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唐、宋的河网化和圩田化

佚名 2025-03-24 11:17:00

唐宋的河网化和圩田化

由于太湖流域的农业也需人工灌溉,特别是占流域面积22%的山地和丘陵区的农业,因此,隋唐两宋时期,修建陂塘等蓄水工程,仍然是这里水利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唐朝为例,据《新唐书·地理志》和《元和郡县志》等书的记载,扩建旧的、创造新的大型蓄水设施,就多达十几处。其中最重要的有绛岩塘、钱塘湖等。绛岩塘由三国时期吴国兴建的赤山湖扩展而成,唐朝时可溉农田10000顷,是太湖周围溉田最多的蓄水工程。钱塘湖即“山水甲天下”的西子湖,由唐穆宗时(公元821—824年)白居易主持兴建,以江南河为灌溉干渠,灌溉钱塘(今杭州市)、盐官(今海宁县)一带农田4000多顷。

在太湖流域修建以排洪为主要目的的塘、渎、泾、浦,更受到隋唐两宋时期人们的重视。太湖流域自古以来虽然有许多自然河道可资排洪,如上起太湖下注东海的松江,上起太湖下注长江的娄江(浏河)等;虽然从隋朝起又因为凿成江南大运河,在客观上这条大运河也成为

排洪的重要干道。但是,由于太湖流域的大部分(62%)地区为平原和洼地,而台风雨的来势又十分骤猛,洪水仍然无法及时排出,洪涝之害大大超过旱灾。这就有必要修建更多的以排洪为主的工程。更何况这些工程还有灌溉、航运之利。

隋唐两宋时期,在太湖流域修建的、对排洪有重要意义的水道,数量很大。其中大型的除隋朝的江南大运河外,有唐朝的元和塘、孟渎、泰伯渎、汉塘和宋朝的至和塘等。元和塘又名常熟塘,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穿凿,南起今苏州市,北抵常熟县,长90里。下接白茆〔mao毛〕河以通长江。孟渎又名孟河,位于今常州市西北境,沟通江南河和长江,长40里。泰伯渎在今无锡市东南,下注阳澄湖,长约80里。孟渎和泰伯渎都在唐元和八年前后,在刺史孟简主持下,由故道疏凿而成。唐大和七年(公元833年),还修复了古老的汉塘。汉塘西起今浙江嘉兴市,东到杭州湾。至和塘又名昆山塘,凿于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上起今江苏苏州市,下至昆山注入长江,主要由自然河道娄江改造而成。娄江在宋元时期是太湖下游第二大河,仅次于吴淞江。

除上述这些主要水道外,隋唐两宋时期还以这些主要水道为骨干,建成为数众多的泾浦,使太湖流域水道密如蛛网。据宋朝著名的水利专家单锷的记载,地处太湖上游的宜兴等地,即有“百渎之利”,其中宜兴为74渎,武进为26渎。太湖下游的塘浦更多,宋朝另一水利名家郏亶〔jiadan夹胆〕说,苏州境内的塘浦多达265条。唐宋时期,这一带的河网化已经发展到了“五里一纵浦,七里一横塘”的地步。

与河网化水利建设同步,在农田建设方面,又逐步走向圩田化,人们纷纷将纵浦横塘之间的方块土地,建成圩田。由于这里地势低平,许多地方是:水涨,成沼泽;水退,为农田。圩田化就是把这些土地改造成为基本上旱涝保收的良田。圩田化建设的最主要工程,是:在濒临塘浦的圩田四周,筑造坚固的堤防。堤的高矮宽窄,视圩的大小、地势和周围水情而定,一般高五尺到二丈,宽数丈。堤上有路,以利通行;堤外植柳,以护堤脚。圩周有闸门,以便旱时开闸,引堤外塘浦之水灌田,涝时闭闸,防外水内侵。圩内穿凿纵横排水渠道,形如棋盘;涝则排田水入渠,旱则戽〔hu户〕渠水灌田。圩内地势最低处,则改造成为池塘以集水。一圩方数里到数十里不等。圩田虽不能抗御大旱大涝,但对一般水旱有自卫能力,其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普通农田。它是水乡人民伟大的创造。南宋时太湖流域圩田分布已经很广,在平江境内,即今苏州、吴江、常熟、嘉定等县市,便有1500多圩(图7)。

河网化和圩田化建设,促进了太湖流域农业生产的发展。“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反映了从南宋起以苏州和湖州为代表的太湖流域,已经成为南宋“天下”的粮食主要供应地。

农田建设是怎样逐步走向圩田化?

