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王景、王吴治河

佚名 2025-03-24 11:01:44

王景王吴治河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黄土疏松,即使植被良好,也会有一部分泥沙随水带到黄河下游,抬高河床。秦汉时期,开拓西北边疆,原属游牧区的黄河中游许多地方,被垦为农田。这些土地的垦辟,虽然提高了农业生产,但也加剧了水土流失,使黄河下游河床淤高的速度加快。到西汉时,一再发生决口,特别是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的一次大决,导致今豫东、冀南、鲁西北大片土地被淹。河道紊乱,除循汴渠、济水等水道东流外,还有一股到千乘(山东高青县东南)入海(图14)。

图14从春秋至北宋前期黄河下流经行示意图

对于这次黄河决口、河道南摆,要否治理,东汉初年的地方官吏态度截然不同。改道后黄河所经地区的官吏,主张迅速堵塞决口,使黄河回归旧道。而黄河旧道一带的地方官吏竭力反对,认为应顺其自然,主张维持现状。东汉朝廷不知所从,治河工程遂被拖延下来。后来,灾区人民十分不满,纷纷指责朝廷。群众的压力很大,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东汉明帝才派王景、王吴治河。王景“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技艺”。(《后汉书·王景传》)他特别“能理水”,曾与王吴合作,用“墕流法”治理浚仪渠很有成效。因此,东汉朝廷便授命他们两人治河治汴。治汴工程已见本书第一部分“周、秦、两汉运河”。治河工程据《后汉书·王景传》载,主要有疏浚河道、修建堤防和建立水门等。

这次王景、王吴治河,所确定的以后黄河下游水道,上起荥阳,下到千乘海口,共长千余里。他们所以确定这一水道作为黄河干道,当与这条水道沿线地势较低和水道本身又较径直有关。但是它的绝大部分河段毕竟是决口后漫流形成的,有些段落,河道难免浅窄和弯曲,只有经过改造,才能减少决口和泛滥。因此,必须进行“凿山阜”、“破砥绩”、“疏决壅积”等。山阜当指阻挡河流的高地。因有高地阻挡,河道或者被约束得很窄,或者只能绕弯而行,变得比较弯窄。砥绩和壅积指的是堆积在河道中的岩石和泥沙,河道中存在着这些东西,行水当然不畅。要将千余里的黄河下游河道,改造得比较宽深通直,工程量很大。

筑千里长堤的工程同样艰巨。黄河携沙量大,河道因泥沙沉积容易南北摆动。黄河年水量变率很大,汛期水量往往是平时的几十倍,四处漫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修建河堤,否则,对沿岸人民生命财产的为害极大。因此,建筑自荥阳至海口的千里黄河长堤,便是他们这次治河的又一重点工程。看来,无论在南岸或北岸,都建成重堤,即有如明代潘季驯的缕堤和遥堤。因为史料告诉我们,当时他们筑堤时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的。“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只有在双重堤防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才可将河水从内堤的上游水门流出,又可因外堤的阻挡,流出的水,从下游的水门回注河中。修建重堤,工程更是巨大。但它却有利于将洪水中的泥沙沉积于内外堤之间,既加固了堤防,又延缓了河床的淤高。

王景、王吴治河的工程虽然非常浩大,但进展比较顺利,从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四月开工,到第二年四月,便全面完工,历时仅仅一年。由于工程浩大,经费支出当然十分可观,王景传载,“景虽减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经王景、王吴的治理,这段河道在以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决口的次数大大减少了,安流了800年左右,河道没有大迁,到北宋初年,它才北迁到天津境内入海。对于以“善淤、善决、善迁”的黄河来说,安流得这么久,可以说是历史奇迹。人们认为,创造这个奇迹,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王景、王吴所确定的这条河道,地势较低,流路较直,和工程质量较高的缘故。

王景、王吴是如何开展治河工程的?

