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人有句谚语,说 " 出门奔斜街,不走正路 ",还甭说,北京 " 斜门弯道 " 胡同还真不少,但是为何道是斜的,生活这么多年才知道。
什刹海烟袋斜街
与做买卖有关
在地安门以北,鼓楼前脸儿,有一条北京城最老的斜街,名叫烟袋斜街,这条街东北西南走向,大概有二百多米长。当年,住在北城一带的旗人大都有抽旱烟或水烟的嗜好,于是城里的烟叶行业就发展起来了。
那时候还不时兴抽烟卷儿,抽烟讲究用烟袋。住在斜街上的人家挺有经济头脑,看准了行情,一户挨一户地开起了烟袋铺。打那儿以后," 烟袋斜街 " 可是越叫越响。不过,还有个事儿很值得注意,就是烟袋斜街本身。特像一只烟袋,三百米长的街道像烟杆,东口像烟袋嘴儿,西口到头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像烟袋锅儿,您说,这种巧合是不是挺有意思的。据说,有的铺子还给慈禧太后通洗过水烟袋,这事儿使烟袋斜街的知名度大为提高。
东西斜街
金水河故道改成
从西单闹市区往北走一站地,有两条斜街———东斜街和西斜街。 清代时,以甘石桥为界,把这里分为东、西斜街,这个称呼一直沿用到今天。西斜街西起丰盛胡同,东到西单北大街;东斜街西起西单北大街,东到大酱坊胡同东口。元代时,这里是金水河河道,后来河道干涸,被填平为街道,并且以河道的形状取名斜道。
外馆斜街
与清代接待藩王有关
所谓 " 外馆 ",是针对 " 内馆 " 而言的,不管内馆还是外馆,都是接待蒙古王公的场所;根据夏仁虎《旧京琐记》的记载,接待蒙古人的宾馆,在东交民巷的叫做内馆,在安定门外西北方向、黄寺东侧的叫做外馆;外馆隶属于清廷理藩院。
据《清会典》载,蒙古王公和西藏黄教领袖按照 " 年班制度 ",轮班进京朝贡,谒见皇上,被分别安排在外馆和黄寺居住,他们的随员及商人也在此与内地商人贸易,使得这个区域当时十分繁华。由于从黄寺、外馆进入内城最便捷的交通就是从东南方向的安定门进入,因此很容易走出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斜街。
杨梅竹斜街
以杨姓媒婆的名号命名
宣南多斜街,杨梅竹斜街便是其中之一,街长 496 米,东起煤市街,西到延寿街。该街的走向自东北向西南倾斜,明代时有 " 斜街 " 之称。在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绘制京师全图中注为杨媒斜街,想彼时此街内必住有一位巧舌如簧的杨姓媒婆,定是成全了诸多好姻缘,故而街以人名。
清末,谐音加字雅化为杨梅竹斜街,真正精彩雅致的好名字。杨梅竹斜街 25 号,曾是清朝乾隆帝御赐给户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梁诗正的宅邸。杨梅竹斜街 61 号,过去是酉西会馆,沈从文初到北京时便住在这里,冬季无火炉,睡觉时把全部能盖东西都盖在身上,写出了《边城》、《长河》、《湘西散记》等散文体小说。该街上的银钱业公会,当年是北京的票号、钱庄的公会。街上还有湖笔大师戴月轩的故居、京剧武生杨小楼故居、评剧演员新凤霞故居等等。
铁树斜街
跟铁树没有半毛钱关系
在老北京的胡同中,铁树斜街的历史,它要从金中期算起,已有近 900 年的历史。铁树斜街,很多第一次听说它名称的人都会随口问上一句:" 这铁树在哪儿啊 ?" 其实铁树斜街根本就没种过铁树,原来这条街在明朝时只称斜街,从未种过什么铁树。
到了清朝,有位李姓做铁锅的棚铺,到清朝末年便谐音为李铁拐斜街了。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时候又叫成铁树斜街呢?答案是建国后,1965 年整顿街巷名称时,将棚铺夹道、升官巷并入,改称铁树斜街。您别听着这胡同名儿土气,却因为 1894 年京剧大师梅兰芳的诞生而让它名噪一时,梅宅位于李铁拐斜街 62 号 ( 现为 101 号 ) ,院内东厢房便是梅兰芳先生出生所在。
高梁桥斜街
与清代修建的 " 三山五园 " 有关系
从京城通往 " 三山五园 " 的线路,一条是水路,另一条是旱路。水路就是从元、明两朝修建起的 " 御河 " 作为水上通道。旱路就是从西直门通往万寿山的 " 御路 "。
根据《" 御路 " 和海淀区旅游交通》一文,这条御路的具体走向是:东起西直门外北下关的高梁桥,西北向走,经过北下关娘娘庙、广通寺、大柳树、黄庄、海淀南小街、西大街,北出海淀镇,西折至万寿山;西段万寿山与玉泉山也有御路相通,出玉泉山宫门又可去香山。清代帝王不仅来此休闲避暑,而且用于治理朝政、接见使臣。正因为 " 三山五园 " 都在西北方向,所以按照走捷径的原理,经过高梁桥的道路也必然是西北、东南走向的斜街了。
樱桃斜街
相传得名于樱桃树
