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大部分人上火是上热下寒,久寒而起的!真正需要泻火的没几个。如果你不是身体倍儿棒的壮小伙,那么你的上火,应该就是虚火......
为什么呢?
现代人不避寒凉,而且贪凉,冷饮、空调、滥用抗生素、水果吃太多、爱穿露脐露腰露背破洞的潮衣、不爱晒太阳......这些习惯都会让大量寒湿进入体内,久而久之,肾阳就越来越不足,肾水制不住火,虚火在上焦、头面部飘着越来越旺。
如果用泄火、降火的寒凉药物扑火。就容易进一步进入恶性循环: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所以上热下寒的人调理时切记不能清热,也不能滋补,要打通中焦要塞,引火下行,交通心肾。
如何辨别上热下寒的体质?
上热——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牙龈肿痛、咽喉痛、青春痘、难入睡、易失眠、虚不受补,一补就上火......
下寒——小肚子凉,痛经,饮食耐温不耐寒,下肢常感到发凉......
舌相——舌质淡白(寒底),舌尖、舌边红(心火、肝火旺)
教你几招引火归元的好方法吧!
好用又简单的引火归元法,可以把头面的虚火引下来养肾,随时都可以做,效果都不错!
01
揉 腹
“仙人揉腹”法是道家流传的一种元气自我充实法。揉中焦,助力身体圆运动,是很全面的“引火归元”手法,每天一次,使内脏的气血运行通畅,元气充足。上下通和,升清降浊,去旧生新,外感的各种邪气也可以驱除体外。
如何揉腹呢?有图有视频,可以点击链接查看:他全身都是病,胃炎、高血压、心脏病.......中医教了一招,又让他多活10年!
02
金鸡独立
金鸡独立:开启寒热对流。这是一个非常简单又有效的方法,为了保持“金鸡独立”的姿势,你的思想注意力集中到大腿和脚上,人体的能量会向下转移,心火就能下交于肾水,从而达到引火归元的目的!
【方法】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双手自然下垂,双目轻闭,站立3~5分钟,一脚站毕,换另一只脚,每天两次即可。注意,站的过程最好不要睁开眼睛,当然,初学者和老年人可以睁眼练习。
03
艾叶泡脚
艾叶泡脚:能把上焦的火引下来。虚火重又手脚凉、腿肿的人特别适合艾叶泡脚,泡到微微汗,不要出大汗即可。但是因为艾叶泡脚会把头面和上焦的气血引下来了,所以气血不足的人不能泡太久,泡过量了会头晕,适度就好。
04
踮脚走路
踮起脚尖走路可疏通足三阴经、驭气上行,从而温补肾脏、激发中气、改善肾功能,不仅能促使血液供给心肌足够的氧气,还有保护心血管健康、锻炼小腿肌肉、增强踝关节稳定性等作用。
【方法】踮着脚尖走路,或者把足尖翘起来,用足跟行走,这两种踮脚走路方法可交替进行,次数和间隔时间根据自身情况控制,循序渐进,以感觉舒适、轻松为宜。
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和较严重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应避免站立不稳而摔倒,建议最好选择坐位或平躺时练习,保持膝盖与大腿平行,用力踮脚尖或勾脚尖,重复30~50下。
猜你喜欢∫ 相关阅读
1肝 火 旺 者 常 脾 虚2火往上走,寒往下沉3驱外寒,除内火,肥胖自然消失
养生 三宝
经常听到有些人抱怨,自己的体质又寒又热,下半身怕冷上本身却很热,有时候上面觉得急火攻心,下肢却凉的不行,夏天还要穿毛裤和秋裤。但就算这么多问题,去医院检查,各项指标却都正常。这究竟该怎么调理呢?
为何会上热下寒?
