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是古今中外着名的历史人物,同时又是最有争议的人物。七八百年来,中外各国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名人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这位伟大人物。他打创造了让人惊叹的丰功伟绩,成吉思汗历经二十几年浴血奋战,终于消灭了所有对手,降服了各部落,统一了蒙古草原,整个大漠草原全部统一于他的旗帜之下,无论战争的胜负,他的帐下却是从无叛将。纵观历史,古今中外的帝王霸主帐下无不“猛将如云”,论部下的忠诚程度,却没有一位君王能与成吉思汗相提并论,原因其实很简单。
第一,成吉思汗宽仁大度,很有容人之量。历史上的成吉思汗,非常关心自己的手下,在胜利的时候不忘犒赏其功勋,在艰难的时候他能够珍惜其性命,关心其疾苦,这一点上是非常难得的,也是他立足的根本。古尔汗札木合是铁木真在统一草原过程中最强劲的对手之一,因其部众为铁木真所夺,于是纠集了十三部三万之众向铁木真进攻,双方接战于答阑巴勒主惕,这就是着名的“十三冀之战”。此次会战,札木合可谓虽胜犹败,他在战争初期已经获得胜利的情况下,居然得意忘形地竖起了72口大锅,活活煮死了自己手下那些投靠了铁木真的部众。而当他战败之时,却仍不改其贪财劫掠的本性,甚至连自己的盟友也格抢勿论。如此昏聩的演出使他最终落得个众叛亲离的下场,手下大批将士叛逃到了铁木真一方(其中较有影响的就有44人,当中23人成了蒙古国的开国元勋),反而快速地增强了铁木真的实力。此外如泰赤乌等部,也是当时蒙古草原较具实力的大部族,但其首领也与札木合如出一辙,经常劫掠其兄弟部众昭烈部,其结果只能是民心丧尽。
与此同时铁木真忠诚与宽厚的名声也在草原上悄悄传播开来,人们口耳相传着:铁木真汗“衣人以己衣,乘人以己马,真吾主也!”称赞“他是一个知道如何享有国家、供养战士和能够在他的‘兀鲁斯’维持良好秩序的人!”并且人们还看到只要在铁木真的带领之下,就能不断地获取战争的胜利,得到更多牲畜、奴隶和财富。铁木真的好名声吸引着各类人才如百川归海一般向他的帐下汇聚。
第二,成吉思汗尚能重德,胸怀宽广。成吉思汗用人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能够不拘一格,任人唯贤,他打破了原有旧贵族的用人界限,不分阶层、种族,只看实际才能来选拔人才。依据如此标准来选拔人才,就大大扩大了选择的范围,为那些出身低微、原来被人看不起的下层精英提供了进身之路。为那些出身低微原来被人看不起的下层精英提供了进身之路。比如被成吉思汗视作心腹将领的就有来自底层的牧马者巴歹和乞失里黑,牧羊者迭该,木匠古出古等人。而最能印证成吉思汗唯才是举用人标准的例子便是成吉思汗对者别的发掘与任用。哲别原名只儿豁阿歹,之前是铁木真敌族泰亦赤兀惕秃答首领的部属,是有名的神箭手。在阔亦田之战当中,哲别一箭射中了铁木真的脖子,几乎要了他的性命。铁木真在获胜之后,向战俘寻问射伤自己的人是谁,者别坦然出来承认射杀之事,并且表示:“若汗欲惩罚吾而赐吾死,敢请遗污一掌之地。若汗思赦吾,则愿效命汗前,为汗冲锋陷阵,横断彼深水,粉碎彼黑石而冲之!”
