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雍正年间,市面上流行着一种叫做“盖碗”的茶具。
盖碗是一种上有盖,下有托,中有碗的饮茶器皿。盖为天,托为地,碗为人,其中暗含着天地人和之意。
故而,又被称作“三才碗”。
这区区一只碗,所装的可不仅是一泓清茶,它还承载着为人处世的大智慧。
人生如碗,参透了碗中玄机,也就懂得了人生真谛。
人生如碗,什么都能承担人生在世,莫要小看了身边那些微不足道的事物。餐桌上一只小小的碗,实际上却有山海之量。
它既能装得下山珍海味,又能装得下粗茶淡饭,既能盛得下香醇的美酒,也能盛得下苦涩的汤药。
其实,人生亦是如此,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有“承担一切”的胸怀。
孟子有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人生的本质在于承担,有所担当,才是我们每个人的“天命”。
也正是有了这一份“天命”,才让我们能够承担起人生的风风雨雨。
众所周知,孔子是一位圣人,他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的那份“使命感”。有了这份使命感,孔子就有了承担一切的心胸。
孔子能承担贫穷,能承担富贵,能承担落魄,也能承担风光与荣耀,但最令人崇敬的,是他能承担困厄、能在困境中初心不改、矢志不渝。
在周游列国时,孔子在宋国遭到了政敌的迫害,师徒几人匆忙出逃。在逃亡的路上,孔子与弟子们走散了。
大家一看老师走丢了,都十分着急,于是便分头寻找,子贡更是逢人便打听孔子的下落。
后来,子贡遇到了一位头戴竹笠的老者,他连忙上前施礼,问道:“请问老丈,可曾见到一位身高九尺,年过六旬的外乡人吗?”
老者笑着回答:“东门外有位老者,身高九尺有余,头像唐尧,脖子像皋繇,肩像子产,不过总的来说更像一只丧家之犬。”老人说完,便大步离开了。
子贡奔向东门外,果然在那里找到了孔子。
子贡见到老师,很高兴,但他也不敢欺瞒老师,于是便将老者说孔子像“丧家之犬”的话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孔子一听,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笑着说:“他说我像丧家之犬,这倒是说的不错啊……”
孔子始终肩负的使命感,让他敢于坦然承担一切,只要肩上的责任还在,他便会一直昂首向前、无惧无畏。
梁启超曾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楚,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有的人,累了倦了,于是放弃了理想,也放弃了责任。
有的人,则一如既往走下去,无论山重水复,还是柳暗花明,他们始终肩负责任、永不言败。
有了责任,就有了人生的方向与价值;有了责任,就会拥有承担一切的心胸。
人生如碗,盛得下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也盛得下恩怨穷通、是非功过。
人生如碗,切勿贪婪碗就那么大,装多了,则会溢出来。
所以,不管装什么,都不要高过碗口。这就如同做人一样,想要的越多,往往失去的就越多。
庄子有言:“贪财而取危,贪权而取竭。”
贪婪,是一切欲望的源,也是一切恶果的因。
不知满足的人,永远都在奔波劳碌地追逐着,直到被欲望所吞噬、因贪婪而沉沦。
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一个“石崇斗富”的故事:
西晋大臣石崇不仅是个官二代,还是当时著名的富豪,在炫富这件事上,就算晋武帝也不是他的对手。
有一次,晋武帝的舅父王恺要和石崇斗富,结果发现自己完全不是石崇的对手啊。
于是晋武帝决定暗中相助,将一棵二尺高的珊瑚树交给了王恺,让他拿着这珊瑚树去打压一下石崇的嚣张气焰。
当王恺得意扬扬地把珊瑚树拿出来的时候,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只见石崇不屑地看了一眼这珊瑚树后,随手拿起如意便把珊瑚树给敲碎了。
王恺当时就急了,他正要上前和石崇理论,却看见石崇的仆人搬出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
这下子惊得王恺目瞪口呆,最后只能铩羽而归。
石崇虽然富可敌国,但他却还是不满足。一边做官收取贿赂,一边经商赚取外快,他甚至还扮起了强盗,通过打劫商队而敛财致富。
贪得无厌的石崇,一向不知收敛,待到大难临头时,悔之晚矣。
公元300年,赵王司马伦掌控了西晋政权。此时的石崇,失去了权势与靠山。
司马伦的亲信孙秀因贪图石崇的财富,便诬陷石崇为乱党,就这样,石崇一家老小被送上了断头台。
在去往刑场的路上,石崇叹息道:“唉,你们这些人不过是盯上了我的家产罢了!”
