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其书】
很多人以为“内经”是讲人体内在规律的,于是就将《黄帝内经》列为内科的书,但专家解释说,它其实是一部讲“内求”的书。“内求”,就是为了使生命健康长寿,而不断去提升人体的内部秩序和气血。与“内求”相反的是“外求”,就是通过吃药、手术来治病。《黄帝内经》提倡调理身心以治愈疾病。
《黄帝内经》出现在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中医理论书。它总结了春秋至战国的医疗经验,并包含了一些天文、历算、生物、地理、心理方面的知识,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全面的阐述。
《黄帝内经》详细阐述如何感受五脏六腑的状态和气血的流动,通过调整气血、经络和脏腑,来保持健康。这本书培养了很多著名的中医,比如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都钻研过这本医书。
【《黄帝内经》名言】
不治已病治未病。
解读:治疗不应该是针对已经病了的,而是针对还没有病的。这种观点虽然是针对医学治疗而言的,但其实它对我们为人处世也有指导意义。已经做错了的事情就不要再去后悔,而要把这个教训放在预防下次出现问题上。
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
解读:必须全面了解病人的精神状态之后,才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施与针刺治疗。救一个万念俱灰的人,先要救他的心,其他的治疗才有功效。
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解读:智慧的人养生,要顺应四季来适应寒暑气候,要心平气和、自得其乐,顺应阴阳的道理。养生不是要好吃好喝,而是一种顺应自然、内心宁静的境界。内心无忧无虑的人,才会长寿而快乐。
老壮不同气。
解读:老年人和壮年人营卫之气的盛衰不同。男子和女子患病的原因和症状也可能不同。因此要区别对待,一个人的年龄、喜好、高矮胖瘦,都是重要的信息。
一阴一阳谓之道。
解读:阴阳两方面不偏不倚,才能接近自然的规律。如果偏阴偏阳,那就是病态,中医的目的就是调整阴阳,达到“平”的状态,到了“和”的状态,病就治好了。
【《黄帝内经》故事】
消失的《黄帝外经》
据说与《黄帝内经》相对应的还有一本医书,叫做《黄帝外经》。它没有流传下来,但后人为它编了很多故事。
黄帝时期,除了雷公和岐伯这两个医生外,还有一位名医叫俞跗(音父)。他的医术高明,擅长外科手术。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如果要做手术,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
有一次,俞跗过河时,看到几个人从河里打捞一个溺水而亡的女人,他们正准备埋葬。俞跗上前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了,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不久,是捞上来的时候断气的。俞跗就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给死者把了脉,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捆住女人的双脚,倒吊在树上。
一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女人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她停止吐水,俞跗才叫人慢慢将她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俞跗用双手帮助女人的胸脯恢复呼吸的节奏。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便对身边的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休养吧!”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曾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整理俞跗的医术。他们花了很长的时间,纂成卷目,但是,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继续修订父亲的医书。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家上下,都一起化为灰烬。而被烧毁的那本医书,就是《黄帝外经》。
《黄帝内经》作为重要的医学典籍,其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其主要理论观点如下:
一、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是中医学认识世界的基本框架。《黄帝内经》认为阴平阳秘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古人认为作为天地万物本源的气,具有运动化生的本性。气的运动展开为阴阳五行,整个世界就是以气为内在本质,以阴阳五行为外在形态表现的动态统一系统。万事万物通过阴阳五行联系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阴阳学说属于中国古代哲学的范畴,《黄帝内经》将其引入医学领域,用以阐释人体生命活动过程和现象中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指导对疾病病理的认识、诊治和预防。阴阳和平是中医学最高的价值追求。追求宇宙万物的和谐是中华民族的永恒价值观。人之所以生病,根本原因就是气血阴阳的逆乱失调,所以中医的具体治疗原则虽有很多,但都以平调阴阳气血为最后目的。在养生上,调和阴阳,达到和同经脉、气血皆从、内外调和是最终目标。
二、藏象学说
