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熬中药的问题,之前陈医生也写过文章介绍过,但是陈医生感觉很多东西,还是需要再详细说一下,尤其我发现很多方法,我的做法和书上或者说其他医生做法不同,那么更应该不厌其烦描述下来了。而这些正是在门诊中被病人不断反复询问的地方,所以我也就不厌其烦的不断说了。一则帮大家解决疑惑,二呢?也可以让大家更好的遵医嘱。
我的门诊,中药主要有两类,一类就是颗粒剂,不要自己熬,直接用80度左右的开水冲服就可以了,一天两次,每次一袋,饭后吃,比较合适没有时间熬中药或者不方便熬中药的患者,也方便携带。还有一种就是中药饮片,也就是我们最常见的自己熬的中药。
下面重点介绍中药饮片怎么熬。
一般情况陈医生会建议有些朋友直接隔水炖,就是用一个盆子或碗(非铁、铝材质的)装好药材,加好清水,然后隔水炖四五十分钟,分两次服用,早晚饭后。这个是偷懒的办法。
但是陈医生还是建议购买一个熬中药的罐子,现在有很多用电的,还可以控制时间,很方便,使用也很智能,基本可以说是傻瓜式熬药神器了。
一般服药我都是饭后半个小时服用,但是有些特殊的会另外交代,具体是什么特殊情况,后面会做简单介绍,但是也是需要根据病情而定,还有就发热的病人,我的建议是两个小时服用一次,随时观察。下面重点介绍几个特殊的煎药方法,比如门诊的时候,有些药我会交待,需要“先煎”、“后下”等,具体是什么意思呢?以及具体是哪些药材需要这样做呢?下面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1.先煎: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如磁石、代赭石、生石膏、龙骨、牡蛎、海蛤壳、石决明、龟甲、鳖甲等,还有就是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如附子、乌头等。2.后下:气味芳香的药物:薄荷、青蒿、香薷、木香、砂仁、沉香、白豆蔻、草豆蔻,还有就是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钩藤、大黄、番泻叶等。 3.包煎:黏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如蛤粉、滑石、青黛、旋覆花、车前子、蒲黄、灶心土等。 4.另煎:贵重药材:如人参、西洋参、羚羊角、麝香、鹿茸等,需要另外用碗熬了然后兑服就可以。5.溶化:又称烊化,胶类药物及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及蜂蜜、饴糖等。 6.泡服:又叫焗服,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还有一些我门诊习惯用来交代当茶喝的,比如玫瑰花,茉莉花,菊花等,需要具体问题具体交代。
7.冲服: 贵重药:麝香、牛黄、珍珠、羚羊角、西洋参、鹿茸、人参、蛤蚧等,有些需要打粉冲服。 8.煎汤代水:使煎液混浊的药物,如灶心土等。物质轻用量多,体积大的药物,如玉米须、丝瓜络、金钱草等。
有些药材使用方法会有重叠,是因为不冲突。这里主要是做的简单的介绍,方便我的病人对中医的熬药方法有个大概的了解,因为在具体的时候我还是会和病人交代服药方法的。门诊的口头交代和公号里面的文字介绍结合,方便大家更清晰了解中医的内容,以免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会也方便大家了解更多中医知识。
具体怎么服药,我也做个一般的服药法介绍。
服药时间 病在胸膈以上者宜饭后服;病在胸腹以下宜饭前服。 对胃肠有刺激性的药物宜饭后服; 补益药宜空腹服; 治疟药宜在疟疾发作前的两小时服用; 安神药宜睡前服; 慢性病定时服;急性病可不定时服。
简单的说,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做个介绍:
特殊煎法
1.先煎 | 金石、介壳,毒副作用 |
2.后下 | 芳香、久煎能破坏其有效成分 |
3.包煎 | 黏性强、粉末状、绒毛。 |
4.另煎 | 贵重 |
5.溶化 | 胶类及黏性大 |
6.泡服 | 易溶于水、久煎容易破坏 |
7.冲服 | 贵重药,病情需要,高温易破坏,难溶,汁液 |
8.煎汤代水 | 混浊,轻、量多、体积大 |
胸膈以上 | 饭后服 |
胸腹以下 | 饭前服 |
对胃肠有刺激性 | 饭后服 |
补益药 | 空腹服 |
疟药 | 发作前的两小时 |
安神药 | 睡前服 |
慢性病 | 定时服 |
急性病 | 不定时 |
用药遵医嘱,求医请就近,急症到医院。
想要获得更多治疗妇科、儿科诸如感冒、发烧、咳嗽、胃病、月经不调等的讲解, “ ”
正确熬中药的方法步骤
