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元朝开国第一帝:忽必烈

吉林维恩 2023-11-02 18:35:20

孛儿只斤•忽必烈,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之前应称为蒙古帝国,自忽必烈始有元朝。忽必烈,1215年生人,托雷第四子,蒙哥汗同母亲弟弟。仁明英睿,尤善抚下。1260年3月即位登基,史称元世祖。阿里不哥,托雷第七子,蒙哥的七弟。忽必烈,托雷第四子,蒙哥的四弟。1259年7月,蒙哥在亲征南宋之时驾崩于合州钓鱼山(四川重庆一带)。1259年9月,亲王穆哥自合州钓鱼山遣使来告蒙哥汗驾崩,且请北归以系天下之望。必烈回说:“吾奉命南来,岂可无功而还?”遂进兵围鄂州。此时,先朝诸臣阿蓝答儿、浑都海、脱火思、脱里赤等人谋立阿里不哥。阿蓝答儿发兵漠北诸部,脱里赤括兵于漠南诸州,阿蓝答儿乘传调兵,距“开平”仅百余里(开平,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脱里赤亦督兵至燕。皇后闻之,遣人驰至军前密报忽必烈,请速归。忽必烈见嫂子亲派密使来报,知事紧急,就留将拔突儿帅诸军继续围困鄂州,自己返回开平。临走之时,告诉拔突儿“六日后,退围鄂州,退守浒黄洲”。就在这个时候,南宋的宰相贾似道军前派宋京来议和,忽必烈令赵璧回复贾似道说:“汝以生灵之故来请和好,其意甚善,然我奉命南征,岂能中止。果有事大之心,当请于朝。”当天,忽必烈就帅大军北归了。注:《宋史》中关于元人兵围鄂州后突然退兵,只记录了“贾似道军前议和,蒙哥汗驾崩,朝中有事,元兵退。”南宋把功劳全计到贾似道名下,以为贾似道帅师克敌制胜,以至元人退兵。贾似道还据此邀功,得到重赏,班师回朝时百官夹道相迎,但具体原因并未说明。今读《元史》方知其详。忽必烈帅军北还,至燕京。脱里赤正在括民兵,民甚苦之。忽必烈责问脱里赤括兵的理由,脱里赤假托以蒙哥临终之命。忽必烈明知其包藏祸心,把脱里赤括招的民兵全部予以遣散。驻军燕京近郊。1260年3月,忽必烈车驾至开平。1260年3月,忽必烈车驾自燕京返回开平。亲王合丹、阿只吉率西道诸王,塔察儿、也先哥、忽剌忽儿、爪都率东道诸王,劝进。忽必烈三让,诸王固请。忽必烈即皇帝位。1260年3月,忽必烈在开平(锡林郭勒盟正蓝旗)登基称帝,以即位诏天下。1260年4月,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蒙古国哈拉和林)上尊号称为蒙古大汗。原因:1.1:老四忽必烈志在南地,推崇汉家耕种文化,行事多有汉化之风。1.2:老七阿里不哥志在北地,承袭蒙古游牧文化,行止多崇蒙古之风。2.1:老七阿里不哥留守王庭哈拉和林,主动权在握,只要忽必烈归来,必成阶下之囚。2.2:老四忽必烈未回哈拉和林,却在开平率先登基,抢先上位,让阿里不哥措手不及。3.1:老四忽必烈手握南伐重兵,又深得东部蒙古诸王支持,背后还有金、宋之地为用。3.2:老七阿里不哥长期经营北地,占有蒙古王庭哈拉和林,又深得西部蒙古诸王支持。注:蒙古帝国自此分裂,北部由阿里不哥统制,政治中心在哈拉和林;南部归忽必烈管理,政治中心在开平(锡林郭勒盟正蓝旗)。随后,分别代表南北蒙古势力的两兄弟开始了长达4年的内战。第一战:1260年秋,阿里不哥兵分两路,大举南下。东路军自和林逾漠南进,西路军直指六盘山。东路军直接威胁开平和燕京,因此忽必烈亲自领军逆战。1260年9月,忽必烈派合丹、合必赤和汪良臣在姑藏(武威境)击败阿蓝答儿和浑都海的西路联军,阿蓝答儿和浑都海被杀。忽必烈又亲帅大军击溃阿里不哥的东路军,顺利进至和林。时至初冬。阿里不哥退至吉利吉思(托雷的封地,今俄罗斯萨彦岭以北叶尼塞河上游流域),生恐忽必烈乘胜追击,乃遣使假意求宥,并称待马力稍复,再赴阙谢罪。忽必烈深以汉地政局为念,遂留移相哥镇漠北,自己冒严寒逾漠南返,12月底才回到燕京近郊。第二战:1261年秋月,恢复元气的阿里不哥再次举兵东来。以诈降的方法骗过忽必烈留守和林的移相哥,移相哥疏于防备,遭突袭,哈剌和林城再次失守。1261年11月,忽必烈率诸路汉军与蒙古诸王所部再度北征。两军相遇于昔木土脑儿之地,阿里不哥先因所部外剌军队溃败撤兵。待阿速台率领的后继部队赶到,阿里不哥回军再战。其右翼被击败,左、中两翼与忽必烈军鏖战至夜仍不分胜负。自是双方引军后退,相峙于大碛南缘。是年冬末,忽必烈师还,“诏撤所在戍兵,放民间新签军”。忽必烈占领漠北王庭哈拉和林:1262年,据守和林的阿里不哥因粮饷不继,而由他派往察合台兀鲁思的阿鲁忽又拒绝听命,截留他征集的货物,因此愤而移兵西讨阿鲁忽。阿里不哥自知一旦挥兵西指,和林终将不守,所以临行指令和林城诸长老,许其举城归降忽必烈军。阿里不哥西徙之后,忽必烈所部果然不战而收复和林。阿里不哥最终向忽必烈投降:1262年冬,阿里不哥在击败阿鲁忽后驻营于阿力麻里。他肆行杀掠,伊犁河流域为之残破不堪。1264年春,阿力麻里大饥,军心愈亦涣散。1264年7月,阿里不哥计出无奈,被迫与诸王玉龙答失、阿速带、昔里给等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诏谕:“诸王皆太祖之后裔,并释不问。”其谋臣不鲁花等皆伏诛。注:阿里不哥和忽必烈长达五年的“正统”汗位之争至此结束,但也直接导致了蒙古帝国的大分裂。