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健康生活

我国流动老人不断增多,43%因照顾晚辈流动

佚名 2023-08-02 19:51:20

国家卫生计生委刚刚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流动老人规模不断增长,以低龄为主,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是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

《报告》显示,我国流动老人逐渐增加,已具有相当规模。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老人健康服务专题调查显示,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

为何对流动老人进行专题调查?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司长王谦说:“我们中国人口迁移流动已经进入到以家庭化迁移为主要特征的阶段。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流动老人的数量就是在不断地增加。老人的迁移流动原因与年轻人不同,他们对于卫生服务、健康的需求也不同。因此,我们在制定各种社会经济政策的时候,要愈发考虑老年人的需求。”

在流动老人中,男性居多,低龄为主。本次调查中,流动老人的性别比约为105,明显高于未流动老年人口的性别比(93.1)。在年龄方面,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约有八成低于70岁(其中,60-64岁约占54%,65-69岁约占24%),70-79岁的占18%,80岁及以上的高龄流动老人不到5%。

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仍有23%的流动老人因务工经商而流动。

此外,流动老人大都来自农村,跨省流动普遍。在教育水平方面,流动老人以小学文化水平为主,受教育程度越高的老人流动距离越远。流动老人居留日趋稳定,6成以上与配偶同行。

《报告》认为,流动老人的规模大增,既反映出中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也体现着人口流动的家庭化进程。可以预见,在两者共同影响下,流动老人的数量不断增长将是大势所趋。

同时,流动老人在流入地生存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调查显示,流动老人在经济上自我支持能力明显不足,只有1/3的流动老人主要依靠养老金及储蓄等维系生活,而主要依赖子女等供养其生活的流动老人占43.5%。此外,社会保障弱。以医疗保障为例,尽管近九成流动老人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医疗保险,但92.9%均是在户籍地参保,异地就医跨省报销存在较大困难。

此外,《报告》还指出,流动老人在劳动力市场中居于底层;女性流动老人更为弱势,需要重点关注;农村户籍流动老人在流入地的生存发展面临更大挑战;流动老人健康风险突出。

《报告》建议,应创新机制激发社区活力,促进流动老人社会融入;加快推进社保统筹进程,适应老年人口流动趋势。

我国未来人口变化呈现出什么趋势?会带来哪些隐患?

前几天,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与联合国人口司、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处共同举办“世界与中国人口展望数据发布暨低生育应对研讨会”。这次的会议分析了世界中长期人口变动情况以及中国人口接下来的七个主要变化趋势。

对于世界人口的预测是,在2080年将达到巅峰期,即1/2K位置处,总人口预计能有104亿。之后世界人口将会出现平缓过渡时期,甚至有所下降。

而对于我国人口预测的七个主要变化趋势是:

1、14亿人口零增长,努力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2、出生人口进入1000万平台期,应积极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

3、老龄人口9亿以上,素质提升,挖掘人力资本红利空间巨大;

4、老龄人口将突破4亿,低龄老人占比高,挖掘老年人力资源潜力大;

5、高龄老人将翻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促进老年健康;

6、老年抚养比带动总抚养比快速上升,需要不断完善养老保障,促进代际平衡。

7、将有超过10亿人居住在城镇,人口在空间上的集聚将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从有关权威机构和部门预测的趋势来看,接下来人口老龄化将会成为我国的主流,而这在我看来也会带来一系列的隐患:

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我国的经济消费能力将会变弱。相比于年轻人,老年人的消费能力有效,他们更加拮据“会过日子”,而且他们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想要买的东西。

年轻人可能会为了一双鞋子花个上千块,心血来潮就换部手机,但是老年人肯定不会这么干。最好的例子就是日本,日本现在人口老龄化严重,而且人口增长率还是负的。他们以前的消费能力并不差,但是现在已经长期处于通缩状态了。

二是会导致劳动力缺乏。当下社会状态是,年龄大的还没有退出工作岗位,刚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但是以后这种局面就会出现两极反转,随着老龄人口退出各行各业,但是又没有年轻人及时去补充,社会用工就会出现难题。

