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冬,滋阴润肺、泻火除烦,是一味滋阴养肺药材,而且气味微香,没有特殊的中药气味。适用于虚火患者,可以缓解口干咽燥、心烦气躁、咽喉疼痛、心烦不眠、干咳痰稠等症状。实火患者食用麦冬,不能起到降火功效,宜服用清热下火药物,如大黄、黄连、山栀子等。那吃麦冬可以止咳吗?具体知识介绍如下!
吃麦冬可以止咳吗?麦冬是百合科植物麦冬的干燥块根,味甘微苦、性微寒,具有清热润肺的作用,女性生活中适量将其泡水喝,可以缓解由于肺燥、肺热引起的口干、咽喉疼痛、咳嗽等症状,对女性的健康是很好的。
吃麦冬有哪些功效?麦冬块根含甾体皂甙:土麦冬皂甙A、B,土麦冬皂甙A的原皂甙元Ⅱ及原皂甙元Ⅲ,麦冬皂甙B,β-谷甾醇葡萄糖甙。另含黄酮类。
1、低剂量山麦冬注射液灌注可见冠脉流量明显增加,高剂量时冠脉流量反而减少。冠脉流量增加时心脏收缩增强,但心率无明显影响;表现出强心扩冠的作用。
2、麦冬水溶性提取物以1g/kg和0.75g/kg给麻醉大鼠腹腔注射,对垂体后叶素所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3、麦冬注射液腹腔注射(l2.5-25.0g/kg)能提高小鼠耐缺氧的能力。
吃麦冬过量会怎么样?1、生痰生湿
由于麦冬是一种性味甘、微苦、微寒,有养阴生津、润肺清心功效的药材,要是吃多了的话,是比较容易生痰生湿的。
2、损伤脾胃
麦冬性微寒,服用后可以增加体内寒气的,但要是过量服用,体内寒气滞留过多,就容易损伤脾胃,引起脾胃虚寒、脾虚泄泻等不适。
麦冬泡水可以喝多久?由于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程度都不同,所以麦冬泡水可以喝多久,是完全因人而异的,但对于处于麦冬治疗病症范围之内的人群,一般喝1个月也没有什么问题。
但对于健康人群而言,则建议以阶段性喝的方式,比如连续喝一周停一周,或者一周喝个两三次,以免麦冬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出现生痰生湿、脾胃受损等情况。
总结:麦冬可以用来治疗肺燥干咳,特别是对于虚劳咳嗽有很好的治疗作用,山麦冬对于心烦失眠以及肠燥便秘的人群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麦冬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
1. 养阴润肺:麦冬能够滋养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对于阴虚咳嗽、咳血、咽干鼻燥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2. 益胃生津:麦冬能够滋补胃阴,生津止渴,对于热伤胃阴、口干舌燥、消渴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3. 清心除烦:麦冬能够清心除烦,对于心神不安、虚烦失眠等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4. 润肠通便:麦冬能够润滑肠道,促进排便,对于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5. 增强免疫力:麦冬能够增强身体免疫力,提高抵抗力,对于心律失常、冠心病、萎缩性胃炎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麦冬虽然具有多种功效和作用,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使用。在使用麦冬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使用。
是一种养生的中药,一般是在冬天的时候食用,麦冬的食用方法不唯一,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煲汤,麦冬有驱寒的功效,所以适合冬天食用,而且具有很好的养生的效果,除了能驱寒以外,麦冬还有其他的好处,那麦冬有什么作用?麦冬有什么功效?
1、治疗糖尿病
麦冬在世界范围被广泛研究,在临床上麦冬一直都是作为降糖药物来使用,主要机制在于麦冬能作用于胰岛,促进胰岛细胞功能的恢复,增加肝糖原,同时也具有调节胰岛素分泌的作用,对血糖的降低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很多降糖药物的主要成分就是麦冬皂苷。
药方:芦根30克,麦冬15克,知母12克。
做法:先用小火煎煮30分钟,滤出煎液,药渣再加水500毫升,大火煮开后改为小火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每日1剂。。
2、抗炎
现代医学表明麦冬中含有很多的甾体皂苷,包括甲、乙、丙、丁四种皂苷,其中甲、乙、丁三种均属于鲁斯可苷元,这种苷元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主要是通过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以及调节前列腺的功能,从而促进机体分泌相关的抑制酶,对G+菌和抗弹性蛋白酶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抗炎消炎。
3、抗血栓
麦冬中含有β-谷甾醇、沿阶草苷,这两种成分都具有天界血脂的功效,尤其是β-谷甾醇的效果很强,在临床上是被用于治疗Ⅱ型高脂血症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药物,因此,食用麦冬能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浓度,降低血栓的风险。
药方:麦冬45克,加水煎成30~40毫升,分次服用,连服3~18个月。
4、生津止咳
麦冬在我国的中药里是属于养阴药物,在中医认为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的作用,对身体出现的脾胃虚寒、口舌干燥、干咳咳血等都可用麦冬泡水喝来缓解及治疗,而对心阴不足引起的心悸、热病之后的干燥也有缓解作用。
药方:麦冬、天冬、知母、川贝母、百部各9克,沙参12克。水煎服,每日1剂。
5、润肠通便