第三,成吉思汗赏罚严明,爱才如命,贤才是国家之瑰宝,是事业的中坚和骨干,关乎国运的盛衰兴亡,成吉思汗深谙这个道理,穷其一生他都在不断地招募聚集着人才。并且,他非常珍惜部下的生命,战斗之前总是详细的部署计划,尽可能的减少伤亡。他对战前的准备工作总是要求得格外细致,并且总是亲临前线,指导兵士作战。成吉思汗对将士性命的重视集中体现在两条特殊的军规之上,其一,战场上不得遗弃伤员,否则该小队的官兵全部处死;其二,如果十人小队中有一个同伴或更多的人被俘,而其他人不去抢救,那么该小队成员全部处死。如此规定,一方面可以使士兵同生死共患难,大大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也极大地保障了士兵的生命,提高了战场上士兵的存活率。此外成吉思汗还明确提出:“只有自己能知道这种饥渴并据以推知别人的情况,只有在行军时能考虑到不让军队饥渴、牲畜消瘦的人,才配担任首长。”他把能否爱护兵士作为考察提拔将领的一项指标。他自己更是率先亲力亲为,在战斗中如果有将士受伤,他常常“亲付以善药,留处帐中”。成吉思汗对将士的这种发自肺腑的关心与爱护,在将士们的心中转化成了强大的战斗力,使得将士们在沙场之上能够个个奋勇争先而无后顾之忧。
成吉思汗对人才的爱护还体现在他对待功臣的态度上,每战之后对于立功将士他总是能够积极地进行奖赏,对别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恩惠总是牢牢地记在心上,比如在阔亦田战争中,成吉思汗脖颈受伤后流血不止,晕迷不醒,是者勒篾用口将淤血一口一口吸吮出来,待半夜成吉思汗醒来后,饥渴难耐,又是者勒篾赤着身子,潜入敌营,偷回一壶马奶酒为他解了渴,从而保住了性命。成吉思汗感动地历数者勒篾对自己的恩情:“以前我被三姓蔑尔乞惕所迫,他们围绕不儿罕山搜查三遍,是你救了我的性命。如今又口吮我的淤血,救了我的性命,在慌乱中舍命到敌人那里寻取马奶,搭救我的性命,这三次大恩,我永远不会忘记”。之后成吉思汗用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终生保持着同者勒篾的情谊,建国之后封他为千户那颜,并赐其九罪而不罚的特权。
当然,在作战时,作为军事领袖的成吉思汗总是身先士卒,冲在最前线,他勇武的行为让士兵很是佩服,集合这几大优点的成吉思汗,自然而然会聚集起民心,受到部下的爱戴,所以,他戎马一生,手下却是没有一个叛将。
来源:蒙古文化周刊
蒙古第6次攻打西夏时,西夏表明会马上献城投降,此时成吉思汗重病即将离世,他立下遗嘱要求蒙古军要在夏主带人投降时将他们全部杀掉,因为他太熟悉西夏人的伎俩了,知道他们不是真心投降的。所以为了预防夏主诈降,蒙古军按照他的遗嘱,把夏主和他身边的人全都杀死,然后直击西夏内部将其灭亡。
成吉思汗前前后后一共进攻西夏6次,耗时多年一直没能拿下西夏,原因不是因为西夏过于强大,而是西夏的统治阶级比较爱耍小聪明。西夏知道自己不是蒙古国的对手,所以一旦蒙古国开始攻打西夏,西夏就马上投降表明忠心,而当蒙古国撤兵去扫荡其他割据势力时,西夏又开始毁约不纳贡了,就这样双方僵持了很多年。
像成吉思汗这样的战争狂人,卧榻之侧也容不得他人酣睡。他的一生就是在不断征服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度过的,最终也是在征讨西夏的过程中逝去,他就是为战争而生。
对于西夏,其实成吉思汗早就有吞并之心,只是当时他的重心都在西亚方向,所以就暂时没有动西夏,只是让西夏派兵和提供军需物资来支持自己的西征。
刚开始的几次西征,西夏还是比较配合,提供了不少的物资支持,而到后来,成吉思汗的变本加厉激怒了西夏人,于是西夏便停止了对蒙古的物资供应。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就用夏献宗没有按时纳贡作为借口,分成东西两面派兵夹攻西夏,这就是著名的蒙古灭西夏之战。最终,在蒙古军队的铁蹄之下,西夏没能取得胜利,被蒙古灭亡。
其实,西夏与当时不少政权一样,生不逢时,偏偏和成吉思汗生在一个时代,而且还和他是邻居。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成吉思汗》读后感500字(通用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成吉思汗》读后感1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戎马一生,搏击一世,他曾经有过“四杰”的帮助,他们是: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和“四狗”(即四先锋)的帮助他们是:忽必来、哲别、折里麦、速不台。他出生在蒙古,他的真名叫铁木真。铁木真的父亲是也速该,母亲叫诃额仑。他1162年4月16日午时在斡难河畔出生了。1227年8月25日铁木真病故于六盘山,享年六十六岁。
