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唐朝兵制如何铸就王朝军事辉煌?

佚名 2025-03-30 09:58:14

唐朝兵制如何铸就王朝军事辉煌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唐朝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其辉煌不仅体现在文化的繁荣与经济的昌盛,更在于那支令四方臣服的强大军队。唐朝兵制,作为支撑这一王朝大厦的坚实基石,其精妙与复杂,至今仍让人叹为观止。本文将带您穿越千年时光,一探唐朝兵制的奥秘,感受那份跨越时空的军事智慧与力量。

提及唐朝,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强盛与开放。然而,这份强盛的背后,离不开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军队。唐朝兵制,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继承了前朝的优秀传统,更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与完善,最终铸就了唐朝军事力量的辉煌。

一、府兵制的辉煌与衰落

唐朝初期,府兵制是其军事制度的核心。这一制度以均田制为基础,将农户与军事义务紧密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兵农合一模式。全国范围内设立了六百三十四所军府(折冲府),依规模分为上、中、下三等,每府设折冲都尉为长官,负责统领府兵。府兵平时务农,战时则应召入伍,既保证了农业生产,又维持了强大的军事力量。

然而,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和均田制的瓦解,府兵制逐渐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基础。士兵逃亡、军备废弛,曾经辉煌的府兵制最终走向衰落。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唐朝前期,府兵制为国家的稳定与扩张立下了汗马功劳。

面对府兵制的衰落,唐朝统治者并未坐视不理,而是积极寻求军事制度的创新与变革。于是,一系列新的军事力量应运而生,为唐朝的军事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禁军的崛起与皇权的加强

在府兵制衰落的同时,禁军逐渐崛起成为唐朝军事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禁军主要负责守卫皇宫和京师,是皇帝最信赖的武装力量。随着唐朝政治格局的变化,禁军的地位日益提升,其规模也不断扩大。唐玄宗时期,更是设立了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等精锐部队,进一步强化了禁军的战斗力。

禁军的崛起不仅增强了皇权的控制力,也标志着唐朝军事制度向更加专业化、职业化的方向发展。这些精锐部队在保卫皇权、镇压叛乱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唐朝军事力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边防军与藩镇兵的并存

在唐朝广阔的疆域上,边防军和藩镇兵同样扮演着重要角色。边防军主要负责守卫边疆,抵御外敌入侵;而藩镇兵则是地方节度使统领的军队,负责维护地方治安和防御外患。这两支力量虽然职责不同,但都是唐朝军事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边防军的英勇善战,确保了唐朝边疆的安宁与稳定;藩镇兵的存在,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央政府的军事压力,使得唐朝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维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当然,藩镇兵的存在也埋下了唐朝后期军阀割据的隐患,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唐朝军事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兵制的灵活性与适应性

唐朝兵制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其灵活性与适应性。面对不同的军事需求和政治环境,唐朝统治者能够及时调整军事策略和组织形式,以适应形势的变化。例如,在对外战争中,唐朝军队能够根据敌人的特点和战场环境,灵活调整兵力部署和战术安排;在内部治理上,唐朝则通过设立节度使等地方军事长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

这种灵活性与适应性不仅体现在军事层面,更深入到唐朝社会的各个角落。唐朝兵制与均田制、科举制等制度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唐朝社会的一个有机整体。正是这种整体性的制度设计,使得唐朝能够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

结语:辉煌与启示

回望唐朝兵制的发展历程,我们不禁为古人的智慧与勇气所折服。在那个时代,唐朝统治者通过不断创新与完善军事制度,成功打造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为国家的稳定与扩张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唐朝兵制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勇于创新变革,才能保持强大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唐朝兵制虽然已经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它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让我们在缅怀历史的同时,也汲取其中的智慧与力量,为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不懈努力。

唐朝的兵制具体是怎样的?

