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局官网数据,截至2016年1月21日,因临床试验数据不真实、不完整等问题,国家食药监总局不予批准的、药企自查申请撤回的药品注册申请高达1184个,占要求自查核查总数的73%。若扣除165个免临床,这个占比达到81%。
八成新药临床数据造假,用“骇人听闻”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想一想,如果这些新药都“顺利”上市,将产生多么严重的后果。如此规模的数据造假,意味着从企业到中介再到医院和医生,已出现了全方位的职业道德塌陷,形成了全链条的职业操守断裂。
很显然,新药临床数据造假的问题,已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新药能否上市、能否投入使用的问题,而是新药研究开发以及临床试验的生态问题。因为,按照经验,一种新药从研制到推广,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试验,且每次试验的数据都必须完全准确、可靠。一旦出现数据造假问题,参与造假的企业、医生乃至医院,都会被列入“黑名单”。严重的,将被逐出新药研发、试验、行医行列。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和要求,那中国的药企以及医生、医院等,很多都需要关门、歇业和停止行医了。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新药临床数据出现这么严重的造假现象呢?很简单,是利益作祟。因为,一旦某种新药获得批准,可供操作的利益空间就相当大,包括企业、医院、医生、中介在内,就都能从巨大的利益空间中获得想要的利益。相反,“旧”药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不断降价,能够分享的利益空间越来越小。这也是为什么疗效很好的“老面孔”纷纷退出市场,“新面孔”则不断进场的主要原因之一。
事实上,从目前市场上的各类新药来看,大多在成分、功能、疗效等方面,并不比“旧”药好,有些还差很多。但是,从价格来看,却是“旧”药的多少倍,自然,都喜欢“研制”新药了,反正有患者买单。我们很难明白的是,为什么这些改头换面的药,能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市面上,并被称之为“新药”。要知道,真正的新药,是要有别于“旧”药的,是要有“旧”药所不具备的功能,或者在对人体的伤害等方面比“旧”药有明显改善的。否则,就没有资格冠之以新药的名号。
问题在于,在我国的药品市场,绝大多数新药是无“新”可言的,至多只能算是仿制药,且仿制的效果还没有被仿制的药好。更多情况下,是换个马甲提价、换个马甲骗人。这其中,医院和医生是帮凶,药品审批机关则是因为种种原因,成为不作为者。
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推行的药品采购制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在促使药品生产企业生产不符合规定的新药,鼓励医院和医生帮助药企进行新药临床数据造假。因为,僵化的低价中标制度,使许多传统的低价药、“旧”药,都逐步退出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改头换面的“新药”。否则,原本就已经价格很低的“旧”药、传统药,也要实现最低价,就只有亏损一条路。亏本的买卖,有哪个企业愿意去做呢?又有哪个医生愿意使用呢?
所以,要遏制新药临床试验造假,仅靠药监部门把关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新药临床数据造假,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要切断这条利益链,就必须从各种利益链口入手,设置关卡,建立监督机制。特别对参与造假的人员和企业,建立最严厉的“黑名单”制度,并根据情节轻重,做出是否禁止入门的规定。情节特别严重者,还要追究其法律责任。同时,改进药品采购方式,在药品公开招标中,对低价药实行保护制度,给予一定的利润空间,鼓励企业多生产低价药。只有这样,才能维护患者利益,才能减少企业在新药造假上做文章。
在资本热钱的追捧下,网络平台如同雨后春笋一样,繁荣程度堪比前几年的百团大战,直播行业也进入了井喷式的爆发。如今在技术与行业未来尚不明了的直播行业有许多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极大的限制的直播行业的发展状态。
第一方面,直播行业浮躁、数据造假,曾经某平台直播游戏在线数量高达13亿人,其实大家可以想象的到这个数据背后的水分有多大,可能很多人认为刷量是正常现象,但是如此大水分的数据有任何意义吗?
