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地名

佚名 2025-03-27 11:10:02

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地名

春秋时期众多诸侯国,开始相互攻伐侵吞,强并弱,大灭小,使见于春秋文献者120余国,至战国时期,仅剩下七国,史称战国七雄。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并形成了作为地方行政区划的郡县及郡县地名。

春秋初年,楚、秦、晋等强大的诸侯国首先在新开拓兼并的土地上置县,打破并取代了原有封土食邑的陈规旧制,加强了君主集权和地方治理,这显然是一种进步。县的始设,最早出现于南方的楚国。据徐少华教授的研究,春秋时楚国设县共30个。

春秋楚县建置表

时期县名今地时期县名今地武王权

那处

今湖北宜城县南境

湖北荆门市东北

灵王陈

东部羹

西不羹

许(夷)

河南淮阳县

河南上蔡县

河南舞阳县东北

河南襄城县东南

河南息县东北

河南叶县南

安徽亳县东南

文王申

河南南阳市

河南县县西南

成王商

陕西丹凤县西

穆王期思

河南固始县东北

庄王庐

湖北襄樊市西南

河南宝丰县东

河南西峡县东北

安徽临泉县

河南南阳市西

平王棠

钟离

河南西平县西

安徽六安市东北

安徽凤台县西

共王郧

湖阳

湖北钟祥县北

河南唐河县南

昭王武城

河南南阳市北

湖北钟祥县西北

春秋晚期上鄀

上庸

河南西峡县西

湖北襄樊市西北

湖北竹山县西

惠王江南

湖北老河口市北

其中权县是楚武王灭权国置县,即取名权县,为春秋创置的第一县。至春秋后期,各诸侯国才把县制逐渐推行到各自内地,即所谓王畿为县,而在新兼并的边远地区置郡,其面积较县大。但因其地处边远,地广人稀,地位反比县低,所以晋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哀公二年》)。至战国时期,随着边地的开发与繁荣,才在郡下析置若干县,形成郡、县二级政区制。战国时期,各国基本上均推行了这种行政制度,北方的燕国将境土划分为上谷、渔阳、右北平、辽东、辽西五郡,郡下亦置有县。至秦统一六国后,最终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且从郡辖县。郡县建置的结果便出现了一批郡县政区地名,丰富了地名的内容。

古时的代郡、雁门、云中及渔阳这些地方如今坐落在今天的哪些地方?

1) 代郡,今河北省蔚县代王城
始置于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故代国灭,代郡始。战国时期属赵,赵武灵王置代郡。
2) 雁门,今山西省代县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3) 云中 ,今内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古城乡古城村
内蒙古地区出现的第一座封建城市。战国时期,华夏诸侯国间战乱纷坛,兼并斗争异常激烈。
4) 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
秦置渔阳县,隋末改无终县为渔阳。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明省入蓟州 。现蓟县西北有一山,名曰渔山,县城在山南,故名渔阳。

古时的代郡、雁门、云中及渔阳这些地方都在今天的什么位置

1、代郡

代郡,始置于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故代国灭,代郡始。战国时期属赵,赵武灵王置代郡。郡治在今河北省蔚县代王城。

2、雁门

雁门位于山西代县。“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3、云中郡

云中郡,中国古代行政区,曾连续存在两个时期。首次为战国时期赵国、秦代、汉代。第二次为唐代,云中郡取代云州短暂的存在。

战国时期,属赵国的一部份,由赵武灵王置。秦代治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辖境约是今日的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西汉时期,将云中郡划分为云中郡和定襄郡。东汉时期,又重新设置了云中郡。

唐代天宝元年(742年)将云州改为云中郡(今山西大同市与朔州怀仁一带),辖境同云州。乾元元年(758年)云中郡再改为云州。

4、渔阳

渔阳,古代地名。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置渔阳郡,治所即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东。秦统一后,复置渔阳县,郡县同治,治所与燕相同。历两汉、三国、西晋、南北朝至北魏,渔阳郡始徙治雍奴(即今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旧县村)。

北齐废渔阳县入密云。隋大业末年,改无终县?(今天津蓟州区)为渔阳县,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唐以后渔阳为蓟州治所。所以,渔阳应对应现在的三个地点,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前治所为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移至雍奴县治所,即今天津市武清区泗村店镇旧县村;隋大业末年,改无终县为渔阳县,治所为今天津市蓟州区。

扩展资料:

云中郡的古城遗留

云中城初建于战国时期,经历了秦、汉、北魏等王朝的延续使用,城垣也经过多次修缮和改造,初建时的城垣及敕勒川城市布局情况也难于弄清。

现今地表城墙已基本塌毁,南城墙尚保存较好,残高约5米。现存城墙每面长约2000米,周长约8000米,约合16华里,较汉代郡治的规模大,估计应是战国时期初建的规模,只是历代曾经补筑和改造过。

城内西南隅建有一座子城,就是加筑了东、北两面墙,西、南商墙仍利用外城墙。子城长宽各约130米,与规模庞大的外城墙不相配,估计应是汉代加筑的,但因未正式发掘过,还不能做出结论。

城内原有许多建筑遗迹和砖瓦碎片,由于垦殖的发展,利用洪水溉灌等原因,城内地表淤积覆盖较厚,早年考古工作者曾在城内采集到各个时代的瓦当,城内出土过北魏鎏金铜佛像;

