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播放键收听本文语音版
1道家修行,修心是第一要务。从庄子所曰心斋,到祖天师立教时设下静室以内省,再到科仪经韵盛行之后流传的各种“法忏”,其目的都在于使参与其中的人们能够及时自省。
所以道家的心性之说,尤其特别强调一个“忏”字,唯有时时检讨自己的行为,才能为继续精进做好基础。道家修持把重点放在“忏”字上,便是要人们返归自我真性,以善心观世界,以善念对自身。
作为一个宗教,必然需要实现所肩负的社会意义。道家提倡性命双修,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功法、炼养以及医术等方面的内容,使人们实现强身健体、乃至在世长年的功效;另一个方面,则是循循善诱,劝导世人与人为善,从奉献与施舍中寻求到内心的平静。以一个宗教团体而论,道家自古以来便十分强调“劝善”的概念。
所谓“善”,不仅仅是要做好事,要惠及三界十方一切有情有性,尤其要在善行的过程中使自己的心性得以升华。
经中云:“不嗔不怒、不怨不恨、不贪不淫、不杀不害、不馋不言、不嫉不妒、不憎不爱、无挂无碍。”若能勤而行之,就可以得到“诸神保举,吉曜照临”,从而超越人生情欲的困扰,终可成仙成圣。
道家的劝善,立足于善恶报应说。道教所秉持的善恶报应观,虽然字字句句都在强调人们唯有为善才能够益寿延年,但在文字背后的本意,却更加强调每个人都应该做好的自我本分。只有不肆意妄为、不起妄行、不有恶念,最后达到“百姓皆谓为我自然”的高度,才是劝善的最终目的。
2道家中的“善”,不同于其他宗教和世俗的理解,劝善并不是简单地告诫人们要行善事以求得最后的善因缘,从某种角度来看,刻意而为之的“善”本身就是欲求的一种表现。
道家修行讲求的是去欲,是澄心见性,所以道家中的“善”立足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唯有每一个信众都能找到自我安分的本然所在,才能体悟到“天道无亲”的善是在讲述什么道理,道家之善,是在缮自我的本性,而不是单纯去求功德。
在道家心性学中,讲求的最基本一点即是要明白“道法自然”的“自然”究竟指什么。“自然”,乃自我之本然,万法内中求,修道的最终境界是要人们能够找到自己,复归于婴儿一般的纯真和一念,这才是每个人的自我本然。
想要达到道祖爷提出的高度,身处六尘遍染中的红尘客,仍须弃恶从善,忏悔身心。
其实,忏悔在道家修持中非常常见,其功德力也是不可称量的。上溯到天师道早期以忏悔为重要内容的“三官手书”,下至当代道家法坛上使用的各种章表文疏,还有劝善经典中用来自我检省的功过格,均不离人们对自己恶行、恶念的忏悔。
但道家追求的忏悔又与普通意义上的自我悔过有着不同的性质,陆修静在《道门科略》说:“奉道之家,靖室是致诚之所。其外别绝,不连他屋。其中清虚,不杂余物。开闭门户,不妄触突。洒扫精肃,常若神居。唯置香炉、香灯、章案、书刀四物而已。”
在此一段对忏悔之所的描述中,惟独突出“清虚”二字,只有洁净的场所和洁净的身体才能感召到神明。所以道家提倡的忏悔不是单纯地心理治疗,而是希望通过忏悔的形式起到涤荡身心的作用,消除身心口三业障,以洁净之体恭迎接神明下降,从而才使拜神具有了灵验效用。
3道家中特别推崇一句话叫“我命在我不在天”,一个人能否通过自我努力改变命运的走向,重点在于其能不能够放下心中的欲求,这是脱离爱河尘沙的前提。
道家谓之“修持”,一方面靠具有不可思议力量的神明的加持,另一方面需要依靠信众自我的行动力。当二者合一,便可以事半功倍,这也是为什么一定要强调虔诚信仰祖师的原因所在。
做到这一重境界的原始出发点,依旧是基于每个人的“心”。心中一念,才能生出万千法门。“爱河千尺狼,苦海万丈深。欲求无上道,一念便纯真。”祖师真言,讲的仍是“一念”,莫起诸多妄心。唯有“六欲不生”,才能够“三毒消灭”,常清常静才可以“渐入真道”。
道家祖师多是以功行成神。信仰道家、信仰神仙,不是简单地信奉某一位得道祖师可以凭借无穷法力来帮助自己解决各种难题。这样的信仰是功利的,是以香花灯水果的供奉来换取神仙的法力护佑,甚至是一种变相的权钱交易,真正发自于真心的信仰,是能够从祖师的行迹中寻找到激励自我前进的法门,寻找到自己的真道所在,这正是道法自然所强调的“自然”。