押送他的人冷笑道:“早知如此,你当初又为何那样贪婪呢?你何不把财富早点散掉呢!”
石崇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贪婪如同一道枷锁,人一旦接近,便会为其禁锢,继而沦为它的奴隶。
人生最大的苦恼,不在于你拥有的太少,而在于你想要的太多。
拥有的太少,还可以促使你更加努力进取;而想要的太多,则会让你沉沦于贪婪的旋涡,最终误人误己。
人生如碗,装满是福,但满得溢了出来,那便是祸了。
所以,凡事都要适可而止,切勿贪得无厌。
人生如碗,坦坦荡荡碗就摆在那里,装什么清晰可见,不需要藏着掖着,做人也要这样坦坦荡荡。
《论语》有言:“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光明磊落,如清风皓月,为人坦坦荡荡;小人左右逢源,如尘沙雾霭,做事遮遮掩掩。
《左传》中有个“祁奚荐贤”的故事:
祁奚是晋国的中军尉,做事很是稳妥公正,由于年老体衰,所以他主动请求退休养老。
祁奚准备年老退休了,可是他空出来的职位却需要一个合适的人来接替。
于是,晋悼公请他举荐一位接班人。
祁奚想了一会儿,最终举荐了自己的仇人。
晋悼公大吃一惊,连忙问道:“这不是您的仇人吗?您怎么举荐自己的仇人啊!”
祁奚笑着说:“您问的是谁适合接任我,又没问我谁是我的仇人,我怎么不能举荐他呢?”
对于祁奚的坦荡无私,晋悼公非常感动,所以他决定起用祁奚的这位仇人做官。
可惜的是,任命还未下达,这个人就突发疾病去世了。
于是,晋悼公又将祁奚请来,让他再推荐一位人才,这回祁奚推荐的是他的儿子。
晋悼公这下更加吃惊了,他问道:“这、这不是您的儿子吗?您怎么能举荐自己的儿子呢?”
祁奚笑道:“您问的是谁接任合适,没问我谁是我儿子啊,我怎么就不能举荐他呢?”
后来,晋悼公重用了祁奚的儿子,祁奚的儿子也不负众望,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情。
这就是祁奚“一举不避仇,二举不避亲”的故事。
祁奚为人心底坦荡,不被仇恨所蔽眼,不为虚名所蒙心,从而赢得了世人的尊敬。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坦荡。
以坦荡之心修身,以坦荡之行立世,以坦荡之言奉公,以坦荡之名留存天地间,这才是真君子。
人生如碗,难免磕磕碰碰碗是拿来用的,在使用过程中,难免磕磕碰碰,一不小心便会出现裂痕。就像人一样,在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坎坷。
《菜根谭》有言:“心旷,则万钟如瓦缶;心隘,则一发似车轮。”
宽广旷达之人,视黄金万两如草芥;狭隘执迷之人,则万事解脱不得。
纵观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大多旷达豁然。
在我们看来,晚清名臣曾国藩,似乎官运亨通、事业顺遂,是个一生顺风顺水的人物。
其实,曾国藩的一生也充满了磕磕碰碰,但他却始终以乐观旷达的心态来对待这些坎坷。
也正因如此,才使他最终功成名就、得享天年。
早在咸丰帝在位时期,曾国藩就多次上书进言,请求皇帝广开言路、整顿吏治。
可是曾国藩的正直敢言遭到了朝廷权贵们的嫉恨,同时也触怒了皇帝。咸丰帝一怒之下便将他外放到江西去任乡试考官了。
名为外调,实为罢官。
然而,即使是外放,曾国藩也没闲着。
皇帝不待见他,可他还是怀有一颗忠君报国之心,所以他从江西回到在湖南老家后,积极帮办团练,准备为勘定内乱出一份力。
后来,曾国藩组建了湘军,同时也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可不幸的是,曾国藩和他的湘军一开始便接连遭到太平天国军队的重创。曾国藩是一败再败,有一次他甚至想要自刎而死。
但蓦然一想:失败算什么,它不过是人生中的磕磕碰碰罢了。
跌倒了,再爬起来就是了。于是曾国藩重整旗鼓,再次与敌人交战,最终成功消灭了敌人。
太平天国虽然被曾国藩消灭了,但曾国藩的磨难依旧没有过去。由于战功卓著且手里还握着军权,所以曾国藩遭到了皇帝的猜忌,这更是让他如坐针毡。
幸好,他看得开。他知道乐观旷达,是对付一切坎坷的良药。
于是,他主动向朝廷提出裁撤湘军的建议,并写信给自己的两个弟弟,让他们响应号召,主动交出部分兵权。
正是由于曾国藩在面对坎坷时,总能乐观淡然处之,这才有了我们所看到的“一生顺遂”的一代名臣。
人生是什么?