石刻佛像等遗物。城内分布的墓葬数量很多,自战国至北魏时期的都有,其中有些筑有高大封土的墓葬,1956年曾在城外西南方的什尔登村清理了两座,为西汉阏氏壁画墓,对于研究古城的历史和汉代的社会生活,都有一定的科学价值。

-代郡

-雁门

-云中郡

-渔阳



古代山东聊城是什么地名

扩展资料:

聊城这一名字始见于《左传》一书,可是,那时的聊城城址根本不是现在的地址,据史料记载,现在的聊城城址是经过了四次迁移才定位的。

最早的古聊城城址在今天的东昌府区嘉明经济开发区申李庄东约一华里,西新河西岸,现称为聊古庙遗址。

春秋战国时期,聊城为齐国属地。秦朝统一后,设置聊城县,治所就坐落在这里,一直到晋代没有改变。公元499年,聊城县城才迁往王城。聊城古城址在聊古庙存续的时间有一千余年。

时间虽然相隔了2500多年,但春秋时期的聊城,城建格局与现在的古城十分相似。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公元前249年,聊城被燕将占守,齐将田单围攻一年之久,却攻不下。

齐王念鲁仲连射书退敌有功,要为他加官进爵,可鲁仲连辞谢了齐王的爵禄,隐逃到海上。鲁仲连射书救聊城之壮举,为后世所景仰,李白、赵孟頫、谈迁等都赋诗赞叹。

为纪念这位才智超群义侠独行的高士,明朝万历年间在东城门外修筑鲁仲连台,后来又几次重修。

但据旧志记载,鲁仲连台原在聊古庙,所以有人推断,《水经注》所说的东门侧有层台”,指的就是“鲁仲连台”。明朝修建的“鲁仲连台”和原先那个“鲁仲连台”,已经不是一回事了。

聊古庙的叫法据说这里有颛顼的坟墓,当地人为了怀念他,给他修了衣冠冢,冢旁盖了庙。庙在墓的前面,山门巍峨,翠柏浓蔽。

清康熙年间,聊城状元邓钟岳到此,书写“聊古庙”匾额一方,悬于庙门,以后“聊古庙”的名称就沿袭到现在。

过去聊古庙的规模宏大,远近闻名。正殿内塑有颛顼帝执圭坐像,高约7尺,两旁文武侍立。殿后三间二层阁楼内,塑有颛顼帝及后妃神像。

还有亭榭回廊,院内竹木清华,有住持僧名“了僧”,庙产良沃80多亩。颛顼墓旁有水井,称圣泉,井旁有碑,据志乘记载,此井颇著灵异,逢干旱祷雨,往往沛降甘霖”,古代称为聊城八景之一,名为“圣泉携雨”。

后来,井没了,聊古庙也在1945年遭到毁坏,1978年,政府为保留这历史遗迹,在井旁碑上刻“聊古庙遗址”以志。

2010年5月30日,闫寺办事处民营企业家吴铭友个人出资,重修了圣水井,还举行了淘圣水井的仪式。

他寻访聊城文化名人,探究古井的历史渊源,考察各地遗存古井,本着“如旧修旧”的原则,使古井融古色、古香、古韵、古味于一体,让圣水井成为聊城的又一大景点。

今天来到聊古庙遗址,还能看到在地表散布着的陶片。行家们说,从这些陶片可以识辨的器形看,有龙山文化时期的罐、杯、南瓦、豆、盆,殷代的鬲,周代的绳纹筒瓦等。

一座新建的石亭,石亭旁时值仲冬依然绿意葱茏的一棵杨树,亭子下面就是圣水井,井后是颛顼墓。

——聊城

同地不同名,古时的代郡、雁门、云中及渔阳都在今天的什么位置?

分析如下:

1、代郡,在今河北省蔚县。代地原本是代戎活动的区域,为代国。公元前475年,赵襄子使人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故代国灭,代郡始。

2、雁门,位于山西代县。“天下九塞,雁门为首。”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3、云中,位于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辖境约是今日的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以东,大青山以南,卓资县以西,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曾连续存在两个时期。首次为战国时期赵国、秦代、汉代。第二次为唐代,云中郡取代云州短暂的存在。

4、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区十里堡镇统军庄村东,燕昭王二十九年,置渔阳郡,秦统一后,复置渔阳县,郡县同治,治所与燕相同。历两汉、三国、西晋、南北朝至北魏,北齐废渔阳县入密云。隋大业末年,改无终县为渔阳县,隋玄州渔阳郡、唐蓟州渔阳郡均治此。

扩展资料:

渔阳被后世诗人常用为意象,意为征戍之地。有诗句“昨夜梦渔阳”。“渔阳”二字,意味深长。

《春闺思》唐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译文:

城墙边依依细柳,小路旁青青嫩桑。
提着篮忘了采叶,昨夜又梦到渔阳。

“渔阳”是唐时征戍之地,当是这位闺中少妇所怀之人所在的地方。原来她是思念起从军的丈夫,伤心怨望。诗写到此已入正题,但它并未直说眼前少妇想夫之意,而是推到昨夜,说“昨夜梦渔阳”。写来不仅更婉曲,且能见昼夜怀思、无时或已之意,比单写眼前之思,情意更加深厚。

参考资料:-代郡

参考资料:-雁门

参考资料:-渔阳

参考资料:-云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604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