蒙古帝国的四大汗国中,曾经支持阿里不哥的钦察汗国(拔都)、察合台汗国(察合台)、窝阔台汗国(窝阔台)因阿里不哥失败,又不承认忽必烈的正统汗位,先后各自独立。当初只有伊尔汗国(旭烈兀)支持忽必烈,但被远隔于三大汗国和忽必烈之间,自此也独立称国。四大汗国中无论哪一个,其实都不承认忽必烈“正统”的蒙古宗祖地位,因为成吉思汗一手建立起来的蒙古帝国世居北部草原,蒙古王庭在哈拉和林,而忽必烈经略的是中原之地,都城设在燕京,因此始终不被认可。直到1279年,忽必烈灭掉南宋,最终在东方建立起了强大的大元王朝,四大汗国才最终承认忽必烈的宗祖地位。钦察汗国:1582年被俄罗斯公国灭掉。察合台汗国:1680年被准格尔汗国灭掉。窝阔台汗国:1310年被大元和察合台汗国瓜分。伊尔汗国:1355年被金帐汗国灭掉。1260年7月,忽必烈开始全面为北伐阿里不哥做准备,因此极力维护与南宋的边境和平,以免后方生变,又在颖州、涟水、光化开立互市,以易所需。南宋兵开始主动进攻边城。1260年8月,南宋兵临涟州,李璮乞增兵渡淮攻宋,忽必烈不从。1260年9月,李璮再请攻宋,复止之。1260年10月,南宋兵再攻涟州,李璮防御之。1261年正月,南宋兵围涟州,李璮战败之。1261年2月,南宋兵再攻涟水,命阿术帅兵赴之。1261年5月,忽必烈派李全义至南宋淮东制司,访问国信使郝经所在。1261年10月,南宋兵攻泸州。1262年2月,南宋攻打新蔡(河南)。1262年4月,南宋攻打徐州、邳州、毫州。1262年6月,南宋攻打沧州、雅州。1263年2月,忽必烈以王德素为国信使,刘公谅副之,使于南宋,致书宋主,诘其稽留郝经之故。注:这个国信使郝经特别逗,当初南宋的宰相贾似道帅兵增援鄂州,私自与忽必烈军前议和,忽必烈当时还没登基,只说“议和之事当请于朝”。忽必烈登基后有意与南宋议和,就派这个“国信使”郝经去南宋找贾似道接着谈议和。当初贾似道是军前私自议和,南宋皇帝根本就不知道有议和的事儿,贾似道怕皇帝知道此事,就找各种理由推脱。这个郝经已经在南宋等了半年了,连南宋皇帝面都还没见着呢!数年后终于见到了宋理宗赵昀,提起当初议和的事儿,又说了贾似道的不厚道,宋理宗听后“茫然不知所语”!1261年7月,忽必烈诏谕将士举兵攻南宋,说:“朕即位之后,深以戢兵为念,故年前遣使于宋以通和好。宋人不务远图,伺我小隙,反起边衅,东剽西掠,会无宁日。朕今春还宫,诸大臣以举兵南伐为请,朕重以两国生灵之故,犹待信使还归,庶有悛心,以成和议,留而不至者,今又半载矣。往来之礼遽绝,侵扰之暴不已。彼常以衣冠礼乐之国自居,理当如是乎?曲直之分,灼然可见。今遣王道贞往谕。卿等当整尔士卒,砺尔戈矛,矫尔弓矢,约会诸将,秋高马肥,水陆分道而进,以为问罪之举。”注:误会,完全是误会。此时的宋理宗赵昀也巴不得与忽必烈和好,只是郝经人在扬州,宋理宗皇宫在杭州,两人根本就没见上面。
都是那个鬼道的贾似道从中作梗,欺君罔上,才遗害两国。1262年2月,李璮反元入宋,尽杀蒙古戍军,引麾下入益都(山东青州),后至济南。忽必烈以清剿李璮之名,进兵山东,7月,李璮兵败济南,投大明湖未死而被俘。忽必烈大军集结济南,顺势控制山东。一:严肃军纪,不许破坏农田,打扰百姓。二:禁以俘掠妇女为娼。三:百官以汉人官制为制。四:派兵护送高丽世子回境,以和平手段解决高丽问题;诏谕日本,通问结好。五:南宋新附之民拨给土地衣粮,给牛种,禁止边将分匿人口。六:给俸禄、颁公田、均赋役、戍边关,拨付钱粮赈灾育民。七:1264年8月改燕京为中都。八:命蒙古军开垦荒田。九:以蒙古人充各路督官,汉人充总管,回回充同知,永为定制。十:普及教授蒙古文字。1269年6月,诏董文炳率兵22000人南征。7月,派人前往高丽点阅所备兵船,诏谕南宋官吏军民,示以不欲用兵之意。与夏贵所帅南宋水军战鹿门山,俘杀二千多人,战舰五十。1270年2月,南宋于襄阳出步骑万余人,兵船百余艘,被击败于万山堡。1270年3月,阿术上言:“围守襄阳,必当以教水军、造战舰为先务。”忽必烈许之,遂教水军七万人,战舰五千艘。1270年5月,在陕西和四川战胜南宋军。1270年8月,筑环城以逼襄阳。1270年9月,南宋派范文虎以兵船二千艘来援襄阳,战败之。1271年5月,忽必烈以东道兵围守襄阳,余者水陆并进奔嘉定,令重庆、泸州、汝州同时出兵以牵制南宋。1271年6月,南宋范文虎帅水军十万增援襄阳,阿术帅军战败之。1272年11月,参知行省政事阿里海牙上言:“襄阳久围不下,宜先攻樊城,断其援军。”忽必烈从之。1273年正月,阿里海牙攻克樊城,2月,南宋京西安抚事、知襄阳府吕文焕以襄阳城降。注:吕文焕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独自苦守襄阳长达3年之久。此时南宋朝廷腐败,将帅离心,南宋虽多次派兵援助吕文焕,但终不得进。吕文焕最后也是一气之下选择了投降。吕文焕是南宋后期难得的军事人才,投降后身份忽必烈赏识,特别要求亲自接见吕文焕,并授以昭勇大将军、侍卫亲军都指挥使、襄汉大都督。襄阳失守,南宋军事防御很快瓦解。1273年3月,忽必烈得襄阳,4月,命荆湖、山东、淮西之兵择机南进,又命襄阳造船千艘,以备水陆并进,攻击南宋。1271年11月,忽必烈正式在中原之地建国,国号称“大元”。大元者,取《易经》“乾元”之意。1272年2月,改中都为“大都”,建中枢省署于大都。伐木辽东及乾山营建大都。1274年正月,大都燕京宫阙告成,忽必烈始御正殿,受朝贺。1274年正月,阿里海牙上言:“荆襄自古用武之地,汉水上游已为我有,顺流长驱,宋必可平。”阿术也上言:“臣略地江淮,见宋兵弱于往昔,今不取之,时不能再。”