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我国运河工程首先兴起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淮之间。到秦、汉时期范围扩大了,南到五岭,西至关中,北及幽燕,都凿有运河。灵渠便是其中之一。
在古代,我国南方有一个人数很多的越族,他们活跃在江、浙、闽、赣、粤、桂等广阔的土地上,其中分布在粤、桂等地的越人叫南越。战国时期,南越与楚国已有一定关系,吴起在楚变法时,即将湘南、粤北、桂东北的苍梧并入楚国的领土。秦灭楚后,进一步向南发展,进军南越腹地。当时由于五岭的阻隔,交通不便,粮秣运输困难,于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命监御史禄负责穿凿运河,以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
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有一个谷地,谷地中有两条自然河道,一条是湘江上游的海洋河,另一条为粤江水系中的始安水。如果在两水之间凿一条运河,就可沟通长江和粤江,便可解决秦军的粮运问题。不过,在此穿凿运河,在工程上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海洋河和始安水的距离很近,最近处只有1.5公里。不利的是海洋河和始安
水间横亘着高约20—30米、宽约300—500米的小山阜;而且整个谷地地势的坡度也较大。监御史禄等决定克服困难,兴建这条运河。经过几年的努力,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工程基本建成。这条运河的最早名称已经难以考查,后来人们相继称它为秦凿渠、零渠、灵渠、兴安运河等。
灵渠由分水工程、南渠、北渠三部分组成。分水工程建在水量比较丰富的海洋河上,其具体位置在今兴安县东南二公里处的分水村。这里不是离始安水最近的地方,所以舍近取远,选址于此,是因为此地的河床较高,大抵与始安水相当的缘故。分水工程呈“┚”形,似木工的曲尺,角尖对着海洋河的上游。平时,它拦截海洋河水,阻止河水流入原来的河道,将其一分为二,七分进北渠,三分入南渠。这座曲尺形的分水工程,后人称为人字堤,就是今天大、小天平的前身。大、小天平属滚水坝性质的工程,洪水时,水可从坝上漫出,流入故道,以减轻天平本身及南、北渠道的压力。后来,在大、小天平的顶端前面,又建铧嘴,以提高分水功能和保护天平。据考证,铧嘴是唐朝增建的。
南渠可分上下两段,上段自小天平向西北走向,到兴安县北,接始安水,长约4.5公里。这一段系凿岩成渠,全部由人工开成,宽度虽较小,约7—14米,但工程比较艰巨。下段沿始安水、零水向西,至今溶江镇附近,接漓江,长约30公里,是在始安水和零水的基础上拓展而成,宽约10—60米。南渠全长30多公里,落差29米,河床比降很大,渠道上不设辅助工程,不便舟楫上下。后人推测,为了便于通航,当年可能已在沿渠建有原始陡门。陡门现称船闸,平时关闭,随着舟楫的前进而顺序打开,从而可以减少航行的困难。我国的正式陡门,至迟形成于唐朝,其雏形有人认为可以上溯到修建灵渠时代。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闸运河。
北渠从大天平向北,到今洲子上村附近回到湘江故道,长约3.5公里。北渠经过的地带,是个山间小平原,这里的地面虽然较少沟壑,但坡度偏大,采用直线渠道,与南渠一样,也会流水过急,不便航行。为了减少这段渠道的比降,建设者们采用曲线渠道,形如蛇行。巧妙地用伸长渠的长度,以达到减少比降、利于通舟的目的。
灵渠工程处处闪烁着建设者的聪明睿智。灵渠全长虽然不到40公里,是一条小型运河,但因为它沟通了长江、粤江两大水系,其地位却十分重要。它不仅在秦朝,而且在以后2000多年中,都是内地和岭南的主要交通孔道,对促进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加快岭南的开发,意义都非常重大。
对灵渠构造上的巧夺天工,航运上的舟行便捷,宋人范成大深有感触,曾作诗加以歌颂:
狂澜既奔倾,中流遇铧嘴。
分为两造开,南漓北湘水。
至今舟楫利,楚粤径万里。
人谋夺天造,史禄所经始。
(《石湖居士诗集》卷十五)
