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农历八月十五
是一年中月亮最圆的日子
也是最美的中秋节
那些漂泊在各方的人们
也许正翻山越岭
只为回到故乡
只为那一刻的月下团聚
今夜,月明人相望
愿大家中秋喜乐
幸福安康
最团圆夜是中秋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这一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也叫“仲秋节”。
中秋,还有多个名字,因这个节日在秋季的八月,所以又称“八月节”“八月会”;又因有祈求团圆的信仰,所以称“团圆节”;因为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亮”进行,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这一节日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深厚情感。对于中国人来说,过中秋不仅是一种民俗,更是一种盼望家人团圆、祈求安康的精神寄托。
如今,许多人离开家乡在外拼搏,而假期越来越短,与家人团聚的时间也越来越少,又到一年中秋日,又是一年团圆时,时光不等人,当下与亲友相聚的月夜光景,都需我们倍加珍惜!
秋报丰收
中秋,农历八月十五,正是农作物成熟丰收的时节。古人春天播种时,要祭祀土地神以祈求保佑丰收,叫做“春祈”;秋天收获后,还要祭祀土地神以感谢神灵佑护,同时祭祀谷神以报告丰收,这叫做“秋报”。
中秋节的一个源头就是“秋报”的遗俗,所以中秋节也被称作“秋收节”。自古以来,人们就在这个时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描写:个个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妇女孩子喜气洋洋,然后宰杀一头长着弯弯双角的黑唇大黄牛,用来祭祀土地神和谷神。
庆祝丰收之外,有的地方还有“偷秋”的风俗,就是在中秋夜里去别人的田地里偷瓜果,主要是南瓜,偷来后放在床上,祈求来年“结瓜生籽(子)”。
中秋节与科举也有着联系,我国自隋唐设立“科举制”以来,开科取士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或“蟾宫折桂”。
中秋望月
天上月圆,地上人圆,“花好月圆人团聚”,这是中国人最向往的人间美景。看着天上的圆月,就自然联想到人间的团圆。
《帝京景物略》记载,“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中秋这一天,已经结婚的女儿一定要返回夫家,以喻团圆之意,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无论平时亲人是否分隔两地,但只要这一天,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人们就会感到格外的满足与欢畅。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方式中,天人合一信仰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中国古人相信,天上的某种现象印证着人世间的某种现象,二者遥相呼应。月亮的阴晴圆缺,恰好契合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和人生际遇,因此当天空高高悬挂一轮圆月的时候,人们满心祈望人世间的一切都美满如意。
“圆”代表了圆满、周全和完备。对“圆”的期待就意味着天地万物都呈现出一种圆满美好的和谐状态。在这样的心理期待中,八月十五的月亮作为一年之中最圆满的时刻,就特别令中国人感到满意和满足。
中秋圆月引发了人们强烈的共同期许——团圆与和谐:生活安定,事业和顺,家庭和美,天下和平。
中秋拜月
中秋有“祭月”和“拜月”的习俗。“祭月”是上古的仪式,与对月亮神的崇拜相关,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礼记•祭法》中说“夜明,祭月也”。
如果说“祭月”是一种国家的祭祀仪式,“拜月”则更民间化,这种风俗源于北宋京师。中秋夜,满城人家都要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拜月时一般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或对明月或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帝京景物略》记载,“八月十五日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入莲花。”
民间由祭月神逐渐衍伸出女孩子“拜月”的习俗:相传古代齐国有个丑女叫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德行被选入宫中,但一直未获得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争相拜月,期盼能“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嚼月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必食之品,月饼原本是祭月时供品的一种,后成为民间互相馈赠的礼品。《西湖游览志》称:“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则团圆之意。”沈榜《宛署杂记》中“八月馈月饼”条的“注”解释说:“士庶家俱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市肆至以果为馅,巧名异状,有一饼之数百钱者。”