藏象学说是《黄帝内经》医学理论的核心,《黄帝内经》根据这一思想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在内联系六腑、经脉、五体、五华、五窍、五志等,在外联系五方、五时、五味、五色、五畜、五音、五气等,形成一个表里相合、内外相关的整体,借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整体医学宇宙观,用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以藏家学说为基础形成的脏腑辨证是中医认识疾病的基本思维模式。
三、天人合一思想
天地万物由一气所化。中国古人认为气是宇宙和生命的本源,人与天地万物都由气所化生。天与人之间之所以存在着相应的关系,源于天人一气。气是沟通天人万物的中介。气是人与万物生死存亡的根据,是生命的本质。在气论自然观的宇宙图景中,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生命体,是由气所推动的大化流行过程。就人来说,生命取决于气,保气、养气、调气是养生和治病的根本要求。《黄帝内经》基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密切联系,建构了天地人“三才”医学模式,使《黄帝内经》医学理论能够真实反映人体生命活动的客观过程。这种医学模式重视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将人与生存环境的和谐、人体身心的和谐视为健康的基本标准,并贯穿于疾病的防治和延年益寿的理论与实践之中,这是《黄帝内经》对于世界医学的贡献。它与近年医学界提出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基本观点是相通的,但其可贵之处是,它已完全融入自己的理论,并作为临床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实施于医疗活动之中。
四、形神统一观
重神轻形是中医区别于现代医学的基本特征。古人认为,天地万物由气所化生,具体说来,是由在天之气(阳气)和在地之形(阴气)合和而成。就人来说则是形神合一。神是气之功能的极致表现,神本质上也是气。人的生命活动虽然要以形体为依托,但终究以气为本质,气在生命存,气去生命亡。所以古人在生命观上重气轻形。最佳的生理状态应该是形气相得,在病理状态下则是气胜形则生,形胜气则死。因此,与重视人体生理解剖结构研究,从有形的物质存在着眼的现代医学不同,中医重视对无形的生命之气变化过程的研究。
五、独特的生命观
(一)人体观。在古代哲学“精气论”、“道器观”的影响下,《黄帝内经》将人视为精气聚合、离散之器,生命现象是精气升降出入运动的过程和结果,主要是从整体机能活动的方式、方法及其相互联系的“道”的方面,研究生命过程及其机制与规律,提出“以四时之法成”的生命机能结构学说,“阴平阳秘”与五行生克制化的生命机能稳态学说,“奇恒”、“回转”的动态生命过程学说,集中体现在藏象、经络、精气神等理论中。
(二)疾病观。在“奇恒常变”观念的指导下,结合丰富的医疗实践,《黄帝内经》确立了有关疾病的理论。关于疾病的概念,诸凡饮食起居、劳作情志等一切身心活动反生理之常者,均可使阴阳失调而致病。它不以形质结构及其物量变化的超标作为衡量疾病与健康的单一标准,而是更强调整体机能的紊乱与失常。关于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以“邪正相争”阐明其机理,以六淫疫邪侵袭,饮食、劳伤与七情失调概括其致病方式,从致病因素与机体抗病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审求其病理意义,即“审证求因”。关于疾病变化的机理,《黄帝内经》着眼于宏观、动态地分析其整体机能失调的方式、状态和过程,提出了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变为基础的疾病传变等理论,成为临床诊病论治的理论基础。
(三)诊治观。《黄帝内经》提出审机论治的诊治原则,是辨证论治的雏形。审机,即审察病机,就是通过对临床病症的收集、整理、分析、综合,确定其病变本质。它是对疾病过程中致病因素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整体机能失调之本质概括,因时而异、因人而别,作为诊断过程,后世演化为“辨证”,于是“证”成为诊断和治疗的关键,由此决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本特点是在整体机能协调的基础上,将治疗个体化,强调治患病之人;提倡各种方法配合应用,强调综合疗法;在治人与治病的关系上,更重视人;在整体与局部、机能与形质关系的处理上,更重视整体、重视机能;对病变共性和个性的关注上,更重视个性。对于疾病的预防上,提出以增强体质为核心的健身防病思想,有效指导了各种自我健身法的实施,在世界保健医学上独树一帜。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也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第一部冠名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内经》中引用了古代医书多达20余种,如《上经》、《下经》、《揆度》、《奇恒》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内经》是在其他更古老的医学文献基础上撰写的。
《黄帝内经》成书于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其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获得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黄帝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2000年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试图证实或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学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黄帝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钻研之,深得其精要,而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名医。