与河网化水利建设同步,在农田建设方面,又逐步走向圩田化,人们纷纷将纵浦横塘之间的方块土地,建成圩田。由于这里地势低平,许多地方是:水涨,成沼泽;水退,为农田。圩田化就是把这些土地改造成为基本上旱涝保收的良田。

唐末以来,促使经济中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一、气候方面

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与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数千年时间内,二者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相互不悖的一系列的基本相吻合的历史事实。”[16]气候变迁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进而影响人类社会历史与文化。同样,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气候的变迁也存在着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家,而在农业社会中,气候的变化对经济状况的好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风调雨顺,人们就会丰收,安居乐业。一旦遇上气候灾害,如寒冷、干旱等,人们就会歉收,甚至会毫无收成,以至于会流连失所、四处流浪。
二、水文方面

从水文方面论述其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先探讨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决堤、泛滥和改道对北方经济的影响,再从南方的水利工程对南方农业影响方面进行论述。

(一)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决口、泛滥和改道对北方经济的影响

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每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又有著名的黄河“六徙”,分别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年)、明弘治八年(1495年)和清咸丰五年(1855年)。北宋庆历年间的迁徙为第三次迁徙。在此次大迁徙之前的唐朝末年,黄河在东汉王景治理之下安流八百年之后已出现多次决口。如唐景语二年(893年)下游河口就发生改道,“自厌次县界决而东北流,迳渤海县(今山东滨县)西北,又东北至无棣县东南而东主人还。”[29]进入五代决口更加频繁。据周魁一统计,五代的五十年内有十九次决溢,平均不足三年一次。[30]到了北宋庆历八年之后,黄河下游进入变迁 混乱的时代。“从1048年以后至北宋灭亡,黄河时而北流,时而东流,时而两股并流,时而分流,决入梁山泊分南北清河下海。”[31]历史时期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和改道,对下游华北平原地区的地貌和社会经济生活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每一次决口后,洪水就会吞没大片土地,夺取千百万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的一次河决,河北巨鹿整个城市被泥沙埋入地下,直至1919年才在地下六米处发现这座古城。[32]洪水过后留下的枯河床和自然堤上的沙质积沉物,在风力作用下,形成绵延不绝的沙丘和沙垄,吞噬了农田,一些沙滩地区因长期排水不良而会引起了土地盐碱化,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一些湖泊,如大陆泽、圃田泽、荥泽、孟诸泽、雷泽、蒙泽等在宋代以后全告淤平。这些湖泊湮灭后,不复具有调剂水量的作用,周围大片农田极易受淹。这些湖泊的湮灭,造成灌溉事业的巨大损失,使得水源缺乏,水田荒废。

(二) 水利兴修对农业经济的影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早在史前就有大禹治水之说;而《汉书·沟洫志》记载:“堤防之作,近起战国。”说明战国时黄河堤防已普遍兴建;东汉则有著名的王景治河。到了后来这种治理河流的事就越来越多了。水利工程大多是利用天然水源,“因此天然淡水体的存在与否,是决定水利工程从而是决定农业兴衰的重要因素。”[33]江南多水雨,表现在地理景观上便是河流湖泊。主要的有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洞庭湖,在唐宋时代得到进一步扩大。唐朝时东洞庭湖已西吞赤沙、南连青草,方圆几百里。唐代诗人李白在《游洞庭湖》诗中描写:“洞庭西望楚江南,水尽南天不见云”。到了宋朝,洞庭、赤沙、青草三湖已连成一片,形成八百里洞庭。可见洞庭湖在唐宋时期的辽阔及气势的雄伟。鄱阳湖古称彭蠡湖,由于唐代在我国历史上处于高温多雨时期,唐末五代至北宋,彭蠡湖迅速向东南方向扩展,超过婴子口、松门山,迫近鄱阳县城。彭蠡湖开始有鄱阳湖之称。太湖。唐宋时期,由于三江(东江、娄江、吴凇江)的阻塞与阻滞,使原本面积不大的太湖逐渐扩大。宋时太湖面积已达二千平方公里,比汉代时期的太湖扩大了三百至四百平方公里,并在其周围还分布着许多大小不等的湖泊,这些湖泊之间有许多塘、浦互相沟通。此外,还有许多小淡水湖。

