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揭示了细胞运输的精确控制机制”,耶鲁大学细胞生物学系主任、生物医学教授詹姆斯.罗斯曼与兰迪.谢克曼,以及托马斯.聚德霍共同获得了2013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0月29日下午,作为出席首届健康江苏全媒体大讲堂的嘉宾,今年66岁的詹姆斯.罗斯曼先生手握咖啡,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在罗斯曼眼里,似乎什么都可以和基因有关联。比如,采访间隙他注意到记者的手机壳图案是仿梵高油画“星空”,他由此联想到艺术家梵高和他从商的哥哥的基因差异。
早期曾被嘲笑“疯”,获奖瞬间有点“懵”
记者:据说2013年当您得知自己获诺奖,非常震惊,要求先给自己10分钟洗澡镇定一下,再接受媒体的采访,这个细节是真的吗?
罗斯曼:哈哈,是真的。斯德哥尔摩宣布后两分钟,就有记者给我打电话要采访我。而当时,正是我所在美国地区凌晨,我在睡梦中被得奖通知电话吵醒,瞬间有点“懵”,我就说“等我先洗个澡平复一下情绪”。不过很快我就平复了——我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内部复杂而又被精确调控的“物流运输系统”,说实话,我早该得了,我终于得了!嗯,很快我的好心情,可以用细胞准确传递荷尔蒙和酶来解释——我的脑中受刺激产生内啡肽和多巴胺!
记者:研究过程漫长,而且头几年,您被同事嘲笑是“疯子”,还曾因为研究时遇到瓶颈而失去经费资助。那时候您有没有想过,也许,这个研究真是个死胡同?
罗斯曼:没有,从来没有,我一直很有信心,无论在实验哪个阶段,我都坚信方向正确。如果我在乎别人怎么想,让他们的意见左右我,那我就寸步难行了。但是应该承认,上世纪早期开始的研究,是受了政府愿意冒险给年轻科学家出资做研究的扶持。
记者:研究动力是什么?
罗斯曼:对科学的好奇心,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对科学的热爱,觉得对人类有用。
记者:这3年您学术研究有哪些进展?
罗斯曼:工作,也许和你做的事情差不多,哈哈。我在耶鲁大学的实验室很忙。我目前研究的最新重点,是在脑部细胞囊泡的传递神经交流机制,就是囊泡中涵盖的神经质,如何很短时间在神经元末端进行释放然后传递信息!我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太神奇了,要是这个过程慢了一点,那么思考也会随之放慢。也就是说,如果这样的传递神经元交流机制越来越慢,那么这个本来相对较“笨”的种族会更笨。就像电脑一样,有的电脑运行速度慢,它运行越慢,就越缺乏能力。
记者:这对提高人类生存质量有何帮助?
罗斯曼:有帮助。比如,现在所有治疗抑郁症的方法,要么针对细胞囊泡、要么针对神经元进行干预、要么针对神经质进行干预,但是没有对这个传递机制进行干预。如果研究有突破,未来会对人的神经元交流机制产生触动。但是我要强调的是,基础科学并不直接将成果转换为药物,但它是提供人们去解码疾病的一种语言,这是了解和治愈疾病的原理和基础。
5月21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韦德·克鲁格曼(PaulKrugman)在twiter上公布了一篇其发布在纽约日报上对比特币的评价,并配词称“预测分析将接到许多憎恨电子邮件,‘邪教组织’是不可以取笑的”。在纽约日报评价中,克鲁格曼表明,比特币这类的数据加密财产是一个旁氏骗局。
诺贝尔奖获奖者、经济师韦德·克鲁格曼(PaulKrugman)的文章
克鲁格曼觉得,自问世起十二年,数字货币在一切正常的经济活动中几乎不起一切功效。唯一一次听闻被作为支付手段,而不是投机性买卖,是与违法活动相关,例如洗黑钱或向关掉它的网络黑客付款比特币保释金。其在与数字货币或区块链技术的狂热者的数次见面中,关于区块链技术性与数字货币解决了什么问题,他觉得迄今依然未听见确立的回答。
为何大家想要花巨额钱选购这些好像毫无价值的财产?
