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开篇即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此语奠定了全书基调,指出人的本性源自天命,顺应本性行事即为道,而修养此道则需教化。这里所说的“性”,既是个体的天性,也是宇宙万物的共性,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而“道”则是人应遵循的正道,它既是伦理道德的规范,也是个人修身的方向。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即追求平衡和谐,避免偏激。中庸并非折中主义,而是在明确原则的基础上寻求恰到好处的度。它要求人们在处理问题时,既要考虑实际情况,又要遵循道德规范,达到一种动态的平衡。这种平衡不仅体现在个人行为上,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论述个人修养时,《中庸》提出了“诚”的概念。诚,即真实无妄,是儒家修身的重要目标。书中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将诚提升到了天道的高度,认为人应通过修炼自身来达到诚的境界。诚不仅是对个人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一个真诚的人,能够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中庸》还强调了“慎独”的重要性。慎独,即在独处时也能保持谨慎和自律,不做违背道德的事情。这是儒家修身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慎独要求人们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坚守原则,保持清醒和理智。这种自律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探讨君子之道时,《中庸》提出了“君子素其位而行”的观点。这意味着君子应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和角色来行事,不越位也不缺位。君子能够安于现状,尽己所能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也不忘追求更高的境界。这种素位而行的态度,既体现了儒家的中庸思想,也是现代社会中职业道德的重要体现。
《中庸》还进一步阐释了“和、中、庸”三者的关系。和,即和谐,是社会的理想状态;中,即中正,是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庸,即常用,是日常生活中的实践智慧。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儒家的中庸之道。这种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个人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中庸》还强调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书中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步骤构成了儒家学习的方法论。博学是基础,审问和慎思则是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明辨是对是非的清晰判断,而笃行则是将知识付诸实践的关键环节。这种学习方法不仅有助于个人知识的积累,更有助于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探讨治国理政时,《中庸》也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它认为君主应以德治国,通过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来影响百姓,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种德治思想体现了儒家以人为本的理念,强调政治应以民生为本、以道德为基。这对于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中庸》作为儒家经典之一,其思想精髓深邃而广博。它提出的中庸之道、诚的理念、慎独的精神以及君子之道等观点,不仅对个人修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社会的和谐稳定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在当今社会,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庸》的思想精髓,对于我们提升个人品德、促进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一、译文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
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的情感,但当喜怒哀乐的情感还没有发动的时候,心是寂然不动的,所以没有(太过与不及)的弊病,这就叫做(中)。当七情六欲感应外境而发了出来,都能做到没有太过与不及,没有不合理而都能恰好中节,这就叫做(和)。中是生天生地生人的大根源;和是天下万物所共同通行的大路。有修养的君子如果能做到顺道体合道用的中与和两种境界,那么天地都会安居正位,万物也都可以顺遂生长。
二、经典解析
今天能看到的最早的“和”字,是在西周的金文中。当时的“和”已经是一个“口”字和一个“禾”字并列的样子。这个字把一张嘴和一颗谷物放在一起,推究其意,大概是与“吃”有关,这或许可以作为“和”与烹饪密切相关的一个证据,也可以与前面提到的两个故事互相印证。以我们能看到的史料来判断,“和”最初的含义应该就是“调和味道”。
由于“调和”一词可以应用于各个方面,“和”的含义很快就不限于烹饪意义上的了,而是进入了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认为,食有五味(甘、酸、苦、辛、咸),乐有五音(宫、商、角、徵、羽),人有五常(仁、义、礼、智、信),物有五行(金、木、水、火、土),把这些元素恰当地配合起来,就可以叫作“和”。从这个角度再作引申,就出现了“中和”“太和”等多种概念。
