主治 13.6.4 用法与用量 13.6.5 贮藏 13.7 出处 14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百部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百部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百部 1 拼音 bǎi bù

2 英文参考 radices stemonae [朗道汉英字典]

stemona root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temonae radix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Radix Stemon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temona r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百部为中药名,出自《本草经集注》[1]。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 (Miq.) 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ponica (Bl.) Miq. 或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 的干燥块根[2]。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Radix Stemon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stemona root(《中医药学名词(2004)》)

6 百部的别名 嗽药、百条根、药虱药[1]。

7 来源及产地 百部科植物百部Stemonajaponica (Blume) Miq.直立百部S. sessilifolia(Miq.) Franch.或对叶百部S.tuberosa Lour.的块根[1]。百部、直立百部主产华东;对叶百部主产湖北、四川、广西、云南[1]。

8 性味归经 甘、苦,微温,有小毒[1]。入肺经[1]。

9 功能主治 温润肺气,止咳,杀虫[1]。

1.治肺结核,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蛔虫病,阿米巴痢疾[1]。煎服:3~9g[1]。

2.治蛲虫病,煎取浓液,睡前作保留灌汤;滴虫性 *** 炎,煎液冲洗;癣症,酒精浸或研末涂擦;杀灭头虱、体虱,酒浸液或水煎液涂搽[1]。

10 化学成分 百部根含百部堿(Stemonine)、百部定堿(Stemonidine)、异百部定堿、原百部堿(Protostemonine)、百部酰胺、百部二醇堿等;直立百部根含直立百部堿(Sessilistemonine)、对叶百部堿(Tuberostemonine)、原百部堿等;对叶百部根含对叶百部堿、异对叶百部堿、氧化对叶百部堿、次对叶百部堿、滇百部堿、对叶百部宁醇堿、对叶百部醇、甲酸、苹果酸等[1]。

11 药理作用 煎剂和乙醇浸剂对多种球菌、杆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醇浸剂对头虱、体虱、阴虱、臭虫、蝇蛆、孑孓、蛲虫、 *** 滴虫均有杀灭作用[1]。百部生物堿对豚鼠支气管有解痉作用。生物堿还可镇咳祛痰等[1]。

12 百部中毒 百部又名百条根、百奶、九虫根、嗽药、直立百部、野天门冬、山百根、牛虱鬼、一窝虎等[3]。为百部科植物蔓生百部、直立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块根[3]。含有百部堿等多种生物堿[3]。属止咳平喘药[3]。药理作用有镇咳,祛痰平喘,抗菌,抗病毒,抗寄生虫等[3]。

百部中的生物堿超量可致中毒[3]。

12.1 不良反应机制

其成分中的生物堿超量可致中毒, *** 胃肠道黏膜,大剂量可降低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造成呼吸中枢麻痹[3]。

12.2 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上腹不适、腹痛、腹泻、头晕、头痛、面色苍白、呼吸困难,严重时呼吸麻痹而致死[3]。

12.3 治疗

百部中毒的治疗要点为[3]:

1.用l:5000高锰酸钾溶液或5%鞣酸洗胃,用硫酸镁导泻,静脉输入5%的葡萄糖[3]。

2.对症治疗:呼吸困难者给予吸氧,给尼可刹米、山梗菜堿等呼吸兴奋剂,必要时气管插管[3]。

13 百部的药典标准

13.1 品名

百部

Baibu

STEMONAE RADIX

13.2 来源

本品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Stemona sessilifolia(Miq.)Miq.、蔓生百部Stemona ja Ponica(Bl.)Miq.或对叶百部Stemona tuberosa Lour.的干燥块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无白心,取出,晒干。

13.3 性状

13.3.1 直立百部 呈纺锤形,上端较细长,皱缩弯曲,长5~12cm,直径0.5~lcm。表面黄白色或淡棕黄色,有不规则深纵沟,间或有横皱纹。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角质样,淡黄棕色或黄白色,皮部较宽,中柱扁缩。气微,味甘、苦。