唐朝建立之后,靠着唐军的四处征讨,国家的版图不断扩大,与外族的战斗中频频取胜,将帝国的影响扩散到世界各处。唐军之所以会这么强大,主要还是由于唐朝的国力强盛,再加上唐军内部人才辈出,还有先进的军事装备。

当然,唐朝的兵制本身,是唐军强大的基础,李唐皇族原本就是北周的关陇集团中的一员,他们的祖先李虎是北周八柱国之一,后来李渊与隋朝皇室还有着血缘关系,可他们趁着隋乱,靠着武力夺取了江山。

李世民等人在乱世中打造了一支强悍的军队,这是李唐能统一天下的主要因素,从建国开始,唐朝就开始打造自己的兵制。

唐朝的军事制度也继承了隋朝的特点,隋唐都是起源于北周,他们的兵制与周有着相似的地方,在北周中后期,府兵制开始渐渐成型,到隋朝正式确立。

府兵制

唐初沿用了隋的府兵制,在地方设立众多的折冲府,专门负责管理当地的军户,地方军人依均田令去领自己的田地,免纳租庸调,平时就在家来从事生产,特定时间轮番宿卫,战时出征,资装自备。这就形成了在乡为农,在军为兵,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

唐朝用府兵来作为自己的常备军,主要是集中在关中地区,拱卫京师的同时,还要负责对外的战事。皇帝下辖有12卫,皇太子东宫有6率,每卫设大将军1人、将军2人,每率设率1人、副率2人。

平日里各地的府兵轮流征集过来宿卫京师,《新唐书?兵志》对于府兵的调动规定是有明确的记载: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在太宗朝的时候,对于原本的制度进行一些改变,由于战争频繁,府兵的征集越来越多,地方的府兵主要是从一些农民或者是小地主中选拔,通过折冲府来进行召集,一旦成为府兵,往往就是终身都会在军队中当兵。

折冲府作为地方征集管理府兵的机构,可以说是维持府兵制的主体,折冲府有着严格的规制,内部设立折冲都尉1人,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长史、兵曹、别将各1人,下辖4~6团。每团200人,设校尉,辖2旅。每旅设旅帅,辖2队。每队设队正,分为5火。

每火10人,有火长。每队、每火的装备,如马、马具和、斧、钳、锯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制数额。府兵要想上去打仗,在出征之前就必须要自己准备好粮食,马匹这些物资装备,要是家里实在是穷,也可以向官府来申请,不过大部分的府兵自己的装备都是自带,因此想当兵,也需要自己家里有着一些资本。

府兵自身征调与指挥的权力都在中央手中,每次征调出动都要有尚书省、门下省颁发的皇帝?书?和铜鱼符,州刺史与折冲都尉勘契才能出发。府兵每年需轮流到京师宿卫。兵部会根据这些府兵离京师远近,确定次数。

这样就避免了武将权力过大,朝廷可以把军权牢牢把持在自己的手里,可随着国家的发展,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府兵制在武周时期就已经开始瓦解,玄宗朝为了能取代这种衰败的制度,选择用募兵来代替,他在边镇各地设立了诸多的军镇,由节度使来统一管理这些军镇,为了要组建一支边镇的常备军,就开始从各地征集一些身强力壮的,可以长期来从军的人,这些人不再是什么农民之类的角色。

他们就等于是帝国的职业军人,从军之后由国家来供养着他们,除了这些职业军人外,北部一些常常受到外族攻击的地区,还建立一些民众武装,称团结兵,其他地区也有土镇、土团、团练等,这些武装的实力不算是非常强,也不指望他们在战场上发挥什么太大的作用,只要他们可以辅助正规军作战就可以了。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充当民夫,这些地方武装基本上是由当地的刺史来管理,当然,节度使也有权来管理这些人。

募兵制

募兵制的出现,让唐朝的兵制发生巨大的改变,首先军队的数量开始越来越少,唐军的规模也越来越小。比如像最为精锐的安西军,巅峰时期的规模也不到5万,唐军开始更加注重精兵,战斗力要比之前强很多,募兵出来的这些人,不仅有着非常强的战斗力,还可以常驻在边疆作战,不用来回去征集。

但募兵本身就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这些军队都是由节度使来全部控制,节度使手中的权力过大,就容易引发国内的混乱,安禄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士兵长期受到节度使的管辖,他们眼里就很难再有皇帝,更多还是都听节度使的命令,这也是募兵最大的问题。

等到了唐朝的末期,募兵制再度发生改变,开始朝着私兵制发展,从安史之乱开始,募兵的军队私有化情况非常严重,节度使们掌握着大权,他们割据一方,利用自己手上的土地和财产来供养着自己的军队。

像魏博这样的藩镇,手上募集的军队名义上还是唐军,可实际上他们都不会听从政府的命令,而是听从当地节度使的命令,甚至还会和唐朝的中央军队来对抗。中央的兵制也发生改变,唐朝组建了强大的神策军,这支军队等于是中央禁军,它也是采用募兵征集,不过神策军的很多人都是世袭制度,家里代代都在军队里面效力,比如唐末的名将高骈,他们家就是世袭的军人。