一个社会的发展是需要创新和激情的,如果年轻人越来越少,那么会严重影响社会的持续前进。我们国家现在很明显还处于人口“红利”时期,虽然已经开始减弱,但是相比绝大多数国家,还是占据优势。

三是养老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过多的老年人会导致养老金的使用出现问题。现在我们国家的老龄人口大概为2.5亿,再过一二十年可能会高达5亿人。2.5亿的养老金支付已经造成一定负担,翻倍的人数必然会带来更大的压力。

另一方面是随着老龄人口的增多,养老服务需求也会增加。到时候养老院的数量、护工的数量都得进一步增加。所以说要从现在就开始布局,不然到时候可能会“手忙脚乱”。

既然我们享受了“人口红利”,那么也理所应当承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的压力。同时在这也说一句,现在的年轻人太难了,希望社会可以重视到这个问题,给他们“减减负”。

浅析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

浅析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和老龄化的发展,空巢老人现象日益凸现。空巢家庭是新出现的现象和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相对于城市里的空粱家庭,农村空粱家庭的老人可利用的养老资源更少,养老保障问题更为严重,也更容易被忽视。建立和完善以农民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为重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能够促进农村和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以下是我整理的浅析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思考,欢迎阅读收藏。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21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当今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它所带来的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就是高龄、失能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为突出。2009年年初,全国老龄办发布的《农村空巢、类空巢家庭老人状况报告》表明,全国农村老年空巢和类空巢家庭共3288万户,占农村老人家庭总户数的48.9%;空巢、类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共4742万人,占全国1. 08亿农村老年总人口的43.9%。

各种迹象表明,空巢家庭将是21世纪我国老人家庭的主要模式,空巢老人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巫待社会关注。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已成为新时期农村老龄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农村社会关注的新焦点。如何化解他们的养老困境,已成为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的问题

农村空巢老人因身体状况、社会的原因,在经济、情感、方面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面临许多亚待解决的困难与问题。

(一)劳动和经济负担较重。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随着城市化以及化进程的加快,而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使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日益严重。2007年12月,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显示,到2006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增加到1. 49亿,占总人口比例11.3%。城市的纯老户(空巢户)为49.7 %,其中,单身孤老户8.5%,夫妻户41.4%,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50.3%;农村的纯老户38.3%,其中,单身孤老户9. 6%,夫妻户29.0%,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居住的占61.7%。所以,农村空巢老人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经济条件、外部环境方面,其所面临困难远远超过了城市空巢老人。虽然,青壮年外出务工的收人高于种地收人,但他们对留守老人的经济支持往往很有限,以至于大部分老人还要靠劳动来维持生计。特别是那些男性老人,不得不重新承担起繁重的农活和家务,他们参加劳动的比例高达80%。同时,外出打工的子女多数也将承包的土地交由父母耕种,这样一来无疑加重了农村空巢老人的劳作负担。本该颐养天年的他们,真可谓苦不堪言。

(二)农村空巢老人的身体状况令人担忧。伴随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身体机能衰退,健康状况明显下降,患病率也随之上升。据,农村空巢老人的患病率,较城市空巢老人要高出许多,健康状况差的占27.2%,患慢性病的占65.5 %,长年患病的比率高达70%- 80%,很多人还是多病缠身。更严重的是,他们没有退休金和养老,57. 8%的人未享受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尽管很多地方实行了农村医疗合作,空巢老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可仍有不少人连补偿起付标准线以下的费用也负担不起。同时,农村老人普遍有“拖”病的心理,他们一方面抱怨医院收费太高,每次病痛发作,吃一些廉价的止痛,隐瞒自己病情不说,宁愿自己受苦,也不愿给儿女找麻烦;另一方面也是出于节俭,舍不得花钱看病,对待小病他们总是一拖再拖,得了大病就干脆不治了。尤其是那些慢性病患者,面临“保了饭碗保不了药丸,保了药丸保不了饭碗”的两难境地,遇上病情突发,家中无人,又会错过治疗时机,导致难以治愈的严重后果。