我们拜神仙、学神仙,归根结底是要用于自己的日常修行中,而不是停留在纸上谈兵。
道家劝善,劝的是每一颗迷途知返的心。若能使天下人醒悟不痴迷,也就不枉费道藏经典的卷帙浩繁了。
本文作者:清虚道人 腾讯道学
1. 带善字的四字成语 多多益善、
乏善可陈、
多愁善感、
日臻完善、
明眸善睐、
从善如流、
骁勇善战、
尽善尽美、
择善而从、
至善至美、
循循善诱、
彰善瘅恶、
善始善终、
善男信女、
善罢甘休、
独善其身、
知人善任、
乐善好施、
欺善怕恶、
与人为善、
不得善终、
积善成德、
枕善而居、
恶不去善、
劝善规过、
善体下情、
扶善遏过、
能文善武、
积善余庆、
臻于至善
2. 四字成语大全 【暗锤打人】比喻暗中对人进行攻击。
【暗箭伤人】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地里用某种手段伤害人。
【暗箭中人】暗:暗中;箭:放箭;中:中伤。放冷箭伤害人。比喻暗中用阴险的手段攻击或陷害别人。
【暴不肖人】暴:凶暴;不肖:不贤。凶暴而不贤的人。
【不齿于人】齿:象牙齿一样排列。不能列于人类。指被人看不起。
【北道主人】北道上接待过客的主人。与“东道主人”同义。
【不乏其人】乏:缺少;其:那,那些。那样的人并不少。
【不甘后人】不甘心落在别人后面。
【不敢后人】不愿意落在别人后面。表示不敢懈怠,奋力前进。
【薄寒中人】薄寒:轻微的寒气。中人:伤人。指轻微的寒气也能伤害人的身体。也比喻人在衰老或患难之中时经不住轻微的打击。
【不可告人】不能告诉别人。指见不得人。
【薄命佳人】薄命:福薄命苦。福薄命苦的美女。
【百年树人】树:种植,栽培。比喻培养人才是长期而艰巨的事。
【百世一人】指极难得的人才。
【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婢学夫人】婢女学作夫人,比喻刻意去学,却总不能像。
3. 四字成语大全什么什么知什么 知足常乐、
一叶知秋、
格物致知、
知行合一、
冷暖自知、
知法犯法、
见微知著、
迷途知返、
不知不觉、
不知所措、
真知灼见、
不得而知、
知无不言、
自知之明、
恬不知耻、
知己知彼、
知遇之恩、
一知半解、
不知所云、
明知故犯、
温故知新、
知易行难、
众所周知、
先知先觉、
知难而退、
知人论世、
落叶知秋、
知人善任、
妇孺皆知、
一无所知
这就是信佛的最终结果,佛的真面孔就是这样的!佛教几乎所有的理论都是一个陷阱。他们的思维方法是用一个假命题去证明另一个假命题的存在。比如:佛教对人类的正常需求定义为欲望。欲望是对人类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的最基本需求,而佛教把这些东西定义为欲望,说人如果断不了欲望就会堕入六道轮回。这纯粹是一种输出恐惧、扰乱社会秩序、泯灭人性、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罪大恶极的行为。
我想楼主一定要明白佛教的本质,看看佛教的历史吧,印度佛教在1000年前就灭亡了,佛教在中国历史上,除了装神弄鬼、聚众空谈而不劳作、极力地弱化整个中华民族之外,什么都没有做过。中国并没有因为佛教的传入而有任何改变。佛教讲究偶像崇拜,在中国历史上制造了一浪接一浪的狂热,使得中国社会不能回归理性,吞噬了人们为了自身财富、地位、尊严和权力而奋斗的基本的价值观;而其他的主流宗教与佛教完全相反。多数主流宗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他们认为崇拜偶像是一种大罪,连创始人的偶像也不能崇拜。偶像崇拜就是造神、就是不理性、就是制造专制的代名词!
信仰佛教的东亚和东南亚,多数国家都是专制落后的国家,国民性格扭曲而不自信,即便是日本、韩国等民主国家的国民性格也因为传统文化的问题而比较变态。而他们的传统文化多数受中国的儒释道影响较大,特别是佛教!
