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政治的大戏台,相权和皇权的拉扯贯穿始终,其中朱元璋对相权的“大动作”,可真是个关键转折点,把延续千年的政治老格局搅了个天翻地覆。
丞相这角色,在封建王朝那可是相当有分量,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妥妥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到了元朝,丞相的权力更是膨胀得厉害,时不时就给皇权找点麻烦。就说胡惟庸当丞相那会,军政大权都在他手里攥着,有时候皇帝下的诏令,都得看他脸色。这对一心想把权力都攥自己手里的朱元璋来说,简直像喉咙里卡了根刺,别提多难受了。
终于,洪武十三年,机会来了。丞相胡惟庸被指控谋反,一场大案就这么开场了。朱元璋可不会放过这个好时机,不光把胡惟庸和他的党羽都收拾了,还借着这个由头,直接把丞相制度给废了。《明史》里记着朱元璋的话:“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本就没丞相这回事。从秦朝开始设丞相,秦朝没撑多久就亡了。汉、唐、宋跟着设,虽说有好丞相,但也出了不少小人专权搞乱朝政的。”这话听着好像挺有道理,实际上就是朱元璋给自己废除丞相、独揽大权找借口呢。
丞相一没,所有政务都砸到朱元璋一个人身上了。他每天天还没亮就爬起来干活,一直忙到深更半夜。据说,朱元璋平均每天得批阅两百多件奏章,处理四百多件国事。这工作量,换别人早累趴下了,可朱元璋却干得带劲,为啥?因为他终于大权在握,想干啥就干啥。
为了不让相权再有抬头的机会,朱元璋还立下祖训,严令后世子孙不许再设丞相。哪个大臣要是敢提这事,直接按谋反罪处理。这就好比给后世子孙套了个紧箍咒,皇权的绝对权威算是保住了。
可政务实在太多太杂,朱元璋一个人也扛不住。没办法,他又找了殿阁大学士当自己的顾问。这些大学士官职不高,权力也小,也就给皇帝出出主意,威胁不了皇权。后来到了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在这个基础上正式弄出了内阁。不过一开始,内阁也就是个给皇帝打打下手的秘书班子,没啥实际决策权。
朱元璋肢解千年相权这事儿,对明朝往后的政治制度影响可太大了。皇权一下子变得前所未有的强大,君主专制上了个新台阶。但凡事都有两面,没了相权制衡,皇帝做决策的时候就没人能监督、约束,特别容易出错。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那么严重,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皇权太集中,没人能管得住。
朱元璋肢解相权,既有他自己对权力极度渴望的原因,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他用这么果断决绝的方式,改变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走向,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痕迹。这段历史,值得我们好好琢磨琢磨,能从中悟到不少经验教训。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605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谁把节度使制度煮成了慢性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