(三)缺乏幸福感,孤独无助。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表明,目前我国独居老人约1004万人,困难的占52.4%,需要照料但无人照料的占18.4%,经常感到孤独的占53.6%,感到不幸福的占21%,有过自杀念头的占7. 5 %。在独居的和没有配偶的老人中,感到孤寂的比例更高。在,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叙说,有时间没事可打发,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成了很多老人的生活轨迹。至于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托,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

(四)隔代导致负担过重。据,不能与父母外出同行的农村儿童比例高达56. 17% ,6一16岁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达到200()万人。这些孩子正处在成长的关键期,由于不能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很容易产生各种、心理方面的问题。农村的青壮年大多在外务工维持生活,孙子辈的读书、教育任务也就全部落到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的身上。照顾孙子辈的生活,已经加重了老人的生活压力,而对小孩教育他们感到心理负担更重。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识字不多,无法辅导小孩的学习,担心小孩学习成绩上不去。现在的农村、通讯已有很大改善,电视、网吧到处有,孩子在外的时间一长,又担心他们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加之,又是隔代教育,孙子辈也不好管,很多孩子性格孤僻,时不时还惹祸上身。为此,老人们总觉得管小孩力不从心,教育不好又怕儿女们埋怨。

(五)照料服务供求矛盾突出。目前,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完全不能自理的占20%,约948万人;;7. 5%的老人需要照料,在他们当中,11. 3%的老人得不到照料,比非空巢老人高8. 4个百分点。空巢老人主要靠配偶照料,占52.3%,国家、集体、养老机构上门服务的仅占2.9%。在广大的农村,老人一直是由家庭提供其养老保障的,而子女外出的结果是老人需要照料时子女的缺位。在留守老人中,无人照料、无配偶照料占了相当高的比重。空巢家庭老人一旦患病,既没有儿女在身边照料起居,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请保姆来代劳。同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能获得相对稳定的经济支持以化解疾病风险和恢复身体健康。当前,孤身老人暴病无助的情况,在各地呈现出日益上升的趋势,贫病交加、悄然离世的悲剧时有发生。在步人老龄化的今天,这些悲剧在给我们敲响警钟:必须切实重视和解决老人养老问题,尤其是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否则,建设和谐社会也就无从谈起。

总之,农村空巢老人间题,已是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它关系到千家万户。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二、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社会的变迁改变了家庭的各种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大量的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造成许多农村老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这样就导致了空巢家庭的出现。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直接带来了经济发展以及个人收人的提高,客观上有利于增强对老年保障的经济支付能力;另一方面直接改变了单一的生产方式,促使更多的青壮年子女在外寻求发展机会。他们离家的半径在延伸、时间在延长,业缘关系的强化导致家庭关系松弛和血源关系淡化,从而推动代际分居倾向。而农村新建住房的层出不穷,为分居创造了客观条件。

(二)的老龄化和少子女化,使过去几代同堂的情况越来越少。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生育率有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优育观念逐步形成,使农村产生出大批的少子女家庭和独生子女家庭。家庭规模缩小,也使得代际重心发生倾斜,“宠幼厌老”的现象有所抬头。有人预测,到21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城市里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60% 7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而农村中的独生子女父母年老后可能有30%与已婚子女不住在一起。目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现在已进入青壮年期,在一般情况下,他们婚后与父母同居的时间缩短,结婚时、婚后一二年就与父母分家的情况多起来,致使农村现代家庭结构以夫妻关系为主导,婚姻重于血源,更多的复合家庭则分化为空巢家庭与核心家庭。

(三)现代价值观念的冲击加剧。在的转型期,现代人的价值观念对传统家庭的冲击很大,有“万事孝为先”的传统受到了挑战。在经济浪潮面前,年轻一代更看重经济关系,家庭成员的地位不再是依靠年龄和经验,而是获取经济资源的能力、对政策制定的影响力和关系网络。而所有这些,恰恰是农村空巢老人相对缺乏或日益减少的资源。这就间接促使了家庭成员角色的重新定位,进一步加剧了空巢家庭的产生。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核心家庭的增多、现代的普及,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农村空巢老人所生存的社会。村庄舆论与压力日趋减弱,农村家庭中老人的家长地位正在消失甚至已经消失。地位的缺失又更加导致处境的恶化,使这些空巢老人“弱上加弱”。

