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过去开悟圣人的打坐秘密

荆十三 2024-01-10 20:36:12

打坐是一面镜子。什么镜子呢? 照出我们的生理状态和心理状态的一面镜子。打坐当中,很多人会感觉腿麻、腿胀、腿疼,这是生理上的。心理上,烦躁、昏沉、散乱。

所以打坐的体验,让我们感知身体,我们的心理,绝大部分人都是处于病态。腿一盘,酸麻痛痒,说明我们的经络已经严重堵塞了。老话说,人老先老腿。我们大多人年龄都还没进入老年状态,但是生理上面已经接近老年状态了。心理上面呢?很多人平时认为自己很有学问,很有修为,是个淑女,是个谦谦君子,一盘腿后,很多人可能都有这种感受,思绪纷飞,特别燥乱。

微信图片_20240108162223.png

并不是我们打坐才有这种状态,其实,我们平时就处在这样的状态里。只不过通过打坐这样一个形式,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心理的状态,看到了我们生理的状态。所以通过打坐,如果要仔细地总结一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很多问题。

打坐并不神秘

自古以来就是修身养性的工具

过去有很多人,对打坐并不是太了解。有的把它看成是一种非常神秘的事情,其实打坐它不神秘。它是一种自古以来,一直在用的修身养性的方法。它是一种工具。工具也不带有任何宗教性。工具本身没有任何宗教性,也没有任何政治性。所以大家不要把打坐看做一种神秘的事物来看待。

过去儒家也讲打坐从宋明理学盛行开始,儒家学派的人就有两句话:“半日打坐,半日读书”。儒家讲的是,每天要半天读书,半天静坐,静坐就是我们所说的打坐。所以过去打坐是读书人基本的修养。

佛家更不用说,佛家打坐是修智的一个功法。但所有的法门目的就是一个:修定。佛法三无漏学是戒定慧,大家都知道。因戒而定,因定生慧。所以佛家最注重的是开发智慧。但是智慧怎么来开发?就是要修定的功夫。这个我们讲的是打坐的共通性。

除了这些,我们说练武功,上乘的武功,你没有打坐的基础,根本就免谈。中医也如此,一个不打坐的人,他的医术不会高明到哪里去。他只有通过打坐修行,他的把脉才会把得非常准。所以到后来,他靠的就是静的修养。所以打坐就是习静的基本工具,大家首先要破除这个神秘现象。

打坐是为什么?

做自己的主人,控制自己的心

打坐是什么?打坐是我们开发智慧的最有效的工具。我们很多人读了很多年的书,读到博士,职称评到教授、博导,但是很多问题并不一定想得明白。什么没明白呢?就是对我们生命本来面目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平时我们讲一个人的生命就是三个部分:身、心、灵。刚才讲的是身。

生命的核心部分是什么?心和灵。所谓的心,这里主要指的是头脑。大家刚才一坐下来就会知道,头脑它是停不下来的。我们的头脑是无法自控的。所谓一个人,能够独立自主的人,就要做到头脑是你能使用的工具,而不是你是被它使用的工具。我们现在大部分人,这头脑平时看起来是能控制的,我在想问题,我认为什么,我感觉什么,好像头脑是我们在用的工具。你坐下来就会明白,头脑的思绪纷飞不是你能控制的。你一直在被头脑控制着。只有当头脑成为你忠实的奴仆、忠实的工具后,你才是一个正常人。这就是灵。

一个人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就是要明白生命的主人是什么。

我们每个人到底能不能做自己的主人。

这是最核心的问题。

但是我们有多少人能做自己的主人。当一个人被社会潮流裹挟着走的时候,被社会的是非善恶评价裹挟着走的时候,你就是一个集体无意识的参与者,是一个社会的妥协者,绝对不是一个主人。因为你完全是被社会操纵的。

所以佛家的智慧,道家的智慧,包括儒家的智慧,讲的是什么?心性。也就是说,要能控制我们的心。把我们的头脑紧紧地掌控在我们自己手上,成为我们的工具,而不是我们成为它的工具。因为我们一直被各种社会观念在洗脑,一直被各种社会观念在掌控着。所以打坐、学禅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提高心性的修养,也就是我们灵的修养。