正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有着诸多的水源,为唐宋时期在江南地区兴修各种河渠湖陂等水利工程奠定了基础。据《新唐书·地理志》中的记载:唐一代江南地区各种水利工程约有七十余项,其中安史之乱之前兴修的有二十多项。如圣历初湖州安吉县令钳耳知命开邸阁池,修石鼓堰引天目山水灌田百顷:开元元年杭州盐官县修建了二百四十里的捍海塘堤等等。这些工程虽然给江南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作用还不是很显著。安史之乱后,唐政府对江南经济的依赖性越来越大,有力地推进了江南水利工程的发展。从唐代宗大历年间到懿宗咸通年间的一百余年,各项水利工程建有五十多个,这些工程规模也比以前更大。如异州句容县绎岩湖,周百里为塘,可灌田万顷;再如杭州余杭县的北湖、湖州长城县的西湖、明州铆县的仲夏堰等等,都可灌田千顷以上。“正因为唐代在江南地区兴建了许多水利工程,所以,当这些工程发挥作用,许多土地得到灌溉时,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就有了巨大的发展。”[34]到了宋代,江南地区的水利工程有了更大的发展。据《宋史·河渠志》及《宋会要》等书的统计,宋朝时期,各种水利工程约有一百多项,其中异州的后湖(今玄武湖),杭州西湖,明州的东湖及水泾堰,越州的落星湖、烛溪湖、白马湖,婴州的黄岩官河等,灌田都在百顷至千顷之间。而江南运河及吴凇江、青龙江的经常疏浚,使江南地区形成了“纵则有浦,横则有塘,又有门堰泾沥而棋布之”[35]的水网化系统。水网化的形成促进了灌溉事业的发展,大量土地从而得到开发。[36]这对太湖流域地区成为江南最发达的经济地区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太湖地区因此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基地。“苏湖熟,天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等谚语就是对太湖流域农业高产、经济繁荣的生动描述。与此同时,鄱阳湖区也成为产粮基地,主要有洪州、江州、饶州、南康等产米重要地区。宋代鄱阳湖区产粮基地的形成,是湖泊水域扩大和人们兴修水利的共同结果。[37]正是水利工程的建造,发展了灌溉,提高了地力,使得农业生产有了保障,进而促进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在全国居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水利的兴修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要有水源,正是长江中下游丰富的水资源为水利事业的建设提供了条件。相反,古代的黄河中下游地区湖泊众多,星罗棋布,后因气候的变化、农业的发展及黄河泥沙的淤塞,在唐宋时期湖泊大量地减少。如今山西境内的湖泊,北朝有十六个,唐代有七个,宋代仅剩三个。今河北境内,北朝时有湖、渊、泽、池不下十余处,唐代也仍有不少,宋金之后,这些湖泊池淀则多数湮灭。今河南境内,宋以前尚存不少湖泽、陂塘,黄河两岸周围数量尤多。由于黄河的不断决口、改道,大量泥沙的沉积,这些湖泽陂塘逐渐被淤没。而关中地区气候干燥,无湖泊不能发展水利,无水利不能发展农业,灌溉系统被破坏后,农业发展大受影响。

(三) 土壤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土壤是人类赖于生存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土壤的肥沃程度会影响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土壤肥力是经常变化的。当人们利用土壤进行耕作时,不良的耕作方式就会使土壤的肥力下降甚至贫瘠。贫瘠的土壤则会使人们收成不好而迫使人们更大范围地去寻找更多的土地去开垦,以增加收成;而开垦更多的土地又不加于适当利用,使得土壤迅速恶化,陷入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相反,肥力不高的土地,经过人们的合理利用和改造,也可成为沃土,而水利条件的改善,对土壤的改造起重要作用。大体上,唐宋时期北方土质由优转劣。生产因而下降;南方土质不断优化,生产因而上升。[38]黄土高原的黄壤土质疏松易于开发,在《禹贡》中被认为是最肥沃的土壤。因此,长安附近被称为“天下陆海”,“丰镐之间,号为土膏,其贾亩一金”[39]。但经过多年的使用,农民垦殖,且不多施肥料,黄壤的肥力因耕作时间的久长而随之下降,更为严重的是黄土高原上的毁林毁草开发,导致土壤的水分涵养能力大大下降,雨季一来表层土壤易被暴雨冲走,导致水土流失。而疏松的黄壤最易遭水土流失及风蚀表土之害,耕地因之肥力下降,甚至会完全丧失。到了唐代,关中的土质已明显下降,陕州地区已是“土瘠民贫”[40]了。