唐朝的军制与他们国家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毕竟军队是要由国家来供养的,最初国内有着大量的土地,可以来维持府兵的体系,可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手上的地已经不够了,而地方的军户长期生活下来,自己负担非常重,又要交粮又要自己带着装备去打仗,大部分的人都受不了这种剥削,府兵的崩溃是必然的结果,那么募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府兵的这些问题,还保证了自身的战力,可唐朝的募兵过多集中在地方上,中央的军力严重不足。

这也是唐朝内轻外重的弊端,唐朝的历代帝王都非常热衷开疆拓土,因此国家的战线不断拉长,越往后战事越多,中央对于地方军队的控制就越来越弱,必须要给这些节度使们更大的自主权,最终安禄山等人把兵锋对准唐政府,差点就终结了帝国的统治,募兵本身没有错误,错误的是唐朝军队力量过于分散,中央的力量不够。

参考文献:

《新唐书》

府兵制是什么,为何能够保证唐王朝的强盛?

府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府兵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府兵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全国都有负责府兵选拔训练的折冲府。不过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义务兵”装备自己供应,国家还不要花太多钱。


但是这种制度并没有保证了唐王朝的强盛,而且在后期这种制度还被取消了。府兵制并不是李世民所创,这种制度来源于北魏时期鲜卑人。因为鲜卑人可以当兵,汉人可以务农。府兵就可以让全家免除赋役,到了北周时期,迫于形势,汉人也被木村为伏兵。杨坚当时为北周大丞相时,就下令西魏受赐鲜卑姓的汉人可恢复汉姓,开始破除了鲜卑人当兵、汉人务农的规定。后来隋文帝对这项改革,促进了当时的农业发展,也适应了民族融合。所以府兵制我们可以理解为起源于北魏,创建时期为北周,成熟时期为隋朝,兴盛于唐太宗时期。


贞观时期,李世民再次改革府兵制,改军府为折冲府,折冲府设置折冲都尉一人、左右果毅各一人以及长史、兵曹、别将各一人,全国总共设置634个折冲府。
其中光是关中就有260多个,这是出于唐朝廷“据关中之众以临四方”的战略考量。
唐朝府兵的职责主要是宿卫京城和轮戍边防,前者主要来自离长安较近的折冲府,包括著名的十六卫,后者来自于全国各地。这个时候唐朝的政府,对于这种制度就属于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也可以理解为有战争可以干活,没战争就可以回家。


但是这种制度并不能一直强盛不衰,到了唐玄宗时期府兵制度彻底走到了末路,成为了鸡肋。也可以说后期唐玄宗那时候经济起来了,老百姓都不想干这种事儿了,所以唐朝前期府兵制之所以能够如此强盛,就是和前期的经济不太好有关。

府兵制:古代最优秀的兵制,李世民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倚仗

唐朝初期武功强盛,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更是带着军队南征北战,一统天下,建国后在对周边民族的战争中也是战无不胜,除了李世民出色的军事水平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合理的军制——府兵制。

府兵制并不是唐朝首创,它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了,西魏宇文泰对府兵制进行了完善,使得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升,为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军事基础。

到了隋唐时期,府兵制进一步完善,在唐初达到巅峰,相比较后来的募兵制,府兵制有以下三个优点。

第一,府兵战斗力强。

府兵制是和均田制相辅相成的,府兵的选拔也必然是有地的中富农子弟,士兵体格强壮,作风朴实,当兵有强烈的荣誉感,在战场上拼死作战,因为家中有地有房很少出现逃兵。

反观募兵制士兵都是花钱雇的,什么人都有,一个兵痞会带坏一群士兵,而且在他们眼里谁发饷给谁当兵,也产生不了当兵光荣的思想,一旦战场局势不妙,就会出现大规模溃逃。

从唐宋两朝的军队表现就可以看出来,在对外作战时唐军经常以少胜多,而宋军在人数远多于敌人时也常吃败仗。

第二,府兵制的战争成本小。

府兵因为都是国家授予田地,有点类似分股的意味,武器、战马都是自备,不用国家出钱预备,国家只提供粮草和运输的车马,战争的成本很小,士兵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武器和战马,因为是上战场,所以人人都会选择更好的装备,毕竟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没人会拿生命开玩笑。

