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指上戳一滴血就可以检测你是否得了癌症?近日,一篇《重大突破!一滴血可测癌症,已被批准临床使用》的文章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文章里提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的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不少网友认为,“如果这是真的,那是重大喜讯!”
对此,一些专家如浙江省肿瘤医院苏丹教授对媒体表示,“一滴血可测癌症”的说法不太严谨,过分夸大了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会误导老百姓以为靠一滴血就能测出自己是否患了癌症,患哪种癌症。”“滴血测癌”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专家认为这一说法不严谨?南都记者采访了该试剂生产商烟台普罗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亮,解释个中原委。
a
试剂盒用途是什么?
可用于疗效和病情监测,而非筛查检测
据了解,2013年,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教授课题组在国际上证明,人热休克蛋白是一种全新的肿瘤标志物,并研发出了定量检测的试剂盒,通过临床试验验证,获准进入中国和欧盟市场。这也是,人热休克蛋白被发现24年来,世界首个获批用于临床的产品。肿瘤标志物是一类反映肿瘤存在的物质,在肿瘤患者中的含量远远超过健康人。它的存在或量的改变可提示肿瘤的性质,已成为肿瘤诊断、预后及治疗指导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南都记者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官网上查询到,这款名为“热休克蛋白定量检测试剂盒(酶联免疫法)”的医疗器械注册于2013年4月,由烟台普罗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销售。
在食药监总局上市批准文件上标明,该产品的预期用途是“定量检测费放疗肺癌患者e d t a -k 2抗凝血浆中的热休克蛋白90α,该指标用于对已明确为肺癌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2016年6月,又同意将产品预期用途变更为“已明确为肺癌、肝癌患者的病情监测和疗效评价”。烟台普罗吉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罗亮向南都记者解释,按照官方给出的用途说明,该试剂确实是用于疗效和病情的监测,而非筛查检测。
b
只需一滴血,在家就能测?
滴血检测有误解,不可能在家操作
对于“滴血测癌”这个说法,罗亮表示,实际上在试剂使用时,还是要用采血管抽一管血,需要1-2m l,“就和在医院做血常规检测用的血量差不多”。罗亮解释,新闻当中的“一滴血”的意思是,在做检测的时候,实际从采血管中真正用到的血量很少,“大约从采血管中取5微升就可以做这个实验,实际上比一滴血还要少”,罗亮说,新闻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用了“滴血测癌”这个标题,但这个说法让人误读为指尖戳一滴血就可以做检测了,专家也指出了这个误解。
据罗亮介绍,目前试剂盒并不向公众销售,主要提供给医疗机构和体检机构。“试剂盒不像牙膏牙刷等消费品可以在家里用”,罗亮说,需要具备检验资格的人来操作,如果不具备相应知识的话也是做不了的。整个检测过程大约耗2 .5小时。试剂盒涉及血液,检测环境不达标的话会受到生物污染,不可能在家庭操作,所以并非如验孕棒那样可供家庭使用。
据报道,“只需要50微升的血液,一键式可完成对12种常见癌症标志物的检测,包括肝癌、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整个检测过程仅需5至10分钟,费用不到100元。”这是东南大学90后团队在“滴血验癌”方面取得的最新科研成果。这种方法真的可行吗?是否具有临床价值?
“滴血验癌”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难点。据媒体报道,在刚结束的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东南大学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博士常宁率领的科研团队运用光子晶体微球技术,设计出一款自动化检测仪,通过一滴血就可完成12项癌症的早期筛检,摘得大赛“银奖”,引起了业界关注。
记者今天试图联系该科研团队,但学校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该团队不接受采访,网上现有报道并不完全准确,在进一步整理相关资料并经院校研究后再决定接下来是否接受媒体采访。
根据报道,这款自动化检测仪器只需要50微升的血液,就可以一键式完成对12种常见癌症标志物的检测,包括肝癌、肺癌、胰腺癌、前列腺癌等。整个检测过程仅需5-10分钟,费用不到100元。据团队技术领头人常宁介绍,传统的癌症检测往往采用单一指标,针对的是某种癌症的一种标志物,而该研究团队的自动化检测仪则采用多指标联合进行检测,通过多种肿瘤的标志物大数据关系建立和分析,从而降低假阳性和假阴性的概率,大大提高了检测的准确性。
记者就此请教国家癌症中心陈万青教授,陈教授表示,自动化检测仪是一个技术手段,但是对于癌症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并不具备太大的实际意义,“它只是检测技术的一个方法,但从标志物的角度来说没有新的。现在很多的研究在做,争取能够在生物检测方面,在早期筛查和诊断方面发挥作用,但目前没有太大进展。它不是单一或多种检测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这样的(血液)检测可以作为早期筛查方法。这个人抽了血,查了几十个标志物,通过这些结果试图早期发现癌症现在还达不到。”
之前有报道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永章团队自主研发出了一种专门检测热休克蛋白90α的试剂盒。患者只需取一滴血,即可用于癌症病情监测和治疗效果评价。有肿瘤专家表示,这过分夸大了肿瘤标志物在肿瘤诊断中的作用。江苏省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束永前教授介绍:“一滴血就可以检查出肿瘤患者,这样的观点是错误的。一滴血不可能提供很多的遗传信息或者肿瘤性信息,这个指标是不用于诊断早期肿瘤或者诊断病人生不生肿瘤。90α热休克蛋白在正常人体里面也有,它是一个疗效的评价指标和愈后指标,而不能作为一个诊断指标。”
某肿瘤医院临床肿瘤实验中心吴建中教授说,江苏肿瘤医院开展有十多种肿瘤标志物的检测,但无论什么指标,目前都不能代替病理学诊断,“现在我们肿瘤诊断的金标准是靠病理,包括影像学当中看到的一些早期肺癌,或者其他的看到的一些肿瘤。”
近年来,关于“滴血验癌”的报道不断,所谓的一滴血检测癌症是查血中的“肿瘤标志物”。所谓“肿瘤标志物”,简单说就是由恶性肿瘤细胞异常产生的物质,或是肿瘤刺激人体产生的物质。这种方法在肿瘤临床上十分常见。陈万青教授表示,对现有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很难取得早期肿瘤筛查和诊断的突破,“我觉得下一步的重点是试图发现一些新的标志物能够对早期癌症的诊断有帮助,着眼于现有的生物检测的指标的意义可能将来临床意义不大。”
1. 左右脑年龄测试风靡朋友圈,左脑负责语言右脑负责图像?