黄河中下游的华北平原,是最古老的经济开发区。这里原先冲积着黄土淤泥,土质肥沃、疏松,适于原始的农业生产。但是随着黄河多次的泛滥、决口,带来了大量泥沙,特别是唐后期起黄河频繁泛滥改道,大量泥沙在河水流经之地形成堆积,经过长期风化作用,一些土地因排水不良而引起盐碱化、沙化,使得此地区的土质变差、下降,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

黄河流域地区土质的下降,必然会导致粮食产量的下降。据估计,唐代时一般亩产粟1石,合汉代产量为3.81石;宋以240步为亩,一般亩产量粟亦1石,合汉代产量为亩产1.072石。[41]由此可见,北方旱地亩产量之下降。此外,人口骤增,使土地承载人口的能力有所下降,迫使人们继续开垦土地。人多地少,使得草原、林地、丘陵坡地都被人们开垦为耕地。而这种胡乱开垦又使土地迅速恶化,破坏了生态环境。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改变和黄河的频繁决溢,导致当地自然环境朝着不利于人类生活生产的方向发展。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土壤属于粘性土壤,土质紧密,在先秦时期主要使用石制和木制生产工具的情况下,南方未得到很好的开发。而到了汉代以后,随着铁犁和耕牛的推广和使用,南方才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开发。随着这一地区的开发,其土质逐渐优化,唐宋时其土壤肥力已有所提高。唐宋时期,人口剧增,由此造成了耕地不足,于是围湖造田、垦殖海涂成为一时风气,圩田和梯田随之出现。圩田乃围湖造田,就获得土壤资源而言,它对农业生产是有好处的。湖沼淤泥含有十分丰富的有机物,这使得一旦积涝问题得到解决,这些淤泥之地即可变为膏腴之地。梯田的建造,使丘陵红壤地区不断由旱田改为水田,其肥力低、易板结的土性得到改善,土壤肥力得到提高。此外,在扩大耕地面积的同时,南方的农民还十分注意提高耕作技术,培育优良品种,普施肥料,还发明了因地制宜、治肥与施肥的技术。人工施肥使土壤得于改善,使得土壤越来越肥沃。南方土质的优化,使得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宋代南方亩产量一般为谷4石或米2石,比汉唐时期的亩产量都高。此外,还形成了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如太湖地区、鄱阳湖地区,这些地区直到现在都还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暖带的北方地区是土质疏松的黄土高原和一马平川的黄淮冲积平原,拥有平坦广阔的耕地及肥沃的土壤资源,土质疏松易于原始方式的开垦及作物的浅种直播,这是北方经济居于领先地位的条件之一。然而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原因。使得这一优势丧失了。而“南方的土地一旦被开垦就远比北方的肥沃,产量就高得多;南方广泛采用的水稻移植法使它能生产大量剩余粮食。”[42]这也促使了农业生产重心的南移。

(四) 南方丰富的物产对经济南移的影响

江南经济的发展,与江南地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动植物资源有关。矿产资源。与人类历史活动、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五金矿产即金、银、铜、锡、铁五种金属矿业,除了铁以外,其它四种在古代的开采大量在南方。

先秦时,黄金产地就在楚国。据《韩非子·内诸说上》:“荆南之地、丽水之中生金,人多窃采金。”汉代是黄金产地也是在南方。《续汉书·郡国志》永昌郡:博南“永平中昌,南界出金。”博南县在今云南水平县西南。到了唐代,产金之地以南方为最。《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贡金之州凡六十四,其中岭南道有二十七州,剑南道十八州,山南道七州,江南西道三州,江南东道二州,黔中道三州,陇右道四州。宋代时期虽然胶东金矿得到发展,但南方地区的采金亦为兴盛。产银之地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有银”之地共有三十五处,分布于二十八个州府中,以南方居多。到了宋代,产银之地初期有二十六个州,元丰年间增加到六十八个州,也均主要分布在南方。《尚书·禹贡》记载:“扬州……锡贡。”可见在远古时代锡的产地就在南方。汉代时期,锡也产于南方。《史记·货殖列传》说到:“江南出连、锡。”在唐代,产锡之地主要在秦岭、淮河一南地区。宋代锡矿主要集中在今广西、广东、湖南、江西四省交界的南岭山区。