佛教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具有极大的阻力,他所推崇的东西都是极度背离人性的,真正学佛念经的人,最终会抛弃人类所有的情感因素,也包括良知!在佛教看来,良知也是知,有知就不能成佛!唐朝的大学者、政治家、哲学家韩愈就是发现了佛教理论的真相之后才极力反对佛教的。
佛教理论最大的敌人是欧洲正统的哲学,放在欧洲正统的哲学思想下,佛教理论就是一些不折不扣的混蛋逻辑,任何理论的前提要么是假命题、要么是名不符实夸大了的概念;其结论也是这样的。佛教理论中的论据和结论几乎没有几个经得起哲学思想推敲的,只是一味的傻念、傻信,最终变成人不人鬼不鬼的样子。佛教理论是否定常识、否定人性、否定整个物质世界的一切的,是一种极端的意识形态,与唯物主义是一样的。
宪政、哲学思想、社会富足、社会稳定和谐、民主和自由是佛教的天敌,历史证明,每当社会富足而思想压抑的时候佛教就会大行其道,佛教就露出他本来的面目,散发出臭味来!佛教只有在人们遇到灾难、困苦的时候好像有点缓解压力的作用,但是这种作用仅仅是自我欺骗、自我忍受、自我隐忍,使人安于现状、安贫乐道。然而,困难的解决靠的是怒气、勇气等人的基本属性,没有了这些,困难更多、苦难更多。
佛教理论是人为地制造苦难、苦难的源泉,在偶像崇拜的情况下,佛教信众会自动的、主动地为自己找一个偶像、主子、领袖去膜拜。这就意味着佛教信众在没有主子、没有偶像、没有领袖的情况下就没有任何信心和活下去的勇气。他们不受虐待就活不下去,他们把这种状态美其名曰为苦修,那些苦修的人成为苦行僧!哈哈。多么地荒谬!
印度大量的佛教建筑和佛像意味这什么?那意味着中国秦朝时期建造的长城,佛教建筑只不过是思想上的长城而已,耗费了天量的民间财力、人力、物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证明,印度佛教在印度历史上给百姓带来了多少灾难和苦难?他们建造这些东西的目的就是为了搞偶像崇拜、愚化民众。由此也可以推断出佛教势力在印度当时的背景下,一定是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否则不可能调动这么多的社会资源去建造这些东西。政教合一的体制,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体制,是社会苦难的总根源。
看一下所谓中国的真佛六祖慧能吧,慧能是唐代人,当他得到衣钵时,他的同门师兄弟竟然千里追杀他,这是佛门应该发生的事情吗?从这个现象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佛教是一支民间武装力量,也是一个勾心斗角的场所,吃斋念佛只不过是他们的幌子而已,真实的目的仍然是要建立一支具有政治影响力的力量,善良和佛教无关。这也许是唐武宗灭佛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今的世界已经发展到了人权、法制的阶段,佛教这种历史现象应该被淘汰了,我们不应该抱残守缺地再去愚蠢地沉浸在过去中。人家印度早就抛弃佛教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坚守呢?难道人家印度人都是傻瓜吗?佛教除了阻碍社会的发展还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迷途知返的意思是: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
【出自】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明知是祸还要亲身尝试,难道不令人痛心吗!你已走上迷路,如果知道回返,就可避免一场灾难。
【示例】犯了错误,迷途知返,仍然是好同志。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含褒义
【近义词】回头是岸、浪子回头、流连忘返、发人深省、鬼迷心窍、悔过自新、迷而知反、见兔顾犬、悔过自责、迷途知反、悬崖勒马
【反义词】执迷不悟、迷而不返、久假不归、流连忘返、顽固不化、误入歧途、鬼迷心窍、不知悔改、一意孤行、流连忘反、留连忘返
扩展资料
1、迷途知返的近义词
回头是岸
【解释】佛家语,指有罪的人只要回心转意,痛改前非,就能登上“彼岸”,获得超度。后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有出路。
【出自】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只要他们认破迷津,那便回头是岸。”
【示例】?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必须彻底改正错误。
【语法】紧缩式;作谓语、分句;比喻只要悔改就有出路
2、迷途知返的反义词
执迷不悟
【解释】执:固执,坚持;迷:迷惑;悟:觉悟。坚持错误而不觉悟。
【出自】唐·姚思廉《梁书·武帝纪》:“若执迷不悟,距逆王师,大军一临,刑兹罔郝。”
如果坚持错误而不觉悟,违抗王师,大军一到,必定处罚不饶恕。
【示例】伤心有时是一种动力,失望有时是一种解脱,执迷不悟有时是一种磨练。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5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增删卜易卦例:连日睛占何日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