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甘草敷丰隆穴,可祛三种痰湿,调理多种疾病!

黃老道家 2023-11-03 01:08:31

痰本来是人体疾病的产物,它的产生和增多又会引发人更多的疾病,所以,祛痰,从古至今都是让医家和病人头疼的事情,需要仔细挖掘出病根才行。中医祛痰的方法1药敷穴位祛痰我在临床上经常使用的祛痰方法是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然后把甘草捣烂,外敷在此穴上。

药物:甘草

穴位:丰隆穴

方法:先用手按揉或用小保健锤敲击右侧丰隆穴5分钟,然后把从药店买回的甘草锤扁、锤烂,外敷在此穴上,用医用纱布和医用胶布固定。每次贴12个小时,取下休息12个小时再贴。

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位于小腿前外侧,自古便是各派医家祛痰的大宝穴。

甘草:生长在沙土里,味甜,色黄,从《易经》的角度来解释,恰好就是补脾益气、祛痰止咳的上上之选。

痰是人体水液代谢出现故障的产物,它的产生主要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而其中又与脾关系最密切,所以中医有“脾为生痰之源”“脾不留湿不生痰”之说。而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可以同时治疗脾胃二经上的疾患,所以,按摩这个穴位就能健脾和胃,使湿痰自化。

古人说,“痰多宜向丰隆寻”“丰隆、肺俞,痰嗽称奇”。是的,丰隆历来就被医家奉为祛痰至宝,我们怎可因穴小而不为呢,所以,但凡与痰有关的病症都应该通过丰隆穴来治疗。

2饮食消痰妙招多吃芝麻少吃肉痰多的朋友,平时一定要注意自己的饮食。古话说:“鱼生火,肉生痰。”肉吃多了,尤其是猪肉吃多了,是很容易生痰的,所以痰多的朋友应减少自己的食肉量,多吃些清淡的食品才行。

日常饮食之中,芝麻消痰的效果比较好。您可以把芝麻炒熟了,磨成粉,每天吃点儿。当然,如果能买到纯正的芝麻油,那就更好了。把芝麻油当做日常饮食中的食用油,要不了多长时间就能痰消病灭。

3痰湿淤结失眠体内多痰,也会失眠几年前,我治疗过一例顽固的失眠,当时,我仔细查看了病人的症状,发现她的病因主要是体内有痰湿淤结。于是,我采用甘草敷右丰隆穴的外治方法,并嘱她回家后自己也照此法调治。

中医上“痰”的分类中医上将痰分成三类:气郁之痰、脾虚之痰和血痰。

1、气郁之痰:脂肪瘤

气郁之痰是大家平时理解的脂肪瘤,主要由于憋气胸闷而成。

2、脾虚之痰:咳嗽之痰

我们咳嗽出的痰有时不是来自肺部,而是脾虚生痰,如此则应健脾祛湿。

3、血痰:高血脂

血痰是高血脂形成的,由于血脂堆积而生成的痰。这三种痰可以互转,事先确定病因,以免张冠李戴。

两个穴位自我按摩对化痰有显著效果1足阳明胃经之丰隆穴丰隆穴对现代人最有作用,它可以去除高血脂,所以体内痰湿很重的人一定要揉这个穴位。

有人嗓子哑了,自述好像是有东西糊在里边,吐也吐不出来,这就可能是有痰结,结在喉咙这块了,就给它点按丰隆穴一分钟,马上他就觉得这块开了,这东西什么都没有了,不知道痰化到哪里去了。所以它既可以化有形之痰,也可以化无形之痰,觉得这儿有东西但吐也吐不出来,咽也咽不下去,像梅核气一样,它也能散掉。

如果有人觉得就是有痰吐不出来,揉了丰隆穴以后很容易就可以把痰吐出去,这个丰隆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痰穴。

穴位位置: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2手太阳小肠经之支正穴腕横纹上五寸,这里(是)支正穴。这个位置在侧面——小肠经都在侧面——这个穴位叫支正,“支”是旁支的支,“正”是正统的正,这个五脏当中谁为正?都把心脏作为君主之官,它作为正。支正主是小肠经通到心脏的穴位,所以它叫支正。另外一方面,心脏和小肠是相表里的,(它俩是可以相互通的),所以这个小肠经与心脏之间的一个络穴。络穴是联络的意思,它是一个络穴。

支正穴有一个特殊的功效,它可以治疗人体的赘生物。长了一个瘊子,有了扁平疣,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会产生这些赘生物?