唐代时铜的产地南北皆有,但主要还是集中在太行山区、秦岭山区、剑南山区、南岭山区和中下游丘陵地带。而宋时铜矿则集中分布于今江西、湖南、广东三省境内。这四种金属资源的生产大量分布在南方,在唐以前虽然有一些得到开发,但都是少量的,进入唐宋以后,这些资源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许多以前未被发现的资源得到开发,一些原来只是小规模利用的资源也得到了很大的利用。由于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江南地区的手工业及其各行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此外,除了矿产资源外,南方还有许多丰富的物产。据成书于南宋时期的《乾道临安志》所载杭州物产为例,该地区有谷有粳、糯、粟、麦、麻、豆六种,衣有绫、绢、布、绵、绸、纱、罗七种,货有茶、盐、丝、蜜、蜡、纸六种,药有白术、茱萸等八十四种,果有橘、橙等二十四种,花有牡丹、芍药等四十四种,木有桑梓等十五种,竹有呈等六种。[43]杭州如此,南方其他地区也各有特色。

正是这些丰富的物产,为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奠定了厚实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主要从环境因素入手,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作了一番论述。虽然自然环境不足于成为经济重心南移的惟一的原因,但却对其产生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起着主导地位。北方自然环境逐渐恶化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一方面;南方地区优越的自然环境又是另一方面。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一经与先进的生产工具相结合,就会产生出超乎北方之上的生产能力。“从汉魏之际开始得到开发的江南地区,更拥有关东和关中地区所无法比拟的、极其优越的自然条件。那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河网交替,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一旦生产工具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人手增加,其相对北方在自然条件方面的优势仍逐步显著,南盛北衰的趋势便不可逆转。”

三河古镇的历史

一、合肥三河古镇的历史 三河地处巢湖之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典型的水乡古镇。《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曰:“三河镇在安徽合肥县 三河镇

南八十里,外环两岸,中峙三洲,三水贯其间,故曰三河”。据传,此地原是巢湖中的高洲,故有“江中之洲”之称。春秋时称鹊岸;晋以前叫鹊尾。晋后称鹊渚镇;南北朝后期称三汉河;明清置三河镇(《三河镇历史变迁考》)。民国前后一度称肥南,三河在历史上多属庐州府合肥县。1949年元月24日设立三河市,直属皖北行署巢湖专区,市辖1区、6乡、62村;1950年下半年撤市设置三河区,辖3乡、5镇;1956年撤区成立三河镇人民委员会;1960年改称三河人民公社;1961年复称三河镇人民委员会;1968年成立三河镇革命委员会;1981年12月建立三河镇人民 *** 。自1950年下半年起一直隶属合肥市肥西县。

二、三河古镇介绍 三河镇,地处合肥、六安、巢湖三市交界处,与舒城、庐江县相邻,有2500多年历史,为肥西经济重镇。

全镇72平方公里,7.3万人口,其中镇区4.71平方公里,4万人口。全镇辖7个居委会、19个行政村。

近年来,全镇上下坚持“以旅游业为中心,以工业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为基本点”的工作思路不动摇,坚定发展信心,创新发展举措,经济建设取得快速发展,城镇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先后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全国创建文明村镇示范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省小城镇建设中心镇、示范镇,省环境优美镇、卫生镇,合肥市“十强”镇等。 三河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流贯其间而得名。

镇内河环水绕,五里长街,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州”的独特地貌,历来以其古老、秀丽、繁华而闻名遐迩,是镶嵌在巢湖岸边的一颗明珠。历史上既是兵家必争之地,又是商贾云集之地。

有“装不完的三河”,“皖中商品走廊”之美誉。 三河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历史名人辈出。

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一战击败清军取得了近代史上有名的三河大捷。至今仍留有当时的大本营、古城墙、古炮台等遗迹。

