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论语》“学而时习之”,对当下学习模式有何启迪?

佚名 2025-03-20 13:19:16

在这如今知识像潮水般涌来的时代,学习成了每个人生活里的一件大事儿,各种学习方法、理念那是五花八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的。这时候,我们不妨静下心来,翻翻那本老祖宗留下来的《论语》,琢磨琢磨里头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这么简简单单五个字,可那里面藏着的学问呀,深着呢,说不定能从中挖出不少对当下学习模式挺有启发的宝贝呢。

孔子他老人家开篇就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把这“学”与“习”的事儿,明明白白地摆在咱面前,可见其重要性可不一般呐。咱先来说说这“学”字吧,以前呢,学可能就是跟着先生念念书本,背背文章,可现在这“学”的范围可就大多咯,书本里的知识得学,生活里的各种技能、道理也都得学呀,就像个大口袋,啥都能往里装。《论语》里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就是告诉我们,不管是谁,只要身上有咱能学的地方,那都得虚心去学,学习的对象那是无处不在呢。但不管学啥,都得有个踏实的劲儿,不能浮皮潦草的,就跟盖房子似的,地基得打稳咯,知识的基础要是没打牢,那往后学再多,也容易晃晃悠悠的,不牢靠。

再讲讲这“习”字,可别小瞧了它,它可不是光说让我们把学过的东西拿出来死记硬背一遍就完事儿了。这“习”呀,更像是把知识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摆弄,琢磨出个门道来。《论语》里提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说的就是“习”的妙处呀。比如说学了数学公式,光背下来那可不行,得找些题目去练练手,看看这公式在不同的情况下咋用,在这温习旧知识、运用旧知识的过程中,没准儿还能发现新的思路、新的解法呢,这就是“温故而知新”了。又或者学了篇好文章,背熟了只是第一步,还得试着自己去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用词的巧妙,甚至模仿着写一写,这样知识才能真正变成自己的,就像把别人的种子种到自己的地里,慢慢长出属于自己的庄稼来。

那这“学而时习之”对咱们现在的学习模式有啥启迪呢?嘿,听我慢慢唠唠。

现在好多人学习,那是贪多嚼不烂,今天学这个,明天学那个,学了一大堆,可真到用的时候,啥都拿不出来,为啥呢?就是少了这“习”的功夫呗。就好比小猫钓鱼,一会儿追蝴蝶,一会儿抓蜻蜓,最后啥鱼也钓不着。我们得学那老黄牛,学了东西后,就踏踏实实地反复去练习、去琢磨,把知识嚼碎了、消化了,变成自己身上的本事。《论语》里讲“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光一股脑儿地学,却不思考、不练习,那可不就迷茫了嘛,知识也只是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留不下太多痕迹。

还有啊,现在学习有时候太功利了,就为了考个高分,拿个证书,学完考完,就把知识丢到九霄云外去了。可“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习本身就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儿,当你通过不断地温习、实践,把知识掌握得越来越透彻,那种成就感、满足感带来的快乐,可比那一张纸的证书有意思多了。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是我们能从学习和温习知识的过程中找到乐趣,那学习的动力自然就源源不断了。

而且呀,现在网络这么发达,线上学习资源多得数都数不过来,咱们可以利用这些方便条件,把学过的知识随时随地拿出来“习”一习。今天听了一堂历史课,过两天再找些相关的纪录片看看,或者和朋友们讨论讨论,这不就是在不同的方式里“习”知识嘛,让知识在脑子里扎根更深。

在这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学习模式虽然变得多种多样了,但《论语》里“学而时习之”的智慧就像那盏一直亮着的老路灯,照着学习的路呢,只要我们照着它指的道儿,踏踏实实地学,认认真真地习,那学习呀,肯定能变得更有意思,也更有成效,大家也就能真正体会到学习带来的快乐了呀。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600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