阿里海牙和阿术共同上言:“我师南征,必分为三,旧军不足,非益兵十万不可。”忽必烈诏中书省签军十万人。2月,造战船八百艘于开封。1274年6月,忽必烈誓师出征南宋,誓词原文大致如下:爰自太祖皇帝以来,与宋使介交通。宪宗之世,朕以藩职奉命南伐,彼贾似道复遣宋京诣我,请罢兵息民。朕即位之后,追忆是言,命郝经等奉书往聘,盖为生灵计也,而乃执之,以致师出连年,死伤相籍,皆彼宋自祸其民也。襄阳既降之后,翼宋悔祸,或起令图,而乃执迷,罔有悛心,所以问罪之师,有不能已者。1274年9月,遣忙古带、八都、百家奴率武卫军南征,兵发襄阳。注:这个贾似道可把南宋害惨了,他一个军前私自议和,对内欺君不报,对外拒见郝经,终止南宋、大元兵刀相见,而其因尽出于贾似道。1274年9月,伯颜都水军兵发襄阳,距郢州二十里,南宋兵十万陈郢州,夹汉水,两岸战舰千艘,铁锁横江,贯大舰数十。伯颜绕过南宋主军,攻克唐港水坝,出唐港,整列而进,进至汉口。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都统高文明、刘仪以战船万艘,分据隘口,元军不得进。元军自汉口开坝,引船入沦河口,经沙芜,转入大江。阿里海牙攻武矶堡,南宋夏贵以兵来援,阿术四面合围青山矶之水泊,进军沙洲。夏贵败,元兵登南岸,追至鄂州南门而还。南宋将朱祀孙逃往江陵,鄂州以城降。阿里海牙以兵四万镇鄂州,伯颜、阿术帅大军,水陆并进而东下。1275年正月,元军至黄州(黄冈),南宋黄州知府陈奕以城降。军至蕲州,南宋蕲州安抚使管景模以城降。军至江州,南宋江西安抚使、江州知府钱真孙以城降。百家奴、唐古、忙兀儿帅汉军万人赴蔡州(汝南)。忽必烈诏谕嘉定、重庆、江陵、郢州、涟海等地各自为守的南宋军来降。1275年2月,兵至安庆府(安徽),安庆知府范文虎以城降。忽必烈命阿里、撒吉思各帅蒙古、汉军会于邳州(江苏),又命河南战船千艘赴之。随后进军池州(安徽),池州权事赵卯发上吊而死,都统以城降。南宋宰相贾似道以都督的名义再派宋京、阮思聪来,请还已降诸州,约贡岁币。忽必烈回复:“未渡江时则可,今沿江诸郡皆已内属,欲和,则当来面议。”注:无论是贾似道还是孩子皇帝赵显,谁都不可能也不敢和忽必烈面议。1275年2月,大军至丁家洲,战船蔽江而下。贾似道分派步帅孙虎臣及苏刘义集结兵船于江之南北岸。贾似道与淮西制置使夏贵亲帅后军,战船二千五百艘,横亘江中。伯颜命左右翼万户率骑兵,夹岸而进,继而命举巨炮击之。夏贵先逃,贾似道错愕失措,鸣铮斥诸军散,南宋兵遂大溃。阿术帅步骑及水军追杀150里,得船二千余艘,军资器仗、督府图籍符印。贾似道东逃扬州。注:《元史》对贾似道兵败和逃跑说的很客气,其实贾似道败的很难看,跑的更难看。贾似道来时帅有重兵不下10万,结果一战即败。逃跑时仅以“单舟逃回”,帅印都差点没弄丢了。丁家洲(安徽铜陵)之败,南宋前无可守之险,后无退守之地,手中再无御敌之兵。屯子重兵的江陵(荆州),此时又处敌后,回师不易。阿里海牙上言忽必烈:“江陵,宋之巨镇,地居大江上流,屯精兵不少于数十万,若非乘此破竹之势取之,江水泛滥,鄂汉之城亦恐难守。”忽必烈下令进兵。大军进至建康府,南宋沿江制置使赵溍南逃,都统徐王荣、翁福、茅世雄及镇军曹旺以城降。1275年3月,镇江以城降;江阴以城降;滁州以城降;常州以城降;岳州以城降;阿术分兵取扬州。1275年4月,南宋屯以重兵的江陵,在荆湖制置使朱祀孙、湖北制置副使高达、京西湖北提刑李湜的带领下全军出城投降。郢州、复州先后投降。1275年5月,辰州、随州、均州、沅州、靖州、房州,皆降。6月,嘉定降。持诏往谕四川,潼川、江安州降。注:健康(今南京)重镇,临安最后的门户,居然寸兵未动就主动投降,南宋亡之必矣。贾似道直到1275年2月才放归大元国信使郝经,其私心之重,其谋权之深,古来少见。忽必烈数次提及国信使郝经,甚至不惜以兵戈相见,贾似道为一己之私,竟然对上欺君不报,对外不给回音,此时忽必烈已知皆是贾似道所为,与南宋皇帝无关,但事已至此,只能进兵。是《元史》原文记载:1275年4月,阿术师驻瓜洲,距扬州45里。宋淮东制置司尽焚城中庐舍,迁其居民而去。阿术创立楼橹战具以守之。1275年5月,阿术驻兵瓜洲。阿术立木栅栏于杨子桥,断淮东粮道,且为瓜洲藩蔽。1275年6月,南宋将扬州都统姜才、副将张林帅步骑二万人,乘夜攻杨子桥木栅。阿术自瓜洲以兵赴之。诘旦(清晨)至栅下,姜才帅军夹水为阵,阿术挥骑兵渡水击之,阵坚不动。阿术引军退,姜才来逼,阿术力战,姜才遂走。阿术挥步骑并进,大败之,姜才仅以身免,生擒张林,斩首八千级。1275年7月,阿术集兵船于瓜洲,阿塔海、董文炳集兵船于西津渡。南宋沿江制置使赵溍、枢密都承旨张世杰、泰州知府孙虎臣等陈舟师于“焦山”南北。阿术分兵船千艘西掠“珠金沙”,阿术、阿塔海登南岸“石公山”,指挥水军刘琛循江南岸,东趋“夹滩”,绕出敌后。左中右三路进击,张弘范自上流继至,趋焦山之北。大战自辰至午,呼声震天地,乘风以火箭射其船蓬。宋师大败,张世杰、孙虎臣皆逃。获大船数百艘。宋人自此不复能军。1275年11月。阿里海牙攻潭州。伯颜分兵三路直逼临安(杭州)。1275年12月,宋主亲书请和。宋主再遣尚书夏士林、右史陆秀夫奉书称“”乞和。忽必烈答宋国主书,令其来降。1276年正月,嘉兴府以城降,忽必烈大军至皋亭山。正月十八,南宋皇帝赵显派保康军节度使尹甫、和州防御使吉甫赍“传国玉玺及降表”至军前(降表内容与《宋史》记载一致,不再罗列)。伯颜受《降表》、“玉玺”。南宋国亡。元军至临安城北十五里。