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中原水运枢纽鸿沟

佚名 2025-03-24 11:24:30

中原水运枢纽鸿沟

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战国初,魏国最早进行变法,魏文侯在位时(公元前445—前396年)在李悝〔kui亏〕、吴起、西门豹等人协助下,对经济和政治进行改革,军事力量曾盛极一时。战国中期,魏惠王仍然雄心勃勃,力图称霸中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先在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东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继而又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大兴水利,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水运枢纽。

鸿沟是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水运枢纽。这一工程经过两次大规模施工,才告完成。它开工于公元前360年,即迁都大梁的第二年。当时主要的工程是从黄河的汊道济水引黄河水南下,注于大梁西面的圃田泽(已淤),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当时圃田泽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周围300里,它既可作为计划中鸿沟航道的水柜,以调剂鸿沟的水量;又可使水中的大量泥沙沉淀于此,以减轻下游运道的淤塞。

又过了20多年,即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年),魏国对它又作大规模的扩展,将原来的大沟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至今河南沈丘东北,与淮水重要支流颍水会合。这条人工河道,史称鸿沟。鸿沟从大梁南下时,一路上又沟通了淮河的另一批支流,如丹水(汴河上游)、睢水(已淤)、〔huo豁〕水(今浍水)等。

魏国境内,本来可通航的河道较少,黄河多沙,只有部分河段可以行舟,丹水、睢水、水、颍水等,流短水少,也很少舟楫之利,内河航运并不发达。鸿沟凿成后,引来了丰富的黄河水,不仅鸿沟本身成为航运枢纽,而且丹水、睢水、水、颍水等也因为补充了水量,航道比较畅通了,内河航运有很大的发展。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越国对魏国表示友好,赠送一批魏国需要的物资,其中除500万支箭杆外,还有300艘船只。赠箭、赠船,分别反映当时魏国在战争和航运两方面,对这些物资的需要都在增加。鸿沟水系不仅改善了魏国的水上交通,由于这些水道还可灌溉农田,因而它也促进了魏国农业的发展。史念海先生在其所著《河山集》中,认为鸿沟和丹水、睢水、水、颍水等流域,是战国后期我国最主要的产粮区之一。

自春秋以来,由于邗沟和荷水两条运河的穿凿,江、淮与河、济之间,已有水道可通,南北水上交通有所改善。但是对于经济、政治、文化比较发达的中原来说,这条水道的位置,毕竟有些偏东,与南方各地交往,未免过于绕远。而且因为它是当时南北之间的唯一水道,也不能满足通航需要。鸿沟凿成后,中原地区可以通过鸿沟本身及丹、睢、、颍等水径直入淮,与南方吴、楚等地的水上交通,远比以前方便了。鸿沟的穿凿,中原地区对其他各地的水上交通也有所改进。它可以循济、丹等水,东通卫、宋和齐、鲁;还可利用黄河,北通赵、燕,西连韩、秦。

穿凿鸿沟以前,黄河中下游和淮水流域,已经形成一批城市。它们中的大部分是政治性的都城,如洛邑(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大梁(魏都)、阳翟(韩都,今河南禹县)、帝丘(卫都,今河南濮阳西南)等。商业性城市较少,宋国的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因为地处荷水、济水交点,交通方便,才发展成为“天下之会”的商业中心。鸿沟水利系统形成后,由于河、淮之间航运和农业的发展,使上述这些都城的商业迅速繁荣起来。如帝丘繁荣到可与“天下之会”的陶相比,并称“卫陶”。洛阳和阳翟也成为战国后期非常活跃的商业城市,当时著名的大商人白圭和吕不韦,便分别为上述两地人。因有鸿沟可资利用,洛阳商人还“东贾齐鲁,南贾梁楚。”此外,在鸿沟运河网中,还兴起了一批新的城市,如丹水和泗水会合处的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睢水边上的睢阳,颍水入淮处的寿春等。

鸿沟到汉朝时称狼荡渠,魏、晋时的蔡河,也是鸿沟的一部分,它在历史上长期发挥重要的作用。

鸿沟为界鸿沟在哪里?

鸿沟为界鸿沟在河南省荥阳市

鸿沟是连接中国古代黄河和淮河的一条人工运河,位于古代荥阳成皋一带,是连接古代黄河和淮河的通道。 楚汉之争时是刘邦、项羽两军对峙的临时边界。


东周末期的战国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开始建设。 修成后,经过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魏、晋、南北朝(公元前220年~纪元581年) ,一直是黄淮间中原地区主要水运交通线路之一。 其中西汉时期也被称为狼汤渠。 鸿沟是历史上的楚河汉界。

公元前203年,刘邦和项羽召集重兵在广阳(今河南荥阳)厮杀。 刘邦起兵攻打楚国。 刘邦举凡十罪状:项羽听了刘邦的话,愤怒得发抖。?