李鸿章家粮仓、杨振宁客居地等保存完好;还有宋太祖寄宿地“二龙街”庐剧“小辞店”等传说。 交通: 三河距合肥35公里,距巢湖7公里,离合九铁路舒城站7公里,距沪 蓉高速公路吴岗入口处2公里。

位于合肥到黄山、九华山黄金旅游线上。 1.合肥汽车站乘合肥——三河旅游专线车来达三河 2.明光路长途汽车站,直接上车买票,经过南门换乘中心 景点介绍: 1.天然亭: 位于三河古镇西街入口处,因以前在对面的小南河天然桥旁边有座茶楼,叫做天然楼,后来因为洪水原因不复存在,因此在此建造这座亭子,命名为天然亭,又叫做半亭,这上面的石碑上,雕刻着“十大舍不得”,表达了三河的繁华盛世。

2.刘同兴隆庄: 位于三河镇古西街,又叫做“刘记布庄”、“刘记米铺”。清末古西街的一家著名的商家。

他是姓刘的人开的庄子,中间的“同兴隆”是这个庄子的商号。庄子的主人刘锦堂(1879—1941)曾任三河商会副会长,兄弟五人。

其中刘锦堂与二哥刘锦臣就居住在“刘同兴隆庄”。 整座刘同兴隆庄为五进八厢三十二间房屋。

临街是一幢二层木楼,二进为走马转心楼,后三进都是平房。第三进是敞厅,用于接待来客;四进是香屋,用于祭祀祖先;五进是居住宿舍,建筑面积约有700平方米。

当时这里门厅若市,车水马龙,刘同兴隆庄生意北起六安的阴山,南至南京、上海,无比兴隆。刘同兴隆庄主要经营各种布匹和大米。

大米的日运销量可达五百多吨,年收入数万银元。那时候的“同兴隆”真是无比兴隆,是古镇最有名气的商家之一。

刘同兴隆庄房屋结构具皖中徽派建筑特色,采用中国传统的木结构与皖中地方建筑相结合,自成建筑体系,每两进房屋之间都留下天井,自成独特排水体系。同时,也象征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经商理念。

3.翠竹亭: 位于古西街合众巷出口处,旁边就是风光秀丽、贯穿全镇的三河小南河。此亭掩映在一片翠竹林之中,亭柱酷似竹子,亭子颜色是一片翠绿色,取名竹亭,有节节高升之寓意。

旁边有游船码头,泛舟小南河,别有一番幽情。 4.冶霞亭 位于三河中街小南河畔。

在抗战时期,三河相对安宁,芜湖、南京等许多有钱人为躲避战乱,齐集三河,人口一度多达七八万之众,所以当时三河也被称为“小南京”、“小上海”等,在解放初期三河还一度设市,称为三河市。冶霞亭全部用大理石做成的,亭子取名“陶冶情操、沐浴晚霞”的意思,外形颇似一个清朝的官帽。

因为合肥出了个非常有名的清官——包拯,他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大清官。这个栏杆上雕刻的是荷花,其寓意就在于警示人们一定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5.古鹊亭 位于三河三县桥头东侧。三河古称“鹊渚”、“鹊岸”。

曾经是巢湖上的岛,是鸟鹊栖息的地方,后巢湖下陷,随成陆地。此亭处是鸟鹊经常栖息的地方,很多鸟鹊在此聚会,是故此亭被叫做古鹊亭,现在也是游人和居民经常休息的地方,在这里,鸟鹊和人和谐相处,互不惊扰。

6.杨振宁旧居 位于三河的古南街上,与正在修建的万年禅寺和万年街相邻,前身是原来的三河孙大生老字号药铺,始建于明清时期,是一座典型的砖木结构的明清风格宅院,共有五进房屋和一个庭院。 杨振宁是著名的物理学家,1922年10月出生于合肥四古巷;1944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研究生院;1945年赴美留学;1957年10月因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而与李政道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64年入美国籍,家学渊远,文理兼通,长期担任全美华人协会会长,为促进中美和中西方学术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振宁教授的母亲是三河人,1937年底为了躲避战乱,杨振宁曾于此客居求学。该旧居共五进房屋,前两进房子是展览厅,展示的是关于杨振宁教授的图片和文学资料展览。