演员王丽云就有上热下寒的问题,据她回忆:
更年期的时候,在某个夏天中午,赶长途 汽车 ,跑的大汗淋漓,但上车之后,坐在空调口下很舒服地睡着了。下车之后,感觉自己“感冒”了, 提不起神,睁不眼 ,情况持续了十多天,后来虽然好了,但是她却变得 下半身很怕冷,上半身很怕热 ,经常有急火攻心的感觉,小手指也伸不直。
专家分析:她这是严重受凉了,体内有寒。 中医认为,人体有一种 卫气 ,可以保护我们身体。人在清醒的时候,卫气在身体表面,人入睡的时候,卫气就会跑到身体里面去,此时表面的卫气就少了,寒气就容易入体。王丽云在空调口下睡觉很容易寒气侵体。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老人都知道要在睡着的时候盖被单或者衣服。寒气进入身体,没有及时排出,长期滞留,就会变成 沉寒痼冷 。
手指称为“四末”,“阳气之末”,如果阳气不足,到不了身体的远端,就会变寒,一寒就收缩,所以王丽云的手指会出现弯曲,伸不直的情况。王丽云的另一个症状“睁不开眼”也说明了她 阳气不足,体内有寒。
有寒的症状: 腹痛、腹胀、腹泻、肠鸣、怕冷
有热的症状: 口臭、口苦、反酸、喜冷饮、烧心
如果你也一样,既有寒又有热的症状,那么就属寒热错杂型的体质,调理时可以用到专家带来的 养生 三宝,虽然很常见但很多人都用错了。
“ 养生 三宝”用不对反遭罪
专家告诉我们,王丽云这种寒热错杂的情况很常见。治疗起来必须同时治疗热与寒的问题,而王丽云的 养生 三宝,大有问题,其中后面两样更是加重了她的病情。
第一宝:艾灸贴
专家指出:虽然艾灸贴是好东西,但王丽云贴在肩膀、后背等地方,只是出汗,却不能起根本性的作用。应该贴在能够补阳气的穴位上。
专家给出了几个穴位的建议: 贴在涌泉穴、太溪穴、关元穴,以及肾腧穴,这些穴位可以帮助人体补阳散寒 。
专家还给了一个特别简单实用的方法,就是用 花椒皮来暖脚 。平时可以在看电视、玩手机的时候,脚踩在这些花椒皮上(干的),不仅按摩了脚底的穴位,还能暖阳气、散寒气。
花椒皮可以反复使用 ,注意保存得当,不用的时候用塑料袋装好系紧,不要让花椒皮的气味散掉,可以用半年左右。
第二宝:竹叶茶
王丽云的第二宝是竹叶,竹叶可以清火,喝起来很清爽,能祛心火。但是专家指出:体内有寒的人喝竹叶茶,无异于雪上加霜,让身体寒上加寒。因为 清火的药物和食物对阳气是不利的 。
改良方法: 竹叶3克加干姜6克或9克泡水即可。
如果感到干姜喝起来偏辣,可以替换成 鲜姜 ,针对王丽云的身体情况,专家建议可以先用10克的鲜姜,然后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鲜姜的用量。
第三宝:二十宝粥
王丽云的第三宝是二十宝粥,食材有:燕窝、红小豆、黑豆、绿豆、银耳、红薯、大枣、百合、莲子、葡萄干、桂圆肉、江米、薏米、花生米、黑芝麻、枸杞等等。
专家指出: 这么多好东西,对于普通人可以吃,但对于身体有寒的人,却会让身体寒上加寒。因为 豆类、燕窝等食材都是凉性的食物 ,而粥里没有一样食物是热性的。
而且大枣、葡萄干、桂圆肉都是甜的,吃太多甜的食物会让气运行缓慢,不利于阳气的生长。甜的和辛辣的东西结合在一起可以补阳气。
改良方法: 去掉一些豆类等凉性食物,加入生姜或肉桂即可。 肉桂具有温阳散寒、引火归元的作用。
【经典名方化解上热下寒】
专家指出:王丽云身体情况,仅靠食疗是不够的,必须吃药。能够同时清热祛寒的方子是千年古方 柴胡桂枝干姜汤 。
柴胡、黄芩 和 天花粉 可以清热; 桂枝 和 干姜 温散寒气、补阳气; 天花粉 生津止渴 ;甘草 配合桂枝和干姜,温阳气。
▲不同的人,上面的热和下面的寒比例是不一样的,所以无法给出一个适合所有人的药方用量。用药请遵医嘱。
【因寒变形的手指如何恢复】
专家认为,王丽云的变形的小指关节还在早期阶段,有晨僵的表现,活动后缓解,专家建议平时多用手捋一捋直是可以恢复的,千万不要放任不管,多活动活动有助于排出手指里的水液,防止骨头变形。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种体质,是最复杂的一种了,就是上热下寒,身体里寒热错杂。
这种人的身体里面特别矛盾,上半身就跟有一团火一样,下半身就跟冰窟窿一样。
上面老是冒火,口腔溃疡,脸上长痘痘,喉咙经常痛,心里烦得很,这一派热像都集中在上面;
