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们,假期过得还愉快吗?
小编可是看书看的非常过瘾呢!被各种新奇的知识点刷新三观!
北京猿人不是我们的祖先?
“长江”居然是个外来词?
为啥古代表兄妹能结婚,堂兄妹不能?
……
这些观点都出自小编最近在看的《五万年中国简史》。每一页都让我“哇”出声,满满的发现感!
《五万年中国简史》(全2册)
作者:姚大力,钱文忠等 着
出版社:上海文汇出版社
定价:129.00
刚拿到这本书时,小编很疑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历史书上没看过的新奇观点?
本书的作者之一,复旦大学历史教授姜鹏的一席话,让小编茅塞顿开,他说——
在过去,历史主要靠“考古”,所以我们的视野只能看到5000年前。
但如今通过最新的基因技术,历史已经可以追溯到5万年前了。
只是我们的历史课本,还没有来得及更新。
小编也为各位读者朋友从书里整理了10条颠覆我们以往认知的内容,一起来看看吧!
01
北京猿人不是我们的祖先?
我们曾在课本上学到过:北京猿人是中国人的祖先。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北京周口店发现了一个古代人类的头盖骨,这一发现直接将人类出现的时间提前了50万年。
但是根据遗传学家的研究,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的基因与我们现代人并不相同。
早在大约18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与他们在物种演化的道路上分道扬镳了。
现代人的直系祖先,是在距今20万年前,在非洲大陆演化为现代智人的。
在大约7万年前,他们走出非洲。
在四五万年前,他们辗转踏进中国的土地,在中国大地上开枝散叶。
02
“长江”居然是个外来词?
长江是中国的第一大河。
教科书上说:在中国,北方的河流大多以河命名,南方则以江命名,但是这背后有什么原因呢?
上古时期,我们说汉语的祖先,沿着汉水到达“长江”,并且入乡问俗,向当地的土着询问如何称呼“长江”。
当地人回答他们说,它叫krong。这个词在孟-高棉语里的意思是大河流,南下的祖先把它误解为长江的专名, 用“江”这个汉字来记录krong的发音。
从此在南方,大河流就被冠以“江”的名字。
03
为啥古代表兄妹能结婚,堂兄妹不能?
在古代社会,表兄妹之间是能结婚的,但堂兄妹却不行。
这其实是一种西周以来政治习俗的延续。
在周朝,姬姓的同姓男女,是百世不能通婚的。
原因是周人的人口少,要统治人口规模十倍于自己的异姓人群,就只能与他们通婚,寄希望在血缘上达成融合。
在这种背景下, 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成了一种重要的政治资源,如果再和商朝人一样同姓结婚,那无疑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于是,周人将女性族人嫁给异姓;同时,周人大量地娶异姓的女儿。
你不是相信血缘关系吗?那好,我们就建立血缘关系。你是东夷,我是华夏,我们结了婚,既是东夷也是华夏。
04
西周崩溃的锅,女性不背!
大家都听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很自然地将西周的崩溃怪罪于褒姒身上,但一个王朝的崩溃,这个锅女性不背。
西周崩溃真正的原因是经济危机。
西周的封建制是一个以土地,或者说以赏赐换忠诚的制度。
西周后期,周王的王朝之师打不动了,于是就调诸侯的军队。周王室是不能直接向诸侯国里边那些有作战本领的人发令的。
这就是所谓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等到战争结束的时候,周王赏赐诸侯,诸侯再赏赐自己手底下一些小贵族。
这样封来封去,200多年来,在王朝内部就孕育出了一个庞大的贵族集团。
这个阶层在王朝里边要吃、要喝、要富贵。反正土地就这么多,靠开边拓土,远远供不应求。
这样一来,王朝经济日益陷入困顿。
05
“独尊儒术”是汉武帝“被迫”的选择?
过去,在上历史课时,我们听到的说法都是“独尊儒术”是汉武帝选择了儒家,但事实上,是汉武帝不得不选择儒家。
独尊儒术的成功,是儒者在民间经营了三四百年的民间教育的成功。
战国时代是没有识字课本的。根据《论语》里面孔子说“小子莫若读书”“多识鸟兽虫鱼之名”,
我们怀疑《诗经》就是战国以来,儒家用来从事民间教育的“识字课本”。
人们要想识字,就要读《诗经》,这样就会不自觉地受儒家意识形态的影响。
儒学正是利用这种教育的形式,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民间。
到了汉武帝时代,已经不是汉武帝要不要选择儒家的问题了,而是只要想和知识集团合作,他就必须跟掌握了教育资源的儒家合作。
06
暴君 隋炀帝居然是个战略天才?