麦冬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麦冬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木质素,食用之后对胃肠道具有刺激作用,能在胃内吸水膨胀,使食物残渣中的水分较充裕,湿润粪便,同时促进胃肠道蠕动,加速粪便的排出。
药方:麦冬、生地、玄参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
6、麦冬的禁忌
1.气弱胃寒的患者不适合服用麦冬,影响身体健康。
2.在将麦冬泡水喝的时候,不宜食用鲫鱼,否则容易影响药效。
3.麦冬能治疗咳嗽还有咽喉肿痛的情况,但是如果是属于胃寒导致的湿痰患者,那么最好别用。
4.如果在患有麻疹的时候出现了咳嗽的情况,那么这种症状也不适合服用麦冬治疗。
7、麦冬的吃法
(1)麦冬粥
[原料]鲜麦冬汁50克,鲜生地汁50克,生姜10克,薏米15克,粳米50~100克。
[制法]先将薏米、粳米及生姜煮熟,再下麦冬与生地汁,调匀,煮成稀粥。
[用法]空腹食用,每日2次。
[功效]安胎、降逆、止呕。
[主治]妊娠恶阻、呕吐不止。
[按语]《本草纲目》中说,麦门冬能“美颜色,悦肌肤”。本粥以麦冬、大枣配伍,对美容有一定效果。尤其适用于经常口干舌燥、面部皮肤干燥者,能滋阴润肤。
(2)麦冬鸡丝
用料:麦门冬10克,鸡胸脯肉300克。
做法:麦门冬洗净,加适量水先蒸熟,鸡胸脯洗净,加葱、姜、黄酒等同煮至熟,捞出冷却后撕成鸡丝,加麦门冬、适量食盐等调料拌匀后即成。可长期食用,具有活血化瘀,生津润肺的功用,适用于体质虚弱者。
麦冬算是一种比较的中药材,为百合科沿阶草属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具有养明清热、润肺止咳的功效。那么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功效作用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有关于麦冬的作用与功效,希望能帮到你。
麦冬的作用与功效
养阴生津,润肺清心:
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用于肺胃阴虚之津少口渴、干咳咯血;心阴不足之心悸易惊及热病后期热伤津液等证。
一、食用麦冬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对心肌缺血有明显保护作用,并能抗心律失常及改善心肌收缩力。
二、可助抗血栓形成和帮助改善微循环。
三、麦冬50%全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和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
四、麦冬具有协调胰岛素功能,能降低血糖,促使胰岛细胞恢复正常。
麦冬的医学应用
1.胃阴虚证。本品味甘柔润,性偏苦寒,长于滋养胃阴,生津止渴,兼清胃热。广泛用于胃阴虚有热之舌干口渴,胃脘疼痛,饥不欲食,呕逆,大便干结等症。如治热伤胃阴,口干舌燥,常与生地、玉竹、沙参等品同用。治消渴,可与天花粉、乌梅等品同用。与半夏、人参等同用,治胃阴不足之气逆呕吐,如麦门冬汤(《金匮要略》)。与生地、玄参同用,治热邪伤津之便秘,如增液汤(《温病条辨》)。
2.肺阴虚证。本品又善养肺阴,清肺热,适用于阴虚肺燥有热的鼻燥咽干,干咳痰少、咳血,咽痛音哑等症常与阿胶、石膏、桑叶、枇杷叶等品同用,如清燥救肺汤(《医门法律》)。
3.心阴虚证。本品可归心经,还能养心阴,清心热,并略具除烦安神作用。可用于心阴虚有热之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悸怔忡等症。宜与养阴安神之品配伍,如天王补心丹(《摄生秘剖》)以之与生地、酸枣仁、柏子仁等品同用。热伤心营,神烦少寐者,宜与清心凉血养阴之品配伍,如清营汤(《温病条辨》)以之与黄连、生地、玄参等品同用。
麦冬的副作用
麦冬性寒质润,滋阴润燥作用较好,适用于有阴虚内热、干咳津亏之象的病证,不宜用于脾虚运化失职引起的水湿、寒湿、痰浊及气虚明显的病证。临床将麦冬当作补品补益虚损应注意辨证,用之不当会生湿生痰,出现痰多口淡、胃口欠佳等不良反应。
另外,有报道称服用麦冬引起过敏表现为恶心、呕吐、心慌、烦躁、全身红斑、瘙痒。所以服用麦冬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它的用药忌讳。脾胃虚寒泄泻,胃有痰饮湿浊及暴感风寒咳嗽等这一类人群不能服用麦冬。
注意事项:
脾胃虚寒泄泻、风寒咳嗽、胃有痰饮湿浊者不宜食用;麦冬不宜与鲤鱼、鲫鱼一起食用,主要是由于麦冬为养阴生津,清化痰热药;鲤鱼、鲫鱼皆能利水消肿。用麦冬者,多为肺肾不足,意在滋阳,鲤鱼、鲫鱼、则利水消肿,与麦冬功能不协。
此外,麦冬不宜与木耳同食,否则会引起胸闷。
猜你喜欢:
1. 麦冬茶的功效与作用及注意事项
2. 麦冬泡水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3. 山麦冬的功效与作用及注意事项
4. 西洋参麦冬泡水喝的功效和作用
5. 麦冬要怎么吃才是最好的
1、麦冬可以帮助提升人体的免疫能力,因为它当中的麦冬多糖可增加免疫器官脾脏的重量以及增加免疫细胞数量,从而起到促进提高免疫力的效果。
2、麦冬它可以起到降血糖的效果,这主要是因为麦冬它当中的某些成分,可以调节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促进体内肝糖原的合成,从而起到降血糖作用。不仅如此,麦冬还可以用于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口渴,喉咙干,心烦等症状。
3、麦冬还具有养阴、润肺、止咳的功效,如果平时感觉身体中出现了脾胃虚寒还有津少、口干舌燥或者是干咳甚至是咳出血的情况,可以试试麦冬泡水,对改善这些情况有一定的帮助。
4、麦冬还有缓解便秘的效果,尤其适合那些阴虚肠燥,大便秘结者。给大家推荐一个偏方:准备麦冬、生地、玄参各15克,然后用水煎服,一天一次就可以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484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判断身体状况的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