但是再一看下半身,腿脚都是冰凉的,腹部也是凉的,容易拉肚子,宫寒痛经,这一派寒像又集中在身体的下肢。
你说用咱们中医的方法来调吧,怎么都不对。吃点滋阴清热的吧,拉肚子了;如果吃点温热散寒的吧,身体上面上火就更严重了。
所以,这类朋友非常痛苦,说这体质不知道该怎么调了。今天咱们把这个最难调的体质来跟大家分析清楚。
上热下寒的人是这样的,大家自己去对照一下:
上热:
口腔溃疡反复发作
牙龈肿痛,咽喉痛
青春痘反复长
难入眠,容易醒
虚不受补,一吃热的补的就上火
下寒:
双脚常年冰凉
肚脐以下凉
女性会痛经,经量少
心里想吃偏凉的食物,但是吃了很容易拉肚子
舌像最好判别
舌头尖是红的,有些舌边是红色
舌头中下部是白色,有些还有白厚腻苔
大家自己去对,是不是中奖率很高。上热下寒体质在14岁到42岁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特别多。我来跟大家说说这种体质是怎么形成的。
以女性为例,女子在14岁的时候,体内阳气达到最高峰。这时候体内的心火很旺,肾气也很足,这样子心和肾的阳气相加,导致体内有热。而很多年轻人不懂这个热有多宝贵,只想着要凉爽点,就特喜欢吃寒凉的东西,冰镇西瓜啊,冰淇淋啊,沙拉水果啊等等,总之什么东西越寒,她就越喜欢吃。
这些寒凉的食物就进入到胃里,先把胃里的阳气就扑灭了。
胃里的阳气是非常宝贵的。我一直以来喜欢把人放到大自然中去思考,这个胃阳就好比土壤的温度,如果胃里没阳气,就跟土壤没温度是一样的。
土壤没温度之后,大家去想一下,土里还能长出生命来吗?
所以,这些长期喝冷饮寒凉的小姑娘,伤了胃的阳气之后,身体的生命力就在一点点消耗掉,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气血不足。因为脾胃是气血化生气血,胃里没有能量了怎么去化生气血啊。
胃里没有热能之后,消化食物的能力就开始减退了,很多女孩子还经常想着节食减肥的,这样气血就不能满足供应了。
如果只是气血不足还比较好调,更严重的是会出现上热下寒这种错杂复杂的问题。
那胃阳不足之后为什么会出现上热下寒呢?胃火,在中医观念里是属于相火,跟胃火相连的还有肺火和胆火,他们都是相火。这个相火是要下行的,是要把心的热能引到肾水里面去的。
正常情况下是心里面的火要跟肾里面的水相交的,这样火不会太热,水不会太寒。
而现在这个胃火没有了,相火不足了,就没有能力把心火引到肾水里面去了。
心火不能降到水里去了,这样火就在上面烧,水就在身体底下却结冰了。就这样,上热下寒体质开始形成了。
这时候,人往往就非常难受了,就要去找医生来治。但是大部分医生对这种问题是认识不足的,看到你上火就去清火,再是一派寒凉药用下去。大家想想,再用寒凉药的后果是什么? 这样只会更伤胃中阳气啊,仅存的阳气都可能被浇灭。
这样的治疗方式只会适得其反,只会让身体越来越糟。
身体上面越来越热,身体下面越来越寒,这种体质要调整过来其实不太容易,赤脚今天来跟大家分享一组调理方法。
一、上热下寒体质调理
1、先来说泡脚的调理方法。
上热下寒泡脚方:黄连5g,黄芩8g,干姜10g,法半夏10,肉桂5g,艾叶8,炙甘草5g。
这个泡脚方是借了张仲景先生的经方智慧,我来把方子思路跟大家拆解一下。
既然是上热下寒,那么在调理思路上一定要寒热并用,将上面的热引下来,同时把下面的寒散出去。
(1)、第一梯队,用半夏来把寒热分出来。很多朋友很好奇,为什么身体里的寒和热不能中和呢?一杯冷水倒进一杯开水里面就成了不寒不热的温水,这寒和热是可以中和的,为什么就不行呢?实际上,因为身体里的气机没有形成对流,热在上寒在下,中间没有形成漩涡,所以寒热不能对流。而半夏这个药能消痞,它穿破力量强,能够把寒热错杂的痞结分出来,而且半夏本身是降的,可以把心火往下降。
(2)、第二梯队,用黄芩+黄连来清热。用黄连来清心胃之火,并且苦味的黄连作用力也是降的,可以沿着心胃肾这一条路把火降下来。
然后再配上黄芩,黄芩主要作用在在胆和肺,从右路将相火降下来。这样将上面的火从两条通道一起往下降,最终目的就是要降到底下的水里面去。
(3)、第三梯队,用肉桂+干姜来温阳散寒。肉桂是温热的,能引火归元,作用在肚脐偏下的位置,在这个地方将引下来的火继续往下引,引到肾水中去。干姜大辛大热,辛味宣散,从左路把气机宣发出去,形成一个圆。同时干姜大热,用来驱除下面的寒气,再配合艾叶温经散寒,艾叶可以温散十二经的寒气,提升散寒的效果。