东汉朝廷不知所从,治河工程遂被拖延下来。后来,灾区人民十分不满,纷纷指责朝廷。群众的压力很大,永平十二年(69),东汉明帝才派王景、王吴治河。王景“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沈深多技艺”。(《后汉书·王景传》)他特别“能理水”,曾与王吴合作,用“墕流法”治理浚仪渠很有成效。因此,东汉朝廷便授命他们两人治河治汴。治汴工程已见本书第一部分“周、秦、两汉运河”。治河工程据《后汉书·王景传》载,主要有疏浚河道、修建堤防和建立水门等。

这次王景、王吴治河,所确定的以后黄河下游水道,上起荥阳,下到千乘海口,共长千余里。他们所以确定这一水道作为黄河干道,当与这条水道沿线地势较低和水道本身又较径直有关。但是它的绝大部分河段毕竟是决口后漫流形成的,有些段落,河道难免浅窄和弯曲,只有经过改造,才能减少决口和泛滥。因此,必须进行“凿山阜”、“破砥绩”、“疏决壅积”等。山阜当指阻挡河流的高地。因有高地阻挡,河道或者被约束得很窄,或者只能绕弯而行,变得比较弯窄。砥绩和壅积指的是堆积在河道中的岩石和泥沙,河道中存在着这些东西,行水当然不畅。要将千余里的黄河下游河道,改造得比较宽深通直,工程量很大。

筑千里长堤的工程同样艰巨。黄河携沙量大,河道因泥沙沉积容易南北摆动。黄河年水量变率很大,汛期水量往往是平时的几十倍,四处漫溢。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修建河堤,否则,对沿岸人民生命财产的为害极大。因此,建筑自荥阳至海口的千里黄河长堤,便是他们这次治河的又一重点工程。看来,无论在南岸或北岸,都建成重堤,即有如明代潘季驯的缕堤和遥堤。因为史料告诉我们,当时他们筑堤时是“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的。“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只有在双重堤防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才可将河水从内堤的上游水门流出,又可因外堤的阻挡,流出的水,从下游的水门回,注河中。修建重堤,工程更是巨大。但它却有利于将洪水中的泥沙沉积于内外堤之间,既加固了堤防,又延缓了河床的淤高。

王景、王吴治河的工程虽然非常浩大,但进展比较顺利,从永平十二年(69)四月开工,到第二年四月,便全面完工,历时仅仅一年。由于工程浩大,经费支出当然十分可观,王景传载,“景虽减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

经王景、王吴的治理,这段河道在以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决口的次数大大减少了,安流了800年左右,河道没有大迁,到北宋初年,它才北迁到天津境内入海。对于以“善淤、善决、善迁”的黄河来说,安流得这么久,可以说是历史奇迹。人们认为,创造这个奇迹,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王景、王吴所确定的这条河道,地势较低,流路较直,和工程质量较高的缘故。

王景、王吴治河工程是在何时完成的以及它对后世有何意义?

王景、王吴治河的工程虽然非常浩大,但进展比较顺利,从永平十二年(69)四月开工,到第二年四月,便全面完工,历时仅仅一年。由于工程浩大,经费支出当然十分可观,王景传载,“景虽减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经王景、王吴的治理,这段河道在以后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决口的次数大大减少了,安流了800年左右,河道没有大迁,到北宋初年,它才北迁到天津境内入海。对于以“善淤、善决、善迁”的黄河来说,安流得这么久,可以说是历史奇迹。人们认为,创造这个奇迹,有许多原因,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王景、王吴所确定的这条河道,地势较低,流路较直,和工程质量较高的缘故。

东汉王景、王吴在治河时是如何确定黄河干道的?

王景、王吴治河,所确定的以后黄河下游水道,上起荥阳,下到千乘海口,共长千余里。他们所以确定这一水道作为黄河干道,当与这条水道沿线地势较低和水道本身又较径直有关。但是它的绝大部分河段毕竟是决口后漫流形成的,有些段落,河道难免浅窄和弯曲,只有经过改造,才能减少决口和泛滥。因此,必须进行“凿山阜”、“破砥绩”、“疏决壅积”等。山阜当指阻挡河流的高地。因有高地阻挡,河道或者被约束得很窄,或者只能绕弯而行,变得比较弯窄。砥绩和壅积指的是堆积在河道中的岩石和泥沙,河道中存在着这些东西,行水当然不畅。要将千余里的黄河下游河道,改造得比较宽深通直,工程量很大。