所谓“中和”,其实就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说法。“中庸”一词,最早见于《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可见孔子对“中庸”的评价是非常高的,但是孔子没有详细阐述它的含义。后来,据说是孔子之孙孔肿铀迹著的《中庸》给了“中庸”这个词一个定义,并将其与“中和”牵系在一起,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的“中和”,虽然表面上说的只是情感上的“和”,实际上却是由小见大、旁兼万物、一以贯之的,不然也就无所谓“天下之大本”“天下之达道”,更谈不上“致中和”以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了。荀子说:“公平者,职之衡也;中和者,听之绳也。”(《荀子王制》)这里的“中和”,就专指治国安邦时“宽猛得中”的“和”了。在古人看来,治国与烹饪、奏乐以及其他事情是一样的,都需要对各种元素进行调和,以达到“和”的境地,只不过治国者调和的元素是“宽容”和“严猛”而已。南宋著名思想家叶适解释《中庸》说:“古之人,使中和为我用,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而吾顺之者也,尧舜禹、汤、文、武之君臣也,夫如是,则伪不起矣。”这是对“中和”最好的解读。
“和”的另一个概念是“太和”。所谓太和,最早见于《易传乾卦彖辞》:“保合太和,乃利贞。”朱熹在《周易本义》中注解道:“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也就是说,“太和”是一种“冲和”的“气”。那么,“冲和”又是什么呢?《老子》说:“冲气以为和。”原来,“冲和”指的是淡泊平和的一种状态。了解了这一点,朱子的话就很明白了,所谓“太和”,其实就是阴阳二气相配得宜、平和冲淡的一种存在状态。因为有了这种含义,所以后来也用“太和”代指太平景象,如曹植在他的《七启》中就说:“吾子为太和之民,不欲仕陶唐之世乎?”这里“太和”的含义已经是对“和”的再度引申了。
从上文可以看到,我国的古人确实非常重视“和”的因素,将“和”视为一个美好的概念。但是,这不意味着我们的前辈都是“和事老”,他们还认识到了“和”与“同”之间的区别。西周时期的史官伯阳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等性质不同的元素融合产生的,若将相同的元素放在一起,则不会有任何新事物的产生,这就是所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国语郑语》)。后来,孔子将“和”与“同”用在区别君子与小人上,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和而不同”,其实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求同存异”,也就是说我们并不要求千篇一律和完全一致,而是允许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存在,强调的是对“不同”进行融合和包容,从而达到和谐的状态。儒家弟子进一步说道:“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礼记乐记》)通过乐曲的合奏,能体现出人与人的相同点,有相同点,就会变得亲密;通过礼仪的实施,能体现出人与人的差别,能了解到差异,就会产生敬意。还有荀子说:“和则一,一则多力。”和谐才有力量。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这和谐的力量提到至高。“和谐”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人与人的和谐。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立起来,有尊严,就要让别人站立起来,有尊严;自己要发展,就得让别人也发展。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可见,儒家“乐”的教育,其核心是“求同”;而“礼”的教育,核心是“存异”。这种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观点,是我国和谐文化的核心。
三、和谐相处、求同存异的内涵与价值
儒家学者区分“和”与“同”,其原因在于“同”有雷同、复制之嫌,而“和”是一种通过调和行为对旧有事物的突破与创造。具体到立身行事之道,“同”是无条件的拥护与附和,“和”则是一种对人、事、物的广泛善意,蕴含着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期待,却不强求彼此立场、做法、性质完全一致。有了多样性,事物才会有更好的发展,而不至于停滞不前。从这个角度来说,“和”最大的价值就是“生发”,也即《中庸》中说的“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强调和谐相处、求同存异精神的主要目的。然而,“和”的内涵和意义又远不止此,如果对“和”的精神进行细化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和”的精神以“和谐”为根本。所谓“和谐”,最初指的是乐音的协调,即所谓“音韵和谐”。我国古人非常重视音乐的教化意义,认为音律的和谐能够起到安定人心、优化人际关系的作用,故从周代开始就将音乐教育纳入教育体系,也就是《周礼地官大司徒》中说的“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通过教育,音乐的“和谐”理念很快进入到社会生活中,于是“和谐”从指代音律协调这一单纯含义,逐渐演化为泛指一切和睦协调的现象。如东汉大儒郑玄注《诗经》,开篇第一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郑玄解释它的含义,说:“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这里的“和谐”就已经是“和睦协调”之意了。这种和谐的理念深入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之中,不仅铸就了中华文明崇尚和睦、和平的传统,而且使我们对暴力和冲突有一种天然的反感。