(4)、第四梯队就是这个甘草,用来调和寒热,让方子里这些药物的气机都能很好运转起来。
这个泡脚方的用方思路基本上是来自张仲景先生的经方思路。
2、接下来,我们看下运用中药汤剂怎么来调这种上热下寒体质。
在用方上,伤寒论的《甘草泻心汤》最为对证。
法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
好,咱们来分析下张仲景先生的这张方子。
咱们在分析上热下寒这个体质的时候火了,主要问题是胃里没有能量了。
(1)、第一步要去建中,把脾胃之土建立起来。用什么来建呢?张仲景用的是人参+大枣+炙甘草。
张仲景那时候的人参并不是咱们现在这个东北人参,而是党参。所以这个方子里的人参大家看实际情况吧,如果脾胃气虚比较严重可以用人参的,如果脾胃气虚不严重改为党参遵从医圣原方精神不要动它。
人参配上红枣,就可以把中焦稳固住了。
(2)、第二梯队是用半夏来消除胃里的痞结。我们很多朋友知道半夏是化痰的,实际上半夏还擅长消痞。什么叫痞呢?就是痞块硬块。因为胃里寒热交错,这些寒啊热啊就交织在一起难解难分。那咱们现在要来解决寒热的问题,就要把这些病理产物分开,半夏非常擅长消除这些痞块。
(3)、第三梯队,就是寒热并用。用黄连黄芩把心里的热,肺里的热,胃的热清掉一部分,然后引相火下行,用大辛大热干姜来散中下焦的寒气。
所以呢,张仲景之所以称为医圣自然是最高明的。方子有攻有守,寒热并用,针对咱们讲的上热下寒这种体质自然是最适合不过的一张方。
其实呢,经方的这些方子,我们现代人都不太会用,就只简单认为这个方子治什么病,调什么体质这样。
经方里100多个方子,整本书都没出现一个病,如果说治病的话,伤寒论只讲了6个病,分别是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这6个。
我们现代人学中医大多数读不透伤寒论,都知道这里面方子都很经典,但是不会用。实际上,如果咱们把这100多个方子都搞明白了,90%以上的病都会治。但是很可惜,我们现代人智慧不够,对经方里面的东西研究不透。
就拿这首甘草泻心汤为例,原文也没说它治什么病,只列了几个症状,就说用甘草泻心汤。我们现代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揣摩医圣的意思,实际上,甘草泻心汤可以治疗很多种病症。
比如胃炎,肠炎,胃溃疡,胃粘膜受损,口腔溃疡等等,都是可以用这个方子的。
咱们现代治病的思路实际上是乱了的,而且越来越乱。我们现代分了很多很多的病名,我们就追着这些病名跑,结果一个病就去研究哪个方子最好,研究来研究去,最终发现都解决不了。而伤寒论的治病思路就是化繁为简,把病只分成这么6种,所有的病不管你叫什么病名都逃不出这6经框架,最终都能给你治好。
所以,大家可以去看,我在跟大家分享方子的时候,优先选用的都是经方。自己拟的方也都是根据经方思维来的,大家用起来效果好,道理在这。
泻心汤在伤寒论里面共有三张方,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其中半夏泻心汤和甘草泻心汤差不多,只是在甘草的用量上有点变化,其他都一样。这里大家不用去分这么细,把他们当成一个就行。另外一个生姜泻心汤,是在甘草泻心汤的基础上,加了生姜12g。
生姜泻心汤:
法半夏9g,黄芩6g,干姜6g,人参6g,黄连3g,大枣4枚,炙甘草9g,生姜12g。
生姜主要是用来和胃止呕,用来散水气。所以,如果是平素胃不好,吃了药容易反胃呕吐,或者胃里水气较多的人,就用这个生姜泻心汤来服用。
一般而言,上热下寒的人,用上张仲景的泻心汤,同时配合给大家的《上热下寒》泡脚方,这样的体质慢慢就会得到改善了。
【看到公众号“赤脚说”,觉得挺好,以上摘自“赤脚说”。】
我们这个时代,十个人有九个人都会得这样一种病,上热下寒证。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现在的我们身体的上半部分动的太多,而下半部分却久坐不动。一旦中焦堵住了,最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上焦有火,下焦有寒“,也就是 上热下寒 。
为什么现代人“上热下寒”现象较多?