等我看完《成吉思汗》这本书后,心里想:“他的一生真是丰富多彩,他曾说过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生最快乐的事,莫过于杀死仇敌,征服世界,称霸天下!”我看过以后觉得那也太俗了点吧!天天就是称霸天下,称霸天下也不厌吗?我都听的厌了!后来才知道蒙古族那时还不读书呢!但他们很重义气,最可气的是扎木合,他曾经可是铁木真的安答呀!同甘共苦的兄弟呀!却出卖了他,去联合“十三翼”来攻打铁木真,更可气的是他把俘虏都放进油锅中油炸。
如人间地狱一般。还把俘虏头领的头,拴在马尾上当球踢。好像一个人间魔鬼。我看过以后,身上都发冷,心里想这也太可怕了吧!最后扎木合也自杀而亡了。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草原,占领了金国、西夏、燕京等地区。他的名字“成吉思汗”的意思是:成者大也,吉思就是最大,也就指的是“天下最大的可汗”,号称“成吉思汗”我读了其中的一段觉得他很会用兵,因为他用500个步兵和两名大将和桑昆的十万兵马和四名大将打成了平手。可见他是多么的会使用兵马呀!
我读完了这本书后觉的这本书对我有极大的启发,希望你也多看一些成吉思汗及其他名人的人生故事,比如:拿破仑、牛顿、居里夫人等,他们一定会给你带来许多欢乐和知识哦!
《成吉思汗》读后感2 从小,我就崇拜英雄人物。不久前,我又读了一部详细介绍成吉思汗生平的小说—《成吉思汗》,他那勇敢的斗志、高尚的人品,都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难以释怀。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13岁时父亲便被仇人毒死,开始了颠簸困苦的幼年生活。但他从未对未来失去信心,在友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充分展示出自己的英雄风采,勇敢、睿智、宽容……他对外战争的规模之大,占领地域之广,远征路途之遥远,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的。他最终在52岁时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读完这本书,我十分佩服成吉思汗。
首先,他很勇敢。无论什么时候他都勇敢地面对现实,不退缩,不气馁,永远勇往直前。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难免会有磕磕绊绊,我们要像他那样,勇敢的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胜不骄,败不馁,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做一个勇往直前的小勇士。
其次,他有远大的志向,并且为了自己的理想,一生不息。人生没有理想,生活就会变得迷惘,就会缺乏动力。我们要像他那样,给自己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地好好学习,为将来能够实现这一目标努力奋斗。
另外,他心胸宽广,与人为善。正是因为这样,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心甘情愿地帮助他,辅佐他。古人云: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也应学习他这种宽广的胸怀,相互之间团结友爱,不要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斤斤计较。即使有人偶尔犯了错误,只要他真心悔改,那么就原谅他。正所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成吉思汗不仅是蒙古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的传奇人物。他身上许许多多的优点,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他将永垂不朽,千秋万代!