克鲁格曼得出的回答是,这种财产的价钱持续增涨,因而初期投资人赚了很多钱,她们的取得成功持续吸引住新的投资人。
克鲁格曼觉得,这是一个旁氏骗局,一个长期性运作的旁氏骗局必须一个叙述——而叙述才算是数据加密销售市场真真正正善于的地区。最先,数据加密引领者十分善于专业性的探讨,应用神密的专业术语来说动自身和别人“已经给予一种颠覆性的新技术应用”,虽然区块链技术在信息 科技 规范中早已非常老旧,并且都还没寻找一切站得住脚的主要用途。次之,自由主义者会称其,政府部门发售的没有一切有形化适用的法定货币随时随地都是会奔溃。
但是,克鲁格曼觉得数字货币不一定迅速迈向奔溃。由于即便 是像他那样对加密算法持猜疑心态的人,也会对金子做为一种高使用价值财产的使用性能表明猜疑。终究,金子遭遇的难题与比特币类似,大伙儿很有可能觉得它是贷币,但它欠缺一切有效贷币的特性。
前不久,比特币价钱在多次暴跌后多次回暖。7月19日,比特币价钱最少跌去30000美金周边,天内最大下滑超出30%,24小时内暴仓超150亿美金。自此,慢慢回暖至42000美金。7月21日,受“美国财政部规定超出1万美元的数字货币转帐应向美国国税局(IRS)汇报”的信息危害,比特币价钱再一次从42000美金跌去39000美金上下,自此又再度拉升到41000美金。
#数字货币# #比特币[超话]#
自古以来,人类为了长生不老,想尽各种办法。
十八世纪,一位匈牙利的血腥伯爵夫人,她的美丽,据说60岁的时候依然如同少女一样,而她的美丽秘方,实在令人恐怖万分。她用鲜血沐浴。而且只用纯洁少女的鲜血。她相信,只有浸泡在她们纯洁的血液中,方能不断吸取其中的精华,而让她永葆青春。
当然,这只是传说,现实生活中,科学家已经开始用换血的办法获得长生不老。
据知名科学杂志《科学》2016年8月1日报道,一家名为Ambrosia(“不朽”的意思)的美国公司宣布,最早于今年8月底将进行人体“换血”试验,来验证年轻健康的血液是否能带来抗衰老的神奇效果。硅谷创投大神彼得·泰尔宣布自己将亲自参与实验。
同时,他的助手首席医疗专员贾森·卡姆也将参与该实验。这件事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备受质疑。
其实,这种事早就有人尝试过。俄罗斯医生亚历山大·波格丹诺夫(Alexander Bogdanov)在上世纪20年代曾给自己注入年轻人的血液,并声称这让他恢复了活力、焕发青春。
科学家在老鼠身上得到过相关验证。
1956年纽约州的康奈尔大学的Clive McCay博士的实验。
2005年,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系的Thomas Rando教授所率小组。
2013年,哈佛大学的Amy Wagers教授的团队。
2014年,加州斯坦福大学的Tony Wyss-Coray团队也做了相关实验。
另外,据悉韩国也有科研团队进行类似的实验。
干细胞注射也是获得长生不老的一条途径,虽然没见过这方面的论文,但是这种方式已经在高收入人群中风靡。渔歌子有朋友亲身尝试过。据他说注射一周之后,能吃能睡、容光焕发、精力旺盛。其他的效果还不知道。
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近日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能够将延长蠕虫生命的方法应用在人类身上,那么人类活到500岁的高龄并非不可能。美国研究人员在小型实验性蠕虫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上扭曲了两个基因通道,极大的提高了该生物的寿命高达五倍。这项研究提出了基于基因交互进行的抗衰老治疗的前景。
在最新一期干细胞领域的顶级杂志《细胞·干细胞》上,杭州师范大学鞠振宇教授课题组,在线发表了一篇题为“长寿基因Sirt6在造血干细胞维持稳态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的研究论文。长寿基因——Sirt6基因是控制衰老的开关,调控着造血干细胞的运转。
2010年05月03日,台湾阳明大学研究团队声称找到调控寿命长短的Cisd2基因,进一步利用基因转殖技术,提升长寿基因蛋白的量,使实验中的小鼠存活达36个月,较一般老鼠增加1.4倍,相当于人类的110岁。更重要的是,这些“长寿鼠”仍精力充沛毫无老态。未来若能找出补充Cisd2基因的物质,人类也可望长生不老、永保青青。