东汉王景干什么了 有什么功劳

王景进行的治水工作,现存记载相当简略。他配合王吴疏浚浚仪渠(可能是汴渠的开封段)时,王吴采用王景建议的“■流法,水乃不复为害”。“■流法”可能是在渠旁设立的滚水堰,可控制渠内水位,从而保护渠堤安全。永平十二年开始的汴渠大修工程,可追溯到西汉平帝时(公元1—5年)。当时黄河、汴渠同时决口,拖延未修。汉武帝建武十年(公元34年),才打算修复堤防,动工不久,又因有人提出民力不及而停止。后汴渠向东泛滥,旧水门都处在河中,兖、豫二州(今河南、山东一带)百姓怨声载道。永平十二年,汉明帝召见王景,询问治水方略。王景全面分析了河汴情形,应对精辟,明帝大为欣赏。加上王景曾经配合王吴成功地进行过浚仪渠工程,于是赐王景《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治河专著,于该年夏季发兵夫数十万人,以王吴为王景助手,实施治汴工程。王景亲自勘测地形,规划堤线。先修筑黄河堤防,从荥阳(今郑州北)到千乘海口(今山东利津境内),长千余里,然后着手整修汴渠。汴渠引黄河水通航,沟通黄河、淮河两大流域,是始于战国时期的重要水运通道。它从郑州西北引黄河,经过开封、商丘、虞城、砀山、萧县,至徐州入泗水,再入淮河。由于黄河溜势经常变化,如何保持取水的稳定是一大难题。汴渠位于黄河以南平原地区,黄河南泛时往往被冲毁。黄河汛期时,引水口控制不好,进入渠内的水过多,汴渠堤岸也有溃决危险。王景在对汴渠进行了裁弯取直、疏浚浅滩、加固险段等工作后,又“十里立一水门,令更相洄注,无复溃漏之患”。全部工程在次年夏天完工。虽然王景注意节省费用,耗资仍达100多亿钱。明帝在完工后亲自沿渠巡视,并按照西汉制度恢复河防官员编制。王吴等随从官员,都因修渠有功升迁一级,王景则连升三级为侍御史。

王景疏通汴渠是怎样的典故?

东汉初期,当权者为了巩固统治,采取了一些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汉光武帝多次下令释放奴婢,禁止随便杀害和虐待奴婢;把田租减轻到像西汉初年那样的三十税一。这些措施对于恢复和发展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剥削略微减轻的情况下,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有所提高,他们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把农村里荒废了的土地重新开垦出来,种上了庄稼。黄河南北广阔的原野里增添了一座座新的村庄,到处出现了人丁兴旺、鸡啼犬吠的繁荣景象。

农业生产的发展,促使手工业生产也发展起来。冶铁是当时重要的手工业部门。铁制农具已经普遍使用。考古工作者曾发掘出来的东汉时期的铁制农具有犁铧、镰刀等多种。从四川一座东汉墓葬中出土的镰刀,全长达35厘米,是用来收割庄稼的。

汉光武帝在位的时候,南阳太守杜诗,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来鼓动冶铁炉的风箱,提高冶铁炉的炉温。用这种鼓风炉冶炼生铁和锻造铁器,不仅质量有显著提高,而且能够节省人工和成本。

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使得水利灌溉和航运必须大大改进。西汉末年以来,由于战争和社会动乱,许多河渠塘堰破坏了,严重影响了农田灌溉和水路运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兴修水利。东汉著名的水利专家王景,在时代的需要下为整修河渠立了大功,获得了人们的称赞。

王景是朝鲜乐浪郡人,他的第八代以上的祖先是中国山东琅琊人。西汉景帝时候,为了躲避吴楚七国之乱,他家祖先才搬到朝鲜去的。传到王景这一代,因为他怀念父母之邦,喜好汉族的文化,怀着“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心情,又搬回故乡山东来了。王景不但喜欢中国古代的哲学、天文、术数一类的科学,并且对于各种实用的工程、技艺和生产知识,特别是对于兴修水利工程很有研究。汉明帝在位的时候,浚仪渠(今河南省开封市)年久失修,常常发生水灾,明帝让一个叫王吴的官员去负责修治。王吴向明帝推荐王景参加这项工程。明帝接受了建议,叫王景去帮助王吴。王吴采用了王景提出来的“堙流法”〔堙yīn堵塞〕,整修浚仪渠,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堙流法”就是根据地形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把堵塞了的地方打通,使积水能够畅快地流过。这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治水方法,是王景根据前人的经验总结出来的。