第三进房为他以前居住的地方,大约在此住了一。

三、合肥三河古镇有关的历史事件 三河古镇的历史是厚重的。这里所发生过的诸多历史事件,大量留存的历史遗迹,数不胜数。

三河水系发达。南屏巢湖,北据庐州,扼通往南方重镇安庆、九江之要道,东守南京,以及连接肥西、舒城、庐江三县重要陆路的独特地貌,富裕的生存条件,自古以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公元前510年的春秋时期,兴起的吴国实施伐楚,大将吴子胥曾在三河击败过楚军,既著名“鹊岸之战”。

三国时期魏主曹操曾在距三河7公里远的巢湖训练水军,扬帆船只穿行于三河的水道上,成为曹军的驻地。

1642年,明朝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在此同明军大战,缴获巨舟300余艘。不久后由此入江,下湖南,占四川,建立起大西政权。

让三河古镇名声远扬,当属清咸丰八年发生的(公元1858年)三河大捷战役。当年深秋时节,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三河镇上修筑城墙,凭河设险,合围阻击进犯的湘军悍旅。10昼夜鏖战之后,全歼湘军精锐6000余人,斩首湘军骁将李续宾。咸丰皇帝闻之为朝廷所依靠的湘军精锐几乎全军覆灭噩耗,“不觉陨涕”。三河大捷,保证大本营天京得以化险为夷。小时候,看过一本三河大捷的小人书,常被画中陈玉成、李秀成勇猛无畏的精神所折服。

四、合肥三河古镇的历史 [1]三河镇,地处合肥、六安二市交界处,与舒城、庐江县相邻

古镇掠影1(16张)

行政上属于合肥市肥西县。

此地原是巢湖中的高洲,古名鹊渚、鹊尾(渚)、鹊岸等,后因泥沙淤积,渐成陆地。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明、清置三河镇(详见《附录》中《三河镇历史变迁考》一文)。自隋、唐至清代,皆属庐州府合肥县,1949年1月25日解放,设三河市(县级)。1950年4月撤市设区,属肥西县。1956年复设三河镇,直属县。

五、三河古镇的历史沿革 1、春秋战国时,小镇已初具雏型,称为“鹊岸”(记载于《左传》),汉、晋时期称“鹊尾渚”,南北朝后期称“三汊河”,至明代《大明一统志》始称三河镇;2、1949年1月25日三河解放。

2月,设三河县,3月,改设三河市(县级市),1950年3月撤市改区,隶属肥西县,辖五星乡、太平乡、东镇、南镇、西镇;3、1956年1月,撤区建镇;4、1987年12月,合(肥)铜(陵)公路三河段竣工,自此形成北连合肥,南接黄山的便捷交通;5、1991年7月11日,三河遭受百年一遇的华东大水,23分钟全镇淹没;6、1991年12月28日,中央电视台、安徽人民广播电视台分别录制三河灾后恢复重建的音像,春节期间在全国播放;7、1995年,国家建设部批准三河镇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8、1999年12月,被国务院体改办批准为“全国综合改革试点镇”;9、1999年12月,被国家建设部批准为“全国村镇建设试点镇”;10、2001年8月8日,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水贯通”,万人空巷,争睹“圆梦”;11、2001年9月22日,举办盛大的“灾后十年看三河”活动;“十一黄金周”,正式启动旅游项目,实现开门红;12、2001年10月24日,80岁高龄的杨振宁在阔别63年后重回三河;13、2002年10月,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14、2004年3月22日,被国家建设部、民政部、科技部、农业部、发改委、国土资源部联合确定为“全国重点镇”;15、2005年10月,安徽省戏曲家协会授予三河镇“庐剧之乡”荣誉称号;16、2005年12月27日,全国口杯协会在三河成立,确定了三河富光口杯在全国口杯产业的领先地位;17、2006年10月,安徽省人民 *** 授予三河镇“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18、2007年4月,安徽省人民 *** 授予三河镇“安徽省最佳旅游乡镇”荣誉称号;19、2007年5月31日,国家建设部、国家文明委授予三河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荣誉称号;8月14日,在三河镇举行盛大的授牌仪式.20、2007年8月20日,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批准三河古镇风景区为国家级AAAA级旅游风景区。21、2008年4月,三河镇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级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

22、2010年12月17日正式获得“国家卫生镇”这一称号,也是安徽省2010年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 23、2015年10月8日正式获得国家5A旅游景区网上公布名单资格。

