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王阳明:人这一辈子,最该看透的五件事!

临沂市道教协会 2023-11-02 21:20:00

孔子曾经感慨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就是这样珍贵,总在朝夕之间匆匆溜走,无法停留。
人的一生,最长也不过百年。早点看透以下这五件事,或许你可以活得更加明白、自在!
交友,真诚就好王阳明说过:“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
交友,最重要的就是真诚。不光我们要真诚,更要亲近真诚的人。所谓:“人心换人心,你真我才真。”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朋友虽然是最常见的方法,但也是消弭误会,获得知己的良方。
古训有言:“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耍小聪明的人只能风光一时,只有和我们风雨同舟的真诚之人,才能深交一世。
就在平定了宁王之乱以后,王阳明一时声名大噪,武宗皇帝身边的宠臣江彬分外眼红,酷爱弄权的他居然跑到皇帝面前造谣,意图给王阳明使绊子。可王阳明不仅作风正派,为人也很真诚,就连荒唐的武宗都清楚王阳明是个赤诚之人,根本不相信王阳明会有歹心,反倒是耍小聪明的江彬碰了一鼻子灰。
庄子》中有这样一句话:“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这个社会鱼龙混杂,真诚的人才是这样宝贵,总能带给世界温暖,带给我们感动。而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是那些真诚的人更有人缘,更受尊重。
那些机关算尽,在交际圈子里占尽了便宜的人,没有多久就会被看破了自私狭隘的本质,最终被大家疏远。家庭,和睦就好王阳明少年娶妻,老年丧妻。在这几十年的夫妻生活中,二人相濡以沫,鹣鲽情深。这段婚姻看似完美,却也有个不难言的苦衷——王阳明的妻子无法生育。
古代人普遍的婚姻价值观,便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人无后,更是犯了七出之礼。但王阳明并没有这么想,为了守护妻子,竟然连纳妾都从未考虑过。他过继了一个孩子延续自己的香火。接着和妻子好好过日子,就足够了。
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并不是它在世俗的眼光中是否完美,而是和睦,温馨。
王阳明不仅是个忠诚可靠的好丈夫,更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他曾经屡次上书,要求回家侍奉双亲。这是一份感恩之心,更是一种责任心。
古训有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经营好自己的家庭才是过好人生的基础,和我们珍贵的家人相比,治国平天下的大志,都要往后站一站。
和睦的家庭,才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温馨的港湾。钱,够花就好王阳明说:“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
自在洒脱的秘诀,就是不断减轻自己的物欲,钱也不用太多,够花就好了。
有很多人操劳一生,丢了健康,舍了家庭,换来的却都是些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更有甚者为了追求物欲迷失了本心,成了金钱的奴隶。然而,生死无常,祸福难料,功名利禄转眼就能成为过眼云烟,为了逐利而迷失了本心,划不来。
只有扫除了多余欲望的蒙蔽,我们的本心才会安宁,让我们更容易获得幸福感。

金钱的确重要,但是也不要把它看得太重了,顺其自然就好。知足,才能常乐。事业,重在坚持王阳明在少年时期就励志成圣,但没有得到父亲的支持,直到二十六岁才正式开始学习兵法韬略,进展缓慢,直到被贬龙场才领悟大道。
王阳明说:“持志如心痛。”追求心中的目标就像心痛,无暇他顾,只能一心向前。他所倡导的不是单纯地学习知识,而是知行合一。只有把所学付诸实践,才是真的把所学变成了所得。
王阳明还说过:“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人必须在做事上得到磨炼,戒骄戒躁,静下心来认真的做好一件事,这种凭借耐性完成一件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行。只有不断地在实践中验证所学,获得经验,人才能真正成长。
事业最失败的人,不是目前最穷的那一个,也不是梦想最小的那一个。而是轻言放弃,不懂得从失败的经验中学习的那一个。情绪,要学会控制俗话说得好:“冲动是魔鬼。”愤怒,仇恨和悲伤等负面情绪一旦得不到合理的控制,就会让我们做出过激的行为。
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是聪明人的必修课。
王阳明被贬龙场时,龙场自然环境恶劣,周围仅有一处当地村民居住的小村落,王阳明试图上前与村民交谈,却发现语言不通,甚至有人对他产生误解,给了旁人,绝对是要受气的。可王阳明没有发火,也没有抱怨,反而帮助村民,教他们耕种,帮他们建房子,很快就获得了尊重。
控制自己的情绪,用理智战胜自己的脾气,这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
王阳明说:“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负面情绪不光影响我们的言行,还会伤害身体。《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不正是因为他那“既生瑜何生亮”的小小肚量,被气死了吗?
但若是被负面情绪困扰了,我们要本着心理学上“要疏不要堵”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宣泄。学会用冷静而全面的眼光看待那些惹怒你的问题,人也就慢慢地有了睿智,淡然的气质。
感觉自己一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时,最智慧的做法就是离开,情绪平静后再回头看看。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珍贵的,因为我们只有一次机会。
交三五个真心好友,经营一个温暖的小家;赚回来不算太多但足够花用的财富,再修一个平和乐观的好心态。
当生活不那么如意的时候,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这五个要点。