得知陈宜中、张世杰、苏刘义、刘师勇等人挟赵昰、赵昺二王出嘉会门,渡浙江逃去,惟太皇太后、嗣君赵显在宫中。伯颜马上派诸军先占据钱塘口,以兵五千人追陈宜中等,过浙江不及而还。元军至湖州市,伯颜兵巡临安城,观潮浙江,南宋宗室大臣以次来见,暮还湖州市。1276年2月,宋恭宗赵显率文武百僚至详曦殿,望阙上表,乞为藩辅之国。当日,南宋文武百司出临安府,各以其职来见。当月,忽必烈诏伯颜偕南宋君臣入朝。元军入临安城,取军民钱谷之数,阅实仓库,收百官诰命符印,罢南宋官府,散免侍卫禁军。伯颜派南宋内侍王野入宫,收南宋国衮冕、圭璧、符玺及宫中图籍、宝玩、车辂、辇乘、卤薄、麾仗等物。1276年3月,伯颜入临安,遣郎中孟褀籍宋太庙四祖殿,景灵宫礼乐器、册宝暨郊天仪仗,及祕书省、国子监、国史院、学士院、太常寺图书祭器乐器等物。1276年2月,忽必烈平灭南宋后,把南宋的降将们召集到一起,问:“你们为什么这么容易就投降啊?”南宋降将们回答:“南宋有强臣贾似道擅国柄,每优礼于文士,而独轻武官。臣等久积不平,心离体解,所以望风而送款也。”忽必烈说:“借使贾似道独轻汝曹,特贾似道一人之过耳,且汝主何负焉。正如所言,则贾似道之轻汝也固宜。注:高度不同对问题的看法不同,格局不同对问题的认知有异。忽必烈此言,意味深长!1273年3月,伯颜帅军先行离开临安北归。随后,阿塔海、阿剌罕、董文炳等入宫,催促宋恭宗赵显同谢太皇太后北上入觐忽必烈。郎中孟褀奉诏宣读元人旨意,至“免系颈牵羊”之语,太后全氏闻之泣,谓宋恭宗赵显曰:“荷天子圣慈活汝,当望阙拜谢。”6岁的小皇帝赵显拜毕,母子皆肩舆出宫,唯太皇太后谢氏以疾留。注:南宋自此亡国,但未绝嗣,尚存赵昰和赵昺。但此时已向元人纳《降表》和传国玉玺,其实已亡。所为二王,是元人的称呼,其实是后来的宋端宗赵昰和宋怀宗赵昺。南宋灭亡,宋恭宗赵显被掳北上朝见忽必烈,陈宜中、张世杰、苏刘义、刘师勇等人挟赵昰、赵昺二王出嘉会门,渡浙江逃往温州。赵昰先被立为宋端宗,后来病死于碉州,再立宋怀宗赵昺为帝,至1279年厓山海战,南宋绝嗣。1276年5月,6岁的赵显到达元大都燕京,忽必烈封其为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大司徒,瀛国公。1282年12月,赵显自元大都燕京被迁至元上都开平。1291年12月,全太后、瀛国公赵显母子出家为僧、尼,有地360顷,免租。起因:忽必烈想让日本和高丽一样臣服于大元,日本不接受。忽必烈先后数次向日本派出使者,以示通好并晓以战争利害,日本始终不接受。第一次征日本:1274年3月,在南宋未灭,国内战事紧张的情况下,忽必烈命凤州经略使忻都、高丽军民总管洪茶丘帅屯田军及女真军,并水军,合15000人,战船大小九百艘,在高丽军的配合下,出征日本。结果:元军顺利登录日本九州岛屿,但在进攻九州腹地的过程中遭遇日本的坚决抵抗,元兵临时撤至船上俢政,准备再战。元军退至船上后却遭遇台风,战船和人员遭受巨大损失,忻都和洪茶丘只能退军。第二次征日本:首次出征日本失利后,出于国内灭宋战争的原因,二次出征日本的计划被暂时搁置。继续向日本派出使者,希望通过诏谕的方式让日本主动臣服,直至1280年2月,元朝派往日本的国使杜世忠等人被日本给杀了。征东元帅忻都和洪茶丘马上请求率兵出征日本。但此时国内出征准备还不充分,最后朝廷廷议暂缓出兵(姑少缓之)。1280年12月,高丽国王王賰领兵万人、水手万五千人、战船九百艘、粮十万石,出征日本。1281年正月,命忻都、洪茶丘军陆行抵日本,兵甲则舟运之,增汉军万人。1281年6月,诏阿塔海统率军马征日本。结果:三路兵马总计10多万人,总兵力有绝对优势,但出发时间不一致,在日本的分路抗击之下,战果很不理想。高丽军率先抵达日本,被日本军击败,高丽和大元兵联合后再反攻,夺取了壹岐岛,而后向九州进发,在日本的顽强抵抗下,元军再次被破退回船上。悲催的事情再次发生,又一次遭遇大台风。忻都、洪茶丘、范文虎、李庭、金方庆(高丽)诸军,船为风涛所激,大失利,余军回至高丽境,十者仅存一二。注1:二次出征日本失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战船的质量可能有问题,不抗风浪。1281年2月,福建省左丞蒲寿庚就曾上言:“诏造海船二百艘,今成者五十,民实艰苦。”这说明后期造船的速度过快,质量必然会有问题。二:到达日本和发起进攻的时间不一致。三:军队人员结构有问题,有高丽军、蒙古军、女真军、汉军,还有一部分重囚犯。注2:先后两次出征日本失败,让忽必烈很郁闷。1283年,忽必烈下令再次建造船只并广集粮草,准备第三次征伐日本。1283年正月,发五卫军二万人、蒙古军习舟师者二千人、探马赤万人、习水战者五百人征日本,高丽国备粮二十万石。3月,遣扬州重囚谪征日本。5月,立“征东”行中书省,以高丽国王与阿塔海共事。给高丽国征日本军衣甲。御史中丞崔彧上言:“江南盗贼相继而起,皆缘拘水手、造海船,民不聊生,日本之役,宜故止之。江南四省应办军需,宜量民力,勿强以土产所无。”忽必烈无奈只能作罢。1285年,在平定了各地反元起义后,忽必烈再次下令打造战船,准备于次年春天出兵征日。但因大臣反对,忽必烈不得已下诏罢止征日。1286年正月,忽必烈以“日本孤远岛夷,重困民力,罢征日本。”直到1294年正月,忽必烈去世,出征日本的计划也就永远的被搁置了。注3:忽必烈征日本表面上只实施了两次,但准备却是长期的。最终放弃也绝不是忽必烈的本意,是国力实在不允许才无奈而放弃。