第二方面,乱挖墙脚、行业混乱,各个直播平台间的竞争可以说是行业混乱,主播被挖角现象格外严重。甚至很多主播在合约期内,被高新挖走。不恰当的竞争方式让一些主播价格虚高与普通主播存在较大的薪资差距,给直播平台造成较大压力,对于行业发展极度不利。
第三方面,直播内容存在问题,各平台直播内容同质化严重,也没有版权等相应规章制度进行管控,甚至有一些主播为博眼球,直播内容打擦边球。直播色情内容、模仿吸毒、拉电闸等等都是直播内容存在的问题。
第四方面,直播行业的盈利模式不健全,用户充值—购买虚拟礼物打赏主播—平台从中抽成形成了盈利闭环,沿用至今仍是绝大部分平台的主要盈利模式,在直播行业发展至今,如此模式难以支撑其直播行业的发展需求,所以直播行业的盈利模式还有缺陷。
再之前,日本第三大钢企神户制钢所被曝质检数据长期造假;主要汽车制造商日产和斯巴鲁长期在质检上造假;商工中金涉嫌通过篡改文件数据等方式造假;被誉为"日本国宝"的神户牛肉也传来造假的消息……这一系列的造假丑闻涵盖了日本的农业、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在内的多个行业领域。
近年来,日本制造业频现各类违规、造假丑闻或缺陷问题,让贴着"工匠精神"标签的 "日本制造"信誉一落千丈,跌下神坛。
日本制造的质量神话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个接连被戳穿。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菅义伟28日就此表态,称东丽数据造假"动摇了公平交易的根基",而且"曝出各种问题的是代表日本的跨国企业,这令人遗憾"。他要求各相关企业查明原因、防止再犯,以免"日本制造"丧失信誉。
二、解析--"日本制造"变"日本造假",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又是数据造假,日本汽车业怎么了?
近年来,日本制造业频现各类违规、造假丑闻或缺陷问题,让贴着"工匠精神"标签的 "日本制造"信誉一落千丈,跌下神坛。面对全球不断加剧的竞争,一些日本企业为了护住原有地盘不惜铤而走险。包括高田在内的诸多日本知名企业陆续出现问题,这意味着经济多年持续徘徊不前的日本,在内外多重因素叠加冲击下,难以守住在巅峰时期的质量水平,日本制造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汽车领域成为日本造假丑闻集中爆发的重灾区。汽车产业链非常长,一辆汽车涉及成千上万个零部件, 在质量管理方面难以做到万无一失,即使是以精益管理闻名全球的丰田,也未能独善其身,其严密的防火墙也有失效的时候,被供应链上的多家企业拖累,因为高田问题气囊而陆续召回相关汽车,因为神户制钢、三菱等材料问题而展开相关调查。
据内部调查显示,东丽HC为达到顾客要求,在产品检查阶段篡改用于制造汽车轮胎内衬帘布的涤纶工业丝的强度数据。帘布的作用主要是保护轮胎橡胶,抵抗车轮行进时的张力,对强度有很高的要求。
轮胎帘线(tire cord)是轮胎橡胶里的网子。橡胶本身不成形,它是包裹在网子上才成为轮胎的样子的。这一般是钢丝编织的,等于是骨架,橡胶就是肌肉和皮肤。所谓帘线造假是有误导性的。实际是钢材。就是把钢材的技术指标,进行了粉饰。人为把实际参数值进行提高。而这种被假造了品质参数的钢材被用在了轮胎的制造上,可能的危害有轮胎寿命、轮胎性能、轮胎的坚固性等。一方面可能危害用户安全,一方面损害用户利益。
也就是说,在过去8年的时间里有大批不符合要求的轮胎已经销往世界各地,一旦由于数据篡改而造成轮胎出现质量问题,将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
但问题是,目前很难搜集到具体的证据,也就是具体的由于这种钢材导致轮胎出现品质问题,使具体用户遭到安全和金钱上的损失了,因此很难量刑和计算赔偿金额。
长期造假并瞒报,牵连极广
对于造假行为,日觉昭广在记者会上公然宣称,"早在去年7月,东丽HC就已掌握数据篡改情况,篡改数据行为并不违法,若神户制钢丑闻没有曝光,东丽原本不打算公开"。
这意味着造假行为不是个别员工的小范围行为,也不是偶尔的失误,而是日本制造企业从上至下的、全盘的、长期的造假和瞒报行为。
早在今年10月初日本神户制钢所造假丑闻曝光伊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在《跃跃御市:日系企业无处不在的造假与瞒报》一文中指出:"越来越多的被曝光事件表明,造假、瞒报几乎是日系企业娘胎里带来的劣根性"。到目前为止,日产汽车、斯巴鲁汽车、神户牛肉、日本商工组合中央金库(商工中金)、三菱材料相继被曝出造假,在把"日本制造"拉下神坛的同时,也让日系企业造假的劣根性暴露无遗。
对于此次造假行为,东丽社长日觉昭广已证实,"2008年4月至2016年7月,东丽HC累计出现149起数据篡改事件,向轮胎厂商等13家公司供应了不符合承诺标准的违规轮胎增强材料"。