13.3.2 蔓生百部 两端稍狭细,表面多不规则皱褶和横皱纹。

13.3.3 对叶百部 呈长纺锤形或长条形,长8~24cm,直径0.8~2cm。表面浅黄棕色至灰棕色,具浅纵皱纹或不规则纵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至暗棕色,中柱较大,髓部类白色。

13.4 鉴别

(1)本品横切面:直立百部 根被为3~4列细胞,壁木栓化及木化,具致密的细条纹。皮层较宽。中柱韧皮部束与木质部束各19~27个,间隔排列,韧皮部束内侧有少数非木化纤维;木质部束导管2~5个,并有木纤维和管胞,导管类多角形,径向直径约至48μm,偶有导管深入至髓部。髓部散有少数细小纤维。

蔓生百部 根被为3~6列细胞。韧皮部纤维木化。导管径向直径约至184um,通常深入至髓部,与外侧导管束作2~3轮排列。

对叶百部 根被为3列细胞,细胞壁无细条纹,其最内层细胞的内壁特厚。皮层外侧散有纤维,类方形,壁微木化。中柱韧皮部束与木质部束各32~40个。木质部束导管圆多角形,直径至107μm,其内侧与木纤维和微木化的薄壁细胞连接成环层。

(2)取本品粉末5g,加70%乙醇50ml,加热回流1小时,滤过,滤液蒸去乙醇,残渣加浓氨试液调节pH值至10~11,再加三氯甲烷5ml振摇提取,分取三氯甲烷层,蒸干,残渣加1%盐酸溶液5ml使溶解,滤过。滤液分为两份:一份中滴加碘化铋钾试液,生成橙红色沉淀;另一份中滴加硅钨酸试液,生成乳白色沉淀。

13.5 浸出物

照水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项下热浸法测定,不得少于50.0%。

13.6 百部饮片

13.6.1 炮制 13.6.1.1 百部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本品呈不规则厚片、或不规则条形斜片;表面灰白色、棕黄色,有深纵皱纹;切面灰白色、淡黄棕色或黄白色,角质样;皮部较厚,中柱扁缩。质韧软。气微、味甘、苦。

13.6.1.2 蜜百部 取百部片,照蜜炙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Ⅱ D)炒至不粘手。

每100kg百部,用炼蜜12.5kg。

本品形同百部片,表面棕黄色或褐棕色,略带焦斑,稍有黏性。味甜。

13.6.2 性味与归经 甘、苦,微温。归肺经。

13.6.3 功能与主治 润肺下气止咳,杀虫灭虱。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顿咳;外用于头虱,体虱,蛲虫病,阴痒。蜜百部润肺止咳。用于阴虚劳嗽。

13.6.4 用法与用量 3~9g。外用适量,水煎或酒浸。

13.6.5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13.7 出处

里急后重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里急后重的穴位 2 治疗里急后重的方剂 3 治疗里急后重的中成药 4 里急后重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里急后重 1 拼音 lǐ jí hòu zhòng

2 英文参考 tene *** u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rectal tene *** us [朗道汉英字典]

tene *** us ani [朗道汉英字典]

3 注解

里急后重为症状名[1]。出《难经·五十七难》。指自觉腹内拘急,疼痛不舒,便意急迫,但 *** 重坠,便出不爽的表现[2]。其状腹痛窘迫,时时欲泻, *** 重坠,便出不爽[1]。里急后重为痢疾主症之一[1]。《景岳全书·杂证谟》:“凡里急后重者,病在广肠最下之处,而其病本,则不在广肠,而在脾肾。凡热痢、寒痢、虚痢,皆有之,不得尽以为热也。盖中焦有热,则热邪下迫中焦;有寒,则寒邪下迫脾肾;气虚则气陷下追。欲治此者,但当察其所因,以治脾肾之本。”