可以说,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是一切正当行为的核心,也是所有社会关系良好运行的根本。 其次,“和”的精神以“不同”为表征。中国人很重视“朋友”,根据古人的解释,同师为朋,同志为友,《易传坤卦彖辞》说:“西南得朋,乃与类行。”这是同道之朋,值得珍视。但相应地,我们却反对“朋党”。在我国古代的语境中,“朋党”带有明显的结党营私意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贬义词。之所以“朋友”与“朋党”有这么大的区别,是因为“朋友”是君子之交,有着共同的理念和志向,或许在一些问题上会有不同的见解,但大家能够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而“朋党”则如欧阳修所说,是以私利为根本凝聚力的,“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也就是说,“朋党”是为私利而聚在一起的,他们为了眼前利益可以不辨是非、互相庇护,看似和谐,但若涉及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他们立刻反目成仇,完全不能调和和包容,所以说“朋党”之“和”是“伪和”,为正人君子所不耻。真正的“和谐”是建立在“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基础上的,强调的是理解、尊重和包容。
最后,“和”的精神以天人之和为最高境界。“天人合一”是儒家的传统话题,儒者认为“人”与“天”具有相同的本性,能够互相感应、互相影响,因此,儒家学者倡导人与自然的合作与协同,提出“人”要与“天”保持一致,追求与“天道”的契合,这实际上就是要求人们顺应自然的规律行事,从而实现于与自然乃至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天人之和的内涵。
还要指出的是,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传统,我国的和谐之道能够长存,是有其历史因素的。儒家学者强调,只有不断发生变化(即所谓“易”)、不断适应变化,才能实现稳定的“和”(即所谓“不易”),这就是《易经》所倡导的“变易”与“不易”的辩证关系。这种在动态发展中实现稳定的智慧,也是先贤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 之一。
总之,和谐相处、求同存异的精神,是一种重视和睦、和平,却又不苟同、不附和的精神,也是一种重视人与人、人与自然协调共处的精神。这种精神适用于从个人到群体,从国家到全世界的各个领域,是一种真正的“普世价值”。
四、和谐相处、求同存异的当代应用
我们生活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随着新的通讯方式与交通工具的应用,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1872年底,凡尔纳发表了《八十天环游地球》,而对当时的读者来说,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进行一次环球旅行,简直不可思议。到了20世纪末,民航航班已经将环球飞行的最快纪录刷新到了31小时27分46秒。然而,“地球村”的出现,没能消除国与国之间的战火;科技的进步,也并没能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仍然需要从“和”的精神这一传统文化中获取养分。
首先,“和”的精神告诉我们,要与人为善,弥合人际关系的裂隙。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总难免与人发生冲突,至于冲突的原因,往往是觉得对方不通情理、不讲道理、不负责任……然而,如果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冲突的发生往往是由于双方的利益有了矛盾,又没有进行恰当的沟通所致。我国古代的儒家学者认为:如果一个人在为人处世中秉持“和”的精神,他将会尽量去了解他人的需要,理解他人的做法;同时,他也会用自己的行为去关怀人,用自己的道德去感染人。当一个人以和谐相处为处世原则时,他的内心是平和的,外在表现也会因此变得平和,而这种内心的平和宁静会在不知不觉中浸染到他身边的人,使他的亲友、邻里、同事都跟着平和起来。著名的“六尺巷”故事,其实就是一个以“和”的精神感染人的生动事例。在竞争激烈、人际关系复杂的当代社会,“和”的精神是极为必要的润滑剂。
其次,“和”的精神告诉我们,可以通过合作来寻求发展进步。当代社会既是一个强调个人能力的社会,更是一个重视团队协作的社会。这两者看似矛盾,实则相辅相成。没有团队的协作,再有能力的个人也很难取得成就;反过来说,一个团队缺乏有能力的成员,也很难获得长足发展。从历史经验来看,个人的成功往往与一个好的团队紧密相关,即使是那些看似独自做出重大成果的个人,背后也往往有家庭乃至社会的支持。时至今日,小到科学实验,大到国家工程,没有哪一项是能够以个人之力独立完成的,如果领会不到“和”的精神中合作、协同的因素,人类社会就很难取得大的发展。此外,有合作就会有意见的不同和观点的分歧,这就要求团队的每个成员懂得“和而不同”和“求同存异”的道理,协调统筹不同的声音,实现团队内部的和谐,这是一件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如果纷争不断,互不相让,则团队迟早要解散。
第三,“和”的精神告诉我们,要善待自然,不要把自己当作自然的征服者,而要以平等交往的方式与自然对话。在过去的两千年中,“改造天地”与“天人合一”两种思想始终在我们的头脑中盘旋。从改造自然、建设物质文明的角度来说,“改造天地”的思想确有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我们的先人没有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恐怕现在还住在山洞里,用燧石取火。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种改造不可一味蛮干,更不可率性而为,而是应当在了解大自然的规律的基础上顺势而行,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使人类不致因破坏自然环境而遭到大自然的惩罚。
这种和谐的思想一直在历史的长河里起
(原文)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解读)
孔子说:“中庸的道理,恐怕不能在世上实行了啊!”