而据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官网11月15日消息,日本的轮胎企业普利司通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从11月16日起召回数量合计225511条旗下品牌耐驰客部分规格轮胎,从普利司通这一举动来看,其很可能牵涉在内。特别是其召回原因是:因生产过程中的问题,可能存在强度不足。特别是在低气压等情况下持续使用,轮胎发生过度变形的情况下,轮胎内部的胎体帘布的局部可能断裂,严重时可能造成轮胎漏气,存在安全隐患。
普利司通贵为世界三大轮胎巨头之一,已经是家喻户晓,在帕萨特、宝马5系、丰田兰德酷路泽等车型上都有使用。但除了普利司通,日本还有几大轮胎品牌--邓禄普、优科豪马、东洋、住友轮胎等。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回顾日本制造业发展史,也是相当励志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日本的产品价格低廉,质量差是众所周知的。"东洋货"绝对不是个褒义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乎把日本的工业都破坏了,日本国土非常小,又缺乏天然资源。日本要从外国进口粮食、饲料和原料,就不得不出口较多的工业产品,否则,日本和日本人民就不能生存下去。要向海外出口,就要改变战前的价格低、质量差的状况。如果不是价格低质量好,就不能战胜国际竞争对手,赢得出口。日本于1946年就组织了质量管理研究小组,它不是由政府组织的,而是自由组织起来开始进行研究。参加这个小组的成员有大学的教师、政府有关的官员和厂方的技术人员,从1949年起,日本的质量管理活动正式开始,后来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开始主导实施"质量救国"战略,不仅通过开展"产业合理化运动",面向广大企业积极倡导全面质量意识,并在国家战略层面将产品质量升级放在与产业结构调整、贸易立国、贸易振兴等政策同等重要的地位。其次,日本政府不断通过立法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完整法律体系,对企业的质量行为形成了强有力的倒逼机制和外部约束。再次,还建立了质量认证系统,形成质量标准的引导机制。此外,多次教育体系改革,并建立了一系列职业政策立法,成功打造了一个以培养高级能"工匠"型人才队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体系。
美国少有的有着东亚问题全局视野的学者傅高义于1979年出版的《日本第一》通过对日本开展田野调查研究,为美国读者解释了日本崛起的背后原因。
然而,日本经济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走向停滞,不仅终止了持续了多年的高速增长,而且面临较为突出的产业结构问题,找不到可行的转型提升路径和动力。尤其近20年来,日本企业的溃败可以说是大规模的。我们可以从世界财富500强的榜单上窥见一些端倪。1996年时,财富500强榜单上的日本企业多达99家,与美国不相上下;20年后,到2016年,仅剩52家,比20年前,锐减了将近一半。
近年来屡屡被曝出的造假,确实狠狠打了"日本制造"的脸,其背后的原因是长期沉淀形成的痼疾,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任何好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人的精神没有了,什么制度也没有用。当然这不能抹杀制度的作用。由于制度本身也有系统性,所以如果要检讨这个问题,绝不是简单的企业经营压力、经济环境这么简单。政治和文化氛围,社会习惯甚至民族性格都有关系。
简单说,现在日本企业已经不像从前那么重视质量了,就像一位日本企业的社长说的,现在讨论质量的问题已经很难上董事会了。原因呢?一是躺在过往质量光环中睡觉,二是企业也好、资本也好,终究是逐利的,日本在二战之后迅速由垃圾一般的产品质量一跃而成为世界企业界、政商界的质量典范,成为全世界争相学习的对象。从根本上说,是日本军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失败后,日本人有极大的危机意识,加上固有的纪律性,和一种追求极致的民族精神,这使得政府推动的一系列提升质量的举措迅速落实并取得效果。
但是,经过了经济腾飞的时代,甚至连美国都感到了日本经济的威胁,使得日本人总体上的危机意识大大减弱,政府层面也是如此。加上90年代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震荡和接下来的持续低迷,日本企业经营压力越来越大,但是由奢入俭难啊!企业工资福利不能降,外部环境不理想,客户还要努力维系,怎么办?