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陈迪副教授课题组,通过对秀丽线虫的研究,发现线虫体内一种神奇的daf-31基因可以调节寿命。线虫体内的这种daf-31基因与人体基因ARD-1高度同源。未来,如果将人体内的ARD-1基因进行改造,人为增加拷贝,让它活性升高,就会延长人的寿命。
前面讲的是长寿,现在说说女同学最关心的话题,关于容颜不老,青春永驻。
2016年3月1日讯/生物谷BIOON/--最近一项研究在深入理解人类皮肤细胞抗衰老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来自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科学家们首次发现人类皮肤细胞线粒体中的一种关键代谢酶活性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这一研究为寻找新的抗衰老方法提供了可能。
那些都是科研项目,说点已经实现的:
美国麻省理工的一帮科学家研究出的黑科技,能让你真人年轻20岁!对,就是他们历经8年时间研究出的:XPL第二皮肤。
这种人造皮肤可以直接贴在人体上,让皮肤变得更光滑、更紧致、皱纹更少,明显减缓皮肤松弛形成的眼袋,美容效果简直堪比返老还童!其实XPL是一种基于硅胶的聚合物薄膜,厚度仅40至70微米,贴在皮肤上,肉眼不易察觉。
不吹不黑,上图
注意左右脸部肌肤的区别,这可不是PS 的。下面有动态图。
不过官方表示:它的效果目前只能维持24小时左右,之后就会开始慢慢失去弹性。
研究人员Daniel Anderson还表示:XPL不仅能防晒,掩盖皱纹,我们还希望这项技术可以应用到医疗当中去,帮助治疗皮肤病比如湿疹和各种类型的皮炎。
人类已经找到了长生不老的方法,实现长生不老只是时间问题。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科研成果,在未来的一二十年,会变成现实。
正念冥想练习既简单又复杂。
简单:如同吃饭喝水一样,不用人督促,自己就很自然地去做,因为你很清楚它的作用和好处。
复杂:很多人一开始理解不透,觉得又难又无用,就轻易放弃了。
其实只要你坚持学习一段时间,就能知道正念冥想的好处。甚至于有人说只要会呼吸就会正念冥想。
冥想可以简单理解为头脑的运动或者健身。冥想分为很多种,正念冥想是其中的一种。相比于其他类型的冥想,正面冥想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有很多,仅仅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在所有的冥想类型中,正念冥想背后的科学研究是最多、最全面的。全球已有超对4000份有关正念的研究报告,牛津、剑桥、麻省理工学院等顶尖科研机构研究表明:
? ? ?正念冥想可以缓解失眠和疲劳,而且其效果好过于睡眠课程(指教给人如何养成好的睡眠习惯的课程)。
? ? ?有效改善焦虑和抑郁等常见心理健康问题的症状。
? ? ? 降低学生的压力水平,并可以减少悲伤、愤怒等负面情绪。
? ? ? 提高专注力和记忆力,有效提高英文考试分数。
? ? ? 增加人大脑中的海马体灰质密度,海马体就是对学习和记忆至关重要的大脑结构。
? ? ? 仅仅用20分钟给初学者介绍正念冥想的基本方法和概念就能帮助人们减轻身体上的疼痛和负面情绪。(注意:在这个研究中被测试的人都还没有开始练习,仅仅是了解了正面冥想的基本方法和态度,就已经能给他们带来好处)这主要归功于正面的核心态度接纳。
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研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丽莎白.布莱克本发现,人类的DNA中有一种特殊的物质叫端粒,它的长短决定了我们细胞的寿命,也因此决定我们身体健康和衰老的速度。
端粒越短的人,身体越不健康,衰老的也越快。有时候看到40岁的人像60岁多岁,60岁的像40多岁,这可能就是端粒长短不同。这个发现让伊丽莎白获得了诺贝尔奖。
伊丽莎白后来还发现正念冥想可以增长端粒的长度。端粒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变短,想保持它的长度很困难,更别说让它增长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代表着正面冥想很可能会让我们的大脑和身体逆生长。