人生就是一道道坎儿,过了一个又一个。
有的人望坎儿而愁,最终跌倒在坎坷面前,爬不起身;
有的人笑对坎坷,将每一道坎儿都当做一场历练,最终千帆过尽,荣登人生巅峰。
人生如碗,难免磕磕碰碰,唯有笑对磨难,方能驰骋纵横。
正所谓,衣食住行,皆是修行。
越是平凡常见的事物,越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最普通不过的“碗”,却蕴含着人生的大道理:
人生如碗,学会承担一切;人生如碗,莫要贪婪索取;人生如碗,力求坦坦荡荡;人生如碗,笑对磕磕碰碰。
以“道”相通,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纲要性探析
首先阐明,人类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为设定一个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错失对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认识与实践,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
以此,对待“概念” 应当遵循“立足本原,着重内涵,与时俱进,动态变化,解决问题,实事求是”原则。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为基——大道相通,就未来世界宗教革新(人类和谐共存)进行纲要性初步探析,体现出“道”本身“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无所不在”的内涵特征以及宗教“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生存为本”的革新观,简述如下:
1、科学、民主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谐、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但是,历史今天,人类生存面临重要问题: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蚀心灵,多元各自政,信仰错乱方向……使得科学脱离人文,民主徒有虚名,和谐无从奠基,自由异化泛滥……人类生存所有问题归结起来表面看已经造成“天怒人怨”,实质则为“心灵劫难”。
2、宗教以探寻宇宙、生命、社会真相为本——唯有发挥宗教心灵导向、化解及抚慰作用——教化心灵,启发智慧,鼓励自由,约束放纵,消除愚昧,拯救狂妄,与政治、法律等社会诸多机能协调统一,促进构建人神共治,才是人类社会最终出路。但是,宗教内涵与形式两方面同时需要传承革新,与时俱进,以体现人文与科学、精神与物质、信仰与修炼、智慧与道德、治国与平天下相统一,而辩证处理宗教“教化”、“教会”及其与社会、国家、民族对应关系,探求并致力于实现人类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历史上狭义宗教凌驾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据信仰、修炼与秩序管理的统一进行设定——立足自然整体观,既是原则,又是方法,还是目标,在精神纯美与世俗需求之间建立平衡,实现人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就是说,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决人性弊端,实现信仰、修炼、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会目标的完善管理。
4、无论个体的人,还是社会群体,唯以“天、地、人”三道(规律、原则、方法)制衡才能够实现“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灵(心性)修炼,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国家历史传统,“人道”代表当前社会世俗需求。遵从三道统一,使得人类在满足世俗需求和拯救灵魂之间建立平衡能够实现。
5、面对人性“概念固化、执偏概全、欲望过度、元气损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类遵从三道统一即在真理与邪说、正义与邪恶之间做出选择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间,减少灾难,体现出天有好生之德。
6、当前宗教及整个人类出现问题积弊已深,非“多元一统”不能解决问题。多元化的思想混乱——“百家争鸣”时代如何实现“一统”?唯有宇宙之“道”贯通天地,贯通万物,贯通多元化思想,冲破概念固化,萃取内涵实质——实施革新,才能够在人类文明的继承中糅合当今成就得以实现——既尊重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个体、各文明及宗教回归(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围内实现民族、国家或共同体的“一统”。否则,各自站在自我立场,各自服务自我利益,只能导致意识形态和社会秩序的混乱。
7、革新在于应用。应用在于适宜。适宜在于立足现实,体悟大道,传承历史,糅合文明,开拓进取,不拘一格,相对圆满有效解决人类当前及未来存在问题。
8、道教以宇宙之“道”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据。“道”做为万物诞生的本原,不仅是意识形态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识形态的客观独立存在——其前者存在远远不能够真实反映后者,决定人类现实问题永远需要不断调整、补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客观独立存在,远大于概念存在,不应被概念束缚和局限,而立足真实体验及当前状况,并以历史传统为依据,做以调整、补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华祖先以“道”的理念赋予子孙后人(龙的传人)之教化,包括狭义道教——具有特定教义、教规、仪程、团体性质与广义道教——具有民族、国家意识形态实施全民教化性质的统一。史实证明,道教源自中国远古文明,自盘古开天至三皇五帝以来形成整个中华文明史“道统”传承——正是中华民族早期祖先对“道”的天人合一的实践、认识与教化,才形成并维系中华博大文明。如果脱离狭义与广义道教的存在,中华民族及文明将不复存在。以此,完整、真实的道教概念与“无神论”及社会学者通常所谓“道教”概念有本质差异,前者认为道教由中华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沟通直接创立并演变,后者则狭义认为由张道陵创立,并是人类意识形态的产物,形成对道教的割裂认识。
10、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以“道”为存在根本和演化,顺则生,逆则亡。“道”的实质即具有“阴、阳”两种相对属性平衡一体的混元真炁(气)——同时具有物质、能量、信息(灵性)的统一,造化生成万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依据不同体悟对其称谓不同,如“盘古、盘古老祖、鸿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无极老祖、无极老母、无量天尊、祖始爷、老天爷、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蕴含“开天辟地创世纪、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称谓,概指其也——智慈兼备,威仪大方,法力无上,人神共仰。人类信仰其,与其能量和智慧沟通,既祈保平安,又实现心灵回归终极价值,等同追求与遵循自然大道——高扬真知与慈善(顺从自然规律),力挽无知与卑劣(违背自然规律),体现出信仰与修炼、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类普世价值。