(四)老人长期养成的生活观念难于改变。一些进城务工的年轻人,在城市购买了房子,也乐意把父母接到身边一起“享福”。但城市生活是一种与乡土生活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很多农村老人很难适应城市的生活。城市高层的单元套房、相对淡薄的人际关系,使得一部分老人对久居的农村生活充满怀念。也有的农村老人虽然希望与子女居住在一起,但觉得双方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方面存在差异,为避免共同居住与子女产生冲突而选择返回农村居住。总之,对于大多数农村老人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留在农村。所以,除了那些进城务工尚无多少发展的大量青壮年的父母而外,即便是那些在城里站住了脚的少数青壮年的父母,也一样多半会不得不自守农村的“空巢”。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

切实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使他们老有所养,是应对中国人口老龄化挑战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从根本上说,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各部门、社会各界的长期协调和配合。

(一)加快推进农村社会养老,逐步实现农村养老的社会化。社会化的养老方式,是与现代化社会相适应而有效分散风险的制度。目前,农村老人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家庭赡养,而子女的外出务工并不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援助,这就意味着留守的空巢老人如果单纯依赖家庭养老则有着较大的风险和不可预见性。农村养老保险试推行十几年来,尽管目前还有不少困难,在实际运行中也遇到了挑战,但只要在经验教训、结合农村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加以不断调整和完善,农村的空巢家庭老人就逐渐能从其中受益。

(二)加强农村社区引导,发挥社区为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作用。在农村,邻里交往频繁,人际关系比较亲密,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的社区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社区成员能较好地被动员起来实行养老互助,实现养老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可以在空巢老人的.养老保障上发挥巨大的积极作用。例如,为不能(不愿)出门的老人提供钟点工、保洁、送饭、洗澡等日常生活照顾和生活护理方面的服务;建立社区家政服务站,帮助他们进行调适,维护身心健康,摆脱空巢综合症的阴影;可以安排人员为不能自食其力的、身体患病的空巢家庭老人干农活,给他们提供饮食、住宿方面的照料;组织社区卫生服务部门,定期深人空巢家庭内部,进行健康检查,为老人建立健康,有针对性地提供医疗保健护理,定期为老人进行健康、护理、上门巡诊、设立家庭病床,提供、诊断、治疗、锻炼等服务,减少到医院就诊给其生活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可以采取大众传媒手段如广播、报刊杂志或举办娱乐活动等丰富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以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帮助他们建立健康行为。

(三)重视家庭赡养,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倡导良好的风尚。家庭养老是我国的传统养老模式,今后在仍占主要地位。各级政府要大力倡导敬老养老之风,弘扬传统美德,表彰敬老养老先进,谴责不尽孝道行为。让“家家有老人,人人都要老”的理念深人人心,使子女应承担的赡养和照料老人的义务落到实处。当然,我们强调家庭养老,其主体内涵是子女尽到赡养的义务,而在养老形式上正日趋多元化,不能简单地将“居家养老”看作是家庭养老,或将“敬老院养老”看作是社会养老,因为两者只是养老地点的形式问题,而并没有说明养老的支持来源。在子女格尽赡养义务的前提下,“分而不离”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家庭养老模式,但要分住的子女“常回家看看”,帮助父母做点家务,沟通情感,照料生活。此外,要在各中、小学中开展孝敬主题教育活动,从小培养孝敬父母以及尊老、敬老传统美德。

(四)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适应能力,扩充他们的社交领域,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许多老人没有自己的爱好,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只能增加自己的寂寞和孤独感,这对自己的身心健康也没有任何好处,所以晚年培养自己的爱好、丰富自己的生活很重要。空巢家庭老人闲暇寂寞的时间较多,可以鼓励他们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活动,增设适合老人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还可以大力组织青年人群体和低龄老人群体为高龄老人群体服务以实现互动,这对于保持不同年龄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愉快有着积极作用。

