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七岁的康熙继位,但皇权由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掌控,所以在朝廷上,皇帝形同虚设,辅臣相互争斗。对中原地区,辅臣们坚持满清至上,推行一系列倒行逆施的措施,以至于各地怨声载道;三藩拥兵自重,割据一方,与朝廷分庭抗礼;西北准噶尔,日益做大……康熙亲政后,旧问题没有解决,新问题又接踵而至,夺回皇权成为康熙面对的首要问题。
康熙六年,首辅索尼去世,鳌拜铲除了苏克萨哈,因此让鳌拜等人“今日归政于皇上,明日即将苏克萨哈灭族”的阴谋得逞。就这样,在朝堂上,只剩下鳌拜与遏必隆两位辅政大臣。
然而,遏必隆不仅缺少主见,并且是典型的两头草,一边与鳌拜“暧昧”,一边又不敢得罪康熙。于是,鳌拜仗着自己的势力,多次欺负康熙,“班行奏章,鳌拜皆前列”。即便当着康熙帝的面,鳌拜也敢大声吆喝群臣,完全无视君臣之礼。更让康熙气愤的是,在康熙八年的新年朝贺典礼上,鳌拜竟然公开穿着黄袍,仅仅顶戴与皇帝不同而已。
多年来,鳌拜广布党羽,打击对手,以下属对自己的忠诚度决定荣辱升迁。他虽是辅政大臣之末,却通过权谋,将朝政操控于自己之手。对于鳌拜的专横跋扈,朝野有目共睹。康熙亲政后,对鳌拜深恶痛绝。与此同时,熊赐履对朝政直言不讳的批评和要求康熙崇尚汉族礼仪的建议,对鳌拜公开指责,使少年康熙决心摆脱辅政大臣的掣肘,准备有计划地清除鳌拜集团。
另外,鳌拜作恶多年,对手也不少,这就促使各种反对力量开始集结到康熙周边。考虑到顾命大臣名重一时,且鳌拜耳目众多,公开捉拿容易引起事变,因此,寻找有利时机以及合适的捉拿方式成了君臣对决的关键。
康熙八年春,鳌拜称病,康熙亲自登门慰问,走到床前,竟见一把锋利的腰刀。按照清朝的规定:大臣面见皇帝,身边不允许携带任何兵器。由此可见,鳌拜压根没有把康熙放在眼里。不过,康熙见状不慌不忙地说:“刀不离身,这是满洲勇士的习惯,没什么大不了。”离开鳌拜府邸,康熙连忙召见索额图商议。
索额图是康熙倚重的外戚,从康熙八年起,他便多次以下棋的名义被召入宫商量对策。索额图召集一群身强体壮的满洲上三旗贵族子弟组成了善扑营,在宫中练习布库游戏,康熙则在一旁“围观取乐”,即便鳌拜入宫面奏,也不做回避。而实际上,善扑营既是准备用于擒拿鳌拜的格斗对,又是保卫康熙的侍卫队。然而,鳌拜丝毫没有察觉,他还以为康熙贪玩。在行动前,康熙已经不露声色地以各种借口将鳌拜的关键亲信派往各地。
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鳌拜有事入宫上奏,康熙对身边年轻的库布说:“你们都是我的心腹卫士,那么你们是敬畏我还是敬畏鳌拜?”大家纷纷表示,只忠心于皇帝!接着,康熙便将鳌拜的罪状和盘托出,命令这群库布立刻捉拿鳌拜。于是,康熙将库布安排在进宫大门的两厢,当鳌拜大摇大摆地走了进来,康熙大声喊道:“来人,把这个逆臣给我拿下! ”
突然,一群少年蜂拥而上把鳌拜围住,有的扭他的胳膊、有的拧他的大腿、有的搂住他的脖子,还有的抱住他的后腰。起初,鳌拜以为康熙跟他开玩笑,后来才发现形势不对,马上奋勇顽抗,但是为时已晚,毕竟这批少年是经过专门训练过的,并且人又多,鳌拜又年老力衰,不一会鳌拜就被他们用绳子绑住。
就这样,一个目无君上,嚣张跋扈的权臣,被一群小哥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捉拿归案。据现在很多清史专家推测,擒拿鳌拜这一重大决策,康熙很有可能是自己做出,并未向孝庄太后或其他大臣透露。
抓住鳌拜的当天,康熙便亲自列举鳌拜集团的种种罪恶,并下令刑部逮捕其党羽。众大臣以鳌拜所犯之罪重大为由,拟将他革职立斩。在事实面前,鳌拜无话可说,只希望康熙能够开恩免其一死,于是,他当着康熙帝的面脱下衣服,自见身上伤痕累累,原来这些伤痕都是他之前救皇太极时留下来的。最后,康熙看在他为官多年,又为大清立下赫赫战功的份上,免其一死,将他终身圈禁。
