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以抗战为背景的影视节目中,经常可以看到日军向中国军队发动白刃冲锋的场景,在今天的不少人眼中看来,完全可以在日军发动冲锋的过程中进行疯狂的射击,以达到最快速杀伤敌军的目的。但是中国军队却往往主动的配合上刺刀进行白刃格杀,那么这是出于什么原因,让中国军队放弃这么好的射击机会呢?
要了解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就得了解一下关于步兵冲锋的问题,在真实的战场上,日军作战通常以小队为单位进行分散开的战术冲锋,每两名士兵之间的间距都至少在5米左右,根本就不是很多影视剧中表现出的密集冲锋的场景,即便是20多年前的第一次大战期间,欧洲军队采用间隔3米的冲锋阵型都被机枪火力压制,更不要是人挨着人的集群冲锋了。
而日军小队的一般作战模式是,远距离上进行交替的射击掩护前进,在抵达敌方防御阵地约50到100米之间的距离时才发起快速的冲锋,这个距离上奔跑只要十几秒就可以冲到对方眼前,而当时交战的中日军队大都使用的是手拉栓动步枪,如果看着对方冲了过来继续放枪,那么射不了几发子弹就被会敌人冲到眼前,所以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迅速停止射击,上刺刀准备白刃战。
当然也有很大程度是因为中国军队缺乏弹药的问题,当时即便是国军的士兵,一次作战中每人也只有几十发子弹,更不要说敌后更加艰难的八路军了,弹药短缺就会使得不少士兵缺乏实弹训练,所以射击的效果也不是特别好,所以在面对快速冲锋的日军时,节省子弹进行白刃战就成了中国军队的主流认识。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宜昌会战中爆发的石牌保卫战了,当时几百日军趁夜色潜伏到中国军队阵地前,随后发起白刃冲锋,守备的国军11师官兵第一反应也不是迅速开枪还击,而是集体上刺刀准备近战。于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白刃战就这样爆发了,中日双方上千名官兵在夜色中扭杀在一起,守卫这里的官兵以近乎全体阵亡的代价,用刺刀击退了日军的进攻。
当时的日军十分重视近战格杀,因此在近战,日军和我们士兵的战损比经常达到1:3甚至更高,所以不是中国军队主动配合日军,而是迫于当时中国军队普遍的训练不足、弹药匮乏的原因的无奈选择。同样,在太平洋战场上美军就极少与日军爆发过白刃战斗,这是因为美军装备了足够的自动武器,足以在日军冲锋的过程中形成压制,而到抗战后期大量装备自动武器的远征军也极少同日军爆发白刃战。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6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