苏轼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来赞誉月饼。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军队祝捷食品。据说唐高祖年间,大将军李靖征讨匈奴得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群臣一起吃。在唐代,民间已有从事生产的饼师,京城长安也开始出现糕饼铺。传说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的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随口说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流传开。
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民间则传说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元朝初年,元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高压政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看到里面藏着纸条,于是纷纷起义反抗,此为中秋节吃月饼习俗的传说之一。
清代月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提高,品种也不断增加。清人袁枚《随园食单》介绍月饼:“酥皮月饼,以松仁、核桃仁、瓜子仁和冰糖、猪油作馅,食之不觉甜而香松柔腻,迥异寻常。”
中秋吃月饼,皎洁的明月,被收拢成手心上的圆饼,将它吞进嘴里,仿佛将最温柔的月光与祝愿都收藏于心。
中秋神话
民间中秋赏月约始于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颇为盛行,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文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寄怀,伤感别离,“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但在民间,中秋则是一个世俗欢愉的节日,明代《江南志书》记载:“常熟县八月望日,游人操舟集湖桥望月。”
“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中秋,天空洁净,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此时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月饼,欣赏皎洁的圆月,必会谈起那美丽的关于月亮的神话故事。
嫦 娥 奔 月
“嫦娥奔月”,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末期的《归藏》:“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
西汉的《淮南子》有更为详细的记载,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这件事惊动了后羿,他登上昆仑山顶,一气射下了九个太阳。后羿立下盖世神功,受到百姓的尊敬,其到昆仑山访友求道,遇到西王母,向她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不料这药却被后羿妻子嫦娥偷吃了,其飞落到月亮成了仙。
后羿知道后悲痛欲绝,仰望夜空呼唤爱妻,这时他发现,月亮格外皎洁明亮,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后羿急忙派人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嫦娥祈求吉祥。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在民间,“嫦娥奔月”还有另一种说法:嫦娥是在受到后羿弟子逢蒙的威胁后才服药飞升的。
东汉张衡的《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将往,枚占于有黄。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但在民间,老百姓更愿意接受“奔月”的故事。
嫦娥奔月的故事受到了历代文人的歌咏,唐人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鲁迅在小说《奔月》中则重写了这一古代神话,赋予了其现代意义。
吴 刚 伐 桂
“吴刚伐桂”的故事,最早见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传说广寒宫前有一株桂树,高达五百丈。汉朝有一位西河人吴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李白有诗云“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毛泽东《蝶恋花》一词则有“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之句。
玉 兔 捣 药