打坐、学禅就是想做一个正常人。这里面没有成仙,没有成佛,也没有成圣,就是普普通通的平常人。如果大家抱着想成佛成仙成圣的目的,坦率地讲,这个都属于妄想,是头脑出来的。那么,有没有所谓的仙佛圣呢?这个都是我们后人给予一些有大智慧的人的尊号。

圣人如果把自己当做一个圣人,他已经不是圣人。因为所谓圣人,他只不过是了解自己心性,能做自己头脑主人的人,他是一个很平常的人。所以圣人之知,圣人不知。他自己没认为自己是圣人,我很了不起,没这回事情。凡夫之知,凡夫之所以成为凡夫,他做不了自己的主人。所以,凡夫和圣人都有一个知,但圣人能把控这个知,而凡夫把控不了,他不知自己能做自己主人这回事。所以凡夫之知,凡夫不知。凡夫知,即是圣。如果他能做到这一点了,就和圣人一样了。所以真正的圣人不需要道貌岸然地摆那副架子,他也不一定在庙里,不一定在大学里,不一定在山林里,可能就在我们当中。


禅修是超越宗教意义的心灵回归

打坐是重要的工具

打坐禅修要达到一个心灵完全自控的程度,是一个长期的目标,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所以过去佛家里讲“明心见性”,就是入禅的必定的一个大门。无论你修什么方法,你能掌控自己头脑了,你不再被别人的情绪所左右,社会的思维判断所左右的时候,彻底了悟自己的心性。这叫明心见性。这是打坐禅修的基础,或者说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所谓明心见性,它一定不是头脑搞出来的玩意。用头脑的就不是。真正的无为,是头脑停下来,头脑关机的状态就是无为状态。也只有在这个状态当中,我们才可能有所谓的明心见性。当你还在念佛,还在希望成圣、成仙,你有这个念头,那不是无为,是有为了。你想成佛的念头是不是有为?这就是有为。你想做个好老师就是有为。当你什么都不想,自然而然去做的时候,才叫无为,有那么一点像。

所以我们所谓的摆脱世俗观念的束缚,最关键的是什么?很多人学佛都听说过,叫出离心。出离什么?出离社会上一切是非好坏的评判。你不再以别人的评判、别人的好恶作为自己的参照。那你说,这样一个人是什么人?是一个非常洒脱的人。喜怒哀乐,都在他自己的掌控当中。想哭就哭,想笑就笑,不在别人的掌控当中。

那么我们普通人是一个什么状态呢?普通人一看到一个东西,就会动心。一动心后,就会有各种状态和反应、

我们说的无为状态是什么呢。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过去西藏人士说,叫做“儿童观经,随看随销”。寺庙里小孩子经文也看到了,图像也看到了,他会分别这是好,这是不好么?他不会分别。你不是说我没看到,没看到不算。你看到了,但是你说你分辨不出来么?当然也分辨出来。它是不分辨的分辨,或者不分辨的分别。

所以很多人学东西学得很神秘。一听说这个人开悟了,开悟不得了。其实开悟太正常。开悟有什么了不起?开悟就是见到任何东西,平等视之。仅此而已。你可以不去分辨它。这个时候头脑出于关机状态。我看到了,有男人,有女人,但我不会再去看,这个美女美得怎么样,这个男人英俊得怎么样,一切不再去分辨它。这个就是无为法。听听很容易,做到这点非常难。我们整个修学方向,就是这个方向。

所以我们很多人修学了很多年,为什么没有进步,或者没有效果,就是方向没有对。因为我们一起心动念,就处在紧张状态当中,一紧张以后,我们就开始给自己增加压力。所以一个人要想愉悦、幸福,一定是在很松弛的状态。不但要身体松,而且心要空。心空,身体放松,这时候自然就灵了。灵光大现,这也是一个人创造力最发达的时候。

所以说要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要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我们就都要把灵敏的觉知找出来。这个灵的能力从哪里来?伺我们先天本有的,是每个人身上都有的东西。所以过去悟道的大师说:道不属修,道不需要你修,道是你本有的,但莫污染而已。是你后天的胡思乱想的心,把它给污染掉了,把它遮住了。你头脑能关机了,你本有的灵敏妙觉就自然显露出来了。所以,我们要修的是心,道不需要你修。你把心给管控住了,能够掌控在自己手上,这个灵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灰尘擦掉了以后,任何东西来,这个镜子都能自然显现出来。所以整个修的方向,应该是这个方向。