(五)加大投人,制定扶持规划。一是财政要加大对老龄工作经费的投入,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努力为老人安享晚年生活创造条件。二是加大对乡镇、村(组)社区财政支持力度,切实改善工作条件,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大力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进一步提高村(组)社区干部、工作人员待遇,确保各项工作有人做、愿意做,提高工作积极性,激发工作热情。空巢老人家庭问题是一个涉及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政府以及个人共同的努力。面对迅速发展的老龄化趋势,仅依靠居家养老也是不够的,还应该在积极推广居家养老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福利设施,如兴建敬老院、特别护理老人院,开展临终关怀项目,建立老人活动设施,来满足老人的不同需求。此外,政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农村空巢老人也能享受到良好的照顾和关爱。

(六)建立各类社区民间组织,为农村空巢老人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对农村空巢老人来说,物质生活的困难是一个方面,而精神空虚和孤独感的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另一个方面。所以,一方面,要发挥老人协会作用,利用这一平台,组织老人开展邻里互助、互相结对等活动,让一些谈得来、相互信任的老人结成互帮伙伴,彼此交流,增进感情,减少精神空虚和孤独感;同时更应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发动青年志愿者,为空巢老人开展联谊帮扶,解决他们日常生活中的难题,减轻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社区服务功能,利用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可以建立老年聊天茶吧、老年真情关爱热线、老人健康教育基地,对一些社区还未建立老年秧歌队、老年健身公园的应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尽快建立起来,以满足他们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空巢老人安度晚年创造良好的人居。

农村空巢老人是社会中相对脆弱的群体,他们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养老问题,需要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才有可能实现他们安享晚年的愿望。笔者认为,只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为农村老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赡养环境,农村空巢老人将不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四、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背景

1、人口老龄化加剧

人口老龄化趋势是我国近年面临的严峻的社会问题。自21世纪以来,伴随人们经济生活条件的提高与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人均寿命普遍提高,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人口增长呈现“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格局,核心家庭与主干家庭成为主流,联合家庭的数量减少,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相比之下,农村人口老龄化程度更甚于城市,相关空巢老人群体的养老问题值得我们深思,未来的“空巢家庭”数量持续增加。

2、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发展

在当今社会,由于城镇化与工业化进程加快,城乡间经济水平差异不断拉大,城市中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吸引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进行转移。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对于户籍制度的管辖有所放宽,农村人口的流动更加便利,中青年人口更容易在城市驻足,日积月累,形成农村老人留守,子女在城市务工的局面。此外由于城镇在医疗卫生、教育工作等方面的便利条件,农村人口务工后多选择定居的方式在城市扎根,回流人口较少,两级分化严重,空巢老人数量自然不断增长。

3、社会风气与个人观念冲击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孝道”观念受到了冲击,农村人口对于老人的赡养观念也在逐渐改变,代际间的交流减少,传统的家长地位受到削弱。有些农村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甚至选择自己主动搬出去居住,形成“空巢老人”的格局,度过独立、自由的晚年。同时,子女外出务工后,与老人间的“代沟”加大,面对面互动和交流的机会少,由于社会流动也导致了子女与父辈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隔阂,职业工作也由劳作转向不同领域的劳动行为,子女弘扬孝道的观念削弱,受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影响增大,许多子女不但不主动赡养老人,反而把这种事当作负担,逃避自身应当承担的责任与义务。

纵观我国农村空巢老人产生的局面,也分“主动”与“被动”两种情况。“主动”情况是出自老人的个人意愿,这种情况下他们一般具有一定程度的生活自理能力、且独立收入条件相对较好。“被动”情况下的老人则在收入与居住条件等方面尚存不足。