忽必烈征日本是以东至高丽,南至福建、广东为后方基地,整个燕京以东地区都在筹集物资和兵源,东南地区全员在造战舰,中部两淮地区长期在备水兵和钱粮,连蒙古官员自己都说“江南盗贼相继而起,皆缘拘水手、造海船,民不聊生,日本之役,宜故止之。江南四省应办军需,宜量民力,勿强以土产所无。”造了多少战船?1289年2月,尚书省臣言:“行泉府所统海船15000艘。”足可见天下苍生受役之苦,也足见忽必烈是担心宇内哗变影响其统制之根基而最终作罢。越南:第一次,1284年12月,忽必烈派皇子脱欢率领大军出征越南,1285年正月,在富良江大败越南王世子陈日烜的水军,陈日烜逃往天长,脱欢派李恒追击,再败陈日烜,元军攻陷其首都升龙城。随后由于暑雨、役作、气候、地形等因素,元军决定北撤,越南军以游击战术尾随攻击元军,脱欢手下主将唆都、李恒相继战死,最终元军在损失惨重的情况下撤退北归。第二次,1287年忽必烈再派皇子脱欢帅6万大军进剿越南。1287年11月,元兵渡过富良江,兵至交趾城下(今越南河内),败其守兵。越南王陈日烜与其子弃城逃往敢喃堡。1288年正月,越南国王陈日烜直接逃到海上,元兵追之不及,引兵回交趾城。随后越南王陈日烜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元军再次攻陷其首都升龙城,但最终元军又以补给、气候、后勤等因素撤军,再次在撤退的途中遭遇重创。两次征讨越南均告失败。印尼:当时的印尼是南亚的一个强国,忽必烈为打开水上贸易通道,派水军出海征讨印尼。1292年2月,忽必烈派出海船五百艘、军士二万人由泉州出发,出征爪哇(最终仅派出5000人)。开战初期,元朝的水师占据着绝对优势,进展非常顺利,爪哇的国王都被杀了,就在爪哇即将灭国之时,由于爪哇国的内奸背叛了元朝大军,在元军不备的情况下被打回到海上,最终被迫登舟回国。在死伤3000多人的情况下,忽必烈征爪哇最终宣告失败。缅甸:1277~1287年,经过忽必烈的多次进剿,缅甸的江头城、太公城等重地先后被大元所占。1284年5月缅王以国书降,且言:“缅国经唆都掳掠,国计已空,待来年再遣嫡子以方物进。”自此,缅甸中部地区沦为大元的缅中行省。1286年2月,忽必烈以雪雪的斤为缅中行省左丞相,奥鲁赤为平章政事,都元帅乌马都迷失全行中书省事。缅甸自此沦为大元的附属国,缅甸也因此由一个完整的蒲甘王国分裂成若干个掸邦(王邦)。注:忽必烈征南亚诸国,以云南、广西、四川、贵州、海南为后方基地,其中又以云南为重中之重,这也是忽必烈优先灭大理国的初因。出征爪哇的2万军队,最终仅派出5000人,根据是:1293年4月,枢密院臣言:“去年征爪哇军二万,各给钞二锭,其后只以五千人往,宜征原给钞三万锭入官。”忽必烈说:“非其人不行,乃朕中止之,勿征。”乃颜,成吉思汗铁木真弟弟铁木哥斡赤斤的后裔,封地位于今呼伦贝尔地区,长期掌控着辽东大部分地区。忽必烈称帝后,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设置东京等处行中书省,损害了乃颜的既得利益,于是,乃颜于1287年起兵十万反叛。1287年6月,忽必烈亲统蒙汉两路大军出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征讨乃颜。在高丽王王䞐的配合下,先于通辽西南的撒儿都鲁(今内蒙古奈曼旗南)打败乃颜六万人的先头部队,随后,忽必烈大军取咸平府(开原)、过辽水。1287年7月,忽必烈出沈州(沈阳),兵进懿州(今辽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东北塔子营村),乃颜悉平,并将乃颜处死。乃颜之乱后,忽必烈正式设置辽阳等处行中书省,作为东北地区最高行政机构,强化了对东北地区的统治。注:在整个忽必烈时期,高丽与元朝的配合始终非常紧密,无论忽必烈东征日本、乃颜,还是西征南亚,始终伴随着高丽积极的身影。在整个高丽历史中,以往大多处于被征伐的状态,只有在忽必烈时期才出现如此积极的配合态度,作为附属国,高丽对忽必烈的忠诚度,史无前例。忽必烈经年累月的东征日本、乃颜,西南征缅甸、越南、老挝、泰国、印尼等诸国,国内经济压力与日俱增,长期工役繁甚,几近民不聊生。辽东常年备军需,江南常年造战船,西北常年建军驿,西南常年屯驻军,举国常年募兵役、征钱粮。此时,江南大部多有绝丁破产之家;湖广地区群生愁叹,四民废业,城邑居者多已不足二百人。注:忽必烈起家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和中都(燕京),在其称帝并从零开始建立大元王朝的过程中,其麾下的蒙古兵和治下的蒙古人数量本身非常有限。当初,若非南宋羸弱无骨至极,忽必烈在北方蒙古帝国各部不承认其宗主地位,蒙哥汗新逝,部分兵力还在四川,自己在漠南新帝登基帝位尚不稳定,辽东又在乃颜部之手,四面楚歌的情况之下,先灭南宋恐怕并不是忽必烈的最佳选择。忽必烈灭南宋后,治下的疆土东至朝鲜半岛,西至新疆,西南至缅甸、越南中部、泰国和印度北部,南至海,北至蒙古大漠。仅以大元之力,分兵控制,无异于痴人说梦。在少数蒙古人的统制之下,忽必烈以中国腹地作支撑,源源不断的输送钱粮兵马。汉人的伤亡数量、生存压力和经济负担,自不必多言。《元史》虽无具体记载,但其情可想而知,汉人生存状况之惨烈,不言自喻。说忽必烈靠一己之力在漠南建立了强大的大元王朝,不如说汉人在忽必烈的统制下以惨烈的牺牲换取了辽阔的大元版图。1286年2月,敕中外,凡汉民持铁尺、手挝及杖之藏刃者,悉输于官。