阳明格物致知故事

一天,一个老乡来找王阳明。这个老乡是个年迈的农夫,无儿无女,身体已不允许自己耕种,所以想把他的地卖给王阳明换点养老钱。

王阳明毫不客气的拒绝了,“您是一农夫,地乃命根。您若卖了它,非死路一条。”

王阳明又不忍心让一个做了一辈子农夫的人,临死前看不到他自己的土地。于是,他给了老农夫几两银子,打发走了。

又过了几天,王阳明和他的弟子们到山间游玩。忽见一地,风光秀美,风水大好,不禁陶醉道:

“这地若是我的,那该多么好!”

一学生说,这块地本该是您的。

哦?

这就是那个老农的地。他当初要卖地给您,您不买,而且借给了他肉包子打狗的钱。

听到此,王阳明马上打了个寒战,他问自己,我怎么会这样想?我绝对不能有这样的想法,必须立即把他祛除。

“哎呦!”王阳明失声叫道,话音未落,他又叫了一声:“哎呦!”

山中多蛇,学生们急忙跑来,以为王阳明被蛇咬了。

严肃地解释道:“我是被咬了,但不是蛇,比蛇要利害一万倍。”

王阳明已盘膝而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闭口不语,学生们感到很奇怪,直到太阳落山时,王阳明才长吁一口气道:

“终于把它祛除了,真难啊!”

弟子们问:“什么?”

“私欲!”

故事很短,但道理很深,讲的就是致良知的步骤,即王阳明心学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四句话出自王阳明《传习录》下卷,被成为王阳明心学的最高概括,凝结了心学最精华的智慧。

当我们面对一件还未发生的事情时,本心处于最自然的状态,我们的心是不可能做出判断的,所以说“无善无恶心之体”。

老农还没来卖地时,王阳明的心针对“老农卖地”这件事是没有评判的,当老农来卖地,王阳明的心启动,念头产生:你身为农民,把地卖了,不是等死嘛。

良知闪电般地告诉王阳明,这念头是善的,所以赶紧保持它,然后付诸实践:我借你钱,土地你留着。

当一件事情发生时,心启动,发射出意,意就是念头。念头有善有恶,所以说“有善有恶意之动”。

王阳明未知那块山清水秀地是老农的时,他的心针对“山清水秀,地是老农”这件事是没有评判的,当他知道后,王阳明的心启动,念头产生,于是有了第一个“哎呦”:我当时应该把老农的地买了。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意”动了后,王阳明突然就感觉不对,这是私欲,是恶的。他是怎么知道的呢?当然是良知告诉他的,人的良知一旦被遮蔽,发出的意就有了善恶,而有了善恶之后,又不肯为善去恶,所以人生观就有了善恶。

良知闪电般地告诉王阳明,这念头是恶的,你买了地,老农就活不长了。于是就有了第二个“哎呦”。因为良知能知是非善恶,这就是“知善知恶是良知”。

良知给出念头好恶的判断后,王阳明要做的事就是赶紧祛除它,于是他坐下来,克服这个私欲,保持正念祛除恶念,然后付诸实践,也就是格物,所以说“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致良知的步骤,简单易行。但正如世上很多人知行不合一,人人都能知,却很少有人行。