中医中药在中国有几千年甚至更久的历史,怎样熬中药对大家来讲似乎应该是常识了。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人特别是年轻的朋友不知道。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正确熬中药的方法步骤,欢迎阅读。
首先,煎药器皿的选择。
明代李时珍说“凡煎药并忌铜铁器,宜用银器瓦罐”。银器略显奢侈腐`,咱们老百姓就算了。瓦罐比较实在,价廉物美,而且简单大方。当然现在家家都有的不锈钢锅也可以。
其次,煎药用水,一般用自来水即可,经济条件好的可以用纯净水或矿泉水。
最后,重点说说药物的煎煮方法:
1浸泡
将药物置于煎药器皿中,加水至完全淹没药物且高出2-3cm,放置30分钟左右。这样做的原因是使水完全渗入药物的细胞内,有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
2煎煮
中途适当搅拌,防止粘锅。通常一剂药煎煮2-3次,解表药首次煎煮15-20分钟,次煎10-15分钟;一般药首煎20-25分钟,次煎15-20分钟;滋补药首煎30-35分钟,次煎20-25分钟另外还有一些药物在煎煮时需要特殊处理,现介绍如下:
3先煎
就是将单味或多味药物较其它药物先进行煎煮。这类药包括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贝壳类药物,如磁石,龟甲等;有些需要改变药物的'作用以适应临床要求如大黄久煎泻下力缓,用于清内热或体虚之人的缓泻。还有些有毒药物,需要延长煎煮时间以减轻毒性的如川乌,附子等需熬煮至无麻舌感。
4后下
就是在大多数药物即将煎煮好再加入煎煮5-10分钟即可。这类药物大多质地轻薄含挥发性成分,气味多芳香辛烈,易挥发,不耐久煎如薄荷、麻黄、砂仁等,大多为解表药和芳香化湿药;大黄、番泻叶久煎泻下力减弱,若取泻下作用则后下或开水泡服。
5包煎
就是将药物包在布或纱布中再和其它药物一起煎煮,这类药包括花粉、细小种子、细粉类及含绒毛的药物,如蒲黄、车前子、葶苈子、旋复花等,包煎有利于煎出有效成分,防止粘锅糊化以及减少对咽喉的刺激。
6冲服
用煎煮的药液或开水冲服,适用于入水即化或本身就是液体的药物,如芒硝、蜂蜜等;或价格比较昂贵的药物如牛黄,麝香等;或不耐热或不能加热的药物如朱砂,雄黄等。
7另煎
就是将药物单独煎煮后兑入药液中,适用于价格比较昂贵的药物,如人参、虫草等。
8烊化
一些胶类药物,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或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就需要另行用小火慢慢使其熔化或用热水熔化再兑入药液,如阿胶、鹿角胶等胶类。
9滤过药液
在生活中,许多人在煎服中药的时候是煎一次服一次,下次服药的时候又加水再煎煮,这种服药方法是错误的。因为第一次煎煮的时候有效成分煎出50-70%,第二次煎煮的时候有效成分煎出只有20-30%,第3次就只有10%左右,如果这样服药,则药物的浓度越来越低,到最后就没有效果了。
所以正确的服法是一副药按上述方法煎煮2-3次,将几次的药液合并压榨药渣的药液混合均匀,然后按医嘱平均分成几等份,每次服用。
;
2017熬中药方法及注意事项
熬中药是一门学问。很多东西,是医生必须告诉你但没有时间和耐心仔细跟你讲的;很多东西是病人想问又不敢问的。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熬中药方法及注意事项的知识,欢迎阅读。
熬中药方法及注意事项(1)现在多数药店都有代煎服务,一般取药后两三个小时就可以取到熬好的药液,每剂两包,回家放到冰箱里,随时取用,非常方便。但除非实在没有时间、没有条件,中药最好还是自己熬。因为熬药有很多细节,药房代煎不一定给你细致操作。
(2)熬药的程序:
A.先将群药用冷水浸泡30分钟。需要先煎或后下的药无须浸泡。
B.头煎:先用大火煮开,再用文火煮10-40分钟,启锅滤汁。后下药无须浸泡,注明?后下几分钟?,则在头煎的最后几分钟放下锅。
C.二煎:在头煎药渣中加水,再次大火煮开,再用文火煮与头煎同样的时间,然后启锅滤汁。
D.将两次煎出的药汁混合,装入保温瓶,每日分2-3次喝完。
(3)熬药用陶瓷器皿,避免接触金属器物。因为大多数药物都是草木,而金克木,金属器皿往往能改变草木药物的性质。而土生万物,陶瓷器皿属土。
(4)每次熬药的水量由自己控制,保证两次滤出的药汁共有500-600毫升(约一啤酒瓶)左右即可。每一煎加水要一次加足,不要边熬边加水。
(5)需要先煎的药:主要是金石矿物、骨骼、甲介类,需要提前单煎,然后再与群药同煎,以保证其有效成分充分被熬出来。一般来说,龟板、鳖甲需先煎40分钟;磁石、代赭石、龙骨、牡蛎、石决明、珍珠母、瓦楞子等需先煎20分钟,石膏需先煎15分钟。还有的药,须久煎以去其毒性,如麻黄需先煎,去沫,一般是先煎15分钟左右,再将煮出来的泡沫去掉。附子也要先煎,熬到没有麻味为止。一般来说,少量用附子时候,先煎30-40分钟即可,如果是大量用附子(多于15克),就必须先煎2小时,保证药性下沉,否则,后患无穷。