《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内容非常广泛,有生理、病理、解剖、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预防医学思想等各个方面。
《黄帝内经》是一部集医理、医论、医方于一体的综合性著作,它采用了对话的形式,以黄帝和上古著名医学先知岐伯等人,相互问答医学知识的形式阐述了重要的医学理论。这一著作是集多人的力量,用了几十年的时间才完成的,可以说汇集了当时中医界优秀理论的“百家之言”。其后,《黄帝内经》就被历代医家视作无上的经典。成为从古至今中医学不可背离的“立医之本”。据考证,由于当时的学术风气十分活跃。很多有所见解的人都把自己的观点诉诸文字、著书立说。医学界许多有见地、医理精深的医学家则共同著成了《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旁篇》等著作,这些都是非常完备而且见解高深的医学宝典,其间虽然也受到了儒家、道家、阴阳学家的影响,但是由于医学具有独特的思维方法,并存在着临床实践对于理论的使用和验证,与普通的哲学学派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这些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的理论已经基本完善,从此,就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今昔对比我们能见到的只有一部《黄帝内经》,另外六部著作已经佚失了,但从其内容和成就来看,的确非同寻常。很难想象,这样丰富的知识含量和完备的理论体系,在当时却只占同等水平的医学理论著作的七分之一,中医学的丰厚底蕴令人惊叹。
黄帝内经的基本理论——阴阳五行学说。阴先是用来和人体的五脏相配合,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五脏中的一脏和其他四脏的关系,以拟五行中的一行对其他四行的关系。例如肝和心、脾、肺、肾之间的关系。是以木和火、土、金、水之间的关系来比拟的。五行学说认为木火土金水之间有着相互推动的作用,就是所谓“五行相生”;同时也有相互制约的作用,这就是所谓“五行相克”。它在中国古代医学的运用是,在说明人体内部脏器的联系时。当正常的生理状态下,便是有规律的活动;当病理的状态下,便是正常规律性的破坏。从而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凭借,成了论证事物和事物之间有联系的概念,具有自发的辩证法思想,是中国古代医学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
《黄帝内经》在疾病的认识与治疗上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这是《黄帝内经》在论述生命和疾病的各种问题时都贯彻的思想原则,其特点是不重视人体的内在结构性,而强调功能的联系性。具体表现为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和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
《黄帝内经》对医学成就中还有一点较为突出的是重视脏腑经络。《黄帝内经》认为五脏六腑是维系人生命的重要器官。并将人体的脏腑器官和人的各种功能联系起来。倡导对人体进行解剖。还指出人体每条经脉的循行走向以及所连属脏腑的相关性。这样在分析人的生理、病理和进行诊断治疗所主疾病时。就赋予了特殊重要的意义。《内经》所论述的脏腑经络学说,构成了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医辨证论治最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黄帝内经》中也涉及到预防医学的思想。在《灵枢·本神篇》中有记载“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应四时而适寒暑……”说的就是有知识的人,他们采取的保健方法,一定是顺着春夏秋冬的季节时令,就可以延长生命而不易衰老了。
总之,《黄帝内经》全面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它对中医学的致病因素、诊断方法、预防养生等方面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洋洋洒洒几十万言,可谓中医史上的一大壮举。对于所有学习和研究中医的人来说,它既是初学者必不可少的指路石,又是对中医学家的理论和临床有着重大指导意义的医学宝典。《黄帝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系统的理论总结阶段,其影响深远,历代著名的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建树,无一不吸纳了《黄帝内经》的学术思想。
??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1
??《黄帝内经》 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是我国的国学瑰宝,是我国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巨著、中医养生学之源。通过这部古老经典的学习,我们能够洞察生命规律,从根本上把握健康养生之道。《黄帝内经》中有关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
??养生之道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 “ 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 的智慧。《黄帝内经 》 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我觉得《黄帝内经 》 可以用三个 " 第一 " 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 》 。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 》 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 》 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 》 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 》 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这就是《黄帝内经 》 非常重要的思想 ---" 治未病 " 。