没办法,他突然向刘邦开了冷箭,射杀了刘邦,挽回了一点面子。 两军已经到了三月,项羽兵粮食不足,被迫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即以鸿沟(荥阳东南)为界,中分天下,鸿沟以西属汉,以东为楚,并遵照和约,项羽送还刘太公,吕雉等刘邦家人,率军近回原地。

“鸿沟”是条什么沟,它不是割裂两国的界线,而是连接多国的通道

在汉语成语里有“判若鸿沟”一词,比喻的是事物界线清楚,区别很明显。鲁迅先生的《伪自由书>后记》中就有对这个成语的应用:“从此之后,中国文坛新旧的界线,判若鸿沟。”

这个词的来历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由于国人对楚汉战争的熟知程度甚深、熟悉范围甚广,所以对于鸿沟这个词大家往往了解的是其作为分界线的属性,乃至于今天更有“数字鸿沟”一说,形容互联网应用的不平衡,差别极大。

其实鸿沟在最早是一条运河,不仅不是作为分界线使用,反而是沟通起黄河中下游地区各国的重要交通大动脉。

公元前361年战国魏惠王自安邑迁都到大梁(今河南开封),第二年也就是魏惠王十年(前360年)就开凿以大梁为中心沟通黄河与颍水的“鸿沟”。自今天河南省荥阳市北引黄河水向南流入圃田泽,又自引渠东流经中牟县、开封县北,折而南流经通许县东、太康县西,至淮阳县东南入颍水。把当时黄、淮之间的济、濮、汴、睢、涡、颍等水联结成水道交通网。

鸿沟其名在《竹书纪年》也作“大沟”,以“鸿”与“大”同义。鸿沟于魏惠王十年至十八年(前360一前352年)间开凿,魏惠王三十一年(前339年)又一次修筑,是经过多次修筑而成。

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荥阳下引河东南为鸿沟,以通宋、郑、陈、蔡、曹、卫与济、汝、淮、泗会于楚。”由大梁经睢水向东可到达宋都睢阳,再向东可至彭城,再入泗水北上转入菏水可到商业都市陶(今山东定陶),从大梁沿鸿沟干流南下可到达陈都宛丘;经涡水或颖水入淮,可到淮水沿岸的下蔡(今安徽凤台);郑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可以通过洧水、颖水支流由水路与大梁通;由鸿沟进入黄河,可到黄河沿岸的卫都濮阳。此外,通过鸿沟可以进入黄河、济水和淮、泗等水系,向南可以到达太湖、东海以及钱塘江,向东可以到达齐都临淄,向西可以到达洛阳。

鸿沟这条沟成为了中原地区的水上交通枢纽,不仅促进了商业交往,还有助于改善沿途的农业灌溉条件。《河渠书》记载:“……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享其利。至于所过,往往引其水益用溉田畴之渠,以万亿计,然莫足数也。”魏都大梁凭借优越的交通条件很快成为“诸侯四通,条达幅凑”的交通枢纽。并且魏国也因此富国强军,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鸿沟除了有交通、灌溉的作用之外,还有作战工具以及势力范围界线的作用。秦始皇在攻打魏国时,大将王贲“断故渠,引河东南出,以灌大梁”,这条引河东南出所用的河沟,就是鸿沟。这条给魏国带来巨大财富,富国强军的交通大动脉,最终成为了魏国灭亡的帮凶。

时间到了秦朝灭亡之后的楚汉争霸之时,项羽和刘邦在荥阳一带打得难解难分, 两军人困马乏,百姓饱受战乱之苦,于是 :“汉四年,项羽与汉王约,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东为楚。”这条沟又成了两大势力的分界线,并且最终因为这件事,使鸿沟闻名于天下,最终也成就了它形容两方或者几方差别十分巨大的专用词语。

鸿沟在汉朝之后改称狼汤渠,而隋朝开凿通济渠时也以它为基础。后来在宋朝时因为黄河泛滥、 缺少清淤治理,逐渐淤塞。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春秋战国时期,兴建了哪些重大的水利工程?

农田灌溉在中原地区起源很早,在战国人所著地理书《周礼·职方氏》中,已对全国主要自然水体的分布有概括的叙述。在当年全国的“九州”中,都分布有适于水生物生长的“泽薮”,适于船只航行的“川”和有灌溉效益的“浸”。而人工灌溉系统,则由有蓄水、输水、分水、灌水、排水等不同功用的各级渠道所组成,称作“井田沟洫”制度。春秋战国时期兴建的灌溉工程气魄宏大,无坝引水的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有坝引水的工程如漳水十二渠,蓄水工程芍陂都是这一时期兴建的著名大型灌区。