(6)需要后下的药:芳香辛散类药,久煮易失效的药,在煎煮过程中要后下。一般来说,钩藤在头煎最后7分钟下,藿香、佩兰、绿萼梅、月季花、玳玳花、玫瑰花、厚朴花、紫苏、砂仁、肉桂、天竺黄等在头煎最后5分钟下,薄荷在头煎最后三分钟下,鱼腥草在头煎最后2分钟下。二煎的时候,后下药一起煮即可。还有的药,有时候需要后下,有时候不需要后下,比如,大黄,如果要用来通便,则宜后下,如果不用来通便,则不后下。
(7)熬药的时间,指煮开后用文火慢煮的那段时间,一般是10-40分钟。一般来说,走上焦的药,如治感冒、肺部疾病的药,不宜久煮,一般文火煮10-15分钟即可起锅。走下焦的药,尤其是养肾、滋补类药,需要久煮,宜用文火熬40分钟左右。其余文火煮20分钟即可。总体来讲,药熬的时间越长,其性越往下沉,药力越往下走,熬药的时候可根据病位掌握熬药时间。
(8)熬药的时间一定要掐准。很多人熬药熬忘了,导致久煮,这样非常影响疗效。还有人熬药忘了时间,把药熬糊了,再加水以图补救,这是熬药的大忌,因为此时,药性已经变了,这一剂药已经熬废了,不能再喝了。
(9)一般的药物煎煮两次就可以了。在以下情况下,也可以煎煮三次:
A.第三次煎煮出来的药液,就比较淡了,味淡入脾,三煎药物有健脾之功,对于脾虚者很适宜。
B.内含龟板等贵重且养阴的药材,可以煎第三次,以充分利用其中的有效成分。
C.用于皮肤病的内服药,第三煎的药液可以用来外洗。
D.有些特殊的病种所配的方剂,需要用上一剂药的第三煎药液代水来煎下一剂药。这就要遵医嘱而定。
(10)需要另煎的药:很多贵重药需要另煎,以免跟群药同煎造成浪费,如人参、西洋参、藏红花、蛤蟆油等。另煎药液跟群药煎出的药液混合服用。
(11)需要包煎的药:如滑石、米糠、旋复花、茅花、密蒙花、蒲黄、五灵脂等,它们本身或所带的毛容易引起药液浑浊,需要包煎;车前子容易沉底,粘附于药罐,导致糊底,也要包煎。一般用纱布包裹。包煎药需要同群药一同浸泡。
(12)需要冲服的药:很多贵重药物及用量极少的粉剂药物,需要另行冲服。即在服药时用药液冲服。如麝香、三七粉、朱砂、川贝粉、珍珠粉、苏合香、安息香、琥珀、柿霜、血竭、熊胆、牛黄、冰片等。
(13)需要烊兑的药物:胶类及糖类药物,需要先烊化,再兑入药液,一同服用。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虎骨胶、蜂蜜、饴糖等。烊化的方法,一般采取隔水蒸,将药物放在一个小碗里,加水少许,再将小碗座在沸水中加热,不久小碗中的药物即烊化。
(14)服药的时间,一般来说,如果病位在上部,药宜于饭后服用,这样饭把药顶在上面;病位在下部,药宜于饭前服用,这样饭能把药很快往下压。如果没有明显的病位,可在两顿饭之间服药。有些方子比较特殊,比如鸡鸣散,要在早上鸡鸣时分服用,这就要具体遵医嘱而定。
(15)现在市场上有免煎剂,是从药物中提炼出来的有效成分,只需要将其冲服就可以了。但由于生产厂家不同,业界尚无免煎剂的工艺标准和质量标准可依,免煎剂难免良莠不齐。所以,在实在没有时间和条件熬药的情况下,免煎剂是可以用的,但只要有了时间和条件,还是用标准的中药饮片熬制更好。
(16)不要喝隔夜药。中药一般都是每天一剂,当天的药当天熬,当天熬的`药当天喝,不要使药液隔夜。有人喜欢头天晚上把药熬好,第二天喝,这是不妥的。最好起早把药熬好,当天服用。
(17)有人喝药喜欢放糖,以缓解苦味,这是不可取的。因为糖也是一味药,而且不同的糖作用还不一样,比如:白糖性平,滋阴收敛;红糖性温,能活血;冰糖甘寒生津。药液加入糖后,等于在原来的方子里又加进去了一味药,方子就变了。
(18)药渣的处理:按传统民俗,药渣最好倒在路上,取?对路?之意。按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路,?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因为铸洛钟所用之铜是从西边的铜山采来的,两者之间仍有冥冥的联系,所以铜山崩时洛钟会有响动。人喝下去的药液跟药渣本是一体,它们虽然分开但仍有联系,所以,不要把药渣倒在下水道或垃圾堆里,这样也会影响药效。这一条,虽无现代科学依据,但这是中医前传后教的东西。奉劝诸位,若有条件,还是遵循为妙。
这是迄今最全、最细、最正宗的煎服中药法则,完全依据传统中医的思路。当然,有的方药熬法比较别致,也有的医家对熬药另有要求,如果医生对熬药另有交代,还是要遵医嘱。
;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96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冬季女性如何保暖,女性冬季里如何进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