上热下寒主要是由于中焦不通、阴盛于下、虚阳上浮而引起。简单来说因为下半身的久坐不动,中焦不通中焦(指的是脾胃)是运作在一起,热与寒交融在一起,而因为脾胃功能的逐渐下降,就会导致阴阳隔绝,热往上走,寒往下走。
上热下寒的人,上半身活在夏天,下半身处在冬天。那么上热下寒到底有哪些表现?
1、上热
有人经常会说,自己不仅动不动就上火,还有就是脸上的痘痘,就像也野草,生命力也特别旺盛,就连口腔溃疡,龈出血等也会经常出现。毫无疑问,这些问题就是上热下寒中的上热的表现。
2、下寒
主要表现为手脚冰凉,腿比常人更怕冷。具体来说下寒的主要症状就是大便不成形,便溏,腰膝酸冷,手脚冰凉,尿频,还有宫寒痛经等等病症。
另外,上热下寒和阳虚怕寒又不一样,阳虚的人常常是全身都冷,因为整体的阳气太弱。上热下寒的人阳气不一定虚,只是没有利用起来,一直停留在上半身就成了火,只要让它跑到下面去,问题就迎刃而解。
对于上热下寒这种类似于流行病,应如何调理?
1、打通中焦是调理上热下寒的重中之重, 因为只有打通中焦,才能顺利引火归元,使水火相济,阴阳交汇。中焦就是脾胃及它周围的物质环境,中医里常说的补中益气,补的就是中焦脾胃。所以说打通中焦不是艾灸。
2、张仲景在他的《金匮要略》里面也给了我们思路和方子 ,就是打通我们的中焦脾胃,再把上面的火往下引,这样上下对流,自然就上不热下不寒了。要想打通中焦,首先要建中,要固住脾胃的正气,这个子恰恰就是甘草泻心汤。
3、注意饮食,饮食有节,饭吃八分饱。少吃生冷水果、特别是冰冻饮料啤酒,少吃肥甘滋腻,注意防寒保暖。
4、就是适当的运动,找自己喜欢的有氧运动:骑自行车、慢跑、快步走。可以适当调节脾胃的运作。
五行相生相克,一脏失衡,则其余五脏皆失守,身体诸多表症皆发于五脏,五脏不安就会导致:心肾不交,肝火郁结,脾胃虚弱,血不足,痰热上扰等五行失守,继而导致:失眠,多梦,易惊醒,耳鸣,心慌气短,胃胀,便溏,盗汗,湿热郁结,痰湿不化,肝气郁结,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更年期综合征等五脏相关症状,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一、什么叫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是寒热错杂表现之一。指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的证候。
①如外感病误用攻下,引致大泻不止,津液损伤,使热邪上升而咽喉痛,甚则咯黄痰或血痰;寒盛于下则泄泻、肢冷、脉沉迟。
②指肾阳虚,阴寒盛于下,火不归原而虚阳上浮。
中医认为 上热下寒就是阳盛于上,阴盛于下,上下不交通,又叫心肾不交,表现为上身特别是头、面、咽喉等有热象,而下身特别是下肢却是寒象的证候。
上热下寒体质调理时不能清热,也不能滋补,要交通心肾,引火下行。
二、症状及表现
上热下寒”除了又上火又怕冷,其实还有这些现象:
1、头面起疙瘩、口舌生疮,咽干咽痒;
2、经常觉得浑身无力、便秘、失眠、掉头发;
3、脸上爱长痘、长粉刺,反反复复;
4、经期经常延后、月经量少、痛经,并且人容易感到上火;
5、即使是夏天,小腿、大腿或腿关节都感觉到好冷。
主要表现——
上热表现:反复发作性的口腔溃疡、舌疮、失眠、慢性咽炎、咽喉灼热感、慢性中耳炎、目赤、青春痘、失眠这一系列上热证候。
下寒表现:腰以下比常人怕冷,饮食耐温不耐寒,吃温的东西舒服,吃凉的东西就难受。严重的甚至热饮不敢喝,凉饮也不行。因为一吃热的就上火,一吃寒的就伤下阳。
一旦上热下寒,不同的人群会有不同的现象。
男性 很可能会夜尿多,是肾阳虚的表现,气化功能不行;
女性 则宫寒,来月经的时候,经色紫暗夹血块、痛经,小腹局部有冷的感觉,冬天被子里睡觉的时候脚还是冷的。
三、为什么现代人“上热下寒”现象较多?
