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崇祯从其继位当皇帝之时,大明王朝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关外有女真势力在崛起,不断地威胁着大明的江山,内有饥民造反的农民军,四处攻打各地州府。他这个皇帝当的很是辛苦,在位17年也没过上几天好日子,与之前的几代皇帝不同,崇祯特别地勤政,生活还极其简朴。即使最后选择自缢,还留下遗言,要求闯军勿伤百姓一人。
对于崇祯的失败,许多表示有些惋惜,可实际上,并不是他没有机会中兴大明,可都被他错过了。曾经在除掉魏忠贤之后,崇祯的声势很高,然而朝中却陷入党争,往往在国家重大决策上互不相让,而实际上却大家都不敢担责任。不是大明没有贤臣良将,而是崇祯对谁都不信任,严重伤害了大臣献计献策的积极性。在朝堂上最安全的做法,就是不表态。
多少大明的忠臣良将,都因崇祯瞎指挥的命令陷入困境,或死或降,有的还被除以斩首或凌迟之刑,崇祯的刻薄寡恩,逐渐寒了臣子的心。想与女真议和,却又不敢担当,反而把奉命与女真议和的大臣杀了,以推卸责任。其造成的后果,就是在最危急的时刻,当闯军已经快逼近北京,面临亡国之危时,崇祯把最后两次机会也全错过了。
第一次机会,是在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打到了山西,北京已经处于岌岌可危。有位大臣李明睿给崇祯提了个意见,劝其先放弃北京城,迁都至南京,以图缓解目前的危局,再寻机中兴大明。李明睿还举例说:“北宋灭亡了,可赵构毅然南渡重新建立南宋,又延续了150多年。南方物产也丰富,民众安居乐业,叛军几乎没有,南京有一套完整而健全的行政机构。”
崇祯明知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却下令让大臣在朝堂上廷议,自己先假装不同意,如果大臣们都苦劝南迁,自己再勉强答应,这样自己才能不担责任,毕竟祖宗历代帝王的陵寝都在北京。这样的大事,崇祯是不可能担上丢弃祖宗之骂名的。
谁知朝堂之上,竟然无人提议南迁,最后崇祯直接问了:“李明睿曾劝朕南迁,各位爱卿以为如何啊?”,此言一出,以内阁首辅陈演为首的大臣们群起反对,陈演还指使其它人向李明睿发动攻击,说他提议南迁是别有用心,要崇祯杀了李明睿。
本来只要立即动身,可以很快地南迁至南京,至少可以先躲过眼下的祸端,可这事就这样拖了一个多月,也无法能定下来。崇祯终于下决心南迁时,却已经晚了,此时农民军攻下了居庸关和昌平,南迁的路上已经没有军队保护。北京城已经陷入重围之中。崇祯太不了解他的大臣们是何心思了,南迁这么重大的事情,万一哪天皇帝翻脸了,倒霉的肯定是支持南迁的臣子。
留在北京尽管有危险,可闯军来了,臣子们可以选择投靠呀,那么平日里忠心耿耿的大臣,已经把希望寄托在改朝换代上了。他们跟着崇祯风险更大,自己的家业都在北京城,如果就这样走了,损失惨重。这个时候,谁当皇帝已经不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家财,若能成功投靠新主,或许还能被重用,这些臣子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次机会,是当时农民军闯王李自成,曾给崇祯写了封信,要与明朝和谈,开出的条件是要求崇祯封他为王,再赏银100万两,以山西和陕西作为闯王的封国。而李自成今后则负责收服国内的各路农民军,而且他还可以出兵攻打女真的后金。以保卫大明关外的辽东重地。
此时,崇祯的大臣们更不敢表态了。如此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之事,谁敢赞同?因为后果太严重、风险太大,没人敢沾惹。最终在朝堂之上,臣子们慷慨激昂,纷纷斥责李自成的狼子野心,要与贼寇血战到底,誓与北京共存亡。李自成在得知被崇祯拒绝议和之后,开始发力攻打,没想到明军此时已经无法挽救,兵败如山倒。连闯军进北京城,都是太监去悄悄打开的城门。
怪崇祯自尽之前曾讲:“朕非亡国之君,群臣皆是亡国之臣。”可是,崇祯却忘记了大臣们为何会变成这付德行。没有他的一番瞎折腾,大明无数的贤臣良将如何会消失,而朝中一帮迂腐之人,却只能是看眼色行事的利益之徒,那些政治立场坚定、慷慨激昂的臣子们,在闯军进城后,并未与贼寇血战到底。他们大多都投靠李自成去了,而闯军却将他们一通吊打,搜刮出七千万两银子来。
崇祯当时若真有担当,就应该是毫不犹豫,用强硬手段去做对的事情,可惜他没有这样做。所以,其最终的命运,是他自己造成的,虽然他想挽回败局,可造成这样的局面,他本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不善于用人,也不知道如何用人的皇帝,就算是他披肝沥胆,勤勤恳恳,也无法挽回失败的结局。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6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