(领悟、感觉、醒悟、体会、心得)
前面一章说了中庸无法弘扬的原因,就像日常的吃饭喝水一样,谁又能食而知其味,有多少人能理解其中的滋味和道理。在此基础上,孔子又深深感叹中庸无法实行了,孔子很伤心、很难过,内心的悲哀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既然孔子提倡的是中庸之道,那么,这个中庸之道看来是行不通了。为什么中庸之道会行不通了呢?
孔子的意见应该是,因为统治者们自己在拼命地贪心不足、贪赃枉法,不守中庸之道,人民又怎么会遵循中庸之道呢?所有的人都不遵循中庸之道,这个中庸之道也就很难实行了。这就是中庸之道会行不通了的原因了。
老子也曾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老子还说:“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都是“爱民治国”有所作为的好方法,而中庸之道也就是“爱民治国”的好方法。因为只有统治者不贪不取,不为自己的私利,不为自己的私有财产着想,上行下效,人民也就会保持中庸之道了。
在这里我想到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在读《大学》 第五章时就说的,凡事抓住根本——成长式思维来帮忙。固定型思维模式会禁锢我们的思想,冻结我们的动力,让我们失去前进的勇气;而成长型思维模式,更关注于学习知识本身,而不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是努力地去向别人证明,而且有大局观,会不断地向前看。 而孔子、老子就属于成长型思维的人,圣人。
持固定型思维的人会认为才智和能力都是出生时就固定带有的,后天无能为力,因此倾向于回避挑战与失败。而持成长型思维的人会认为才智和能力都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练习和坚持来获得,并且有无限潜力。
如一个英语不好的孩子,认为自己笨,天生没有语言天赋,根本不可能学好英文,这就是固定型思维;而如果她认为,自己只是还没有去努力,或者没有找到好的、适应自己的学习方法,会在分析自己的薄弱环节之后开始不断练习,并且相信只要坚持练习,就一定会提高成绩。 这就是用成长型思维了。
卡罗尔?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一书中指出,婴儿是成长型思维的最佳典范,他们学习说话,练习走路,拥有生机勃勃的学习状态。然而这种状态很快就被终结,因为固定型思维的出现。 我们身为孩子的第一养育者,也该思考——这一切是怎样发生的?