隋炀帝杨广是个暴君没有疑问,但是教科书上没有说的是,隋炀帝并不是传统的昏聩无能的君主,相反他有着卓越的战略眼光。
在他那个年代,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经济重心南移这个现象。
当时的北方,相对来说还是要比南方富庶,人口也更多,农业发展的历史积淀也相当深厚。
可是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隋炀帝意识到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向南方转移了。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他就 修建了大运河,目的就是沟通中国的经济重心与政治中心,以完成整个大一统帝国的战略均衡。
这条大运河在历史上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一直到宋、元、明、清,这运河都在发挥作用,它的战略意义怎么估计都不为过。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隋炀帝的急于求成令百姓民不聊生,成为了隋朝二世而亡的其中一个诱因。
07
唐朝是“平庸的盛世”?
唐朝一直以一个开放包容的盛世形象出现在我们的历史书中。
然而,从思想史这个角度来说。 唐朝虽然是一个盛世,但却是一个思想平庸的盛世。
唐朝有很多伟大的文学家、科学家,但是唐朝真的缺少那种划时代的思想家。造成这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科举制。
唐太宗曾经说了这样一句话:“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他意识到,通过科举制,能够让天下英才为其所用,可以做到“野无遗贤”。
还有一层深层的含义,他大概是不可能说出来的,那就是钳制思想。
因为科举制固定了天下读书人从小阅读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之下,很难产生思想的碰撞。
当天下的价值观趋向一统的时候,伟大的思想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壤。
08
文天祥宁死不屈,竟然和民族主义无关?
在传统的认知中,文天祥是宋朝的忠臣,是反抗蒙古人的英雄。
但其实文天祥以死抗争,并不是因为他以夷夏之辨为理由而拒绝元朝统治的合法性。
他的立场与我们今日称为“民族主义”的立场毫无关系。 那只是一种前朝“遗民”的立场。
他曾十分明确地表示:“傥缘宽假,得以黄冠归故乡,他日以方外备顾问,可也。”
意思是说,如果承蒙宽大,将我释放,让我以道士的身份回故乡,那么今后要我作为方外之士给朝廷出出主意,那还是可以的。
但是元朝给他的只有另外两种选择:要么像为宋服务一样地替元朝做事,也就是在元政府里做大官;要么就做烈士,为宋死命。
文天祥的回答很干脆:“岂有事二姓之理?”为此他勇敢地选择了死亡。
09
戚继光不仅是名将,还是个着名“文化人”?
戚继光的人设一直是“抗倭名将”,但很少有人知道,戚继光在明代还是饱受文人称赞的文坛领袖。
在戚继光的时代,文人们像尊重王世贞(明代“后七子”领袖)一样尊重戚继光,他们尊称戚继光为“元敬词宗先生”,戚继光对这个称号十分得意。
要知道,“元敬词宗先生”这个称号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
戚继光字“元敬”,王世贞字“元美”,当时的人们把王世贞称为“元美词宗先生”。
人们把他看作是 文坛领袖、首屈一指的大文豪,是后辈文人的祖宗,所以称其为“词宗先生”。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在戚继光身上的这个“元敬词宗先生”,有多大的分量。
当然,这更多的是一种对戚继光关照文人而送上的名誉头衔,真要说戚继光写诗写得有多好,也并不见得。
10
光绪的死可能与慈禧无关?
在过去固有的认知中,光绪和慈禧之间都是不共戴天的仇敌关系。
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光绪是慈禧毒死的,而根据考古发现,也的确在光绪身上发现了砒霜。
但是,根据化学专家最新的分析,如果光绪皇帝吃了这个剧毒,立马就会七窍流血暴毙,不存在其他的文献记录当中还活了很长一段时间这样的事。
专家提出, 砒霜应该是在光绪死亡之后出现的,是用来保存他的遗体的。
中国自古以来对遗体的保护都是以毒攻毒,马王堆汉墓里的尸体就是用有毒的液体保存的。
因为光绪死的时候才38岁,没有像历代帝王一样一接班就修陵墓。
也就是说他此时还没有陵墓,没有办法下葬。那么光绪皇帝的遗体就必须先保存下来,然后去修陵。
▼
以上内容都摘自 《五万年中国简史》,一本书理清中国五万年来龙去脉。
由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顶级高校的权威教授所写,作者团队堪称 中国史学界的半壁江山,足见这本书的分量。
而且这本书本身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我们常说上下五千年,但这本书名叫“五万年”,就是因为这本书是有很多历史书上没有的新奇观点:
在过去,历史主要靠“考古”,所以我们的视野只能看到5000年前。
但如今通过最新的基因技术,历史已经可以追溯到5万年前了。
如果你对中国的历史感兴趣,这本既全面有趣,又专业可靠的书绝对是第一选择,
它会告诉你课本之外的中国历史到底有多精彩!
如果你身边有初中生、高中生,这套书,也一定会让他爱上历史!
方便快捷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26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两“鼓王”津门“打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