1288年正月,两淮行省言:“两淮土旷民寡,管内七十余城,仅土田两所,宜增置淮东、淮西两道劝农营田司,督使耕之。”

1288年4月,尚书省臣言:“两淮饥,命行省赈之,吏与富民因缘为奸,多不及于贫者。杭、苏、湖、秀(嘉兴)四州大水,民鬻妻女易食。”

1288年11月,湖广省言:“左、右江口溪洞蛮獠,所调官畏惮瘴痢,多不敢赴,请以汉人为达鲁花赤(主官),军官为民职,杂土人用之。”忽必烈从之。

1289年4月,江南民挟弓矢,犯者集而为兵。

1289年4月,辽阳省管内饥荒,甘肃、山西、贵州也闹饥荒;两淮、福建、江西在平叛、剿盗贼;举国还在征缴出征日本的水军和军粮;忽必烈同时还要征兵以亲征西北的海都。

1289年12月,忽必烈赐诸王、公主、驸马如岁例,为金2000两、银25万260030两、钞11万290锭、币12万2800匹。

1290年3月,苏州渔阳稻户饥,给三十日粮。

1290年4月,发六卫汉军万人伐木

注:

这就是忽必烈大元朝治下的真实情况。两相对比,还敢为元朝疆土之广而引以为傲吗?