11、道教对混元真炁具有独到而系统认识,认为混元真炁不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盘古,而且对于“开天辟地”起主导作用,称谓“先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阴、阳二气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经》描述为“三”,具有诞生生命万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称谓“灵魂”——灵魂元炁相对宇宙而言属于“后天”,但相对生命肉体而言又属“先天”。同时,生命肉体由父母阴、阳精气物质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两者“元炁”对于生命体而言同属“先天”,共同构成生命体具有能量与智慧的本质存在和有机运转。但是,大多生命体失却清静心,不认识生命本质与修行,对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节,更不知养,造成身心疲惫,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体心态清静,静则阴阳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节、养,生命体获得运转必须的能量与信息(灵性、智慧)。以此,以提升灵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炼称谓“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谓“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类战争、冲突不仅发生在同一宗教与文明之内,而且发生在不同宗教与文明之间,反映出人类本身对绝对永恒“大道”真理认识及实践的局限性与悲哀性,同时反映出人类所认识及实践的永远只能是相对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类各族群、宇宙各万物永远不能代表绝对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够代表,但其隐于无形,从来不曾直接临世,仅以派遣使者方式传播文明,形成相对真理。以此,对“道”的虔诚、虚心信仰和修炼必将成为全人类共有课题(任务),而使得人类有神论、无神论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炼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连,感应无形(大道),实践有形,克服小我,存异求同,共同谋取和谐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为存在——依据“阴阳互根、对应并存”原则,人的灵感反映来源于神,有什么样人就有什么样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现为同一生命本体的“阴”、“阳”形态。由于“阴”、“阳”形态不同,人、神以“灵魂感应”、简称“灵感”沟通。“灵感”来自于个体的人的灵魂反映,与个体的人“道行”——真实反映“道”的能力有关,仅代表个体的人的认识。以此,神既是客观独立存在,又是人类意识形态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独立又统一,辩证表现为神支配人,人体现神。而可以说,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明与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与智慧——在世界范围,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历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与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渊源,或有一定血统渊源。同时反映出,人类文明复杂历程代表神界复杂历程——神界与人间大致对应。也就是说,人、神虽然“意识形态”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从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从。
14、在世界范围内,一定意义可以说,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诞生一个民族,或者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神话传说或宗教神学,就没有传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仅有中国“盘古开天地”神话传说或道教神学具有思想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完整统一,反映中华文明对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认识,成为世界上唯一未曾断线的文明。因此,中华民族无论将盘古做为“中华根祖”景仰,还是做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无边,智慧无上”史实依据,使中华民族自尊、自强、自信、自豪、自责、自励,屹立世界东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 思想,称谓“道德文明”——不仅以“道”的真理认识直接转化为科技与文化艺术生产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实践直接决定社会和谐与进步发展,谋取实现人类生存身心自由,树立人类文明典范。
15、客观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类如何诞生及确切诞生时期,今人难以考证。也就是说,没有充足理由断定人类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万物之灵。但是,可以断定,人类是自然界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优胜劣汰——“合道则生,背道则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万物,并选择遵从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说,只有人类诞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类违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则和方法取代人类主宰地球,人类或者不能够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选择。