那么这个东西跟我们宗教有没有联系,可以说没有任何联系。可能很多人不同意我的观点,但是我始终这么认为,宗教归宗教。我们平时很多人,一听说打坐,就把它理解成你是在修道,你是在学佛,还是想成仙,把这些套在一起。我始终强调,打坐是个工具。

所以很多人今天我们讲禅修,大家都知道这个“禅”是什么概念。禅修让你脑子很清醒地思维思辨,这就是禅修。儒家的《大学》里面讲:“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个就是禅修。也就是说,无论你是多大的学者,多大的官员,心没安之前的虑,都是胡思乱想。只有心安以后,你得出来的结论才是靠得住的。所以一定要安了以后,这个虑才会有个正确的结论,叫心安理得。

所以禅修不是让你不思考,也不是让你整天去念咒,去拜佛,它是正确认知事物的能力。打坐、修禅的目的就是提高你认知事物,认知生命本来面目,认知我们所谓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当然,我们想把身体搞得健康一点,活得开心一点,一定要修禅。修禅如果方向正确的人,一定是个很喜悦的人,不是一个落落寡欢、固执己见、脾气暴躁、唯我独尊的人,不可能。真正修禅方向正确的人,一定是非常阳光,非常喜悦,非常洒脱,非常具有包容力和亲和力的人。

所以很多人修了很多年,可以对照下,修对了没有。生理上面,你身上的光辉有无出来,脸上有无光泽,说话宗气足不足,这个都是可以检验的,不能说搞得很神秘,修成了几禅几禅,搞了半天,身体还这个病那个病。那肯定是有问题,这是身体上的。心理上面,整天抱怨社会,抱怨环静,抱怨家人,整天都在恐惧忧虑,那就是瞎修。所以你说修对了没有,都是可以自我检测。

所以跟大家分享我对禅的理解,不要把它神秘化,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来实践,用来自我对照,这是一个很有效的手段和工具。有很多人,一听说要学佛,非得要吃素,非得要去朝圣,非得要去拜个上师,这些好不好,我认为可以根据自己的因缘自己定。但是最终的目的是什么?你不是想成佛么?哪有一个悲悲切切的佛,哀怨的佛,忧伤的佛, 脾气暴躁的佛,没有吧。一定是心平气和,包容、平等、慈悲。这是我们正常人应有的特征,不一定要成佛才有。我们儒家,一个有修养的读书人,一个君子,就应该有这样的气质,所以不要把它神秘化。


什么是真正的修行人

以打坐修定力

一个修行人, 真正在禅修的人,要具备几个气质:

第一个、英雄气。真正的修行人,他是很有担当力的,是敢承担社会责任的。不是一个逃避的人。

第二个、山林气。你学禅,可以提得起,也能放得下。英雄气,提得起,山林气,放得下。一个人,社会不用他,他也可以玩得转,也可以活得很喜悦,所以他是可进可出的,他是要收放自如。

第三个、书卷气。自古未有神仙不读书。哪个神仙都要读书。当然这个书不是指普通的书,而是我们传统经典的东西。读的是身心能够受益,气质很高雅,书卷气。腹有诗书气自华。不是光靠打坐就能打出名堂来的,打坐不过是个工具。真正的修行是熏陶。

第四个、义气。一个人,没有点义气,就枉为人。所以该他出手的时候,他会仗义出言,舍身报国,这就是义气。当然他不是普通的流氓地痞所谓的义气,他一定是执掌社会公道。这就是义气,一定是同时具备。

所以这些话,总的来讲,就是我们平时讲的:提得起,放得下。其实这个就是我们整个修学的手段,也是整个修学的目的。

我们平时修行时候,你要“提起来”,提什么?把你的心念提起来,放在你的身上,放在你的呼吸上。这就是提。也可以说,修观。“放得下”呢?彻底的把心放空,就安了,放下了。一切是非莫管。人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这就是修行的状态当中所需要有的能力。不要一有风吹草动,就开始攀缘上去。要放下来。放到无可放之处。当你的心彻底放空以后,这时候,才有真正的定力。