??《黄帝内经 》 中说 :"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 就是说上等的医生不是去治疗已经得了的病,而要在没有得病之前,就让它不得病。你想,干脆就不得病了,这来得多么彻底 ! 在当今社会,这种思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三,《黄帝内经 》 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 》 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 》 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 " 经 " 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 》 ,第二部是《道德经 》 ,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 》 。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黄帝内经 》还有很多的观点是非常经典和重要的,比如藏象学说、精、气、神、经脉等等,虽然我的知识水平还没有到达研究《黄帝内经 》 的高度,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我怎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调节情志、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很大帮助。
??人体的各机体内部的各脏腑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也是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脏腑的各项活动并不是孤立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认识一下:
??1.强调人体内部的统一。
??2.机体与环境的统一。《黄帝内经》 明确提出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这说明人与天地自然的统一性。在整体观念思想的指导下。古代医学家总结出内脏生理功能活动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关。 “ 四时之气,更伤五脏 ” 《素问 · 生气通天论 》。又如 “ 风伤筋,燥胜风,热伤气,寒生热 ??” 并认为 “ 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 ??” 这都强调到了整体观念。这种整体观念与现代一些医学的局部观点截然不同。
??看完《黄帝内经 》 ,我对于中国人民千百年来顺应四时休养生息的生活也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以前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身上都能找到,比如说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 》 说道: “ 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也 ”“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者亡。 ” 正常情况下,阴阳对立统一运动有度、有序、适时当位,则阴阳和谐,反之则阴阳失调,而人体疾病的本质就是阴阳失调。《黄帝内经 》 不但在健康上给我们提供了辩证的思想,在精神上也给了我们有益的指引,比如在现实社会中,工作压力大,社会关系复杂,都会给我们的情绪带来影响,而这本书告诉我们,喜怒悲忧恐等精神情志活动,也是五脏功能的表现,也就是说,五脏出现疾病同样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疾病,反之,情绪的失常也会影响五脏的健康。大喜伤心,大悲伤肺,大怒伤肝,大恐伤肾,忧思伤脾。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要保持平常的心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和谐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对我们的身体健康、生活工作都有好处。
??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平。 饮食、起居、工作和劳动、精神,这四方面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涉及的。 所以养生说到底就是在说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只要这四个方面都能做到,就能像岐伯和黄帝对话当中所说的这样,人人都能活过一百岁。所以说活到一百岁并不稀奇,不需要外求,只需要做好这四方面就可以了。而这四个方面贯穿了我们的日常生活,做到这四点,不是一天两天就行了,而是一辈子,每时每刻都这么做,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
??下面是我比较喜欢的,出自《黄帝内经》的养生语录:
??1.“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妄事操劳”;肆欲纵色,耗散精气,喝酒行房事,此行差也。
??2.“唾沫吐得太远,有伤元气”。
??3.“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4.“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注重道德修养:“浩然正气”有利于身心健康??