《成吉思汗》读后感3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成吉思汗》的书,这本书看得我津津有味。
成吉思汗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之一。他出生时手握一块凝血聚成的苏鲁锭,这就注定了他一生要经历奔波和动荡的战争。从他的父亲被杀害开始,族人们众叛亲离纷纷离开了他,让他变成了饱经风霜的雏鹰。他一次次被抓住,又一次次逃脱,却从未放弃过坚持自己的理想——报仇并且强大自己的势力。他最后他统一了蒙古,成为了草原上的霸主——成吉思汗。他还打到了欧洲,攻克了花剌子模国,打败了强大的金国,成为了“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一生犯下了千秋功罪。功在于:第一,他收服了各个部落,统一了蒙古;第二,即使他自己是个文盲,仍然创立了蒙古文,使蒙古人有了自己的文化,使得蒙古的文化传承至今;第三,他扩大了中国的版图,使中国的版图拓展到了欧洲,中国的版图也因此史无前例的庞大。
成吉思汗的最大的罪,我认为在于,他在攻克花剌子模国的的时候,下令屠城,令1500万无辜的百姓失去了生命。
《成吉思汗》这本书让我从成吉思汗的身上学习到了勇敢与坚强,为了自己的信念坚持下去。最让我佩服的是,即使他已经成了威震欧亚大陆的成吉思汗,却并没有停下他的脚步,去享受他的成功,反而继续征战,最后以65岁的高龄倒在了征讨西夏的路途上。
成吉思汗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我们做事要坚持到底,不能半途而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不能整天就只知道享受,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想清楚自己的理想,去努力将它变成现实。
《成吉思汗》读后感4 成吉思汗的一生是传奇的,是富有神秘色彩的。他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南征北战,获取了无数的财富。他又是一个富有谋略的王,网罗人才,统领着辽阔的蒙古草原。
一个伟大的人物在出生时就有神灵庇佑。据说成吉思汗铁木真出生那天下了一场乳雨,他的父亲打胜战的时候他正好出生,手里拿着一个血块,坚硬如石,还有“神鸟”在天空中绕着圈儿飞翔,闪出神奇的光。或许这一切都预感着铁木真不是个平凡的人物吧!
成吉思汗的战绩少不了几位出色的将军:木华黎、速不台、赤老温、博尔术、博尔忽等。成吉思汗善于用人,在战场上冲锋陷阵的是这些人,为铁木真出谋划策的还是这些人,提起成吉思汗的伟大成就,这些将领们功不可没。
成吉思汗的`妻室孛儿帖与合答安也很聪明睿智,在他去攻打别的部落时能独自对付来偷袭的金军,在如此大敌当前能如此稳定地功退金军,真叫人佩服!不愧女中豪杰、巾帼英雄。因为孛儿帖想事做事都放得开,所以给铁木真减少了许多麻烦。
成吉思汗喜欢打仗,常常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赢来了马匹粮食等巨大财富,但他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正是所谓的伤天害民。成吉思汗常以抚民安邦、消灭敌人为主,但在敌国眼里,自己正是敌人。如果别人出兵打自己,自己应战,合天合理,但自己发兵,拒和杀民,这是残恶之举。如果金国皇帝对民众不好,讨伐是对的,但战争常把一些无辜的人卷入进去。
铁木真是个有野心的人,有野心统治大业再加上赏罚分明,待人真诚、拥有数万军队,完全可以造一番大事业。
总而言之,成吉思汗是成功的。
《成吉思汗》读后感5 如果说,有那么一个人,他的成绩令大多数军官、领袖的成绩黯然失色;他的智慧令拿破仑也自叹不如;他的精神令许许多多的人赞不绝口;那这个人毫无疑问一定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了。
成吉思汗,作为世界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拥有传奇的一生。他少年丧父,几次身临绝境,最终却成为震惊世界的一代天骄;他率领弱小的游牧部落迅速崛起,创建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蒙古帝国;他用兵如神,先后经历60多场战役却鲜有败绩,多次以少胜多,堪称战神;他对待部下情同手足,一生杀戮无数,深谙当时人类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成吉思汗称霸草原,智慧不是最主要的因素,他的宽容大量、以德报怨的精神才是他取得胜利的关键。面对曾经背叛自己,苦难之时弃自己而去甚至差点杀害自己,现在看见他势力强大又前来投靠的人,成吉思汗一律收留;义父脱里让他一度陷入困境,而成吉思汗依然不念旧恶。正是他忍了常人不能忍之事,才能得常人所不可得之物,最终得了天下。
