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古方与今病作者:
无意间的收获 10年前,无意之间获得这句话:任何一个信息,在你看来平常之极,但是在很多人看来,尤其是第一次看过的人可能就是非常有价值的信息。池塘里面的水每天都在变化,虽然池塘还是原来的池塘。我想这个就是我不断分享的意义所在。虽然他对于中医同道来说,有些东西平凡到无色,但是对于需要它的人,却宝贵如珍珠。
老话新说古方能治今病吗?是一个相当老的话题。明清那些年代就有人做了讨论,有反对的,有赞成的,但是,大浪淘沙,古代的方剂能够治疗今天的疾病吗?答案无疑是肯定的。那么,为什么呢?
大家可以先看看我以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中医是怎么看病的?》,大概意思就是,中医通过收集病人表现出来的各类信息来对疾病进行处方用药。那么,我们来思考一下,古代人所能够表现的症状和现代人表现的情况会有什么不同呢?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方子很好用,用得好,效如桴鼓。关于《伤寒杂病论》,除了一些条文内容,应该都是医生个案的记载,都是临床的实际发生的事情,被张仲景真实的记录在了这本书里面。近1800年,疗效不衰。因为人类对于药物的反应是没有变化的,比如你吃了大黄,会拉肚子,古代和现代的人都如此,吃了生半夏会喉咙不舒服,古今也不变。人还没有那么快就变种的。人要进化成另外一种类型,可能都是几十万或者几百万年之后的事情了,在人类脱胎换骨之前,这些生病规律都被记录在了《伤寒杂病论》里面了。所以他非常的可靠。只要用对了,古代的方剂同样可以求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PS:那么,就有一个方剂用量和药物配比的问题了。我觉得,一般的方法就是用全方。需要我们尊重古代的经验,他们的这些方剂都是千锤百炼一两千年,组方非常的严密,有些理论分析还不是很清楚。随便说个例子。比如我们中医里面有个方剂名字叫做“千金苇茎汤”,可以用来治疗肺脓疡。就是这个吐痰跟粥一样,又是脓又是血,黄的很难看,很臭,这个方组成包括了“芦根,冬瓜仁,桃仁,薏苡仁”四味药,都是很常见的一些药物,可能都见过,没有一样有多么强大的清热作用,但是这个配比用下去,效果就很好。很难解释,有些时候理论是跟不上实际的。我很喜欢南怀瑾的这句话:“有其理无其事,有其事无其理”。人类的认识和自身真是太渺小了,面对自然和宇宙太多东西还是小而又小。我们只有尊重古方,能尽量用古方全方的就用全方,不做加减处理。但是如果病情变化了,再根据情况调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关于古方,今病,还有古方的加减,聊这么多。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1056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