??5.“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关注养生,关注内在。
??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2
??《黄帝内经》给我印象最深启示最多的就是它的前几篇,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这几篇论述都在养生的原则和总纲上做了精当的论述,其中一些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如“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夫阴阳者,天地之常道,术数者,保生之大伦,故修养必谨先之。这句话虽然只有短短的八个字,但其中蕴含的养生之道确实可以让人受益无穷的。
??很早就听过“天人合一”的理论,原来觉着很飘渺甚至有些故弄玄虚,在读过《黄帝内经》之后发现,人体就是法效天地生成的,只有真的只有做到“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才能“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首先我觉得自己的作息习惯不仅没有类天地之道,相反,还有悖天地之道,既然要“法于阴阳”那一定得做到日出我起,日落我息,但实际情况是晚上熬夜熬到好久才睡,上午很晚才起床,这样时间久了就会发现气虚无力。我个人身体一向还是很好的,体质不错,因此我一向不注重这些,认为这些离我还很远,老了在养生也不迟,在读完此书后我发现养生要从现在做起,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大到情志,小到作息习惯?在生活中我以前不注重自己情绪调节的,
??另外现在正值春季,平时也没注意什么,在看过内经的《四气调神大论》后,知道春天气机是生发,条达,舒畅的.,因此内心也应该是这样的。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
??《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确实得到一些体会,我想这就是收获吧,希望自己以后可以按照这些感受去生活,虽不能达到上古之人境界,但还是大有裨益的。
?? 医生《黄帝内经》读后感3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医养生成为现实社会的一种风气,《黄帝内经》成为人们的“掌上明珠”,固然,《黄帝内经》在养生方面有着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其智慧大大超出这些。《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构建了中医学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是历代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为医者之本在德、在术,《黄帝内经》在这两方面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堪称为医者之本也。
??医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疗卫生领域中的特殊表现。当今社会,医德重新成为人们的话题,作为医生,我们必须重新认识并坚守它。《黄帝内经》在两千年前就为我们提出了医生医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大方者,医家之大法也。坐起有常,则举动不苟而先正其身,身正于外,心必随之,故诊之大方必先乎此。)出入有行,以转神明,(行,德行也。医以活人为心,其于出入之时,念念皆真,无一不敬,则德能动天,诚能格心,故可以转运周旋,而无往弗神矣。行,去声。)必清必静,上观下观,(必清必净,则心专志一而神明见,然后上观之以察其神色声音,下观之以察其形体逆顺。)”(《素问·方盛衰论》),要求医生诊病要态度端正;还认为医生要以病人为核心,务求医患关系的密切配合:“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素问·汤液醪醴论》);“持脉有道,虚静为保”(《素问·汤液醪醴论》),诊病头脑亦须清净。
??《黄帝内经》认为为医者要熟练掌握医术,诊断要四诊合参,强调全面、系统诊察,这样才能把握疾病本质。如医生要“合而察之,切而验之,见而得之,若清水明镜之不失其形也。”、“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灵枢·外揣》),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等等。
??为医者,本于德仁,本于术精,《黄帝内经》又为德、为术之本,故曰:《黄帝内经》,为医者之本也!
在我国历史上,能够以“经”而命名的书籍在我国文化中也有不少了,大家最为熟悉的估计就是我国历史上的三大奇书了,分别是《易经》、《道德经》以及《黄帝内经》。《易经》与《道德经》无论是通过图书还是电视等形式,已较早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而《黄帝内经》则相对地处于一种“孤寂”的状态。现在就让我们拂去尘埃,由层层剥离中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面对这样一部奇书,我们不禁要问,《黄帝内经》是谁的手笔?为什么用“黄帝”命名?是黄帝所作的吗?抑或是在数千年前的时候,人们就了解了名人的轰动效应,进而借以“黄帝”之名而成呢?我们知道,“黄帝”非“皇帝”,相传黄帝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名号轩辕氏,后来建立国家,并以土德为王。
土是黄色,所以叫黄帝。而黄色是中央的颜色,黄帝主宰着四方疆域,是一种固本的象征,等同于人体内的元气,主宰着身体的脏腑。所以,在黄帝灭了蚩尤一统天下之后,《黄帝内经》就带着一种帝王之气面世了。《黄帝内经》的出现让相当数量的医书逐渐隐退,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黄帝内经》在医学界完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统一。
那么,这样的一部历经岁月沉淀下来的《黄帝内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经书呢?是否像我们上面对“经”的理解而作出的推论呢?对于这样一部《黄帝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人体的内在生命规律。有的人结合现代医学,干脆认为《黄帝内经》就是讲内科的一本书。或许从不同的侧面来看这么一部经书,将会产生一些“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认识。若将《黄帝内经》之“内”确定在某一个点上,无异于盲人摸象。这里的“内”更多的是一种与外相对应的“内求”,是种与表相对应的“里”,是一种与表象相对应的本质。