参见痢疾:

痢疾《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3]。本病以腹部疼痛,大便次数增多而量少,里急后重,下黏液及脓血样大便为特征[3]。常因外受六淫及疫毒之气,内伤七情劳役,或饮食不慎,积滞肠中,传导失常所致[3]。治宜分辨虚实[3]。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3]。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3]。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3]。痢疾从病因分,有风痢、痧痢、暑痢、湿热痢、寒痢、热痢、疫痢、毒痢、气痢[3]。从大便性状分,有赤痢、白痢、血痢、赤白痢、脓血痢、五色痢等[3]。从病情轻重和病程分,有噤口痢、休息痢、奇恒痢、久痢、虚痢等[3]。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3]。

4

湿热痢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湿热痢的病因病机 5 湿热痢的症状 6 证候分析 7 湿热痢的治疗 7.1 治法 7.2 湿热痢的方药治疗 7.3 湿热痢的针灸治疗 7.3.1 方一 7.3.2 方二 7.3.3 方三 8 关于痢疾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湿热痢的方剂 2 治疗湿热痢的穴位 3 治疗湿热痢的中成药 4 古籍中的湿热痢 1 拼音 shī rè lì

2 英文参考 dampheat dysente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hygropyretic dysentery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湿热痢(dampheat dysentery[1])为病名[2]。见《症因脉治》卷四。是指湿热积滞,以腹痛,里急后重,下利赤白脓血,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 *** 灼热,胸脘痞闷,小便短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常见症的痢疾[1]。即痢疾之属湿热者[2]。

4 湿热痢的病因病机 湿热痢因感受暑湿、疫毒之邪,食入不洁、生冷之物,外邪、食滞交阻肠腑,气机不利,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湿热相搏,气血阻滞,脏腑脉络受损,而致下痢脓血。

5 湿热痢的症状 湿热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相杂,稠黏臭秽, *** 灼热,小便短赤,苔腻微黄,脉滑数,兼恶寒发热,心烦口渴等。[3][4]

6 证候分析 湿热之邪壅滞肠中,气机不畅,传导失常,故腹痛,里急后重。湿热熏灼肠道,脂络受伤,气血瘀滞,化为脓血,故下痢赤白。湿热下注,则 *** 灼热,小便短赤。苔腻为湿,黄为热,脉滑为实,数是热的征象。本证以 *** 灼热,尿短赤为辨证要点。[4]

7 湿热痢的治疗 治宜清热燥湿,调气行血[3]。可用芍药汤、白头翁汤、香连丸等方[3]。若恶寒头痛、身热有表邪者,荆防败毒汤解表;身热甚,用葛根芩连汤[3]。湿火伤于气分,黄连枳壳汤;湿热伤于血分,河间黄连汤[3]。气滞食滞偏重,腹痛,里急后重明显,用枳实导滞丸等方[3]。地锦草、马齿苋、白槿花、一见喜、大蒜等药亦均可服用[3]。

7.1 治法

清热解毒,调气行血[4]。

7.2 湿热痢的方药治疗

芍药汤[备注]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芩、芍药、炙甘草、黄连、大黄、槟榔、当归、木香、肉桂加银花。本方具有调气行血,清热解毒的作用。方中芍药、甘草、当归和营以治脓血,木香、槟榔行气以除后重。芩、连、大黄能清热解毒。肉桂辛温以通郁结;银花甘寒解毒,故加之。[4]