更多相关的研究正在进行中,科学家们猜测这个现象来自于正面冥想的减压功效,因为慢性压力是端粒变短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诺奖得主伊丽莎白还在继续着他的研究,他也是正念冥想在美国的重要推广者之一,正念冥想如今能够在美国如此的普及,也少不了他的功劳。
比尔盖茨前几年发文说,他一直以为正念冥想是迷信,直到2018年才发现自己错了。没想到正念冥想这么有用,他和他夫人现在每个星期练习好几次。
有人说冥想源于佛教,其实早在佛教出现之前冥想就已经存在了,我们并不知道是谁发明的冥想。但不可否认的是,佛教对冥想的发展和普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许多科学家和研究者最早都是通过佛教接触到了冥想,当这些人因佛教的冥想练习而受益时,他们的科学背景促使他们把冥想带进了实验室。他们想知道冥想有实际效果吗?还是说那些好处都是想象出来的?
经过多年的研究,他们证实了冥想对大脑和身体的好处。也意识到冥想,尤其是正面冥想可以帮助太多的人。这其中就有卡巴.金,是美国麻省大学的一位医学教授,他当时就发现正面冥想可以很好的帮助医院的病人调整心态,缓解负面情绪,甚至身体的疼痛。但他也知道,如果想让冥想帮助到更多的人,他需要将其科学化,保留传统冥中被科学验证有用的部分。然后移除那些不必要的部分。
比如佛教的冥想,几乎都是盘腿打坐。但科学研究发现,这种坐姿并不重要,长期盘腿久坐对人的身体甚至可能是有害。所以科学化后的冥想不需要我们盘腿而坐的。你可以舒适的坐在椅子上,也可以躺着,可以站着甚至走着,都可以很好的进行练习。
当你把正念冥想理解透彻了,你会发现它其实可以彻底融入我们的生活。
我们可以正面的吃饭、洗碗、洗澡、运动、聊天等等,这么做都会带给你意想不到的收获。比如正念饮食将成为带来的减肥的效果,正面沟通,带来的人际关系的改善。
正念是什么?正念是头脑的一种能力,也是头脑的一种状态。这和专注很像。
英国牛津词典给正念的定义有两部分组成:
一,正念需要将注意力保持在当下。只要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上就可以了。比如我们的身体,现在正感受到什么样感觉?可能是呼吸进出鼻孔的感觉,坐着的感觉或胸部起伏的感觉。我们耳朵听到的声音也是当下正在发生的,鼻子闻到的气味,舌头尝到的味道,都是当下正在发生的。
你只需知道正念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把注意力拉回当下。如果你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现在就试一下……
做个小练习,15秒
把你的注意力尽可能都放在你的周围,你可以闭上眼只是去听,别的什么都不用做,听就好了。这就是把注意力拉回到当下的感觉。
有些人觉得我们的注意力不是一直都在当下呢?其实不是。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我们大多数的时间脑海里中重复播放着过去发生的事,或焦虑着未来还没发生的事。
有多少时间,我们的注意力真的在当下呢,其实非常少。思索过去和未来是很重要的,我们练习正念,不是为了永远不去想过去和未来,而是不要过分的,没有意义的去想。就像我们常说,饮食要少糖,而不是完全不吃糖。我们的身体是需要糖的,但吃糖吃到糖尿病就是问题了,同样的,当我们整天都陷在头脑中的想法和情绪之中无法自拔,就需要正念来帮助我们走出来,回到当下,找回内心那份平和与稳定。
二,在关注当下的同时,还要允许和接纳此刻出现的各种想法、情绪和身体上的感受。接纳这个态度对于正念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打个比方,如果把正念比做喝水,那接纳的态度就是水,没有水还能是喝水吗?和我们平时说的接纳并不一样。
正念冥想不仅能帮到那些压力大,失眠、抑郁的人,其实可以帮到任何一个想更好的去生活的人。愿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正念中。
作者
最近,伴随着2019年诺尔贝奖各奖项的陆续公布,诺奖得主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热点。