在今成都平原的都江堰、陕西的郑国渠(今泾惠渠的前身)都是秦统一六国前为了增加统一战争的战略物资储备而兴建的灌溉工程。都江堰是岷江上的引水工程,至今已成功地运行了2250年,灌溉面积也增加到1086万亩。它是无坝取水枢纽,渠首主要依靠鱼嘴分水、飞沙堰溢洪、宝瓶口控制引水,具有灌溉、防洪、放木等多种效益,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杰作。在世界上如此规模又有数千年历史的水利工程,恐无出其右者。晚于都江堰10年,公元前246年秦国又兴建了郑国渠。郑国渠在泾水上,最初是无坝取水,后因河床不断下切,引水口逐渐上移,至民国年间,由李仪祉先生主持,改为有坝取水,即今之泾惠渠。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称:“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在此后150年左右,在郑国渠灌区里又兴建了与郑国渠齐名的白渠。元鼎六年(前111)又兴建六辅渠,还同时制定了“水令”,我国第一个灌溉管理制度由此诞生。稍晚一些,在今陕西还兴建了引洛水灌溉的龙首渠。龙首渠的干渠以数千米长的隧洞和独特的施工方式而驰名。可见水利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一时期的灌区建设主要是在黄河以及江、淮流域。随着汉疆域的扩展,灌区建设还远及今我国新疆、甘肃、宁夏和内蒙古等地。有人认为新疆的坎儿井也创始于西汉。

(三)运河和水运的开创

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与中原诸侯争霸,开通了著名的邗沟。邗沟自扬州北上,借助天然水道,直抵淮阴,首次沟通了长江和淮河。此外还有沟通黄河和淮河的鸿沟和沟通长江支流湘江与珠江水系漓江的灵渠。灵渠建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灵渠巧妙地利用了湘漓上源相接近的地形特点,修建铧嘴,将湘江一分为二,又劈开分水岭,将南流的一支导入漓江,再配合修建溢流天平和调节航深的斗门等设施,达到了跨流域引水通航的目的。灵渠在秦始皇统一岭南大业和促进岭南经济文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汉建都长安(在今西安市西北),为保证首都物资供应和避开渭水多沙迂曲的困难,元光六年(前129)开始在渭水之南修建一条西自长安东至潼关的长达300多里的漕渠。漕渠历时3年建成,最多时每年运粮600多万石,对于维护政权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区域性的运河建设,为日后全国内河航运网的建成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近海海运也有相当成绩,可以东通日本,南达印度和斯里兰卡。

(四)水利科学基础理论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活跃的学术空气也表现在水利基础科学理论的蓬勃兴起。秦汉水利建设的高潮,为水利学科的形成创造了条件。西汉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首先赋予“水利”一词专业含义,水利成为有关治河防洪、灌溉、航运等事业的科学技术学科,而将从事水利工程技术工作的专门人才称作“水工”,主管官员称作“水官”。水利学作为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学科由此诞生。

先秦时期的文献中,以《周礼》、《尚书·禹贡》、《管子》、《尔雅》涉及水利科学技术的内容较多。基础性的理论纷纷提出,主要反映在水土资源规划、水流动力学、河流泥沙理论、水循环理论等方面。

水土资源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资源。《管子·度地》把河流分为五种。《管子·地员》根据相应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水质及适宜农作物对土壤进行了分类。《尚书·禹贡》和《周礼·职方氏》对当时九州行政区的土地和河流湖泊有全面的描述,为自然资源分类统计之始。

在水利科学基础理论方面,《管子·度地》首先提出明渠水流和有压管流运动规律及水跃现象。两干多年前就建立起了明渠水流水力坡降量的概念,对有压管流、水跃等水流现象进行了正确的阐述,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管子·地员》记载不同的土质和地下水埋深与水质的关系,这里的息徒、赤垆、黄唐、斥埴、黑埴分别是石灰岩、冲积土、黄壤、盐碱土和黑黏土,土质不同而水质不同。晋张华的《博物志》载:“凡水源有硫黄,其泉则温。”记述了人们早期的水化学知识。

秦汉水利建设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与之同时有关水利的记载大批出现,水利的科学技术基础理论进一步深化,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史记·河渠书》,它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利通史问世,从而确立了传统水利作为一个学科和工程建设重要门类的地位。

鸿沟为界鸿沟在哪里?

鸿沟是古代运河的名字,在今天的河南省荥阳市楚汉相争曾经以鸿沟为界限,也就是“楚河汉界”。后亦指疆土的分界。

鸿沟是被学术者们称为中原最早的运河,但是楚河汉界中的“鸿沟”只是单单指的是南北走向的一条鸿沟河流,而不是整条鸿沟水系。鸿沟的名字也由此而来。

历史沿革

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黄河决口于濮阳,泥沙淤塞了菏水和汴水河道,鸿沟水系遭到破坏;特别是汉平帝时(1~5年),黄水冲入鸿沟,淤塞更为严重;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和王吴共同治理黄河、汴水,汴河水运能力有所恢复,但其它河道未治,鸿沟水运逐渐湮废。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guoxue/1602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