所以我们平时说,修定,修定,修什么定?心念彻底空了,一切发生的事情我们全知道,但一概不理。这就是定,这就是定力。后天怎么通过自己的修习,把定的能力培养出来。靠什么?基础的功法就是打坐。通过打坐把心拉回来,不断地拉回来。所以我们打坐就是在拉我们的心猿意马,把我们这个很难把控的头脑拉回来。这个就是定,修定。定了以后,定而生慧,有定力了,本有的觉知,这个能力自然而然显现了。道是超越你头脑思辨的。

我们一出生,头脑就开始思辨了,思辨什么?一定有个好的,和坏的分辨。而且我们在不同的地方,同样一件事情,会得出很大的差别。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民族,有很大的差异。有没有标准的答案,坦率地讲,没有标准答案。这都是相对法。而且这些相对法,把我们的头脑搞得非常紊乱。我们很多观念的冲突,就来源于这些冲突的思辨。

那么怎么统一呢?《中庸》里面有句话:“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都是我们的念头,我们的判断自然表达出来的情感,没有发作的时候,就是中的状态。“发而皆中节谓之庸”,那我是个活人啊,不可能没有情绪,不可能没有判断,一定要节制,不要过头了。因为你的出来的结论,都是相对结论,不是绝对结论。我们这时候要注意节制自己,喜怒哀乐都要有一个“节”,离开这个节,都是有问题的。因为你所能做出的一切判断、一切情绪,如果不是达到一种很高的修为表达出来的,本身都是有问题的。如果你已经达到很高的状态,自然有这个能力节制。所以说,不是说我修为很高了,就没有情绪了,还会有,但是他发了,就不会再留,过后不思量。

每个人都有一个背景音乐。西方心理学称为潜意识。其实潜意识还不完全包含这个东西。但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个背景。思维的背景。我们一个人出生在一个民族,出生在一个时代,就受这个时代背景的影响。真正的出离,首先要认得我们有个背景在,你是在这个背景上做出任何判断,所以它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你只有感知到这个背景,看得破这个背景,才可能真正地出离。人生的梦,就是在这个背景里展开的。当他有一天看清这是一个梦的时候,自然会选择出世。

所以真正学这些东西,我们需要有一点超越常人的勇气,超越常人的气度。

电影,一块小小的荧幕,时间可以表达几个世纪,几百年场景。男女老少,贩子走卒,达官贵人,都在这里面尽情地演绎。但是这些演绎的东西,从来都没有离开过这块荧幕吧。都离不开这块荧幕。所谓觉悟的人,觉悟什么?他就知道,一切都在这个荧幕上展示出来。每个人生活在人世间,都在扮演各自的角色,那是你的宿命,在人世间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但是背后还有一个什么东西?还有一块荧幕在啊。所以我们要找出来的是,所谓出离,找到这块荧幕。这块才是你真正的人生的背景。

我们人的本来面目就是找到这块背景。你这块背景找到了,荧幕上面各种角色,喜怒哀乐,你就可以自如了。因为你不会再认同它们了,你会跟它们很友好地相处,你还可以哭,还可以笑,但一定不会执着它们,这个时候你是一个生命的主人。否则你永远是一个奴仆。最多是一个高贵的奴仆,但还是奴仆。

当你守在自己的本来面目上面,你可以扮演好更好的角色,你可以很自如地扮演这样的角色,但是一定不会再认同这样的角色。所以真正学佛,我的理解,如果学对了,他能更好地承担起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但一定不会被它所累。他很轻松,很自在。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只要想做个出色的演员,也应该学禅,因为它有助于你自如地倾情地演出。当然,演好了,你可以及时的下场,做个好的观众,更多的时候,你可以做一个看客。需要你上场的时候,扮演好你的角色,这就是提得起。不需要你上场了,就不要硬挤在舞台上面,下来,很安静地下来,跟自己在一起,做一个人间的看客。这就是放得下。所以,修学修好了,还是提得起,放得下。

所以我今天想送给大家的话,就是这六个字。始终记得“提得起”,还要学会“放得下”。那么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一定会是一个自在的、光辉的、喜悦的人生。

文源:修行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5727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