不过,对于中国高校来说,诺奖得主一年自始至终都是其关注的重点之一。
今年8月30日, 83岁高龄的诺奖得主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获聘天津医科大学“名誉教授”。
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中国高校引进的诺奖得主,着实不在少数。
从5月初至8月底,不到4个月时间里,中国高校至少引进了9位诺贝尔奖得主,其中,海南大学一口气聘请了4位。
高校的热情这么高,舆论的质疑却不少。重金引进诺奖得主的“性价比”究竟怎么样?聘请八旬高龄的诺奖得主,真的划算吗?引进诺奖得主成本高昂吗?
从有据可查的信息来看,不同机构、不同引进方式的花销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据报道,深圳市政府计划到2020年,引进不少于10名自然科学领域诺奖科学家。符合条件的诺奖得主来深圳组建实验室,最高可以得到1亿元的建设资助。
山东大学至少已聘请两位诺奖得主,担任兼职讲席教授。待遇为“聘期内提供10万元/年的岗位津贴;聘期内根据学科特点提供科研活动经费6万元。”
1亿也好,10万也罢,如果这些举措真的对高校的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大有裨益,这笔钱花得就绝不冤枉。
但问题来了,这些目的达到了吗?
诺奖得主老矣,尚能饭否?
以近期引入的9位诺贝尔奖得主为例,他们的平均年龄约为73岁。其中年过8旬的有两位,最年轻的一位57岁。
诺奖得主
年龄
引进学校
职务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83岁
天津医科大学
名誉教授
野依良治
81岁
哈尔滨工程大学
荣誉教授
阿里耶·瓦舍尔
79岁
山东大学
兼职讲席教授
理查德·约翰·罗伯茨
76岁
江苏大学
荣誉教授
厄温·内尔
75岁
海南大学
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阿龙·切哈诺沃
72岁
海南大学
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迈克尔·莱维特
72岁
海南大学
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中村修二
65岁
海南大学
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
爱德华·莫索尔
57岁
山东大学
兼职讲席教授
莫非中国高校更青睐资深“资深”诺奖得主?
那倒不是。
2016年的一组数据显示,诺奖获得者的平均年龄超过70岁,且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获奖者的年龄呈现出一定“增长”趋势。
这可能与近几十年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的数量激增,一些成果“等待”的时间延长有关。
看来,并非我们不欢迎正值盛年的获奖者,而是这样的人本来就太少。
那么高龄诺奖得主的科研状态如何呢?
有人曾统计1901~1999年诺贝尔获奖者情况,发现他们的创造高峰期大约在25岁到50岁之间。
近年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也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今年83岁的哈拉尔德·楚尔·豪森,首次提出宫颈癌可能是由生殖器多瘤病毒引起,是在38岁那年。
今年81岁,获聘哈尔滨工程大学荣誉教授的野依良治,成功合成BINAP分子是在42岁那年。
看看他们近年来的情况:
哈拉尔德·楚尔·豪森的课题组,仍然保持着较为活跃的论文产出。今年,他参与发表的论文有3篇,分别发表在《国际癌症杂志》,《新发微生物与感染》,《结晶学报D章结构生物学》上。
而野依良治在2016年到2019年间,只发表了一篇社论文章。
看来,同样高龄的诺贝尔奖得主,也可能处于不同的工作状态。就算有些人在耄耋之年依然“高产”,也很难说反映的是世界一流课题组的综合水平,还是诺奖得主的个人实力。
鉴于国内高校绝大多只引进了诺奖得主本人,而非邀请整个团队,对这个问题更应当慎思明辨。
诺奖得主头上,是实职还是虚衔?