而募兵制一切开支都由国家承担,国家的财政压力很大,而且运输也很困难,再者就是武器的采购,中间的官员和供货商从中图利,以次充好,最后吃亏的还是在战场上拼命的士兵。

唐朝经常对外作战,却很少出现财政不足的问题,而宋朝经济体量那么大,却还是出现无钱可用,士兵经常因为发不出军饷而叛逃。

第三,府兵制下很少出现叛乱。

因为府兵都是平时种地,战时为兵,并不是一直和将领在一起,况且府兵的征召选拔归折冲府,有野心的将领无法形成自己的军事集团,而且士兵家里有固定的家产和土地,一般不会跟从叛乱。

而募兵制下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很容易造反,二是压住了造反战斗力也没了。唐玄宗天宝年间府兵制维持不下去了,改为募兵制,时间一久就出现了骄兵悍将不听指挥,后来爆发了安史之乱,把唐朝的鼎盛局面彻底打碎,因募兵制而产生的藩镇节度使就像一颗挥之不去的毒瘤,一天天的严重直到唐朝灭亡。

五代十国时期更是到了反噬皇权的地步,王朝的更迭就是募兵制下军阀们的掰手腕,谁力大谁当权,士兵再无忠诚可言。

到了宋朝却走上了另一个极端,经过宋太祖赵匡胤的改制,造反的因素被阉割了,可随之而来的战斗力却没了,宋军的战斗成绩简直没法看,靖康之耻可以说丢尽了中原王朝的脸面。

府兵制成就了唐朝辉煌的盛世,而募兵制却造成了华夏民族的灾难,官场的腐败和土地的兼并使得府兵制无法维持下去,最后不得已才实行募兵制,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政治出了问题,军事也必然出问题。

揭秘唐朝军队的豪华武备

揭秘唐朝军队的豪华武备

唐朝是中国古代军事上一个值得骄傲的时代,其优秀的军事将领层出不穷。军事是个科学活、技术活,不仅要看将军打得多威风,还得看单兵的装备、兵团的配合及战术的运用。许多人说中国古代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但事实如此吗?看看唐朝军队的装备和数量。

具体到每支部队有几匹马、几口锅。关于军队的装备,一些演义里的描述是极其粗线条的,或者说是不靠谱的。例如《三国演义》,只有大将们叱咤风云、横扫战场的大场面描写,至于士兵穿什么、吃什么、带多少装备,那都是未知数。

《说唐演义全传》则开始涉及到军队基层单位,诸如薛仁贵,传说他当过伙夫,但是薛大哥是英雄,一心想着上战场厮杀,具体怎么做饭,一餐做多少量,也是笔糊涂账。历史是琐碎的,要了解它的真相,得去翻史料,比如对于唐朝军队的装备,《新唐书》的“兵志”就有记录。

唐朝初年实行府兵制,是民与兵合一的机制。这种兵制的特点之一就是士兵出征的很多装备得自己掏钱购置,“皆自备”。具体自备哪些东西呢?《新唐书》交代得很清楚:人均一张弓,三十支箭及一种叫胡禄的箭囊;横刀一把——一种佩刀,日本现在有完整样本。武器有了,还得有后勤装备,即磨刀石、毡帽、毡装、行李箱各一件。当然,还有吃的:人均携麦饭九斗、米二斗。此外,还有着装要求,唐朝的大部分士兵穿明光铠,骑兵还要在身上、腿上和手膀上配置铁甲,背上有长枪。

以上装备是不是都直接配置在士兵身上呢?不得而知,如果是这样,那份量也不轻,不过根据记载来看,军队里有驮马。这些装备在平时都储存在折冲府的军库里,当有军事行动时,再看具体情况进行发放。隋炀帝时期远征高丽,因为路途遥远,粮食运输艰难,所以每名野战士兵身上要负重好多天的粮食,严重影响行军速度和战斗力。也因此,有些士兵冒着杀头和饿肚子的危险,将粮食埋在地下。

如果是和平时期,这些府兵就配备横刀和弓矢。个人装备如此,那么单位的配备情况又如何呢?唐初士兵三百人形成一个团,每五十个人组成一个队,每十个人组成一个火。火是一个很小的军事单位,但仍会配备六匹驮马,如果弟兄们实在差钱,可以用驴子代替驮马。同时还有布幕、铁马盂、铲子、凿子、箩筐、斧头、钳子、甲床等各两件,锅子、火钻、盐袋、碓等各一件,马缰绳三件。马盂是什么呢?据唐朝人李筌的《太白阴经》记载,它是一种盛食品的容具,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容量为三升,能保温,“冬月可以暖食”。