16、依据能量不灭定律,如果人类不能够存活地球,则灵魂必然向其他时空转化。如何转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转化地球,为其他生命(邪灵动物)所主宰。绝非虚言,现实生活“邪灵”附体祸害人类事例——各类精神病、顽固绝症、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过人类主宰地球,这种事例还相对属少数。另如人类历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灵”支配造成人类大范围劫难。只有提升灵魂(元气)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适宜生存的时空转移才是出路。以此,人类有生必然有灭,没有绝对永恒,人类生存唯一重要意义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实现灵魂升华,相对实现身心自由。
17、本质而言,人类劫难唯一归结为心灵(灵魂)劫难,元气耗散,不知亦不能回归,坠入“邪气”侵袭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与自我修炼不能免除。所以,人类虔诚信仰天帝(及神界)价值和意义在于人类以“心灵回归——清静”方式获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气(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须的能量及智慧。接下来,人类又持续以“阴阳平衡”为特征的元气相对持久维持心灵清静,提升道德素养。所谓“人不远道,道不远人”,以实现“我生存,众生亦生存;我自由,众生亦自由”,而实现人类生存(和谐秩序)良性循环。以此,体现出(宗教)信仰与(元气)修炼的统一,具体表现为天帝教化,启发智慧,清静自然,节制欲望,化解仇恨,宽恕博爱……
18、关于正、邪——天道循环,宇内没有绝对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划分和相对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长、化育及衰败、消亡自然规律的内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转化,对生命存在或事物运转发挥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有“正、反”物质同时存在。对生命体而言,正、邪有内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诞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规律,邪气通常不同程度胜过正气,以邪气占主导,所谓“十人九邪”。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转的。只有发挥人、神做为主观能动性,修养补充先天元气,才有可能相对改观——人、神元气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说“功力”高深,也就是说元气造化万物、所固有阴阳平衡“清静”的能量和灵性相对较大,大于人体内邪(气)与外邪(气)总和的能量及灵性,而使正气暂时胜过邪气,即正气上升,邪气下降,使生命体身心相对逍遥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况人唯有修持元气、超越“正、邪”才能相对持久实现身心自由,而摆脱或延缓正(神)转变为邪(魔)的生死轮回。
19、宗教对人类生存发挥重要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否认,(由于人性弊端)人类在宗教信仰过程中始终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务实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异化变质问题。也就是说,迷信及异化不是宗教本质,而是宗教产生、传播、信仰过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统必然有异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败坏声誉的诸多事例,或使宗教脱离“教化”内涵实质,仅存“教会”外在形式,产生“伪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严重发展到宗教对立面,产生所谓“邪教”——具有“精神鸦片”——欺骗性及伪科学性特征,极大伤害人类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两大派系或者说两大属性:“正教”与“邪教”,中国神话作品《封神演义》所谓“阐教”与“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称谓,而是宗教本身“正、邪”两大属性的相对概念,核心问题在于是否遵从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世界宗教冲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对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认识与专制独断——“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时,正是由于交流传播过程中“反客为主”的状况激化与挑起宗教冲突。
21、世界上任何一个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对真理)都不能独立解决世界问题。世界宗教和谐共处在于遵从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独立自主,和平共处,以己为本,以外为用,本用结合,和谐共存——体现出人类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谐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阐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条件成熟时召开“弘扬大道精神,树立宗教正信,共谋人类福祉”世界宗教大会,承担世界宗教和谐共处主导责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与修炼的统一,人神沟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无时无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无时无刻不愚昧——永远是“道”的谦卑信仰、修炼者。
人生道路漫漫,学会“碗”中道理,方可修心保身,通达无碍。
本文作者:有书不雨亦潇潇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78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揉了这个穴位,才知道自己憋了多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