纵览诺贝尔奖得主的引进名单,不难发现,“名誉教授”“荣誉教授”“特聘教授”等字眼频频出现。
这些头衔,通常是荣誉称号,不存在合同约束。即便有合约性质,也缺乏实质性的约束措施。
不过,部分高校也为诺奖得主提供了一些创新职位。
海南大学
海南大学今年成立国际顾问委员会后,一次性聘请了4位诺贝尔奖得主作为委员会委员。
据称该委员会的职责在于:为海南大学制定与实现各项战略目标提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并为海南大学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目前已聘请至少2位诺贝尔奖得主担任“兼职讲席教授”。
山东大学“兼职讲席教授”岗位的职责包括:
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而有明确的“用人”目标,这是好事。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受聘的诺贝尔奖得主,有不少是“多面手”。
比如担任海南大学国际顾问委员会委员的2位诺得主——阿龙·切哈诺沃和迈克尔·莱维特,都在其他高校有多个职务。
部分诺奖得主在中国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其他职务
诺奖得主
高校或科研机构
职务
阿龙·切哈诺沃
西华师范大学
特聘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
杰出教授
南京大学
名誉教授
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
常务副校长
迈克尔·莱维特
浙江大学
教授
西北工业大学
名誉教授
复旦大学
名誉教授
试问,这些“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的大科学家们,平均给每一个篮子分配了多少鸡蛋?
有没有来做全职教授的诺奖得主呢?还真有。
2010年,因发现艾滋病病毒获得诺贝尔奖的吕克·蒙塔尼,被上海交通大学聘为全职教授,并带领自己的研究团队“集体落户”。
当时报道称,上海交通大学将成立蒙塔尼生物医学研究所。
之后,就很少听到这个研究所的消息了。
据学术网站检索,吕克·蒙塔尼与上海交通大学蒙塔尼生物医学研究所有关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2011年。2013年后,不再有新的产出。
2018年,吕克·蒙塔尼又与新成立的中国发明成果转化研究院签署了共建“吕克·蒙塔尼实验室”的合作协议。
报道称“该实验室将成为其祖国法国之外建立的首个国外实验室”。
不知道这里提出的“首个”,究竟有没有考虑到8年前成立的“蒙塔尼生物医学研究所”。
引进诺奖得主是否已经背离初衷?
高校引进诺奖得主等高端人才的初衷,是提升科研水平、建设学科团队、培养优质人才、扩大社会影响力。
如果这些目的达到了,自然是一件皆大欢喜的好事。
问题的关键是,每一位诺奖得主在“引进”“受聘”“入驻”时,都是一番热闹景象;几年下来,这些举措取得了什么成果,却总是静悄悄的。
缺少了后续产出的汇报,难以判断引进诺奖得主创造的价值,中国高校重金引才的“性价比”自然就成了一笔糊涂账。
从高校角度来讲,不能仅仅满足于在人才引进时大张旗鼓、沾沾自喜,更要始终不忘初心,坚持把人才用好,让人才在最合适的地方,发挥最恰当的作用。
万万不能因为“诺奖得主”的光环太盛,就战战兢兢地供起来,只敢炫耀,不敢真用。毕竟我们引入的不只是光环,更是卓绝的头脑。
希望未来,不管是引进诺奖得主,还是引进其他高端人才,都彻底杜绝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弊病。
同时,也要给没有帽子却有真才实学的人留下更多机会和资源——能扎扎实实工作,为中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是高校真正需要的甘霖!
合作事宜:
投稿事宜:
王者之心2点击试玩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jiankang/1225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怎样通过食物治疗白细胞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