相传月亮中有一只兔子,其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早在春秋时便有了关于月中玉兔的传说,屈原的《天问》中有“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之句,其中“菟”就是白兔,晋朝傅玄在《拟天问》中也提到:“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关于玉兔的来历,有多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有三位神仙化身为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及兔子乞食,狐狸及猴子都拿出了食物接济老人,但只有兔子什么都没有,后来兔子告诉老人“你们吃我吧”,就往烈火中跳了进去,神仙们大受感动,于是将兔子送到了广寒宫成了玉兔;一说是兔仙不忍嫦娥一人在广寒宫寂寞度日,便让自己最小的女儿进了月宫去陪伴嫦娥;另一说为玉兔就是嫦娥的化身,嫦娥奔月后,触犯了玉帝的旨意,于是他将嫦娥变成白兔,每到月圆时,就要玉兔在月宫为天神捣药以示惩戒。此后,古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贾岛《赠智朗禅师》诗:“上人分明见,玉兔潭底没。”辛弃疾《满江红•中秋》“着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
美丽的传说,为中秋蒙上了神秘的面纱,在轻盈的月光下,人们遥望夜空,似乎可以看到月宫中的嫦娥、吴刚、玉兔与桂树。
今日,或许我们已经不会再拜月祭月,
可我们依旧希望在这个中秋夜,
和家人一起吃一口月饼,
一起聊天,一起思念
一起望一望天上的明月。
今日中秋佳节,
愿在外奔波的你有人挂念,
愿在家吃团圆饭的你开心快乐。
本文转自:大道知行
图片源于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中秋佳节好词
1、花好月圆
解释:花儿正盛开,月脏圆满。比喻美好圆满。
2、秋节赏月
解释:中秋节是我国古老的节日,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赏月活动更具规模。
3、皓月当空
解释:明亮的月亮在空中照耀着大地,形容月光皎洁,天气暗和。
4、月光皎洁
解释:形容月光明亮洁白。
5、金风送爽
解释:金风:指秋天的风。古时以阴阳五行解释季节,秋为金。秋风带来了凉意。
6、丹桂飘香
解释:原指桂树开花,香飘到十里外。现在形容某件事物出名,人人皆知。
7、月圆花好
解释:花儿正盛开,月亮正圆满。比喻美好圆满。多用于祝贺人新婚。也可比喻良辰美景。
中秋佳节好句
1、我漫步在公园的林荫道上,微风从家家户户的窗前吹过,送来了月饼和水果的清香味儿。故乡的月夜,多么令人神往。
2、岁月迈着轻捷的步伐,走进今年的中秋。
3、中秋节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最有人情、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是仅次于春节的一个传统节日。它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中秋那天,人们买来除了月饼外的各式各样的东西,大部分都是吃的。傍晚,一家人吃着团圆饭,望着即将要黑的天空,都盼望月亮早点儿出来。
5、圆圆的月儿诉相思,甜甜的月饼裹幸福,浓浓的美酒郁喜庆,条条的短信送祝福。
6、中秋节是家人团圆的日子,所以又被叫做团圆节。
7、中秋节是一个传统节日,一个充实忙碌的日子,一个阖家团圆的日子。
8、一弯新月像一把银打的镰刀,从黑黝黝的山峰上伸了出来。
9、中秋好像一切都不敢寂寞,偶尔天空飞过几只小鸟,三三两两嬉戏追逐着,轻快的画着弧线,那不知谁家的小孩,在树下呀呀学语,快乐的追逐着。
10、中秋节,就这样在富有神奇色彩的传说中,慢慢延续,恒古不变。不只是那些神话故事陪伴我成长,还是我在祝待和寻找那些美妙的传说度过那段凄苦的岁月。
冰壶秋月 宾饯日月 宾饯日月 冰壸秋月 不日不月 霸王风月 百星不如一月 步月登云 闭月羞花 残冬腊月 嘲风弄月 嘲风咏月 春花秋月 长年累月 成年累月 常年累月 撑霆裂月 蹉跎日月 蹉跎岁月 裁月镂云 喘月吴牛 雕风镂月 得月较先 戴月披星 带月披星 待月西厢 二分明月 月夕花朝 风高放火,月黑杀人 风光月霁 风花雪月 芳年华月 风清月白 风清月皎 风清月朗 风清月明 风情月思 风前月下 风情月意 风情月债 飞霜六月 风月无边 风月无涯 风云月露 光风霁月 花残月缺 花辰月夕 花晨月夕 海底捞月寒冬腊月 花好月圆 猴年马月 河倾月落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荒时暴月 壶天日月 华星秋月 河斜月落 皓月千里 烘云托月 花颜月貌 烘云讬月 海中捞月 壶中日月 花朝月夕 花朝月夜 霁风朗月 镜花水月 积年累月 经年累月 积日累月 近水楼台先得月 积岁累月 九天揽月 霁月光风 今月古月 旷日引月 临风对月 驴年马月 流星赶月 镂月裁云 六月飞霜 累月经年 朗月清风 落月屋梁 面如满月 沐日浴月 抹月秕风 抹月批风 明月清风 明月入怀 年该月值 拈花弄月 年深月久 年头月尾 弄月嘲风 牛衣岁月 弄月吟风 拿云捉月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 春花秋月 柳暗花明 风花雪月 闭月羞花 蔽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月圆花好 花好月圆 花前月下 花容月貌 花朝月夕春花秋月 风花雪月 羞花闭月 闭月羞花 镜花水月 月朗星稀 月缺花残 风花雪月 光风霁月 月怀一鸡闭花羞月 众星捧月 水中捞月 花容月貌 吟风弄月秋月寒江 洪云托月 镜花水月 日月如梭 日月经天 蹉跎岁月 日积月累 日新月异 猴年马月 峥嵘岁月