我们家的最佳时期过了,但后期一定要补上, 有孩子还是一两岁的,一定要重视了嘎。
试想一个被石头绊倒的宝宝,被家长大呼小叫着飞奔过去扶起, 还狠狠地捶打几下石头,责怪是石头绊倒了宝宝,是石头的错。 那么这个宝宝长大以后,遇到问题时,很难不认为都是别人的错,而不是自己的错。
错误是用来学习的机会,是人都会犯错误,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从错误中找到正确的方法是学习的一个最基本方法。正常看待错误,然后将错误当做学习的机会并不断改善,这才是我们面对错误时应有的态度。
还有现在,很多家长表扬孩子喜欢用“你真聪明”这句话,但这往往会让孩子陷入固定型思维模式之中,认为自己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与生俱来的聪明,之后面对失败时就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不够聪明,而放弃了努力。
那么我们怎样夸奖称赞孩子呢—— 我们首先要掌握称赞的方式方法,甚至语言上的表达方式都要重视, 不是去夸奖孩子的能力 ,而是去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 不是夸他们聪明, 而是要肯定他们付出的努力。 其次 ,正确面对孩子遇到的挫折。我们应该对挫折表现出的问题,引导孩子面对和处理挫折,把挫折视作学习的好机会。 最后 ,重视孩子对知识的深入理解。而不要只看重分数和结果。
最后 希望,老师持成长型思维,在面对孩子,首先想的不是孩子能不能交,而是自己怎么去教,怎么把孩子教育好,怎么把孩子教育优秀,能变得更好 ,这时候学校的教育会发生一个巨大的改变。
下篇《中庸》:第六章(讨论孩子教育相关)
有教育孩子好方法的,欢迎留言感谢感谢!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读后感1 一. 德为人之本
(一)立德树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明德”是光明的德行,表现为善的行为。文中指出“大学”一词在古代原指高等教育机构,负责按照成为政治领袖所应具备的条件教导王公贵族的子弟。德为人之本,不管是上级的统治者还是下级的臣民都应该有德有能。“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君子贤明是国家的希望,老百姓的福分。
我们作为教师,一学期期末会评出“三好学生”,而“三好学生”的三好指的是“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不管学生的智力有多高,“德”永远排在第一位。因为有德的学生,即使才华稍逊一点,也不会给家庭和国家带来什么灾难。反之,一位智力水平极高的学生,他无德,无底线,无做人的根本,那么他会不会做危害国家安危的事情,是不敢确定的。
“人无德不立”不是一句空话,教师是传道、授业之人,特殊的职业对职业道德要求更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师德是青少年学生道德修养的楷模之一。爱国守法、爱岗经验、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为师德的行为规范。
(二)修身养性
今天读《大学》,焦点在于“修身”。“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即是修养言行。言行是表现于外者,其基础则在于内心的修炼。修身的具体行为表现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
读到“修身”这一章节,我想到自己的老师曾经给我们讲的一个故事:“在餐桌上,有一个人一不小心把自己碗里的汤洒到了餐桌上,你装作没看到,而不是哈哈大笑。”这种表现就是有修养的表现。是啊!也许面对别人的出糗,我们能表现自然,而给对方留足面子,真是有修养的表现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面对生活中的诸多事务,我们应该做一个在大事面前是非分明、态度明确,在小事情上遵法守则,没有丝毫怠慢。教师亦是如此,我们身上的责任更重大,我们肩负起培养下一代人才的责任。所以“身正为范,学高为师”,想让学生有修养,为师的就应该从自身出发,不断地与时俱进,修养自身。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情做起,从文明礼仪教起。坚持下去,和学生们一同进步。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学生做一个德才兼备的好青年。
二. 中庸之道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君子所做的中庸,是说君子在任何时机都合乎中的标准。我觉得中庸之道和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和谐”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庸的核心思想是自我教育,中庸之道的真谛是:“不为拘泥,不为偏激,寻求适度、适当”;中庸之道“不是模棱两可,而是真理之道,中正之道”。
这个中庸之道,不是空谈,它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一刻也离不开,只要我们离开了中庸之道,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麻烦和烦恼。比如现在人喜欢熬夜,那就违反了中庸之道,日久必会生病,熬坏身体;对森林乱砍乱伐,就会破坏自然环境,导致沙尘暴、泥石流,也是违反中庸之道;我们现在人的欲望无穷大,有了这个还想要那个,吃着碗里还要看着锅里,永远没有知足的时候,因此给自己的生活徒增了很多痛苦和烦恼,这都是因为违反了中庸之道。
读《大学》感受到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养性。规范自己的家庭,修养自己的言行。读《中庸》希望通过我们修学,摆脱迷惑,返本归元,真正明了人生的真相,做一个觉悟的、有智慧的人,做一个能够遵循天道规律的人,那样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读后感2 说实话,只要和国学有关,和传统经典文化沾边,就觉得很高大上,离我们日常生活很远,哪怕我是一名语文老师,尽管我曾经会很熟练的背诵《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很多内容。
《大学》里提到“亲民(去除污染而自新)”,我倒是觉得他们并不“亲民(跟劳动大众关系密切,亲近民众,接地气)”。很多时候,我们都知道《四书》《五经》,也知道一些耳熟能详的名篇名句,但每次读这些经典,就像探寻一座储量极为丰富的宝藏,好像穷其一生都未必能触及其根本,有时更感觉自己只是看见了一棵大树的枝枝叶叶,根本无法窥见它深埋地下的根有多广多深!