今天的社会上,还有多少人具有成吉思汗的宽容大量和以德报怨的精神呢?想想自己曾经有一次在做操时,被值日组班长点了名字,很不服气。等到我做值日班长时,便趁机报复,不停地点他名字。以至于评三好学生时被同学一语道破,羞得我无地自容。
成吉思汗的一生曲折跌宕、波澜壮阔,凝聚了个人奋斗、团队发展、政权兴盛的一切智慧,在这位天才的实干家身上,你一定能体会到创业的艰辛和那浴火重生的喜悦。
《成吉思汗》读后感6 今年寒假中,我读了许多书,如《射雕英雄传》、《上下五千年》、《朝花夕拾》、《爱的教育》等书籍。但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成吉思汗》,它的故事情节一直吸引着我往下看。
“成吉思汗”这个词分两个部分。“汗”、“可汗”是我国古时候北方一些游牧民族对“王”、“皇帝”之类的称呼;蒙语“成吉思”是“强大的”、“有力量的”的意思。“成吉思汗”的意思就是“强有力的可汗”。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9岁时父亲被人毒死,开始了颠簸的幼年生活。铁木真在友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展示出自己的英雄风采,成为了蒙古大汗。35岁时开始了他的复仇之路。52岁时完成了统一蒙古的大业,被尊称为成吉思汗并开始了他统一天下的大业。他还未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时,就病逝于甘肃省清水县牛头河畔,享年73岁。
读完了这本书我十分佩服成吉思汗。有很多原因。他很勇敢。他幼年丧父,20岁时为了让亲人不被泰赤乌人杀害,勇敢地引开他们。我要向他学习,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勇敢的面对现实,遇到挫折决不气馁,而是努力克服,不怕失败;他有很大的志向。我要向他一样给自己一个目标,使自己好好学习,努力完成这个目标;他对待自己的属下十分友善,就像在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我要和同学们团结友善,不欺负弱小。有宽阔的胸怀。别人做错事,只要他承认错误,真心悔改,那么就原谅他。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成吉思汗身上有许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
《成吉思汗》读后感7 请让我为你介绍我在暑假里读的一本书———《成吉思汗》,它主要讲述了成吉思汗征服世界的历史。读了这本书,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成吉思汗是被遗弃在草原上的孤儿,与狼为伍。他四次差点被饿死,三次被追杀亡命逃跑,两次全军覆没,三次遭受众叛亲离。他9岁丧父,惨遭部众抛弃,从贵族之家坠入死亡的深渊;13岁被泰赤乌尔人生擒,沦为玩物,被侮辱、践踏是家常便饭;他几年的积蓄曾毁于一旦,祸不单行,他的弟弟也遭到了袭杀;四十一岁时,早已统一蒙古部落的他再次溃败,几万大军战死沙场,血流成河,只剩下十九人追随左右。成吉思汗经历了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他的命运坎坷曲折。
然而,他用自己的肩膀顶住了这一次接一次磨难,在绝境中爆发出顽强的意志力,他超乎常人的意志力使他每次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以更强大的力量卷土重来,东山再起!成吉思汗的一生通过不断的浴血奋战,带领着极少的蒙古人,与他收服的女真人、契丹人、金人、宋人横扫欧洲大陆,创建了世界历史上面积最庞大帝国——蒙古帝国,极盛时期的蒙古帝国占据了半个世界,将四千多个国家七百二十个民族收入囊中。
“体力坚强,只能占用独夫;意志坚强,才能战胜万众。
阅读本书后,我明白了:只有拥有强大的意志力,才能拥有强大的力量去改写命运。成吉思汗凭借着意志力一次次死里逃生,重振雄风。我不禁试问自己,你有这样的意志力吗?不,没有!曾经口口声声说减肥,却在吃饭时大口朵頣,自我安慰:“吃饱了才有力气去运动”。曾经保证每天只看15分钟的手机,只坚持一两天就忍不住多玩了,还找借口预支明天玩手机的时间。
读了《成吉思汗》,我的感触很深,我明白了拥有顽强意志力的重要性,我希望我们都拥有强大的意志力,做更强大的自己。
《成吉思汗》读后感8 一直以为成吉思汗是一位只知道扩展疆土,不懂得管理的统治者。对他的印象可能更多的只是停留在诗中描写的形象“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读完成吉思汗传这本书随即便被成吉思汗杰出的军事才华,天才的政治才能所折服,越发觉得自己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太过片面和肤浅。
一个草原上风雨飘摇的小孩子,老少妇孺几个人的小部落,在这样一种随时都会死亡的状态下,他用了25年时间,凭借10万蒙古大军横扫了世界,统治了3000多万平方公里,涵盖了今天大约30个国家30亿人口的面积。这种气概、胆略、伟绩放眼世界又有几人?