从内容上看,《黄帝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之作,主体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素问》《灵枢》各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素问》和《灵枢》在宋之后就正式成为《黄帝内经》的两大组成部分。
作为一部研究人体生命的医学巨著。该书涉及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等方面并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证”、“诊法”、“养生学”、“运气学”等。但就是这样一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经典之作,收载的成方仅区区13首。可以说,这些再一次印证了《黄帝内经》的“内求”这一根本性的特征。
教人“内观”,如何来做到这一点呢?我们知道,西医可以通过解剖来做到,通过X线等现代技术的手段来了解内部脏器的运行情况,而《黄帝内经》却能在不打开身体的情况下,来实现对人体内部从宏观到微观的掌握,甚至了解到气血在身体内部的状态,这凭的是一种“象”,因为天体是一个大宇宙,人体是一个小宇宙,大小宇宙之间有一个“象”作为纽带。
那人们又是如何来识别这个"象”呢?就是在天人相应的大道中,对于”象”所涵盖的内外、表里相互关系的一个规律性的认识,从而内观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流动,进而倡导一种气血畅通、经络与脏腑和谐相处的一个格局来达到养生,求得长寿。所以,当人们都还不理解它的时候,往往认为它是一种玄学。
《黄帝内经》也是一部集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之术的医学专著,不仅有天人合一、起居有常的原则性指导,同时,还有对那些饮食、行为,甚至包括心理的明确的养生说明。如“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是很好的明证,是中医文化的奠基之作。尤为可贵的是,该典籍以“代表”的形式,生动再现了养生之道的丰硕成果。不仅为正确认识生命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更是从根本上,通过内观、体悟、直觉来为疾病防治提供了依据。
在中华民族近两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我们所秉承的由《内经》指导下的“中国式养生”也总能使人受益匪浅。
问题一:《黄帝内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
黄帝内经成编於战国时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 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 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 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 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我国的“三大奇书”之一编辑本段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 “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
问题二: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它涉及地理、养生学、哲学、天文学、心理学、季候、风水、历法、阴阳五行等各个门类。清晰地描述了人体的解剖结构及全身经络的运行情况,而且对人体生理学、医学病理学、医学地理学、医学物候学等比西方近代现代才兴起的学科对人的发现,论述还为精深、全面。
问题三:《黄帝内经》中讲的“虚则亢,亢则害”是什么意思 《素问?六微旨》原文:“亢则害,承乃制。”
明代张景岳注云:“亢者,盛之极也。制者,因其极而抑之也。盖阴阳五行之道,亢极则乖,而强弱相残矣。故凡有偏盛,则必有偏衰,使强无所制,则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而乖乱日甚。所以亢而过甚,则害乎所胜,而承其下者,必从而制之。”
承,方药中教授注为抵御。
黄帝内经全文没有“虚则亢”的说法。
问题四:《皇帝内经》是讲什么内容的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余三者为《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问题五:黄帝内经哪个版本的好? 黄帝内经要多家参读,不能局限一家之言,还有要取精去糟,不是每个人说的都100%准确,有时要有自己的看法。推荐几本书:
古代名医译本:素问-王冰;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吴昆医学全书,有一半贰讲内经的);清 张志聪 - 素问集注;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现代医生讲座(名医都研究伤寒病杂病去了):徐文兵(讲座特别多,2、3句话讲一个小时,光扯闲篇了,不过里面还是有不少真知灼见的,值得一看)、王正龙(已故,讲座录像比较少,多是讲课笔记,里面有正龙的不少自家见解,值得思考),王洪图也编过一本,《中医药学高级丛书―内经》,讲的比较细,先讲的历史发展、医理、最后是原文释义,对于初学者还是不错的,学过中医的直接看原文释义就可以了。
内经的其他译本也不少,但大多都词不达意,歪解曲解屡见不鲜,如黄帝内经素问译释解放初期编的,属于白话文类,很多词句都是直译过来的,一看就不对,所以白话文类内经读物要慎读。
以上资料、书籍,百度文库里大多都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6004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神农作制造耒耜
下一篇: 算筹和筹算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