唐朝的军粮可能还是未脱皮的,上了前线,还得用舂米工具,这工具就是“碓”。

还有火钻这玩意,别以为这是取火工作,实际上它是一种兵器,打仗的时候,在火钻上浇上油,点上火,直接往敌人阵地上扔,大约可以算是原始手雷吧。此外,每人还配备一把锤子,象牙做的。这锤子可管用了,可以用来开箱撬锁,类似瑞士军刀吧。

这样看来,大唐王朝单兵的装备确实杠杠的。而对于战马,政府是有补贴的,不是直接给战马,而是每个骑兵发二万五千钱,自个儿买马去。如果战马过了服役年龄,就卖到民用市场上,用所得资金再买新的战马。不过这战马会不会和机动车一样折旧,就不得而知了。

当然,唐朝历时将近三百年,其军制也是在变化发展中,后来的情况如何呢?

唐朝募兵考试,射击命中率要求在50%以上。

到唐玄宗的时候,由于拓边战争增多,原来的兵力明显不够用,于是改为募兵制,关于这个制度如何,咱们没必要做学术性的研究,还是看细节吧。

唐朝募兵,首先身高是有要求的,20岁入伍,身高应该在五尺七寸(大约1.7米)以上,就算降低要求,也要在五尺以上。入伍男子免除赋税。对士兵使用兵器也有要求,即要求士兵能够自主使用伏远弩,射程三百步;要求士兵在四发中能命中两发,50%的命中率才算过关;对擘张弩的应用会有场考试,擘张弩是一种用双臂拉开的弓弩,射程二百三十步,要求是四发二中,也是50%的命中率。

以上两种是重射击武器,对于轻射击武器的使用,则是这样的:角弓弩,射程二百步,要求是四发三中,对于命中率的要求提高了25%;单弓弩,射程一百六十步,要求是四发二中。

兵力战术分配。战斗人员占七成 弓弩手比例不低。别以为古代打仗场面,就像影视里面那样,将军大吼一声,然后就奔跑吧兄弟,大伙儿一窝蜂上去群殴。实际的战争场面蛮复杂的,这里,咱们参考一下唐朝神一般的战将李靖的《李卫公兵法》吧。当然,这部兵法在宋朝散失得很厉害,幸亏杜佑的《通典》里还保存了一部分。

李靖可不是托塔天王。《封神榜》和《西游记》里的李靖是个传说,唐朝的李靖却是实实在在的名将,平定江南,灭东突厥,因此他的军事着作也是有说服力的。

在《李卫公兵法》里,每次出征时的军队数量是有规定的,大将出征,一般每次授兵两万。当然,这也不是死指标,会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增减,“临时更定”。至于兵种的组成结构,李将军说得很详细:一支四千人的野战部队,称为“中军”,必须有2800名战斗人员,比例为70%。

这2800战斗人员当中,有800名弓弩手,弓弩手又再细分:弓箭手400人,弓弩手400人,骑兵1000人,刀盾手500人,唐朝管这类士兵叫“跳荡”。还剩下500人干什么?他们是“奇兵”,是用来机动作战的。按照唐朝部队编制,机动作战人员必须占三成,“大率十分之中,以三分为奇兵”。

唐代史料也记载了唐前期军队训练情况。《新唐书·兵志》对这个程序有详细记载。

“每岁冬季”,是全国士兵集中训练的时机。以一个折冲都尉府为单位,分左右两个校尉统领,每个校尉手下有十支步兵队,一支骑兵队。还没有正式集合的时候,士兵们都打开旗帜,分散站立。

第一通号角吹起,指挥官马上集合手下士兵,步兵和骑兵都排成队列,“诸校皆敛人骑为队”。

第二通号角吹起,将军旗和长矛都放下,有点偃旗息鼓的味道。

第三通号角吹起,军旗和长矛都举起来,似乎进入战斗状态。

接下来,擂起战鼓,两支部队鼓噪冲锋。当然,绝对不是漫无纪律的群殴,还是有章法的:先是右校尉这边鸣金,队伍稍稍退却,左校尉分队进入右校尉的位置;接着,相反操作。

两支部队退却之后,又上前迎面对杀,进入演习状态。最后,三通号角,演习结束。然后,大伙去自由狩猎,猎物各自分配,“是日夜,因纵猎,获各入其人”。事实上,狩猎也是增强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盛唐,中国军队强盛一时,唐军的主要对手突厥、吐蕃、阿拉伯都为当时强大民族,但他们与唐军的交锋却基本是败多胜少。盛时唐军开疆拓土,势力远达里海地区,外蒙古和西域尽为中华版图,辉煌的战绩为本国最高统帅赢得“天可汗”称号(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军队有什么“过人之处”?令世界不敢轻慢?