解读专家:沈政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
真相:人的大脑功能测试很复杂,并不像称一个物体的重量那么简单。它需要对人脑进行全面的测试,比如脑的结构、生理功能和诸多心理功能,包括阅读能力、记忆能力、直觉思维、推论能力等等。因此,绝不可能通过几个问题的回答,就可以测出结果。
2. 人类谋划再次登月,但霍金曾警告“月球背面有外星人!”
解读专家:郑永春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真相:所有探月任务都没有在月球背面发现外星人的基地,也没有发现任何人工建筑物或人为活动的痕迹。月球背面看起来只是一片保存了40亿年之久的荒凉大陆。
3. 引力波新闻刷屏,需要穿“防引力波辐射服”进行特殊防护?
解读专家:张双南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慧眼”卫星首席科学家
真相:引力波作为一种携带能量的时空波动,一直存在于宇宙中,对人体产生的影响微乎其微,根本谈不上需要加紧防护。
4. 热传视频拿“塑料”做文章,紫菜粉丝大米都是塑料做的?
解读专家:钟凯 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
真相:单层的紫菜本身就是半透明的,腥臭味也是海产品固有的味道,而嚼不烂有可能是因为紫菜太“老”了——紫菜一般在每年的白露节气开始播苗,管理到位的话,每年可以采收四五茬,其中头水(也就是第一茬)紫菜质量最好,口感最佳,最后一水的紫菜品质最差,口感更韧。
5. 西安女子被狗咬伤注射疫苗后仍死亡,狂犬病疫苗无用?
解读专家:卢学新 中国疾控中心病毒所狂犬病室主任助理
真相:注射狂犬疫苗后,确实依然有发生意外的可能性。比如III级暴露或头面部II级暴露,伤口处理不彻底依然残存少量病毒,伤者又未按照规定正确使用被动免疫制剂,在疫苗发挥作用之前病毒已经侵入神经系统,最终导致狂犬病的发生。但这不能说明狂犬疫苗是无用的。
6. 癌症筛查获重大突破,一滴血就能“测癌”?
解读专家:陈万青 中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副主任
真相:早在2013年,媒体对“肿瘤标记物热休克蛋白90α(Hsp90α)”的研究成果进行第一次报道时,面对当时同样被称为“滴血测癌”的说法,有专家曾辟过谣:“‘滴血检测肿瘤’的说法很不准确,确切地讲,应该叫‘监测肿瘤’。癌症病人在治疗前检测一次,在治疗后再采血检测,通过比较Hsp90α含量的变化,来辅助医生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可以持续地监测。”
7. 寒冷刺激削弱免疫防御能力,受冻会导致关节炎?
解读专家:孙铁铮 人民医院骨关节科主任医师
真相:几乎所有的人到40岁时,负重关节都会有一些骨关节炎的病理改变。一些过度使用的情况,比如职业损伤、运动员等,关节会提前到达使用寿命,提早出现骨关节炎。除人之外,差不多所有脊椎动物都会发生骨关节炎,只有两种呈倒悬体位的哺乳动物不患此病,即蝙蝠和树獭。这种普遍性提示我们,与其说骨关节炎是一种疾病,不如说其是一种关节对于磨损的自然反应。
8. 山东产妇中暑死亡,坐月子真的绝不能吹风吗?
解读专家:张军 北京安贞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
真相:产褥期女性生理上变化最大的是生殖系统。恶露必须及时清洁,否则可能会引起感染。因此,适当地洗澡,保持清洁,对产妇的身体健康更有益。产妇还会分泌大量的汗液,也就是常说的褥汗。如果不及时清洁,同样可能引起感染。因此,洗头、洗澡都是必要的,适当通风帮助产妇散热排汗也是必要的。
9. 西瓜400天不腐烂,是因为喷了防腐剂?
解读专家:陈君石 中国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专家
真相:西瓜皮表层坚韧,但实际上是可以呼吸的,虽然表面有少量天然蜡质,但在呼吸的过程中西瓜的水分依然会流失。如果西瓜表面没有外伤,就不容易受到细菌、霉菌的侵扰。
10. “大爷隐身视频”网络热传,浙大已经研制出“量子隐身衣”?
解读专家:郭光灿 中国科学院院士、量子信息学家
真相:“隐身”作为一种技术已经存在,但不是大家理解的那种魔法般的“隐身”。比如大家听说过“隐形”飞机等,只是对一种微波波段“隐身”,存在相对性。现在还没有找到一种新材料对所有微波光波都能“隐身”。一般来说,光线照到对象反射到眼睛里就可以看到该事物,但涂一种材料,任何光线都反射不到人眼中,这种材料现在还没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37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儿童早餐吃什么粥最好,三大营养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