浚仪渠修好了,汉明帝很高兴,又叫王景去整修汴渠。汴渠西起河南荣阳,东到黄河入海处的千乘海口,流经豫州、兖州、青州等地区,长达一千多里,是这几个州的水路交通要道和重要农田水利工程。从西汉时候起,因为黄河泛滥,水淹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使得汴水东侵,河堤常常溃决,不仅失去了航运和灌溉的便利,并且使几个州的人民受害不浅。人们多次要求东汉朝廷派人整修汴渠,无奈当地的郡县官吏只是说空话,并不见行动。他们有时候也向老百姓摊派修渠的捐款。可是收上去的捐款常常被用去兴办其他并不急需的工程,汴渠两岸的水灾问题却一直解决不了。

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汉明帝亲自召见王景,问他怎样才能把汴渠修好。王景根据自己所了解到的情况,提出了一个切实可行的修渠方案。明帝把古代流传下来的《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等珍贵的书籍赏赐给王景,叫他借鉴古人的经验,把汴渠治理好。

这一年夏天,王景从国库里领到了修渠的经费和器材,从豫、青、兖等州调集了几十万民工和士兵,开始了规模巨大的修渠工程。这一次,王景请王吴给他当助手。他们两个人同心协力地工作,亲自率领民工们测量地势,安排好施工的步骤。王景古代风景画鉴赏以历史上的夏禹为榜样,常常不辞辛苦地到施工现场去跟民工们一起劳动,开山凿石,排除障碍,挖深河道,把长年淤积下来的泥沙掏干净。在地势较低的地方,加高加固堤岸,防止洪水。在干渠两边新挖了许多支渠,既减轻干渠的负担,又便利农田灌溉。在一千多里长的渠道中,每隔十里修一个水门,以便调节水的流量。上游天旱缺水的时候,可以把下游的水门关闭,迫使水位升高,渠水回流,适应航运和灌溉的需要。这种修渠方法完全符合科学道理,可以说是从夏禹治水以来,几千年兴修水利工程的经验总结。

汴渠沿岸的老百姓,积极支援修渠工程,他们给民工和士兵送茶送水,踊跃地捐赠扁担箩筐,为修渠工程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汴渠的整修工程整整进行了一年,第二年夏天洪水到来之前,工程完工了。明帝刘庄带着文武大臣亲自来视察竣工后的渠道,召见了沿渠的郡县官吏,规定以后沿渠郡县必须设置专人负责维修,哪一段因为管理不善而出了问题,就要处罚当地的官吏。明帝还下令奖赏修渠人员,王吴和其他修渠有功人员全都升官一级,王景是工程的主持人,功劳最大,连升三级,提升为侍御史。过了两年,又拜他为河堤谒者,赏赐他车马和许多绸缎钱币。

一年工夫整修好了一千多里长的渠道,这在当时确实是一项巨大成就。为什么能够取得这样大的成就呢?除了王景本人的技能和努力以外,当时的社会条件也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修渠使用了大量的铁制工具,应用了当时已经相当发达的测量技术,特别是吸取了从战国以来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丰富的修渠经验。东汉以前,我国劳动人民已经开挖了许多河渠,著名的有郑国渠、西门豹渠、白渠等。人们开挖和修理这些河渠,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王景很好地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又根据实际情况大胆地创造革新,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王景不但在修渠治河的水利工程上做出了贡献,并且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也做出了成绩。汉明帝的儿子汉章帝刘炟〔dá〕在位的时候,王景被派去做庐江太守。他发现庐江土壤肥沃,但是粮食产量很低,许多老百姓穷得没有饭吃,仔细一了解,才知道原来当地的耕作技术很落后,农民还不知道用牛耕地。王景派人从外地买来许多耕牛和铁农具,大力提倡用牛和铁犁耕地,号召农民把荒废的土地开垦出来。这样一来,庐江境内的粮食产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602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