唐朝军队的强人之处。首先是充足的国力和繁荣的经济,为这支军队提供了强大保证。

唐军的装备极好,武器精良,马匹充足。安史之乱前,价格昂贵而又极易损坏的“唐样大刀”(横刀)是士兵的标配,制造工时为三年的强弓人手一把,就连步兵也会装备驮马以提高机动能力,而重骑兵们除了人马皆着铁甲外,更是装备了耗时十五年才能完成一把的马槊(护具)。盛唐时代安西都护府的唐军从来没有超过三万人,但却控制着西域近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震慑着大大小小数十个国家,并还有余力数次主动进攻阿拉伯帝国,唐军的强悍可见一斑。

其次,唐军战略与战术的巨变。唐一改汉人步兵防御为主的传统作战方式,而以骑兵为主要作战方式,主动出击,防御战改为攻击战;还有就是唐军武器也比较先进,配置火器装备。攻坚战能力和野战能力都为一流。

唐朝军队有什么过人之处?唐朝军队的战斗力。最后,军人素质。在士兵构成上,盛唐时代军队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士兵素质极高。盛唐时期的唐主力部队士兵主要由关中良家子和归化胡人年轻贵族组成,良家子即有田地家人、品行良好的年轻人,他们大多接受过学堂教育,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荣誉感;而归化胡人青年贵族们大多对强大的唐王朝有一种近乎宗教信仰般的崇拜,他们试图通过拼死作战来获得唐对他们的肯定。良好的生活环境也使也使士兵们拥有良好的体能。如此的国力,如此的战略,如此的军士,必然造就一支如此强大的军队。

唐玄宗在位期间是唐朝的极盛时期,李隆基对唐朝的兵制是怎么改革的?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而且他在位期间,唐朝一直属于极盛时期。这次重点为大家讲讲,李隆基对大唐做出的一些兵制改革。其实唐朝的军事力量已经十分强大,不过当时由于均田制的破坏,导致逃兵一下子增加了很多,所以军队战力降到了低点。


李隆基此后将府兵制改为雇佣兵制,经过十多年的运营,终于是改变了军力的状况,从而顺利提升部队力量。下面就为大家讲讲李隆基的具体措施,一起来了解下吧。唐朝在建立之初,承袭隋朝制度,实行府兵制。

而府兵制下的唐朝军队皆有府兵和兵募两部分组成。具体来说,在全国设立军府,也就是折冲府,军府内的成年男子平时农耕,在一定的时间里前往宿卫京师,战时出征,战罢而散,这些士兵就是府兵,分属中央十六卫,总称卫士。

由于府兵在折冲府内皆有田地,收入,所以他们绝大部分都需要自备武装等。而另一部分的募兵指的就是在战时,唐朝中央政府还要向全国征发士兵,这些士兵就是兵募,也叫征人。情理上,兵募采取先富后贫、先强后弱、先多丁后少丁,国家配备装备。

不足的自己补充为原则,当然,这一原则逐渐被破坏。唐朝军队对内宿卫京师,对外防御、征战外敌。唐朝自建立以来外患形势严峻,最初是征发军队出征,将领成为行军总管、大总管,亲王称为行军元帅,胜利之后在边境设立镇、戍。

《唐六典》卷五:"凡天下之上镇二十,中镇九十,下镇一百三十有五;上戍十有一,中戍八十有六,下戍二百三十有五。"《新唐书·百官志》:"每防人五百人为上镇,三百人为中镇,不及者为下镇;五十人为上戍,三十人为中戍,不及者为下戍。"总的来说,府兵以宿卫京师为主,外出征战、镇戍为辅。

而随着唐朝发展到了唐玄宗后期,府兵制已经遭到了严重破坏,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均田制难以维系,贵族、地主、豪强之间的土地兼并问题日趋严重,使得折冲府户口大量流失,折冲府兵员严重不足;其次,专门的禁卫军的地位逐渐壮大,替代府兵承担宿卫京师的职责,府兵逐渐沦为权贵的仆役,往日的荣耀逐渐丧失;再次,边境形势日益恶化,外出征战越来越频繁,加上镇戍时间越来越长,边将腐败日益严重,侵吞士兵财物乃至于逼迫士兵为自己服苦役。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604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