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埃博拉病是什么,埃博拉病患病后的症状(埃博拉病毒)

佚名 2023-08-09 16:51:42

虽然目前埃博拉病的发病率很高,但是大多数人对于这个疾病的相关知识并不是很了解,该疾病最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非洲发现,引发这个疾病产生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埃博拉病毒的感染,这类病毒其实不易传播,是不能够通过食物、空气和水传播,没有症状的人也不会传播。

埃博拉病是不能通过飞沫传播的,该疾病的传染性没有流感和麻疹那么强,一般身体抵抗能力较弱的人群是该疾病的易感人群。患有埃博拉病之前具有三到二十一天左右的潜伏期,患病之后患病会出现头部疼痛、咽喉疼痛、关节疼痛、喉咙疼痛等类似中毒的症状,随之还会出现腹泻和恶心呕吐的症状。在四十八小时之内还会产生口腔出血或者鼻腔出血的情况。

患有埃博拉病最危险的事情就是产生肾功能衰竭的情况,并且还可能会导致多种器官功能的衰竭,伴随明显的体液流失的情况。对于埃博拉病这类如此严重的疾病来说,及早的发现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常见的检查疾病的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测、超声检查、CT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等,根据检查结果能够将疾病进行最有效的诊断。

随着现代医学不断的进步和完善,治疗埃博拉病的方法也在渐渐的改进,目前治疗该疾病并无有些的疫苗,当发现可疑的患者需要立即隔离,治疗埃博拉病普遍采取的是对症支持治疗,并且需要注射制剂来恢复健康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血浆。目前在美国已率先进行新药的研究和试验,已有一位患者接受了治疗,能够独立行走。由于该疾病具有传染性,人们需要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才能够降低疾病的发病率。

埃博拉病毒

一般是不会的
传播方法

埃博拉病毒
各种非人类灵长类动物普遍易感,经肠道、非胃肠道或鼻内途径均可造成感染,感染后2~5天出现高热,6~9天死亡。发病后1~4天直至死亡,血液都含有病毒。豚鼠、仓鼠、乳鼠较为敏感,腹腔、静脉、皮内或鼻内途径接种均可引起感染。成年小鼠和鸡胚不敏感。人群普遍易感,无论其年龄和性别。高危人群包括埃博拉出血热病人、感染动物密切接触的人员如医务人员、检验人员、在埃博拉流行现场的工作人员等。
专家们在研究中发现,“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热性,但在60摄氏度的条件下60分钟将被杀死。病毒主要存在于病人的体液、血液中,因此对病人使用过的注射器、针头、各种穿刺针、插管等,均应彻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压蒸气消毒。埃博拉病毒还可能经过空气传播。实验人员将恒河猴的头部露出笼外,让其吸入直径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气雾,猴子4~5天后发病。每天与病猴密切接触的6个工作人员的血清发现该病毒抗体阳性,其中5人没有受过外伤,也无注射史,因此认为可通过飞沫传播。[4]
病毒可透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病毒潜伏期可达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埃博拉病毒
虽然猴子间的空气传染在实验室中已被证实,但并不能证明人与人之间能够透过空气传播病毒。美茵嘉护士是空气传染的可能病例,研究人员并不确定她是如何接触到病毒。埃博拉病毒的流行大都是因为医院的环境,糟糕的公共卫生、随处弃置的针头、缺乏负压病房都对医护人员造成极大威胁。因为较好的设备及卫生,在现代化的医院中,埃博拉病毒几乎不可能爆发大规模流行。
在疾病的早期阶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在此期接触病人甚至可能不会受感染。随着疾病的进展,病人的因腹泻、呕吐和出血所排出的体液将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险性。由于缺乏适当的医疗设备和卫生训练,疫情的大规模流行往往发生在那些没有现代化医院和训练有素的医务人员的贫困地区。许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区正好具有这些特征。在这样的环境下,控制疾病的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针头,在严格消毒情况下也不能重复使用针头;隔离病人;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依照严格的规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护目镜和防护服。所有医护人员和访问工作者都应当严格执行这些措施。[4]
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10月6日发布公报说,埃博拉病毒不通过空气传播,并且未有证据显示病毒出现变异。因此一些关于埃博拉病毒可能会变异成可通过空气传播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臆测。世卫组织强调说,研究显示此前所有埃博拉病例都由直接接触出现症状的患者所感染。埃博拉病毒的传播方式是与患者体液直接密切接触,其中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呕吐物感染性最强,在患者的乳汁、尿液、精液中也能发现病毒,唾液与眼泪有一定的传染风险,不过在患者汗液样本中从未检测出完整的活体病毒[9] 。

埃博拉病毒有什么症状

开始的主要症状有高热(很突然)、乏力、肌肉疼痛、头痛、咽痛等,和感冒差不多,但之后会进一步恶化,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体内外大出血(从眼睛、鼻子、耳朵等地方渗出,甚至有时全身每个出孔都会出血)、肤色改变、血压下降、出现血尿或蛋白尿等。患者最后很可能会因为中风、心肌梗塞、失血过多、多发性器官衰竭等原因痛苦地死去,但也会有一部分人活下来,这要看病毒的致病力、患者的免疫力和一些外部因素(疲惫、着凉等)。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3412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