五、农村空巢老人所面临的养老问题

1、物质经济条件低下

与城镇空巢老人群体相比,农村空巢老人人均年收入与消费水平都相对低下。此外,我国农村空巢老人的合法收入多为个人劳动所得,兼带打零工、编织、拾废品等行为,子女供养比与政府补贴相对占比低,在子女无法赡养的情况下,老人的劳动能力逐渐减弱,收入降低,更存在生活质量下降、病痛缠身等综合问题,个人较早进入其生命周期的下降期,缺乏有效的手段维系个人生活。农村空巢老人经济压力大、劳动强度高,综合自身条件,属于社会弱势群体,面临形势严峻。

2、医疗卫生条件落后

纵然近年来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有所发展,但和城镇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由于长期从事高强度的劳动活动加上其后的影响,农村空巢老人群体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疾病,需要尽快得到有效医治。但是,在乡村地区,医疗设施缺乏、有关人才不足,相关体制不健全,使得农村空巢老人群体在看病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现行的农村医疗保障需要不断完善与发展才能满足相关群体的需求。

3、心理慰藉问题

由于文化娱乐条件相对不足,愉快的精神生活对于农村空巢老人群体来说至关重要。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有“养儿防老”一说,老人们普遍渴望“子孙满堂”的生活,但往往却只能一个人独守空房,与子女间的交流稀少,与邻居间又缺乏沟通,个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缺少精神寄托,存在很大的压力,也会影响到现实生活。

4、个人生活问题

老人群体在晚年时身体状况不佳,需要细致的照顾。由于个人独自生活,空巢老人群体在面临摔倒、生病等突发情况时的应对能力差,安全隐患突出。并且其人身财产也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如面临违法犯罪事故时缺乏有效应对能力,寻求救助方面的手段也较困乏,更缺少文化娱乐项目,精神寄托不足。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原因多在于城乡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就业岗位的数量与限制致使子女长期务工难以归家,医疗卫生条件较差引发“看病难,治病难”等问题,老年人自我养老意识也薄弱,与子女沟通少,综合下来形成不利局面,也需要政府。个人与社会的多方帮扶,否则不仅不利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相关消费水平,也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

高龄特困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在老龄委的高度重视下,老龄办对此项工作进行层层动员布置,由于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整个工作经过基层申报,入户调查,填写登记表,建立档案,分类汇总,较为详实地反映出我县高龄老人的生活现状。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高龄老人正在成为老年人群中增长最快的群体,由此带来对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精神慰藉等需求越来越强烈。我县是有名的孝子之乡,古代就有“孟宗哭竹冬生笋”的孝老故事广为流传,当代又有“孝养八老”的刘青枝等孝子的不断涌现,给世人以道德与伦理标杆的提示。但是,在社会大力弘扬传统孝老文化的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家庭养老的弱化,人口流动的日趋频繁,高龄特困老人的实际困难的确值得党委、政府和全社会认真思考。

一、基本情况:

孝昌县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2013年底已达8.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6%,每年还在以占老年人口3.3%的比例递增。其中,60岁以上特困老人有3087人,占老年人口的3.5%;80岁以上特困老人有1845人,占老年人口的2.1%;从困难角度上看,高龄困难老人主要体现在养老与护理上。高龄特困老人按城乡分,城镇有特困老人103人,占总数的5.6%,农村有1742人,占94.6%;高龄特困老人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农村养老设施的严重滞后,也给高龄困难老人走出困境增加了困难。按性别分,男性高龄特困老年人占33%,女性高龄特困老年人占67%。高龄特困老人中,有1367人享有最低生活保障金,182人享有遗属、优抚补助。

二、导致高龄特困老人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

1、收入来源窄。农村高龄老年人除人平55元养老金外,一部分高龄老人还享有低保金。由于养老金、低保金相对固定,与物价上涨的幅度不成比例,在目前消费水平节节攀升的情况下,老人的养老金、低保金仅能购买一些必需的食物,生活中的其它基本开销根本无从谈起,更别说购买养老服务。这种原因的特困老人数量最多,占特困老人总数的53%。