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俗称“八月半”。这一天,在外亲属都要回家团聚,故又称“团圆节”。这是一年中仅次于过年的重要“节刻”。节前,盐城民间都有比较充分的准备。通常人家除从食品店选购各种馅心的月饼外, 还购买鸡、鹅、鸭等家禽宰杀, 同时还买些藕、梨、菱等。此日,早上多吃圆子或饼, 中午吃雄鸡或雄鸭,晚上吃月饼、糯米饼(西区俗称“粘烧饼”) 或藕饼。旧时, 晚上各家都要“敬月光”, 由小儿取果物于盘,置方桌子室外,点燃香烛,燃放鞭炮,家人相聚拜月。贫困人家吃普通米饼,富裕人家大摆宴席, 吃团圆酒。现时, 城乡 “敬月”之俗已不多见, 民间其它习俗尚存。一些机关和群众团体经常于此节举行港澳台、侨胞的茶话会、联欢会, 工商企业举办金秋供货会、洽谈会,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化艺术界的名人雅士亦常借赏月之机,聚会、吟诗、写字作画等。 中秋节的来历, 盐城民间传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据说古代帝王习惯在春季二月十五早晨祭太阳,秋季八月十五晚上祭月亮,这就是后来所说的“祭日祭月不宜迟,仲春仲秋刚适时。”古时把农历每季的三个月分别称为孟、仲、季。农历八月十五刚好在秋季的正中, 所以,人们除称八月十五为 “中秋” 外, 还称“仲秋”。帝王春天祭日,秋天祭月,达官文士也跟着效仿,此俗逐渐传入盐城民间。于是在盐城每逢中秋就有了祭月、拜月、赏月的风俗。据说,此俗与唐明皇八月十五游月宫之说有关。相传有一年,八月十五夜里,唐明皇做了一个梦,他在道人罗公远陪奉下沿着神奇的拐杖开辟的道路,飞向月宫,走到美丽的宫城门前,顿时觉得有股寒气逼人,香气扑鼻,定神一看,门前一棵硕大的桂花树下,一只白兔正在捣药,门头上镶着写有“广寒清虚之府”六个大字的巨幅匾额。他们进了广寒宫,到处是奇葩瑶草,一派琼楼玉宇气派。在雕梁玉柱、富丽堂皇的大厅里,身穿洁白透明的轻罗玉纱的几百名仙女翩翩起舞,舞姿十分优美,乐曲悠扬悦耳。梦醒后,唐明皇赶紧命手下的人记下月宫里的曲调, 经过整理,便成了后来流传民间的《霓裳羽衣曲》。中秋赏月每逢中秋来临,赏月谈月便成为人们久谈不衰的话题。追溯中秋赏月的来历,据《长安玩月诗序》载:“秋之于时,后夏先冬;八月于秋,季始孟终;十五之夜,又月之中。稽于天道,则寒暑均,取于月数,则蟾魄圆。”也就是说,八月十五在秋季八月中间,故曰:“中秋”。为何人们钟情中秋赏月呢?有诗道:“明月四时有,何事喜中秋?瑶台宝鉴,宜挂玉宇最高头;放出白豪千丈,散作太虚一色。万象入吾眸,星斗避光彩,风露助清幽。”从时令上说,中种是“秋收节”,春播夏种的谷物到了秋天就该收获了,自古以来,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描绘。从渊源上说,中秋又是“祭月节”,它源于远古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古代帝王的礼制中有春秋二祭:春祭日,秋祭月。最初祭月的日子在“秋分”这一天,“秋分”这个季节在八月内每年不同,所以秋分这一天不一定有月亮,祭月无月是大煞风景的,逐渐约定俗成,祭月的日子固定在八月十五日。从科学观察来看,秋季地球与太阳的倾斜度加大,华夏大地上空的暖湿空气逐渐消退,而此时,西北风还很微弱。如此,湿气已去,沙尘未起,空气即显得格外清新,天空特别洁净,月亮看上去既圆又大,是赏月的最佳时节。恰如古诗所云:“光辉皎洁,古今但赏中秋月,寻思岂是月华别?都为人间天上气清澈。”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盛于唐宋。据宋朱翌《曲消旧闻》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于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浏览唐诗,中秋赏月诗确有多篇,如王建有诗云:“月似圆盛色渐凝,玉盆盛水欲侵棱。夜深尽放家人睡,直到天明不炷灯。”徐凝的诗云:“皎皎秋月八月圆,嫦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宋代,民间中秋赏月之风更加兴盛。据《东京梦华录》对北宋京都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一轮圆月东升时,人们便在庭院、楼台,摆出月饼、柚子、石榴、芋头、核桃、花生、西瓜等果品,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果品,其乐融融。在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中秋这一天,还举行别具特色的“拜月”、“闹月”、“行月”、“跳月”、“偷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碧空如洗,圆月如盘。人们在尽情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远游在外、客居异乡的亲人。因此,中秋节还有“团圆节”之称。许多古诗表达了人们此时的思念之情。唐人殷文圭《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朗中》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国人历来把家人团圆、亲友团聚,共享天伦之乐看得极其珍贵,历来有“花好月圆人团聚”之谓。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65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政治遗书《出师表》到底讲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