樱桃斜街走向倾斜,东南起自大栅栏西街,稍有弯曲,西南到达堂子街。明朝这里有羊毡作坊,称这杨毡胡同 "。" 杨 " 可能是 " 羊 " 的谐音,也可能是这个羊毡作坊的掌柜姓杨。
清朝乾隆年间已改称 " 樱桃斜街 ",沿用至今。因为该街中曾有樱桃树(这一说法待考),又因为街道走向偏斜,故得名。樱桃斜街内多为居民住宅,街内过去还有贵州会馆。街中原有皈子庙,早已无存。民国十七年(1928 年),叶春善、王长林、侯喜瑞等人发起成立 " 北平梨园公益会 ",会址设在樱桃斜街。民国二十五年(1936 年)又改组为 " 北平梨园公会 "。
白米斜街
与储藏大米无关
白米斜街紧邻现今地安门十字路口,方位上是从东北向西南倾斜,略呈 "S" 形走向,如果掐头去尾,全长不足 350 米,因此,一度俗称 " 百米斜街 ",意思是这条老街不仅 " 歪斜 ",而且 " 短小 "。
不过,白米斜街却是它正宗的称谓,从明代开始延续到今天。据《燕都丛考》记述,此胡同早年有一座 " 白米寺 ",当以此得名。白米斜街曾住过许多名人大腕,如白米斜街 23 号曾住过溥仪的 " 淑妃 " 文绣;白米斜街 11 号曾是清朝末年军机处大臣的张之洞的故居等。此外,斜街里还包含了两条分别向北、向南的小巷,一是 " 白米北巷 ",直通什刹海东河沿儿。
那么北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斜街呢?
1
斜街源自故道
明清时期的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而兴建的。元大都是事先设计规划好后才施工兴建的,因此城里的街巷胡同的排列是有规律的,纵横交错,给人留下棋盘的印象。
然而,在横平竖直的街巷胡同之外,还有诸多斜街曲巷,这些斜街曲巷按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考证,原本都是故道。
2
河道演变
一个城市是离不开水的。古代的北京地区曾是水乡泽国,并不缺水,到处是河流、湖泊及各类蓄水的“坑”。如今留下的孙家坑、象鼻子中坑等等便 是极好佐证。
为了饮用和水运交通的方便,在兴建大都城时几乎全保留下来。天长日久,当这些河流湖泊干涸后,就演变成街巷了。河流多是弯曲的,因此形成的街巷自然是斜的了。
3
战略需要
至于东直门、阜成门等城门外的斜街,则与河流无关。昔日的城门,除南门楼、箭楼外,还有瓮城,出入城门的人,只能从瓮城里出入,而瓮城所开的门洞往往在两侧,所以城门外(前门除外)的大街是斜的,这种斜街的设计完全出于守城的战略需要。
北京的特色:四合院、胡同、京剧、相声。
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所谓四合,“四”指东、西、南、北四面,“合”即四面房屋围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经过数百年的营建,北京四合院从平面布局到内部结构、细部装修都形成了京师特有的京味风格。
北京十大胡同分别是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国子监街、琉璃厂、金鱼胡同、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儿胡同和八大胡同。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原在南方演出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 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京剧形成后在清朝宫廷内开始快速发展,直至共国得到空前的繁荣。
京剧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媒介。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中国。在2010年11月16日,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起源于华北地区,在明朝即已盛行。如今,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与其他幽默表演不同,相声强调说唱,与八旗文化一脉相承,连阔如曾说:“相声这种艺术就是由‘八角鼓’产生的。
扩展资料
(四合院),是由东、西、南、北四面房子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北京四合院作为老北京人世代居住的主要建筑形式,驰名中外,世人皆知。首先,它的历史十分悠久。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