若痢疾初起,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者,可用解表法。如《温病条辨·中焦篇》指出:“暑湿风寒杂感,寒热迭作,表证正盛,里证复急,腹不和而滞下者,活人败毒散[备注]《活人》败毒散(《南阳活人书》):人参、羌活、独活、前胡、柴胡、川芎、枳壳、桔梗、茯苓、炙草、生姜主之。”方中以人参坐镇中州。为督帅之师,以二活二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外出。此即喻嘉言所谓逆流挽舟之法。更以枳壳宣中焦之气,茯苓渗下焦之湿,桔梗开上焦之痹,甘草和合诸药,乃陷者举之之法,不治痢而治致痢之源。倘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则用葛根芩连汤[备注]葛根芩连汤(《伤寒论》):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以解表清里。如表证已减,痢犹未止,可加香连丸[备注]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黄连、木香以调气清热。本病多挟食滞,如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者,湿偏重可加用木香槟榔丸[备注]木香槟榔丸(《医方集解》):木香、香附、青皮、陈皮、枳壳、黑丑、槟榔、黄连、黄柏、三棱、莪术、大黄、芒硝;热偏重可加用枳实导滞丸[备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大黄、枳实、黄芩、黄连、神曲、白术、茯苓、泽泻,以行气导滞,破积泻热。[4]

如属痢下重,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 *** 灼热,口渴引饮,苔黄脉数,宜白头翁汤[备注]白头翁汤(《伤寒论》):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以清热解毒;如血热瘀阻,腹痛较甚者,可酌加地榆、桃仁、赤芍、丹皮等以凉血行瘀。[4]

7.3 湿热痢的针灸治疗

7.3.1 方一 以天枢、上巨虚等穴为主[5]。湿热痢加曲池、内庭[5]。呕恶加内关;里急后重加中膂俞、长强;发热加曲池;脱肛灸百会、长强[5]。

7.3.2 方二 治则:清热利湿,通肠导滞,久痢则兼补益脾肾

处方:天枢 上巨虚 三阴交

方义:天枢为大肠募穴,是大肠腑气汇聚之处,调理胃肠气机;上巨虚为大肠下合穴,可运化湿滞,取“合治内腑”之意;三阴交乃是足三阴经脉交会,可健脾化湿。诸穴相合,可以调肠胃气血,气调则湿化滞行,血调则血行痢除。

随证配穴:湿热痢—曲池、内庭,久痢脱肛加百会。

操作:毫针刺,泻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对寒湿痢、休息痢可配合艾灸。

7.3.3 方三 [6]

治法:清热化湿,疏调肠胃。

选穴:以手阳明大肠经穴为主。取合谷、天枢、上巨虚、曲池、内庭穴。

随证配穴:发热、烦躁不安,甚至昏迷者,加大椎、水沟、十宣点刺出血。

刺灸方法:针用泻法。

方义:手阳明之原穴合谷和募穴天枢合用可疏调大肠,理气行滞。上巨虚是大肠的下合穴,能清肠胃而化郁滞。上述三穴相配,可使气调湿化滞行,为治痢的基本方,适用于各型痢疾。曲池、内庭可泻阳明之热,和肠化滞。

8 关于痢疾 痢疾(dysentery[1][7])为病名[8]。见《严氏济生方》。《内经》作“肠澼”,《伤寒论》称“下利”、“热利”,《肘后备急方》称“下痢”,《诸病源候论》称为痢病,《备急千金要方》称作“滞下”,后世多称痢疾[8]。痢疾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证[4]。发病骤急,可伴有恶寒发热;慢性痢疾则反复发作,迁延不愈[6]。多发于夏秋季节[5]。痢疾的治疗宜分辨虚实[8]。实证用清热化湿,凉血解毒,消积导滞等法[8]。虚证用补中益气,温阳固涩等法[8]。邪盛正虚者,宜扶正与祛邪法[8]。亦可兼用行血调气,前人有“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之说[8]。

针灸治疗痢疾效果较好,不但能迅速控制症状,而且能消灭痢疾的病原体[6]。但中毒性痢疾,病情险恶,需采取综合治疗措施[6]。

痢疾发病期间,应控制饮食或禁食,并实行床边隔离。平素应注意饮食卫生,以防传染[6]。

本病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过敏性结肠炎、食物中毒及肠吸收功能障碍性疾病[8]。

详见痢疾条。

9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545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