此时的元朝:

对外征伐战事不断,对内征兵、征粮连年不绝,百姓役使日甚,荒田遍布四野,举国饿殍满地;

国内四方叛乱并起,平叛剿贼、累年兵荒马乱,宇内饥荒频发,百姓流离失所,汉人疲弊至极。

贫乏,汉人受其苦;

役使,汉人当其先。

不知是出于杀伐过重,还是因袭汉家文化太深,忽必烈后期始终笃信佛教。1288年2月,改南宋宫室为塔一,寺五,诏以水陆地五十顷养之。1288年4月,建成万安寺,佛像及窗壁皆金饰之,费金五百四十多两、水银二百四十斤。1288年12月,命亦思麻等七百余人作佛事于玉塔殿、寝殿、万寿山、护国仁王寺等凡五十四会。命天师张宗演设醮(祈福消灾)三日。以光禄寺直隶都省,置礼源仓,分太仓之粮米药物隶之。1289年12月,忽必烈下诏:“天下焚寺所贮存《藏经》,集僧看诵,仍给所费,使为岁例。”又幸大圣万安寺,置旃檀佛像,命帝师及西僧作佛事坐静二十会。此后为常制,每岁必行之。注:以丘处机和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关系,蒙古人理应以独尊道教为宗。可惜,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后裔却改以佛教为尊,尤以藏传佛教为崇。其一:丘处机对成吉思汗的影响是在大漠深处,随着蒙古人南进,可能是渐受中原汉传文化影响。其二:可能与成吉思汗死后官方组织的四次佛、道两教辩论竞赛有关。至于忽必烈为何要“焚天下寺所贮存《藏经》”,还要“集僧看诵”,不解其意,或为佛教仪轨,未可知也。通州河:1280年,疏通通州运河。济州河150里:1281年,忽必烈令奥鲁赤开凿山东济宁至山东东平的济州河。会通河265里:1288年10月,桑哥请明年海道漕运江南米须及百万石。又言:“安山至临清,为渠265里。若开浚之,为工300万,当用钞3万锭、米4万石、盐5万斤。其陆运夫1万3千户复罢为民,其赋入及刍粟之估为钞2万8千锭,费略相当,然渠成亦万世之利。请以今冬备粮费,来春浚之。”忽必烈制可。通惠河165里:1292年,又开凿通惠河,北京崇文门至通州。派军队参与疏通河渠:1289年5月,忽必烈派武卫亲军千人浚(疏通)河西务至通州漕渠。1289年6月,派侍卫军二千人浚“口温脑儿”河渠。注1:自此,自两淮至大都(北京)漕运水道相连,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京杭大运河:北京-临清-淮安-杭州,1797Km。隋唐大运河:北京-洛阳-杭州,2700Km。注2:京杭大运河是在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以北京和杭州为端点的“人”字形基础上,在山东临清和江苏淮安之间加了一“横”,使得京、杭之间的直线距离变的更短,显著提高了京、杭之间的运输效率。1289年7月,海都兵犯边,忽必烈亲征。海都:窝阔台的孙子,封地在蒙古帝国西部的海牙里(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南塔尔迪库尔干附近)地区。原因:成吉思汗家族中当初被封在中亚地区的后裔始终不承认忽必烈的汗位,对其用汉人、行汉法更是持无法容忍的对抗态度。因而,只要经过休养生息后有能力、领地水草丰美人员健硕时有实力,必然起兵反抗忽必烈,有时是单个部族的反抗,有时是联合诸部一起反抗,成吉思汗黄金家族诸王的叛乱在整个元代都是常态,始终难以解决。结果:打的败,但剿不灭。对于蒙古帝国中亚地区的家族后裔,忽必烈也是鞭长莫及。一方面忽必烈不可能丢下长期经营的整个中原大后方根据地而全力进击中亚;一方面也没有这个实力。最终的结果就是,忽必烈可以守住现有的元朝疆土,但在中亚地区也永远的失去了控制力。注:自忽必烈开始,推崇游牧民族本性的蒙古帝国后裔在西方长期占据着“北庭”别失八里(今新疆吉木萨尔境内)以西的地区,忽必烈则占据着蒙古帝国曾经的首都哈拉和林(外蒙古岭北地区)和中原腹地,虽相安无事,但也渐行渐远。1290年3月,四川旧移重庆、成都之民苦于供给,诏复迁治成都。建昌丘元集众千余人掠南丰诸郡。杨镇龙剽掠浙东。太平县叶大五集众百余人寇宁国。1290年4月,两淮行省言:“朝廷遣白洁矩来,令发宋宗族赴京,人心必致动摇,江南之民方患增课(税)、料民、括马之苦......。”1290年5月,江西钟明亮反,率众寇赣州。同月,江西行省言:“吉、赣、湖南、广东、福建,以禁弓矢,贼益发,乞尉兵持弓矢。”同月,婺州永康、东阳、处州缙云吕重二、杨元六等反。泉州陈七师反。1290年6月,广州增城、韶州乐昌乱;杭州唐珍乱。1290年7月,贵州猫蛮作乱,劫順元路,入其城,杀伤官吏。同月,建平王静照作乱伏诛;芜湖徐汝安、孙惟俊伏诛。1290年9月,福建省以管内盗贼蜂起,请增戍兵。......余不赘述。注:短短6个月,宇内造反、作乱、为贼寇者就如此之多。当然,在《元史》中可以理解为造反、作乱和贼寇;在汉人眼中却不必作此理解。在《元史》中也同步大量记载了忽必烈赈济灾民的史实,但傻子都知道,赈济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人造反,不赈济会是什么样子?忽必烈又不是傻子。关键问题是,天下为什么会突然冒出来这么多饥荒的灾民!而且还经年不衰!只要动动脑子,还会为忽必烈唱赞歌,为大元朝之强而骄傲吗!仅举1291年3月一例:己亥,真定、河间、保定、平滦饥,平阳、太原尤甚,民流移就食者6700户,死者371人。辛酉,吕连50户饥。壬戌,杭州、平江等五路饥。溧阳、太平、徽州、广德、镇江五路亦饥。武平路饥。这是《元史》原文记述,仅仅发生在一个月内的事实,其中居然包括自古富庶的天下鱼米之乡。1290年12月,忽必烈命枢密院括江南民间兵器及将士习武(征汉人以扩军)。又派遣兵部侍郎靳荣等阅实安西、凤翔、延安三道军户,元籍4000外,又得33280丁,枢密院欲以为兵,桑哥不可,忽必烈从桑哥之言。注:仔细品品,这里边意味着什么!“元籍”当然是指元人,“元籍外”当然是指汉人和其他民族。桑哥为什么不同意?8.32:1的比例,忽必烈怕的是什么,不言自喻!1291年5月,宫城中建葡萄酒室及女工室。1291年12月,户部上天下户数:内郡:199万9千4百44户,