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都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久巷,二十九巷通。”其次,四合院的构成有独特之处。它的院落宽绰疏朗,四面房屋各自独立,又有游廊连接彼此,起居十分方便;封闭式的住宅使四合院具有很强的私密性,关起门来自成天地;院内,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一家人和美相亲,其乐融融;宽敞的院落中还可植树栽花、饲鸟养鱼、叠石迭景,居住者尽享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1、最窄的胡同——钱市胡同。
位于北京市珠宝市街西侧,临近大栅栏商业区。一直是历史上和现在北京最窄的胡同。胡同全长55米,平均宽仅0.7米,最窄处仅0.4米,两人走过都要侧身而行,街内南北共有九组建筑。 推着自行车就难以通行。
2、最宽的胡同——灵境胡同。
位于西城区东南部的,属于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自东向西分别和府右街、西皇城根大街、西单大街三条南北向街道相交,其中东端和府右街相交为丁字路口,西端和同为东西向的辟才胡同相通,与西单大街相交叉。
3、最长的胡同——东交民巷。
东交民巷全长为1552米,西起天安门广场东路,东至崇文门内大街。在近代,这里曾是著名的使馆区,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先后有英国、法国、美国、俄国、日本、德国、比利时等国在东交民巷设立使馆,并将东交民巷更名为使馆街。
1949年以后东交民巷仍被作为使馆区,直到1959年所有的使馆都迁往朝阳门外三里屯一带的馆区。东交民巷是北京市文物保护街区,道路两旁的西洋建筑还在向过往的人诉说着曾经的历史。?
4、最短的胡同——一尺大街。
一尺大街虽名为“大街”,实际上是胡同,它是北京最短的胡同,但并非只有一尺长,而是长约30余米。是老北京胡同的缩影,具有明显的老北京文化特色。
5、拐弯最多的胡同——九湾胡同。
九湾胡同位于宣武区东部,东口与铺陈市胡同相连,西口从校尉营胡同通出,全长约390米,弯曲之处不下于13处,堪称北京城弯道最多的胡同。
6、最古老的胡同——元朝就有的砖塔胡同。
砖塔胡同因胡同东口的砖塔而得名。是北京市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目前北京遭到破坏较少,风貌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元朝就有了。
参考资料:_钱市胡同
_灵境胡同
_东交民巷
_一尺大街
_九湾胡同
_砖塔胡同
北京的特色文化是四合院、胡同、京剧、相声。四合院是北京传统民居形式,辽代时已初成规模,经金、元,至明、清,逐渐完善,最终成为北京最有特点的居住形式。北京十大胡同分别是南锣鼓巷、烟袋斜街、帽儿胡同、国子监街、琉璃厂、金鱼胡同、东交民巷、西交民巷、菊儿胡同和八大胡同。
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起源于华北地区,在明朝即已盛行。如今,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扩展资料
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的城市。北京地区居民宗教信仰者50多万,约占北京市4%。北京现有宗教活动场所达100多处。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北京四合院 北京的四合院,大大小小,星罗棋布,或处于繁华街面,或处于幽静深巷之中;大则占地几亩,小则不过数丈。
北京胡同最早起源于元代,最多时有6000多条,历史最早的是朝阳门内大街和东四之间的一片胡同,规划相当整齐,胡同与胡同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南北走向的一般为街,相对较宽,如从北京火车站到朝阳门内大街的南小街和北小街,因过去以走马车为主,所以也叫马路。胡同两边一般都是四合院。
--北京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3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金银平文琴为何是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