2、赡养人赡养差。高龄特困老人子女中,有的自身体弱多病,有的已进入老年行列,还有的已进入古稀之年;他们无固定收入来源,或自身依靠子女赡养,家庭经济条件差,对于赡养父母有心而无力。这种“老养老”、“病养老”的现象在农村比较普遍,高龄老人往往健康状况较差,其中生活不能自理的比重大幅度上升,一旦高龄子女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在照顾高龄老人时的状况就可想而知。这类老人占占高龄困难老人总数的43%。

3、因病致贫比较普遍。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已经步入人生的最后阶段,身体机能逐渐衰竭,与医院打交道的频率越来越多,80%以上常年患有慢性疾病,由于治疗周期长,医疗费用高,而导致债台高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沦为特困;也有因家庭成员中有残疾、精神病、痴呆傻子女的,拖累老人成特困。这类老人约占到特困总数的四成以上。

三、高龄特困老人的现状分析:

1、在地域分布上,农村远远高于城镇。全县高龄特困老年人有1845人,农村为1742人,占94.6%,城镇为103人,占5.4%,这固然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有关,更直接原因是城镇居民中享受退休金人数远远高于农村有退休待遇的人数,加上农村老年人没有积蓄或积蓄少,手中可支配的现金依赖于子女赡养及其它政策性扶持。农村老年人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国家的政策一直在扶持城市建设,农业支持工业,城乡差距不断被放大,农村现在老年人也正是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没有足够的积蓄养老看似偶然,其实必然。

2、高龄特困老年人绝大多数为单独居住生活。目前,我县空巢老人总数约3.5万,空巢和孤寡老人已接近老年人总数的40%。近年来,不论城镇盖高楼,还是农村建新房,基本上是年轻人住新居,老年人守旧宅,再加上相当数量的年轻人出外打工,闯事业,不论城镇、农村,空巢家庭越来越多,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数直线上升。中国有句俗语,少年夫妻老来伴,一旦人生伴侣走掉一个,剩下的一个老人生活特别孤单,无论有儿有女都一样。年轻劳动力大量对外输出,年轻人即便有孝敬老人之心,却无照顾老人之便,相比普通老年人,高龄特困老人面临的困难就是生活照料问题。

3、最低生活保障线、高龄老人津补贴等政策在解决高龄特困老年人的基本温饱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孝昌县低保政策在全县已经实现了应保尽保,但在边远山区还有个别遗漏,其原因是一部分高龄老人行动不便,子女长期不在身边,户籍信息的录入出现混乱,村委会干部责任心不强等因素所导致。再就是农村低保金的计算标准依据当地生活平均标准和每位老人家庭的实际财产收入来定,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会有一定误差,造成老人实际享受的低保金远远低于当地平均生活水平。高龄老人津补贴只是覆盖到90岁以上老人,且补助标准不高,发挥出制度的作用不大。这也是大部分农村老年人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4、贫困老年人数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现状有密切关系。孝昌县是一个贫困县,又是一个集山区、库区、老区为一体的农业县,建县时间短,工业、商业基础薄弱,财政收入增长乏力。年轻人在本地无论是打工、创业都难以同在经济发达地区打工、创业的前景广泛,导致年轻人大量外出。如王店镇港边村,全村有人口1759人,每年春节一过,留守在家的只有四五百人,且以老人、儿童、妇女为主。在传统孝道美德逐渐谈化的今天,年轻人重子女轻老人、重小家轻大家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子女成了家忘记了爹娘,只顾小家生活红红火火,而忘记了生他养他的父母;有的子女因财产分配不公,对老人有意见不供养;还有的是兄弟姐妹多,相互推诿,从而使老人生活“落空”失去信心。