也许开始的弄虚作假真的是一时权宜之计,情急无奈。但是也许对于日本产品质量过于放心,用户都没有发现。于是这造假的胆子就会越来越大,加上日本普遍存在的不揭短文化,造假行为愈演愈烈。
从另一方面来说,随着中国、韩国等邻国制造业快速崛起,日本制造所承受的压力不断加大,原有的成本优势逐渐殆尽,而在竞争环境剧烈变化下,日本管理体制也暴露出深层次的危机。例如,起步比欧美晚的日本汽车制造业,凭着性价比等优势迅速在全球汽车市场杀出一条血路,这很大程度上与日本稳健设计的改革密不可分,追求以低成本设计和生产高稳定性的产品,未必每一个零部件都是采用最好的,但重点把控关键零部件和关键参数,避开过量设计,这并非偷工减料,而是以相对科学的管理体系缩减成本。在选择供应商之初,日本企业往往设置非常高的门槛,经过层层严格筛选合作伙伴,一旦敲定供应商,则不轻易变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埋下了隐患,在长期建立的信任的关系里,假如供应商因节约成本而动了手脚,这不轻易被发现,即使被发现问题,等级严森的日本企业在内部对此层层调查和核实,也未必快速采取相应的措施,无疑为造假制造了机会。
此外,影响日本质量水平发挥的因素还有劳动力资源短缺的问题。日本老龄化日益严重,年轻一代缺乏父辈的拼劲和斗志,渐渐进入"低欲望社会"。为了打破沉闷的格局,一些日企甚至通过聘用部分中国年轻人,冀望以此产生鲶鱼效应。
当然这么说还是过于简单化,接下来就要看看日本企业界和政府,怎么对待这一个个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是藏起头当鸵鸟呢?还是认真反思,痛改前非。
三、前瞻--以邻为鉴,中国制造如何防微杜渐?
傅高义在新版《日本第一》的序言中仍再度肯定日本,认为"日本即使经过了失落的二十年,但属于日本第一时代的优良特质依旧存在,对于发展中国家甚至像美国和中国这样的大型经济体,仍能给予重要的启迪"。
傅高义《日本第一》
日本制造虽然跌下神坛,但值得注意的是,其依然是全球强劲的制造力量之一。在环境、信息、精密仪器、自动化、医药等技术领域,日本工业产品还是处于时代最前端的地位。在汽车产业上,日本爱信变速箱、三菱发动机以及松下锂电池等核心零部件也依然处于领先的位置。中国自2009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制造国,但大而不强,至今在不少核心零部件上还是依赖日本国际零部件供应链。而在二手车市场里,日系汽车品牌的残值率普遍高于其他汽车品牌,其市场竞争力也由此可见一斑。
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此前发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5》显示,2010年中国工业水平比日本落后60多年。不过,从今日看来,如果挤掉日本制造一些造假的水份,中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的差距明显缩小。走在前面的日本制造频频爆发的种种问题,也给中国企业也敲响警钟,亟待在技术创新、成本风控、管理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提升自我。中国制造需要客观理性地看待日本制造这位竞争对手,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包括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以日本高端制造业的兴衰轨迹为鉴,中国更应该防微杜渐。从国家层面来说我们要坚持创新与质量为先的战略定位,从企业来说我们要有命运共同体的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同时,要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四、总结
从日本神钢、三菱到东丽,日本制造的质量神话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个接连被戳穿。日本接连的造假事件,不一定就是日本制造的拐点,但一定是我们中国制造迈向中国质造之路的前车之鉴。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需要国家战略层面的积极引导,更需要每一个企业担负起自身的社会责任,爱惜羽毛,因为任何一个漏洞都会成为木桶效应的短板,甚至让整个国家和社会背负难以挽回的损失。
不知道为什么,外国的负面新闻在我国总是能得到放大。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420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