唐宋以后,三河周围的河湖滩地逐渐兴筑圩田,绵延数十里,使这里成为鱼米之乡。三河镇很早就形成一个以米市为主的繁华商埠。

清嘉庆《合肥县志》记载:“三河为三邑犬牙之地,米谷廪聚,汇舒、庐、六诸水为河者三,河流宽阔,枝津回互,万艘可藏”。据1933年统计:三河港年平均输出大米100万石,为巢湖各港之冠。

此外,舒城西山所产竹木柴炭等林产山货顺杭埠河而下,在此集散。来自下江(上海、南京)的日用百货也由此批发,流向乡间,使三河成为巢湖西岸和大别山东麓的一个重要商品集散中心,素有“买不尽的三河”之说。

清光绪《舒城县志》记载:“三河镇百货交通,为庐郡南一大都会”。1938年夏,日军侵占三河86天,烧杀抢掠,对三河镇摧残极大。

后来日军在抗日军民打击下退出三河,合肥、芜湖等沦陷区居民大量涌入,三河人口达七、八万人,日夜开市,形成畸形“繁华”,号称“小南京”。1945年抗战胜利后,沦陷区居民回到原地。

1946年后 *** 反动派发动内战,在三河征集军粮;加之通货膨胀,三河商业遭受沉重打击,日渐萧条。1949年1月 解放后始重新发展。

据1950年调查统计:全镇有各种行店1067家。1956年,国家对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组织成合作店、组;大米运销纳入国家统购统销。

1979年后,私营商业、米业、手工业重新恢复。1985年有国营、集体和个体商业网点450个。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6000多万元。工业,解放前有纺织、卷烟、碾米、食品等行业。

50年代以后,陆续建成工厂30多个,较大工厂有:酒厂、羽毛扇厂、棉纺厂、毛巾厂、仪表厂、制药厂、米厂、印刷厂、造船厂、油毡厂、造纸厂、工具厂、机针厂等。生产产品近百种,其中有20种产品出口国外。

名优产品有巢湖甜酒、羽毛扇、红牡丹牌毛巾、皖工牌钢丝钳等。镇内有完全中学、初级中学各1所,小学4所,幼儿园2所。

三河中学创办于1941年,原名肥南中学,是本县兴办最早的中学之一。70年代建起1座拥有24个教室的教学大楼,是本县最大的教学楼。

文化设施有文化馆、庐剧团、影剧院、电影队、广播站等,医疗机构有镇医院1所,医护人员150人,病床100张;此外,还有9个街道、村办医疗室。著名的古战场春秋时期,即为吴、楚两国交争之地。

《左传·昭公五年》“鹊岸”之战就发生在此。南北朝时,此地为战略要地,发生多次大战。

明末,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下三河,缴获双桅巨舟300余艘,建立了水军。晚清咸丰年间,太平军攻下三河,把它作为皖北重要据点,筑大城一座,环以九垒,屯储粮草军火,接济天京、庐州。

1858年11月(咸丰八年十月),太平军青年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聚歼湘军悍将李续宾及曾国藩弟。

六、三河的历史 秦朝时秦分三十六郡,三河属上谷郡,西汉始置路县(今三河市和北京市通州区地共为路县)。

王莽建新朝划天下为三百六十亭,改路县为通路亭。 东汉路县改称为潞县。

潞县城当在今三河城西偏北三十里的军下村三国 属魏国。北魏属幽州渔阳郡。

隋开皇初(公元581年)废渔阳郡,改属涿郡。 唐武德二年(公元619年),隶属于玄州,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再分潞县东部另建三河县。

隶属于幽州,县名沿用至今。民国 改顺天府为京兆,直隶于中央 *** ,三河属京兆地区。

公元1928年,迁都南京,直隶改称河北省,三河隶于河北省,建国后依旧归属河北省。 扩展资料: 在北京天津中间地带,行政上归河北省廊坊市管辖,但实际上是河北省的一块飞地,号称廊坊北三县,三河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它地处京、津、唐“金三角”地带,与北京仅一河之隔,西距天安门32公里,是环京津、环渤海经济圈的腹地,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规划中的京唐高铁即将在三河设站,时速350公里每小时,三河到北京站只需10分钟(截至2018年)。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602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