5、高龄老人生活照顾机制没有跟进。因为年龄偏大,疾病、伤残导致高龄老人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比例高达80%,他们日常生活缺乏应有的照料,根本无力雇请他人照顾自己,日常生活照料、医疗问题成为高龄特困老人目前急需解决的困难。政府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高龄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的政策还在研究探讨之中。尽管我县从2012年就开展农村互助养老试点工作,但由于资金筹集的渠道不畅,政府在支持此项工作的力度有限,没有保证其运作的长效机制。怎么让农村互助养老这一贴近农村实际的好事办好;怎么让低龄老人主动照顾高龄老人,身体好的照顾身体差的,发挥老年人自身的特长和能量,温暖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让老年人在互助、自助中获得快乐,仍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里党委和政府应该很好研究的课题。
四、改善高龄特困老年人状况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加大对特困老年社会福利资金的投入,应划拨出专款支持高龄津补贴制度建立,提高高龄津贴的补助标准,让高龄津贴制度发挥其应有的制度作用,并将覆盖面扩大到80岁以上高龄老人人群。制定针对高龄特困老年人的救助政策,使救助成为一项长期制度得以坚持。对于高龄老人除享受低保、高龄津贴后,生活还在贫困线下的老人,重点给予临时救助,让高龄特困老人不因失力而贫困,不因无钱而拒医。通过为高龄特困老年人提供特殊保护性措施,建立政府救济和社会互助相结合的制度来保证老有所养,老有所医。根据国家《老年法》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老年人福利制度,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增加老年人的社会福利。国家鼓励地方建立八十周岁以上低收入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资金的来源除政府划拨经费外,还要发动社会各界捐助,用于高龄特困老人因病、因灾等救助,解决特困老人的暂时与长期困难。

2、重视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渴望有健康多彩的文化生活,有着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内心不希望因老而被社会忽视,不因体衰而被视为脑衰。高龄老人也有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希望融入社会,因此,政府要重视老年文化建设。一是加快老年人活动设施网络化建设,切实改变一些社区没有老年人活动场所、老年大学不足、老年人运动器械太少的现状,为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创造必要条件;二是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保健与疾病预防工作,促进健康老龄化。要通过健康教育提醒高龄老人及家属,老人身体只要达到一个平衡就够了,很多生理指标是无法和健康人相比的这一理念,老年人疾病常常无法达到治愈效果,保存平常心态,维持身体平衡最关键;三是加大对老龄协会的经费补助力度,可根据社区老人协会规模和活动项目按一定标准或比例给予经费补助,以满足老人协会的正常运转,引导老年人参与各类积极健康的社会活动。

3、运用典型加大宣传《老年法》的力度。把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大力开展市级、省级和“敬老文明号”创建活动,让家庭每一位成员认识到赡养老人既是道德义务也是法定责任,形成全体公民关心家庭每一位老人的自觉意识;同时,对拒不赡养老年人的子女,要严肃批评教育,构成遗弃的,要诉诸法律。孝昌县有很好的孝文化积淀,要用古今孝子的典型事例,运用新闻媒体、城乡各种文化阵地,广泛宣传中华民族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运用春节、重阳节等节日外出务工人员返乡的高峰期,大力弘扬孝亲敬老氛围,让全社会所有人牢记“老吾老人之老,幼吾幼人之幼”的古训。

4、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和农村互助养老。建立针对空巢、孤寡、高龄特困老年人的居家养老帮扶体系,不断完善社区、农村互助养老的服务内容,在日常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方面,形成一整套规范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宣传提倡志愿者服务,为高龄特困老人提供无偿、低偿服务。尤其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开展“结对帮扶”活动,通过定期走访、慰问、为老年人献爱心,帮扶救助,让老年人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和农村互助养老的建设投入,对已经开始运行的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和农村互助养老中心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保证中心的正常运行;积极引导社会爱心人士参与养老建设中来,吸引民间资本投资、发展养老服务业,兴办老人公寓、托老所、老人食堂等老年福利设施,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发展社区康复、家政料理和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满足老年人的需求。

我国社会老龄化形势严峻,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突破2亿大关,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只要坚持“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老龄工作方针,按照构建和谐孝昌,建设现代宜居城市的要求,贯彻落实《老年法》,依法办事,落实好以上各项工作,相信随着国家的养老工作的重视和对养老设施的大力投入,让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特困老年人安度晚年的目标一定不会太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2085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