这些赘生物在中医里边讲就叫痰结,就是湿气结在一起结成这些东西了,叫痰湿所结。另外一方面有气郁之症,就是生了一些气,体内的痰湿凝结成这些赘生物。还有脂肪瘤也是这些东西,都是人体的痰结。

通过按摩支正穴,可以化解这些赘生物。为什么会有这个效果呢?因为支正穴呢可以从心脏那里吸取一些血液和能量,然后冲击小肠经,人体的消化功能不好,痰湿就会消化不出去,如果小肠的功能增强了,痰湿能够被及时的化解掉,就不会产生这些赘生物,所以按摩支正穴它就可以化解体内痰湿的赘生物。

痰湿体质调理

一、特征:

体型偏胖,腹部松软肥胖,容易困倦。皮肤易出油,眼睛容易浮肿;喉咙里有痰,口黏腻或甜,爱吃肥肉、甜品,舌苔厚腻,脉滑;四肢重,排泄浊,浑身腻;不喜欢喝水,喝多了水,就会不舒服,腹胀、面部虚胖、手脚肿胀、体重增加、大便不畅;小便混浊、起泡沫;胸闷、头晕脑胀、嗜睡、赖床、喜欢睡回笼觉。

二、判断“痰湿”体质的八个问题

1.你感到胸闷或腹部胀满吗?

2.您感觉身体沉重不轻松或不爽快吗?

3.您的腹部肥满松软吗?

4.您的额头部位有油脂分泌多的现象吗?

5.您上眼睑比别人肿,即上眼睑轻微隆起吗?

6.您嘴里有黏黏的感觉吗?

7.您平时痰多,特别是总感觉咽喉部有痰堵着吗?

8.您舌苔厚腻或者有自感舌苔厚厚的吗?

三、调养:

[if !supportLists](1) [endif]饮食:饮食清淡,多食葱、蒜、海藻、海带、苦瓜、冬瓜、萝卜、金橘、芥末、赤小豆、扁豆、蚕豆、花生、枇杷叶、文蛤、海蜇、胖头鱼、橄榄、洋葱、紫菜、荸荠、竹笋等食物;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食物;细嚼慢咽,七分饱;痰湿体质的人最重要的是健脾利湿,化痰去浊。

(2)起居:经常泡澡,微微发汗;不要熬夜;

(3)运动: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球类、武术、八段锦及舞蹈等,适度运动,增强活动量,让皮肉结实致密;出汗排湿痰。

(4)穴位调理:针灸、拔罐,按摩丰隆穴、中脘穴、阴陵泉穴、足三里穴;艾灸脾俞穴、胃俞穴;经常轮流按压腹部,促进腹部脂肪的分解。

(5)食疗:

山楂茶

?山楂300克,干荷叶100克,薏苡仁50克,甘草30克,研末,分10包,每日泡一包代茶饮。

?温馨提示

可用化痰祛湿方,常用药物有白术、苍术、黄芪、防己、泽泻、荷叶、橘红、生蒲黄、生大黄、鸡内金。

化痰祛湿饮

茯苓 5g,白术 5g,陈皮 5g,佩兰5g

加入100毫升热水,冲泡5分钟后即可饮用。

赤豆鲤鱼汤

材料:活鲤鱼1尾(约800g),赤小豆50g,陈皮10g,辣椒6g,草果6g,料酒、生姜、葱段、胡椒、食盐少许。

做法:将活鲤鱼1尾(约800g)去鳞、鳃、内脏;将赤小豆50g、陈皮10g、辣椒6g、草果6g填入鱼腹,放入盆内,加适量料酒、生姜、葱段、胡椒,食盐少许,上笼蒸熟即成。

功效:这种食物能够健脾祛湿化痰,用于痰湿体质中有疲乏、食欲不振、胸闷等人群。

珍珠薏米丸

材料:瘦猪肉200克,薏米150克,生姜30克,精盐、味精、蛋清、淀粉、白糖、植物油各适量。

做法:将猪肉洗净,剁成肉馅,做成直径2厘米大小的肉丸备用;生姜切成细末备用。将薏米洗净,备用的肉丸裹上生薏米、生姜末,放在蒸锅内蒸10~15分钟,然后取出肉丸,放调味品勾芡即可食用。

功效:健脾化湿和胃,降脂轻身。

黄芪山药薏苡仁粥

材料:黄芪,山药,麦冬,薏苡仁,竹茹各20克,糖适量,粳米50克。

做法:首先把山药切成小片,与黄芪、白术、麦冬一起泡透彻后,加入所有的材料,然后加水大火煮沸后,再用小火熬成粥。

功效:益气养阴、健脾化痰、清心安神。

菊花薏仁粥

材料:枇杷叶9克,菊花6克,薏苡仁30克,大米50克。

做法:将前2味药加水3碗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薏苡仁、大米和适量水,煮粥服用。