所以,我喜欢把我学习经典并能从中汲取能量的过程称之为“扎根”。而阅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更增添了扎根的勇气。
本书整体架构很简单而清晰,前言一、二分别解析了《大学》《中庸》两本书以及自己为其注解的缘由初衷。在忠实诚意的基础上有传承有创新有坚守,傅先生以其深厚的底蕴,精妙的文笔向我们展示了两部经典作品的伟大、美妙和神奇。
正文由三部分组成:原文,译文和注解,看似简单实则精心。我想这种设计可以使适合阅读的读者年龄段无一不包。幼童可以素读原文,初学者青少年可以精读译文,积淀颇丰的成人可以深入研读注解,可谓老少皆宜,深浅都可。
本书在注解的时候,可谓用心极细致,用先生自己的话说:“我的译文即代表我的理解,没有含糊其辞的空间;我的注解则着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现一贯之系统,尽量避免抽象或玄妙的术语,由此期望古代‘大学’教育的理想再现于今日,成为我们共同寻求的学习目标与修养指南。”而对于《中庸》傅先生的评价也是极高的。“人性之伟大、美妙与神奇,至此臻于巅峰,可谓止于至善了。”
至于译文的准确和忠诚,注解的精妙和深广自不必说。众所周知,作为儒学经典,《大学》主要内容是 “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三纲领,以及实现三纲领的八个条目或八个步骤,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庸》则主要集中在讲“中和(中庸)之诚”,通过五达道(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三达德(智仁勇)以及九经(治理天下的九个基本方面)的叙述,统一明和诚、融合尊德性与道问学而彰显天地之文。两书中蕴涵着丰富的传统价值观表述,可以说对我们高尚人格的养成和深厚底蕴的建构提供借鉴和滋养。
傅先生告诉我们:《大学》让我们明白为什么这样说?而《中庸》是修养德行的指导和方向,是让我们知道这样说是为了什么? 也就是说《大学》是为培养贵族子弟的从政素养而这样说。《中庸》这样说是为了实现《论语》中的“中庸至德”和《大学》中的“止于至善”。《大学》一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一开篇:“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如果我们把这三个说法联系起来,就可以发现:首先孔子为个人修养德行指出了必须到哪里去,也就是确定了“中庸至德”这个最高目标。其次《大学》为即将从政的贵族子弟指出了必须做什么,以实现“中庸至德”。他们必须彰显高明的德行,必须亲近爱护百姓,必须永不停止地去追求“至善”。要做到这三条,又必须做这些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另外《中庸》则在对“至德”和“至善”进行具体化的基础上,论述必须怎么做,才能实现“至德”和“至善”。所以,当我们真正理解了傅先生为我们解读的两部作品的微言大义,那么我们的扎根之旅算是真正开始了吧。
说实话作为一个初学者,我最初接触《中庸》,感觉它有点乱,没有较强的逻辑性。阅读本书,越来越发现了《中庸》的美。它既像一篇抒情散文,又似观点鲜明的论述文。第二十九章中“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这不是酣畅淋漓的抒写君子的追求和情怀吗?《中庸》表达观点从不模棱两可、含含糊糊,而是斩钉截铁、明确利落。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诚,方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观点可谓至清至明。另外有人说《中庸》还有一些悬疑小说的引人入胜。比如第一章讲了“中”和“和”,却没有讲“庸”。也许“庸”就是留在“中”与“和”之间的一个悬念。如果不能真正深深扎根下去,这些玄妙可谓深奥。
经典,就是传承千年而不衰的精粹,是埋藏千年值得我们一再探寻的宝藏,是我们必须深深扎下去的根。
扎根不仅仅是一棵参天大树的目标,也是每一棵花每一株小草的梦想,也是我们为了让自己更美好,为了让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更美好的不懈追求!
就像宋鸽老师推荐阅读的《当务之急是“啃”读一本垫底的书》我想,所谓“垫底”的书就应该是像《大学》《中庸》一类的书吧。
因为《大学》《中庸》之美,“四书”“五经”之妙,中华传统经典之博大,都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本,都是我们修养自身,振兴中华之根!