1936年和1941年,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相继建成,灵渠才让位于现代化交通工具。它在1956年最后停运,改作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工程,并成为桂林地区重要的名胜古迹,供人观赏。
灵渠,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1],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古老的盘山渠道[2][3],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开凿于秦代,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古以来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秦始皇扫灭六国后,为运送征服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便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湘漓二水。运河在秦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江的上游为零水,故又称零渠、澪渠。唐代以后,方改名为灵渠,但也俗称为陡河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吞并六国、平定中原后,立即派出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接着,又挥师五十万南下,平定“百越”。为尽速征服岭南,秦始皇下令开凿灵渠。此项艰巨的任务,交由监御史史禄和3位石匠担纲。古人感佩于史禄开凿灵渠居功至伟,称赞他“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气卷波澜。”兴安县也留下了为纪念3位石匠而留下的“三将军墓”。
历4年艰辛,这条体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科学技术伟大成就的人工运河,终于凿成通航。其后,汉代马援,唐代李渤、鱼孟威又继续主持修筑灵渠。灵渠南渠岸边的四贤祠内,至今还供奉着史禄和他们的塑像。
灵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显示了中国的智慧和伟力,显示出古代中国水利建设先进的科技水平。
灵渠的开凿,连接湘、漓二江,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两大水系,成为北接湖广、南连两粤的水运交通枢纽。从灵渠出发北上,进入湘江,经洞庭桂江入西江,在广东三水汇珠江。同时灵渠也起到了灌溉农田的作用,促进了岭南与中原经济文化的交流。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并天下为三十六郡”,为平定南方,一统天下,于是派遣50万秦军兵分五路,向岭南进发,攻打百越。第一路人马在兴安县境内的越城岭(即镡城之岭)遇到了百越民族的西瓯部落军队英勇顽强抗击,史称“秦瓯之战”。秦瓯之战的主要战场,就在越城岭一带。由于有越城岭的阻隔,无法运送军粮,秦军无法推进。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秦军“三年不解甲弛弩”,只好占据要道,驻扎在今日漓江上游的大、小溶江之间,建立“秦城”,“兵勒湘南,握其咽喉,临溶、漓二水间”。眼见攻不下岭南,秦始皇下令“以卒凿渠,而通粮道”,派史禄主持灵渠工程。史禄率十万之劈山通道,经几载寒暑,终于在公元前214年凿渠成功。灵渠修筑后,秦始皇竭全国之兵力,强征中原地区人民为兵卒前来与西瓯人交战,西瓯部落寡不敌众,终于战败,秦瓯之战宣告结束。