功效:清热解毒、化痰止咳、除湿软坚。

痰湿的根本是脾虚。茯苓、白术健脾,陈皮和佩兰祛湿,如果您有肥胖、舌苔厚腻、大便黏腻的痰湿症状,可以利用这个小方子自行调理。

冬病夏治,本质在于祛湿,常按这3个穴位轻松祛湿

估计很多人都知道“冬病夏治”。夏天是自然界万物旺盛生长、阳气最旺的时间。人也一样,在夏天体内的阳气是最旺的,在这样内外阳气皆旺的情况下,最易驱走体内的寒凉之气,改善身体由于阳虚而导致的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心悸心慌、尿频水肿等各种症状。

“冬病夏治”本质在于治湿。中医上讲,湿邪侵入人体,会对人体各个部位产生危害,比如湿邪入侵头部,人们会出现头晕、犯困,头上好像包裹了一层东西,有沉重感;湿邪入侵消化道,会导致脾胃运化不畅,影响食欲。此外,还会出现口臭,大便糖稀或便秘,易粘马桶,难以冲洗;湿邪侵入关节,会出现关节酸痛、沉重感及活动不利等,而且痛处不固定;湿邪入侵下肢,可出现下肢水肿、脚气等症状。所以祛湿在中医诊治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为什么说 三伏天 是 祛湿 的好时机?因为三伏天是一年中温度最高,雨水最多的时候,会使空气湿度加大,再加上夏季人们经常在外面纳凉、喜食寒凉及熬夜等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人体很容易被湿邪侵袭。而夏季阳气旺盛,人体新陈代谢旺盛,出汗多,此时若助力推一把,很容易让湿气随汗液排出体外。故,三伏天被认为是祛湿好时机。

生活中常按这3个 穴位 , 祛湿 简单又方便。

1. 中脘穴 ,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穴位,具有和中除湿热的功能,经常使用,对脾胃湿热的人很有好处。

穴位定位:中脘穴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在脐中上4寸。

操作方法:双掌重叠或单掌按压在中脘穴上,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缓慢行圆周推动,以使腹腔内产生热感为佳。注意:操作不分时间地点,以饭后半小时做最好,力度不可过大。

2. 丰隆穴 ,又称“化痰穴”,位于足阳明胃经,能调理脾胃两大脏腑,对它经常刺激,能沉降胃浊,祛湿化痰,防止痰湿袭身。

穴位定位:

丰隆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操作方法:用两手的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或大拇指指腹,以适当的力度按揉丰隆穴,以略感疼痛为宜,5秒后松开。这样反复操作,每天1~2次,每次3~5分钟为佳。按摩此穴位对咳嗽痰多、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头痛、眩晕等病的防治大有好处。

3. 极泉穴 ,是手少阴心经第一要穴,对治疗心痛、胸闷、咽干烦渴有效。它也是一个解郁的大穴。假如大家因为情志因素出现心悸心慌,就可以弹拨极泉穴。

穴位定位: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

操作方法:让腋窝充分暴露,把食指、中指并拢,深入腋窝内,用力弹拨位于顶点的极泉穴。注意弹拨的时候,手指要用力向内勾按,弹拨的速度不要过急。如果手法对了,会有明显的酸麻感,并向肩部、上肢放散。可调畅气血、宽胸理气、养护心肺,可以治疗心痛、胸闷、悲愁不乐、冠心病、心绞痛、心包炎等。

注意事项:弹按极泉穴的时候,力度要柔和,动作要连贯。每次弹按的量应因人而异,一般弹按10次左右。
养心小贴士

“千寒易除 一湿难去”,抓住三伏天祛湿好时机,借助夏季阳气及人体新陈代谢,将湿气排出体外。

对于三伏天祛湿的相关话题,欢迎留言交流。

要想赶走肥胖、水肿、健脾又祛湿,不妨长按这2个穴试试

,现在注重 养生 的朋友越来越多了,可是还是有很多朋友患上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疾病,甚至恶性肿瘤,这不仅跟个人生活习惯有关,也跟湿邪、痰湿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什么是湿邪呢?它在日常的表现是什么呢?最近就有朋友反应总是睡不好、睡不够,头发、脸上还很容易出油,大便黏腻还排不干净,这就是我们体内湿气太重了。有句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想要袪湿,中医认为要脾健,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健脾来去除体内的湿气。现在就和大家分享2个穴位,一是丰隆穴对脾胃两大脏腑都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是除湿祛痰的主要穴位,可调和胃气、补益气血。丰隆穴位于外膝眼到外踝尖连线的中点处,胫骨旁开两横指凹陷的部位。我们可以用大拇指或中指点按此穴3分钟。二是曲池穴具有清利湿热,调理大肠气血的作用,怎么取穴呢,当我们完全屈肘时,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处。可以用大拇指指腹点揉2-5分钟。您还有哪些健脾除湿的好方法,不妨分享到评论区