当我们面前没有一盘红彤彤、肥油油的红烧肘子时,由于我们还没有和红烧肘子发生感应,所以我们的心体是无善无恶的。

而当红烧肘子被端到我们面前时,我们的意就动了,它会射出两道射线,一道是吃,一道是不吃。那么对于一个身体健康的人而言,吃就是善的,不吃自然就是恶的。

王阳明认为,恶就是“过”或“不及”。在王阳明看来,善恶是一条路的上下坡,谁都离不开谁,离了善,无从谈恶,离了恶,也就没有了善。

为什么说不吃就是恶的呢?因为人的本性中都有吃的欲望,而且红烧肘子非常好吃,如果非常想吃却不吃,那就是矫情。

如果你是个重度脂肪肝患者,面对一盘红烧肘子时,吃就是恶,不吃就是善了。因为你的良知会告诉你,吃了红烧肘子,会加重病情,不吃的话,就没事。

那么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善恶是外界的评判还是内心的评判?

毋庸置疑,是我们内心的良知的评判。

所以当我们在开始致良知的步骤时,一定要注意,听良知的,不要理会外界的评判尺度。

其实,王阳明心学的关键还是在“格物”上,格是正的意思,物是事的意思。“格物”就是在事情上正念头。

归根结底,阳明心学就是在让你正念头。心想生老师解读阳明先生的格物,极为简单明了,易学易用!感恩所有的的遇见!(久别重逢)

修行不是修出一个大师,而是知道自己是人,但不被人相所迷。

儒学和王阳明的心学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很多人说,日本之所以明治维新能够成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对心学的探究和崇拜。东乡平八郎的名言就是:一生俯首拜阳明。心学能让一个贫穷落后的日本快速崛起,进入了现代工业时代,而为何我国的大明王朝反而铲除了心学呢?心学的重要弟子又为何被杀的杀,关的关呢?作为儒学的一支,心学和佛学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的人,又该从心学中学些什么东西呢?



谈到心理学,必须谈王阳明,王阳明可以说是历史上的完人。他既是一位成功的政治家,又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而且还是一位哲学家,甚至后来成了一代圣人。仅仅后人给他的荣誉,就可以写一两百字,这次就不啰嗦了。首先王阳明是一个出身极好的大公子,他的父亲就中过状元。在明朝想中一个状元有多难,恐怕都知道吧。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和遗传基因,王阳明的成长环境是很优越的。然而这孩子的思想却有点另类。当老师问他今后的目标是什么时,他的回答居然是做圣贤。看着眼前这个口出狂言的孩子,老师无奈地摇摇头。因为老师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圣贤,而王阳明那时也不知道。



当王阳明被贬到贫困山区时,突然感悟,原来这就是圣贤。顿悟之后的喜悦,是飘逸在宇宙间的自由和快乐。什么是得道,那就是得道。什么是成佛,那就是成佛。当大彻大悟之后,能够看透宇宙的很多秘密,那就成了圣人。



我们都知道心学的核心思想就四个字:知行合一。但对这四个字,我们几个人能够理解?心学的知行合一,不是简单的知识和行为化为一体,相辅相成,而是一种由外向内的剖析。就比如说圣人,以王阳明的心学来看。很类似于佛学里的佛。在此作者要强调一点,佛学和佛教不是一个概念。同理,儒学和儒家思想也不是一回事。佛学里最强调的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是佛。只是很多人戒除不掉身上的弱点,所以才修不成佛。只要每个人肯潜心悟道,他都能够成佛。而心学里的圣人,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只是很多人如璞玉一般,很多人没有把自己雕琢出来。



而传统儒家思想里的圣人,例如孔子和朱熹。看看他们提出的什么玩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存天理,灭人欲……然而再看看历史上那些整天满嘴仁义道德的一群人,比如东林党之类,他们自己过的生活,他们是圣人还是伪君子?想必大家心里都明白吧。我们今天的人,还有几个人相信那一番鬼话呢?那帮圣人,让别人做这个做那个,而他们自己呢?看看历史上那些所谓的圣人,他们叫得越响,往往自己做得越差,这难道就是巧合吗?心学就突破了传统,认为每一个人都是圣人,干嘛非要学习那帮吃人不吐骨头的玩意儿呢?这也是心学后来不被明朝皇帝待见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76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