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典】
每周三更新
20世纪外国文学-4
关键词:布莱希特
贝尔托·布莱希特
Bertolt Brecht
1898年2月10日——1956年8月14日
德国戏剧家与诗人。1898年2月10日,贝尔托·布莱希特生于德国巴伐利亚奥格斯堡镇。年轻时曾任剧院编剧和导演。曾投身工人运动。
1933年后流亡欧洲大陆。
1941年经苏联去美国,但战后遭迫害,1947年返回欧洲。
1948年起定居东柏林。
1951年因对戏剧的贡献而获国家奖金。
1955年获列宁和平奖金。
1956年8月14日布莱希特逝世于柏林。
理论与着作有《戏剧小工具篇》《戏剧小工具篇补遗》《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梅辛考夫》《母亲》《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阑记》《伽利略传》《圆头党和尖头党》《第三帝国的恐怖与灾难》《卡拉尔大娘的枪》《潘蒂拉老爷和他的男仆马狄》以及改编的舞台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帅克》《高加索灰阑记》等。他还以演说、论文、剧本的注释形式,阐述史诗戏剧的理论原则和演剧方法,其中较重要的有《中国戏剧表演艺术的间离方法》《论实验戏剧》《买黄铜》《表演艺术新技巧》等。1948年后,剧作有《公社的日子》《杜朗多》等。
布莱希特是现代戏剧史上极具影响力的剧场改革者、剧作家及导演,被视为当代“教育剧场”的启蒙人物。布氏的剧作及戏剧理论对当代戏剧界产生过巨大的震动,并由此成为各国戏剧家的主要研究对象。其实,布莱希特还是一位天才的电影导演,只不过中国观众一直无缘于他的胶片作品。
布氏学派
布莱希特戏剧是20世纪德国戏剧的一个重要学派,他对世界戏剧发生着很大影响。他对中国戏曲艺术给予很高评价。布莱希特也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持肯定态度,曾多次谈论这个体系对现实主义表演艺术所做的贡献。支持布氏学派的着名理论,就是布莱希特本人提出的“间离方法”。
间离方法
布莱希特演剧方法推崇“间离方法”,又称“陌生化方法”,是他提出的一个新的美学概念,又是一种新的演剧理论和方法。它的基本含义是利用艺术方法把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使人们认识改变现实的可能性。但就表演方法而言,“间离方法”要求演员与角色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把二者融合为一,演员要高于角色、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布莱希特提出的“陌生化”的理论,在于“把一个事件或人物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的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这一理论的源头,我们可以在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中找到:熟知的东西往往由于熟知而没有被真正理解。布莱希特在戏剧中将这些“理所当然的”“ 众所周知的”“ 显而易见的”成分从事件和人物身上剥离,去除了这种“熟知性”,建立了一种间隔。为的是提供一种认识,这种认识的内容用布莱希特的后来进行解释,即:“不仅能表现在人类关系的具体历史的条件下——行动就发生在这种条件下——所允许的感受,见解和冲动,而且还运用和制造在变革这种条件时发生作用的思想和感情。”他认为这一过程是一个“累积不可理解的东西,直到理解出现的过程。”
《四川好人》
德国剧作家贝托尔特·布莱希特创作的寓意戏剧作品。该戏剧采用“神仙下凡”的中国神话故事模式,将故事背景设置于中国的“四川省城”,基本剧情是神仙为反驳“当今好人活不成”的谬论而降临凡界寻觅好人。好不容易遇见了“好人”、妓女沈黛,但她行善却不得好报,最终不得不“以恶抗恶”。《四川好人》戏剧,体现了庄子的这样一种思想,即人或物只有不为世所用,才能终其天年,否则难逃厄运。《四川好人》中的沈黛虽是个烟花女子,却生就一副菩萨心肠,乐于向穷人们施舍,结果却处处碰壁,最后不得不卖掉烟店,并失去了爱情。这一“下场”正合了《庄子》中关于有用之材、受累于世的寓言。布莱希特并运用正反同体、一人二身的手法描写沈黛,通过一善一恶两个形象的不同遭遇,揭示了社会中好人往往难见容于世,而坏人反而容易左右逢源的道理。