江淮、四川:1143万878户,

人口:5984万8964口,游食者42万9118人。

宣政院上:天下寺宇4万2318区,僧、尼21万3148人。

注: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金国人口5350万,估计总数在5600万。宋宁宗嘉定十六年(1223),南宋有1267万户,2832万口;学者认为有1550万户,8060万口。元先后灭金、南宋,人口尽归于元,加上忽必烈南征的蒙古军士,又经过70年的繁衍,总数却锐减了2155万人至7633万人!杀伐之重,非礼佛事所能得解脱!然,寿得80,又岂非无神灵护佑!1293年4月,大司农燕公楠、翰林学士承旨留梦炎上言:“杭州、上海、澉浦、温州、庆元、广东、泉州置市舶司凡七所,唯泉州物货三十取一,余皆十五抽一,乞以泉州为定制。”忽必烈从之。1294年春正月,忽必烈驾崩于紫檀殿。在位三十五年,寿八十。4月,30岁的皇孙铁穆耳至上都,即皇帝位。世祖度量弘广,知人善任使,信用儒术,用能以夏变夷(以华制夷),立经陈纪,所以为一代之制者,规模宏远矣。注1:《元史•本纪》共纪蒙古大汗十五位,忽必烈为元朝开国皇帝,位列第五汗。《元史•本纪》以三分之一强的篇幅记述忽必烈,甚至于以年为章,一年一记,所费笔墨如此之巨,然,死后评述却仅聊聊数语,仅见高远,不见评述。注2:这段评语中真正的重点是“用能以夏变夷,立经陈纪。”以夏制夷是以汉为正,以蒙古为夷,这句话的分量不轻,称之“为一代之制,规模宏远。”不为过;立经陈纪是按汉家之制主俢帝王之纪。《元史•本纪》共四册,其中记述蒙古前四汗的总篇幅仅区区57页,而忽必烈独占三分之一。注3:忽必烈45岁称帝,80岁寿终,在位35年,却始终受困于蒙古大汗正统之名。严格意义上讲,忽必烈是蒙古帝国的背叛者,也是蒙古祖制的践踏者。蒙古帝国祖庭在哈拉和林(外蒙古),忽必烈却在上都(内蒙古正蓝旗)称帝,此其名不正之一。忽必烈以蒙古帝国南征之师独自立国,此名不正之二。蒙哥汗故去,忽必烈未按祖制经库里台大会共同推举而称帝,此其名不正之三。有此三名不正,忽必烈虽可以确保元朝皇帝之名,却始终无法确保其蒙古大汗之名。注4:这就决定了忽必烈无论以大汗身份还是以皇帝身份,杀伐都必将是其宿命。一:蒙古帝国的后裔永远都容不下他。二:不完全掌控中原,必将死无葬身之地。三:祖庭哈拉和林必须抓在手里不能丢,丢了祖庭就丢了汗位,汗位丢了帝位也就没了。四:要嘛灭掉南宋,要嘛打回漠北,否则腹背受敌,永无立足之本。注5:忽必烈以区区十几万之兵,欲治泱泱华夏大地之兆民,残暴仅为其表,灭种乃为其实。一:不强权无以为治,乱则万事皆休。二:施以重役,征以重兵,以出征之名,赋以杀壮丁之实。三:忽必烈在位三十五年,从未踏入中原半步,仅往来于上都和中都之间。四:高丽忠心臣服而远征日本;大理已灭而兵进南亚。其因为何?仅于能征善战?恐非忽必烈所想。五:劳役日繁、课税日重、民不聊生,终至宇内叛乱四起,此其不欲,故而开始为治道。外族之制,非仅于暴政。外族之治,非仅于穷兵。外族之志,非仅于谋国。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73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