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作为中国北方的母亲河,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她不仅滋养了黄土高原上的万顷良田,更在历史的长河中扮演着沟通东西方、南北地域的桥梁角色。
在中国古代,黄河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成为了连接中原腹地与周边地区的重要水道。特别是在秦汉统一之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黄河船运不仅承担起了内陆贸易的任务,还是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黄河沿岸的诸多城市,如长安(今西安)、洛阳等,皆因河而兴,成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船运不仅促进了物资的流通,也为人才的汇聚提供了便利,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等方面的进步。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认识到黄河在交通运输方面的潜力。不过,真正意义上对黄河进行大规模开发与利用,则始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秦朝为了巩固边疆、加强中央集权,对黄河进行了初步的治理,并修建了一些用于军事运输的港口。进入汉代后,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黄河的航运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朝廷加大了对黄河的维护力度,使之成为连接东西方的重要通道。
到了隋唐时期,随着大运河的开通,黄河与长江之间建立了直接联系,这标志着黄河航运进入了全盛阶段。唐代长安城作为国际大都会,其繁荣离不开黄河航运的支持。宋代以后,虽然经济重心南移,但黄河仍保持着重要的经济地位,直到明清时期,黄河仍然是沟通南北经济命脉的关键。
黄河船运所承载的货物种类繁多,反映了古代中国丰富的物产和发达的手工业水平。其中,粮食是最重要的运输物资之一,通过黄河从富饶的黄河流域运往其他需要的地方,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另外,丝绸、瓷器等高档商品也通过黄河远销国内外,成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出口商品,展示了当时高超的手工艺技术。
黄河船运对古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得各地的产品能够快速流通,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生活。同时,黄河船运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如造船业、仓储业等,为沿岸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黄河船运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使不同地区的文化得以相互借鉴学习,共同繁荣。
然而,黄河船运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河水的泛滥、河道的变迁等自然灾害,这些都考验着古代人民智慧与勇气。历代统治者不断尝试改善黄河航运条件,以保证这一重要交通线的畅通无阻。尽管存在种种困难,黄河船运仍然以其独特的方式,为古代中国北方地区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经过京杭大运河,因为到了东线黄河以北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河水可以自己流向北方。
大运河(Grand Canal),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
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2020年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
京杭大运河全程可分为七段:
(1)通惠河:北京市通州区内,连接温榆河、昆明湖、白河,并加以疏通而成。
(2)北运河:通州区至天津市,利用潮白河的下游挖成。
(3)南运河:天津至临清,利用卫河的下游挖成。
(4)鲁运河:临清至台儿庄,利用汶水、泗水的水源,沿途经东平湖、南阳湖、昭阳湖、微山湖等天然湖泊。
(5)中运河:台儿庄至清江。
(6)里运河:清江至邗沟,入长江。
(7)江南运河:扬州、镇江至杭州。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是:主要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统一后,隋文帝励精图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前朝的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开皇年间,隋帝国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人口数量和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就是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隋朝统一,是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大运河的经济价值:大运河开通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促进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扩展资料
作用与意义
1、加强了中国南北的沟通。在古代,水运通常是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方式便宜的。坐船过河甚至跨海,既快捷又能辎重,往往比走旱路要便宜。大运河把南北用水道连起来,组成水网,把几大自然水系(长江、淮河、黄河、海河、钱塘江)变成一个大水系。
2、促进沿河城市的繁荣。唐、北宋的频繁开凿、疏浚、整修使大运河在较长的时期保持畅通,经过唐宋的长期发展,大运河沿线的城镇借助大运河的便利条件,发展的更加兴旺。大运河促进了沿线城市扬州、杭州、西安、洛阳、开封的发展。
——隋唐大运河
一、目的
隋炀帝开凿运河的政治目的是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京都洛阳。但他在三巡游江都(南京)时,乘四层高的龙舟,带领萧皇后及众多佳丽从京城洛阳浩浩荡荡的顺流南下。
运河中船舶相接绵延二百余里;骑兵沿岸护卫,旌旗蔽野;替龙船摇橹拉纤的都是年轻的宫女,轻摆柳腰,娇喘吁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而宫女们梳妆洗下的脂粉流满了运河,据说香气数月犹在。
二、作用
在古代坐船既快捷又能载重,往往比走旱路要方便许多。船大,可运兵,可运马,可运粮食,可运草料,可运煤炭,可运石材,大大地加快加大了当朝物流,便于人民迁徙。
拓宽了人类的活动空间,加强了隋唐王朝对南方的军事与政治统治;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
它把中原文化带到了北方,带到了南方,也把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南方鱼米桑茶水乡文化带到了中原,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与交流以及中外的国际交流。大运河仿佛也为鉴真东渡日本、马可波罗游中国、郑和下西洋做好前期准备。
三、地位
大运河充当中国漕运的重要通道历时1200多年。清代中叶后,山东北运河淤塞。道光五年(1825年)江南粮米便改由海运至天津,再转北京。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大运河就逐渐湮废。到1949年前山东境内河段和中运河已不能通航。里运河水位不稳,时常决堤成灾。
1949年后对里运河进行了全面整治,兴建船闸和节制闸,并开辟新河道使河湖分开。在里运河的南段开辟瓦铺至六圩港间的入江新航道,缩短了与江南运河间的航程。中运河也经过拓浚和改建。为便利徐州煤炭南运,沿微山湖西侧辟了新航道。
江南运河原由镇江市区入江,由于河道狭窄淤浅,已改由谏壁口入江,在谏壁建有大型船闸控制水位。京杭大运河作为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历史上曾起过“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的巨大作用。运河的通航,促进了沿岸城市的迅速发展。
扩展资料
修建背景:
在古代,河运有天然河运和人工运河两种。天然河运给人类带来了交通运输的方便,既省力,又经济,一苇之航,只要水力可以胜任,就能随水道所至而达到其沿岸的各地。
陆地上的运输虽不受河道的限制,可以随意所之,但除开平地之外,山陵丘壑,处处都存在着运输的困难;而且从运输量上讲,车辆和船舶的差距很大,用力也很悬殊,两者比较,自然是河道运输的优点大。
当然,天然河道的运输也有它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这就是河道要随着地势的高地而定,而且河道有一定的流向和流程问题,距离河流远的地区,就得不到方便。这样,就出现了人工开凿运河的办法,来补充天然河道的不足。
-大运河
黄河和长江是东西走向,运河是南北走向。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隋朝大运河始建于公元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征发几百万人,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动用百余万民工挖通济渠,连接黄河淮河,同年又用十万民工疏通古邗沟,连接淮河长江,构成下半段。三年后,用河北民工百万余,挖永济渠,通涿郡(今北京南),构成上半段。又过两年,疏通江南河,直抵余杭(杭州)。至此,共用五百余万民工,费时六年,大运河全线贯通,全长两千七百余公里,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隋朝大运河是在已有天然河道和古运河基础上开通的。它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河流,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运河的开通,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6019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长江何以成为古代交通的大动脉?
下一篇: 古代交通奇迹之茶马古道是如何诞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