《四川好人》在初创时期并不叫《四川好人》,它是作者1939年重新拾起这个题材,第三次创作时的命名。1939年初,布莱希特准备离开丹麦,继续流亡瑞典,收拾行李时,发现了旧日构思的《四川好人》手稿。布莱希特是个在任何动荡不定的条件下,都能静下心来写作的人,于是便伏在已经捆好的箱子上工作起来。他在1939年3月15日的《工作日记》中记载说,几天前他翻出了《四川好人》的手稿(始于柏林,名为《商品与爱情》),现存五场戏,其中四场可用。写该作品跟打哑谜一样,因为其中有换行头、重新化妆的场面。不过他可以在该戏里发挥史诗剧的技巧,最终重新回到规范上来。在这段记载里,第一次出现了“四川好人”的命名,同时也交代了一个事实:该戏最初创作于作者流亡之前,即生活在柏林时期。那时布莱希特称它为《商品与爱情》,尚不称它为《四川好人》。《商品与爱情》是作者于1930年在柏林就这个题材进行写作时的命名,事实上布莱希特早在1927年,就草拟了一个关于该戏的故事大纲,那时它既不称《商品与爱情》, 也不称《四川好人》,而是称《范尼·克雷思或妓女的唯一朋友》。
布莱希特自幼因有先天性心脏病,不善体育活动,常以读书为乐。书名中的中国“四川”地名,大概是来自作者早年的读书经历。早在17世纪的德国巴洛克小说中,就有关于中国“四川”的描述。17世纪中叶,一些欧洲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撰写了大量关于中国情况的报道,一时之间,这类文章和书籍,成了欧洲知识分子炙手可热的读物。曾经来华传教的意大利耶稣会士马丁·马蒂尼于1654年在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德国等地用拉丁文出版了他记述中国明末清初战事的《鞑靼战记》。一位名叫克里斯蒂安·哈格冬的小说家借鉴该书的素材,在想象、虚构的基础上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埃关》,又名《伟大的蒙古人》。书中有一位“四川女王”,名叫彭塔利塞亚,又称中国的“亚马宗女王”。该“四川女王”身上,有古希腊传说中亚马宗女战士“彭特西勒亚”的影子。从她的性格和经历来看,又很容易联想到明末四川女将秦良玉,她是四川忠州人。“四川”也就随着该“ 四川女王”最初进入德国知识分子的意识中。
与哈格冬同时代,还有一位名叫埃伯哈特·哈佩尔的小说家,他也借鉴《伟大的蒙古人》这本书的材料,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亚洲的俄诺干布》。该作品中的“俄诺干布”,指顺治皇帝。该书中所写内容,大都与中国历史事件无关。该作品中,出现了“四川”地名。就这样,一个令人感到既神秘又模糊的“四川”,随着,这些希奇古怪的故事,在德国流传开来。自幼喜欢博览群书的布莱希特,以他的方式接触过这些故事。当布莱希特创作以中国为背景的剧本时,信手拈来一个烂熟于心的地名,把它命名为《四川好人》。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
《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是一部为反法西斯斗争服务的作品,创作于1939年底流亡瑞典期间。时代背景是德国三十年战争,剧中女主人公名叫安娜·菲尔林,号称“大胆妈妈”。她带着两个儿子,一个哑女,拉着火车随军叫卖,把战争视为谋生的途径,发财的来源。这个把生活希望完全寄托于战争的女人,最终落得家破人亡。这是一个在战争中为谋生不怕冒险、不计后果的女人的悲剧。这是一处历史剧,大胆妈妈的孩子都有映射时代的意义,体现了作者构思的机智。这出戏中所运用的新的表现手法,对于认识布莱希特史诗剧的艺术特点具有重要意义:内容简洁,歌唱性因素,开放形式,共识性场景。
内容参考:《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郑克鲁主编);《外国文学作品赏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滑明达主编);《文学回忆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木心讲述,陈丹青笔录);《西方美学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朱立元主编);百科词条等文献网络资料;部分内容有编辑的理解编撰;图源cr.网络公开资料。
底稿整理|王大鹅
内容策划整编|王大喵、李二狗
排版校对|王大喵
栏目|青猫、杨老鸭
576.?布莱希特作品集(套装共四册)【二十世纪上半期世界最为著名的戏剧家、诗人,天才导演,当代“教育剧场”的启蒙人物!“欧洲最后一位知识分子”本雅明、喜剧大师卓别林赞誉!现代戏剧最具影响力的戏剧大师?布莱希特?作品集!豆瓣高分推荐!】.epub
?
链接:/s/1w3gUFoEP4G-dHUFQ9BXBbg
?提取码:PZSE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6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