1、缺乏运动; 反季节寒凉的蔬菜水果吃得太多;
2、经常生气、思虑过度也会造成上热下寒的体质
3、天生肾阳不足; 上热下寒最主要体现在这个寒,女人一生要经历的:经、带、胎、产,全部是在身体中下部。从青春期到绝经期有三十多年的时间每月都得跟月经打交道,经期的各种不注意;还有生育后的女人,调理不及时或方法不当,最容易造成的就是下元的亏虚。
从中医角度来总结就是:“胃气不降,脾气不升,肾气不藏”。本质是脾肾阳虚,阳浮于上,不能温煦下身。
人体最好的状态就是阳气在下部,阴在上部,因为阴是液体,液体是从上而下灌溉全身的;阳气是火,火自下而上温全身。但上热下寒的你颠倒过来了,成了阳在上,阴在下。
该怎么缓解这种现象呢?直接补阳的话,但是上热很容易显出来。用清热是浪费能源的,因为你清掉了上面的火,下面只会更虚。使用寒凉物质清火(寒性的物质会伤害脾胃),会进一步使得脾胃能力下降,中焦加重堵塞。
所以最佳的方法就是把上面的阳气拉回来,即引火归元。艾灸补肾火能引火归元。补肾火就类似于增加下部的阳气质量,以增强其与上部阳气抗衡的力量。肾阳充沛的情况下还可形成自身的引力优势,使上部的阳自动下沉、内蕴,为己所用,而成上阴下阳的泰卦,这就是引火归元。
“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如果涌泉穴温暖,人体至阴部位得阳而充,阳气充足则引力增大,上部的阳被引就下而归源。所以艾灸涌泉穴常能让人产生满口甘津,这是火降水升,上下交泰的佳征。
灸涌泉前可先灸中脘,关元,气海,让气往下走,再灸足三里、三阴交补脾经,将下面的阳气补足。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劳累、紧张、压力大时,我们不会上火生病,等闲下来的时候反而容易上火、感冒。其实上火是人体的一个自我保护性反应,是对前段时间身体透支的调节,让身体恢复的重要过程。
发汗的话最好是慢跑或快走45分钟左右,运动到腿脚热乎乎的,全身微微出汗就达到目的了。如果大便不利,可以灸下天枢、大肠俞、脾俞以通便。
温下焦除了艾灸外,可以睡前艾草煮水泡脚,泡到微微发汗为止。
还可以通过外治法来引火归元。比如用大蒜泥、吴茱萸粉敷脚心,比如艾灸关元穴、涌泉穴,再比如练习站桩、金鸡独立。泡脚、快步走这些简单的运动也可以引火归元。
四、经典名方化解上热下寒
严重的上热下寒的身体情况,仅靠食疗和艾灸是不够的,必须吃药。能够同时清热祛寒的方子是千年古方——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黄芩和天花粉可以清热;桂枝和干姜温散寒气、补阳气;天花粉生津止渴;甘草配合桂枝和干姜,温阳气。
现在不养生,将来养医生。千万别赢了事业,输了健康。关注我,学点老祖宗的养生知识,对您有益无害!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jiankang/1073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脾湿的人喝水都长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