痰湿体质的穴位调理

一、痰湿体质

体型偏胖,腹部松软肥胖,容易困倦。皮肤易出油,眼睛容易浮肿;喉咙里有痰,口黏腻或甜,爱吃肥肉、甜品,舌苔厚腻,脉滑;四肢重,排泄浊,浑身腻;不喜欢喝水,喝多了水,就会不舒服,腹胀、面部虚胖、手脚肿胀、体重增加、大便不畅;小便混浊、起泡沫;胸闷、头晕脑胀、嗜睡、赖床、喜欢睡回笼觉。

二、穴位调理

1.调理痰湿体质的穴位

足三里、阴陵泉、中脘、丰隆、脾俞和胃俞。

2.操作方法

按揉、按捏、按压、艾灸、针灸。

3.穴位图

三、综合调理

1.足三里:足三里穴在胃经上,刺激足三里穴位的作用有:补中益气、止泻、止痛、安神、促进食欲、祛除风湿;

2.阴陵泉穴:阴陵泉穴是脾经上管理人体水液的一个重要穴位,刺激这个穴位能促进小腿气血通畅,消除水肿,促进肠胃功能的恢复、促进代谢等。

3.中脘穴:

(1)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有和胃健脾,通腑降气,降逆利水的作用;按揉可以防治胃痛、腹痛、腹胀、反胃、恶心、呕吐、泛酸、食欲不振,以及泄泻等消化系统的肠胃功能紊乱。

(2)自查中脘穴异常:轻度:有痛点,有节点;重度:反跳痛。

(3)指压:指压时仰卧,放松肌肉,一面缓缓吐气一面用指头用力下压,6秒钟时将手离开,重复10次,就能使胃感到舒适。

(4)揉中院穴法:用指端或者掌根在穴位上揉揉2-5分钟即可。

(5)摩中脘穴法:用掌心或者四指摩中脘穴,5~

10分钟。

(6)艾灸,保养脾胃,通腹降气。治疗腹胀、腹泻、腹痛、肠鸣、反酸、呕吐、便秘;治疗食欲缺乏、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

4.丰隆穴:

(1)丰隆穴:健脾化痰、和胃降逆、开窍;活跃胃肠道;祛湿化痰;提升精气神。

(2)按摩:用手指指腹点按丰隆穴3~5分钟,长期按摩,可以改善胸闷、眩晕等。

(3)艾灸疗法:用艾条温和灸5~10分钟,一天一次,可以治疗咳嗽、痰多、胸闷。

(4)拔罐疗法:用气罐留罐5~10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治疗痰多、胸闷、眩晕。

(5)刮痧疗法:用面刮法从上往下刮拭丰隆穴,5~10分钟,隔天一次,可以治疗热病、下肢瘫痪。

5.脾俞穴:

(1)脾俞穴:有益气健脾、运化脾脏、促进消化吸收,减少血液中血糖的数值;

(2)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脾俞穴100-200次,长期坚持按摩,可以有效地治疗腹胀、呕吐、泄泻等病。

(3)艾灸:将艾条点燃置于脾俞穴上,距离穴位皮肤2-3厘米处进行施灸,以穴位皮肤温热,但无明显灼痛感为度。温和灸脾俞穴5-20分钟,每天一次,可用于治疗胃寒、寒湿泄泻等病症。

(4)拔罐:用火罐吸拔在脾俞穴上,留罐10分钟,隔天一次,可缓解呕吐、腹胀、水肿等病症。

(5)刮痧:用面刮法从中间向外侧刮拭脾俞穴5分钟,隔天一次,可治疗痢疾。

6.胃俞穴:

(1)胃俞穴:和胃健脾,理中降逆、和胃调中、祛湿消积;

(2)艾灸: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对于胃寒、寒湿泄泻等病症具有非常好的疗效。

(3)姜艾斗:在穴位处及其周围一圈的位置贴上5-7粒姜艾斗,艾灸2-3遍,每天可艾灸1-2次。

(4)按摩:双手握拳,将拳背第2、第3掌指关节放于脾俞、胃俞上,适当用力揉按0.5~1分钟,有和胃降逆、健脾助运之功效。

(5)按揉:用拇指的指腹置于脾俞穴穴位上,用力按揉100-200次,每日一次即可,能够有效的治疗各种脾胃疾病。

在调理以上穴位时,可以沿着所在经络找“痛”点,一并按揉、按捏、按压、艾灸或针灸。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77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