总结:康熙这位青年帝王,在亲政两年后,彻底铲除了鳌拜集团,成功地向外界显示出帝王胆略,为强化皇权赢得时机。
遏必隆是钮祜禄氏跟和珅是本家,满洲镶黄旗人,父亲是后金五大开国元勋之一,母亲是和硕公主,他算是努尔哈赤的外孙,家族背景深不可测。
如果遏必隆有心想跟鳌拜拜拜手腕,还是有的一拼的。可惜遏必隆并不是那样的人,父辈的血性他丝毫没有继承,反而生的胆小怕事,在大清朝堂之上一直随波逐流,这样的性格让他一直在鳌拜面前唯唯诺诺,两人的关系恐怕也谈不上有多好,在鳌拜的眼中他或许也只是一个不堪大用的同僚而已。
在顺治十八年,索尼、苏克萨哈、鳌拜、遏必隆四人受顺治帝遗诏成为了辅政大臣。在康熙亲政之后,将遏必隆册封为了一等公,同时加封为太师,如此的官职加上出身显贵,遏必隆本应在朝中举足轻重,但是这一时期正是鳌拜最为嚣张跋扈的时期。
面对鳌拜多次的矫诏诛杀大臣,身为顺治亲定的顾明大臣,康熙亲封的太师,遏必隆完全没有要出面制止鳌拜的意思,反而选择了明哲保身,对鳌拜的所作所为,不闻不问。
康熙八年,在康熙的精心策划之下,鳌拜及其党羽终于被擒。当时的康亲王杰书等人遵旨勘问以十二项罪议责遏必隆,并剥夺了遏必隆的太师之职,同时夺取了他的爵位,并按照当时的律法准备置他的死罪。
但康熙念在遏必隆是顺治钦定的辅政大臣身份,并没有要他的名,下达旨意称:“遏必隆因无结党之事,所以免其重罪,但是革去太师之职及后加公爵,其原有一等公爵,仍准留与伊子。”
一年之后,康熙仍然让遏必隆为一等公,并且在内廷任职。可以说这算是对遏必隆极大的恩赐了。又过了四年,遏必隆病重,康熙还曾亲自到他的家中去看望了他。
没过多久,遏必隆去世,谥号“恪僖”。可以说遏必隆的下场还是比较幸运的,毕竟也算是得到了善终。
鳌拜的资格老,他是辅佐了皇太极、顺治、康熙的三朝元老党羽遍布朝中,根深蒂固。鳌拜以军工出身,被封为满清第一“巴图鲁”,战功显赫,在军中享有很高声誉。也是四位顾命大臣中唯一的掌兵之人,曾身居“领侍卫内大臣”一职(相当于禁军总司令,赵匡胤黄袍加身时差不多就是这个官职,可见权力之大)。
封爵二等功,是非皇室宗亲的可封的最高爵位。在顺治在位时,就可以以王大臣的身份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议政王大臣会议”为清朝法定除皇帝外的最高权力机构)。
?? 有托孤“辅政大臣”之便利,在康熙幼年,四大臣代为行使皇权,使得鳌拜可以广结党羽。其他三位辅政大臣,索尼年老多病,久不上朝;遏必隆胸无大志,昏聩软弱;苏克萨哈曾是多尔衮党羽,不被朝臣信服。致使鳌拜一家独大。
顺治帝与皇太极对其的信任,鳌拜对顺治和皇太极都极为忠心(至少表面如此),很得两位皇都的信任,曾被多次明指、口头称赞,使朝臣不敢轻易弹劾他的过错(关系到先皇的英明,那个时代维护祖宗的正确性是很重要的)。四位顾命大臣中,索尼年老奸猾,处于藏拙状态;
苏克萨哈刚直却无根基,很快被斗倒;遏必隆亦然;而康熙年幼,孝庄深藏后宫;鳌拜兵权在握,大权独掌;……当然就恣意骄横,肆无忌惮,只手遮天啦
鳌拜更厉害一些。假太后能够打败鳌拜完全是偷袭,鳌拜完全没有想到太后是个高手,而没有防备,太后和几个宫女趁鳌拜不备才能突袭成功,而且捉住鳌拜是封住了他的穴道,要是硬碰硬的打应该不是对手。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6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历史学就是失败学和失望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