灵渠分水由“铧嘴”、“大小天平”和“泄水天平”完成。铧嘴状如犁铧,故名。现存86米。铧嘴三面有石堤,一面紧接小天平,它的作用是把湘水切犁水通过北渠注入湘江,三分水通过南渠注入漓江,是湘漓二水的牵手工程。铧嘴还可以起到缓冲水流,保护大坝的作用。大小天平建立在湘江上的拦江滚水坝上,一大一小,呈“人”字形,所以又叫人字天平。它的设计非常精巧。大天平是北渠的一段堤坎,长约380米;小天平是南渠的一段堤坎,长约124米;它组成人字形分水坝,以减缓水流的冲击力。它们既可以引水分流,提高水位以利通航,又可以排洪防涝。水涨时,可以越过坝上,流入湘江故道,既可以使南、北渠保持足够的水量通航,又不致于让洪水漫堤,淹没庄稼,所以它们获“天平”之美誉。大小天平有内外堤,内堤用条石铺成,外堤用巨石排成鱼鳞状(每块石头约四米见方,好几吨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凿有一个凹口,中间灌浇铁汁,冷却后变成拴子,将巨石连成一体。这些石块就像鱼鳞般紧紧地挤在一起。每当水流带着碎石、泥沙越过前边的方块巨石,顺坡而下,一碰到这层层鱼鳞石,就冲进石缝之中,泥沙填得越多,鱼鳞石就挤得越紧,水越冲越牢靠。它历经2000多年而依然稳固,就是一个证明。在古代没有测量仪器,没有大型起重设备和运输汽车,没有钢筋水泥建筑等材料的情况下,工匠们能想出这些土办法操作,是很不容易的。
灵渠曾有36陡门,其作用是调节水位,便于航行。陡门是历史上最早的船闸,被人们称为“船闸之祖”。宋代范成大在他的《桂海虞衡志》中赞灵渠徒门:
渠绕兴安县,深不数尺,广丈余。六十里间置陡门三十六,土人但谓之陡。舟入一陡,则复闸陡,伺水积渐进,故能循崖而上,建翎而下,千斛之舟亦可往来。治水巧妙,无如灵渠者。
后人为纪念四位在灵渠修建和维修过程中的杰出先贤而设四贤祠。这四位先贤是史禄、马援、李渤和鱼孟威。史禄当年受始皇派遣来到岭南,率十万之众,斩山通道,四经寒暑凿渠成功,成为灵渠的开创者;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大规模疏通渠道,加大航运量;唐代地方官李渤和鱼孟威在前代基础上加固堤防,增植船闸,完善了灵渠的通航设施。元代黄裳《灵济庙记》述:
兴安灵渠,有史禄始作以通漕,既汉伏波将军继疏之,唐观察使李渤为铧堤以固渠,作陡门以蓄水,而防御史鱼孟威复增修。
四贤祠内又有劣政碑,碑文如下:
浮加赋税冒功累民 兴安知事吕德慎之纪念碑 中华民国五年冬月阖邑公立
简简单单的碑文刻画出了一位贪官的丑恶嘴脸,劣政碑与祠中四位先贤同堂共处,形成反差,相映成趣。中国的老百姓真是幽默,从来树碑立传都是给贤者歌功颂德,但这碑却是为贪官而立,反讽之意,含蓄而又深刻,起到了警世的作用。为了进一步展示灵渠丰厚的文化底蕴,旅游部门特地修建了秦文化广场。广场上陈列着数件显现秦代文化的石制风情物品,其中有秦朝统一后的“半两钱”;秦朝统一度、量、衡的高权、矮权、方升和用小篆刻写的秦始皇初并天下的第一封诏书。位居广场中央的是一个石雕的龙耳双壶,重10吨,双耳悬龙。相传当年史禄建渠有功,秦始皇把自己喝酒的壶赏赐给他。为纪念此事,制此大壶。这使得关于灵渠的民间传说得到了形象再现。
位居广场中央的景物除了石壶以外,还有由100个龙字组成的“百龙路”,展示了“龙”从象形文字向篆、隶、行、楷、草书的演变历史。分开来看,“百龙路”的每一条龙,形态生动,个性鲜明;合起来看,“百龙路”的群龙,动感极强,气势非凡。
1 沟通江淮的邗沟 2 中原水运枢纽鸿沟 3 连接湘漓的灵渠 4 长安、洛阳的漕河 5 连缀河北诸水的五渠 二 隋、唐、宋大运河 1 东连黄河的广通渠 2 沟通河淮的通济渠 3 山阳渎和江南河 4 北通涿郡的永济渠 5 唐朝的运河工程 6 宋朝运河新体系 三 元、明、清京杭大运河 1 凿济州河和会通河 2 浚坝河、通惠河 3 会通河的治理 4 穿淮北新河 5 南河的改造 6 其他运道的浚治 四 四川都江堰 五 太湖流域农田水利史 六 历代关中农田水利 七 宁夏古灌区 八 新疆农田水利史 九 古代治“河”工程 十 苏、沪、浙海塘史
灵渠 ,又名湘桂运河、兴安运河,位于广西兴安县境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开凿于秦代 ,沟通长江水系的湘江 和珠江水系的漓江,自古以来是岭南与中原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要道。秦始皇扫灭六国后,为运送征服岭南所需的军队和物资,便命史禄开凿河渠以沟通湘漓二水。运河在秦始皇二十年(前219年)至二十三年(前215年)修成,初名秦凿渠,后因漓江的上游为零水,故又称零渠、澪渠。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602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会通河的治理
下一篇: 浚坝河、通惠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