《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读后感3 在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之前,我从未真正读过任何一本古代经典著作。若说对于文言文的学习,那还要追溯到高中时期,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大学里因为学的是外语专业,所以几乎从未接触过“语文”,也就更别提对于古代经典的学习了。
参加工作后认识的第一位语文教研员是一位满腹经纶的老教师,语言文字功底扎实,对于古代经典名篇可称得上脱口而出、信手拈来。他曾经给予过我很多鼓励,我在被那些厚重、温暖的语言深深感动的同时,也曾暗下决心,多多诵读经典,做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教师。而懒惰又懈怠的我,浑浑噩噩间度过了许多年。有时间玩网络小游戏,却没有精力阅读经典;有时间和朋友东拉西扯,却没有心思让自己沉浸在一本书中。于是,年华枉度,空余嗟叹。其间偶尔也曾零星诵读过些许《大学》《中庸》的名句,如“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囫囵吞枣、不求甚解,终究不成气候,外加疏于复习巩固,也大都遗忘了。
淄博赵成峰老师和烟台李霞老师对于经典诵读的至诚与坚守让人敬佩,让人自惭形秽。阅读其他叙事者的文章,再对比自己肤浅的`文字,也时常感到羞愧。他们的文章总能给人真切而又温婉,清新却又厚重的感觉,而自己写来写去,只不过在原地打转儿,看不见进步与成长。我想,这与缺乏阅读积累、文字修养与文化底蕴有着很大关联。试想,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假性努力,如何与他们的求知若渴、笔耕不辍相提并论?成长的心思始终都有,诵读的意向也算充沛,无奈迟迟不见行动、固步不前。直到开始与叙事者共读《傅佩荣译解大学中庸》,似乎再也没有借口拖延与狡辩,那就逼着自己去啃这本“难啃的书”。
是的,这本书的确难啃——不光是《大学》《中庸》难啃,就连傅佩荣先生所作的注解对于我来说,也很艰涩。他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大量引用《论语》《孟子》《易经》《大学章句集注》等经典著作来进行注解。对于学识浅薄的我来说,每一章节埋头反复阅读,也只略得一二。而要把译文也读上三五遍,才能与原文相对应,做出粗浅的理解。
反复诵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朱熹将《大学》重编为“经一章,传十章”,其中“经一章”谈“三纲领”与“八条目”。三纲领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八条目”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修身”是焦点,位居枢纽角色。修身即是修养言行,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礼仪、礼节与礼貌。“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者,可不慎乎?”言行是外在表现,其根基在于内心的修炼,依次可以追溯到正心、诚意、致知、格物。对于教师来说,如何才算“修身”呢?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与正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我想,对于教师来说,“修身”大概可以这样理解:端正自己的心思,将“如保赤子”的初心唤醒或是找回;真诚面对自己的意念,不妨问问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想要守护什么样的教育;明白教育中的“善恶”,做真教育、为孩子成长的远方灌溉给养的则是“善”,做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只见眼前分数而忽略孩子一生发展的就是“恶”,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不做兢兢业业的愚蠢的教师”;辨别外在诱惑、荣誉与自我的关系,是追寻现实世界里的“达官显贵”,还是坚守理想之中的诗与远方。当我们厘清以上问题并且开始摸索、践行“心向往之”的教育,我们才算真正踏上“修身”之路。纵使“修身”之路漫漫其修远,我们也将不改上下求索的步伐。而我们的整个教育人生,就应该“皆以修身为本”。唯有这样才能如李霞老师在讲座中所言,“推动自己,推动教育”,也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行走于教育之路或许艰难,而只要我们做到“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相信,我们亦能“虽愚必能,虽柔必强”。
一个月的共读时间所剩无几,而我对这本书、或者说对经典的学习才刚刚开始。在这段与经典“亲密接触”的时光里,它给予我的远非某一章节的诵读或理解,而是一种召唤和引领。它将曾经隐匿、蛰伏于心底的对于经典的求知与渴望唤醒,召唤着我尝试去开启一段不太一样的、更加丰厚而充盈的生活——这实在是从春天里开启的一段美好的遇见。
如果要给这份美好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永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599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