百度词条查阅了蒙古人对中国整个世界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里引用弗朗西斯培根的话说: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被定为三大技术发明,而现在世界就是在此基础上构建的。虽然它们不为古人所知,但这三大发明却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和状态。而所有这些发明都是在蒙古时期传播到西方的。
史书记载哥伦布航海时怀揣的一本书便是《马克波罗行纪》,从这种层面来说,哥伦布要去寻找的国家很可能就是蒙古,结果不小心发现了美洲,为此整个世界的格局才被打开。
可能刚开始成吉思汗只是为保护自己的家人不被杀死,进而保护自己的人民不受外敌的侵犯而不停的征战,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却无意识地改变了世界,创造出了民族。这谁又能预料的到呢?
成吉思汗之所以走到最后我觉得都得益于他的有勇有谋、血性、仁爱、任人唯贤,不断的推陈出新、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改革、不断的开放包容,才让整个体系焕发出这样一种勃勃向上的生命力。
看来学习历史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浩然正气、启迪我们的智慧、陶冶我们的情操、开拓我们的视野,还可以让我们成为在小事上不纠缠、懂得顾全大局和隐忍、随时随地反思自身的人。
历史就是这样存在我们身边,它既不抽象也不遥远,而总是以这样一种令人印象深刻的面貌被我们记住。
《成吉思汗》读后感9 在宽大的书架上我看到了《成吉思汗》这本书。翻开书,一股清风吹开了云层,蓝蓝的天,绿绿的草,一位叱咤风云近160年的历史英雄人物,大蒙古国的缔造者——成吉思汗正在指点着江山。
成吉思汗原名铁木真,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创建了全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版图面积最大的帝国,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帝国。
铁木真在年幼时丧父,于是他主动承担了弟弟妹妹们的父亲这个责任。在铁木真长大后,他四处征服邻近的部落乃至整个蒙古草原,最后靠他坚定不拔的意志力和不被失败打倒的坚强,以极少的兵力征服了四十多个国家和七百二十个民族,覆盖了当时的半个世界。
成吉思汗还很重视“忠诚”。不管是自己人,还是敌人,只要是背叛自己亲主,就会被身首异处。成吉思汗在草原上最大的对手是扎木合。扎木合被打败后,四处逃亡,但还是一副高傲、目中无人的样子,他手下仅剩的五个人受够了,于是把扎木合捆绑起来,押到了铁木真的蒙古包里。当铁木真得知这五个人背叛了自己的首领时,就勃然大怒,立即杀了他们。因为他们连自己的亲王都能背叛,还能忠诚于谁呢?
成吉思汗不仅善战,而且还很重视人才。只要见到有才华的人,就会变得像一个虚心学教的孩子一样洗耳恭听。在一次战斗胜利后,有人报告说有一个人前来拜见大汉,于是成吉思汗召见了他。一见这人相貌堂堂,便觉得此人不是个普通人,便问他姓名,原来他叫耶律楚材。当得知他非常有才华时,成吉思汗立即给了他一个非常高的官职,从此,耶律楚材成为了成吉思汗的军师。因为他知道,打仗需要士兵,治理国家需要人才。
合上书,抬头望去,风徐徐,云淡淡,眼前浮现出茫茫的大草原,我的心中感慨万分,草原依旧辽阔,英雄的故事依旧在草原上传颂。
《成吉思汗》读后感10 从小,我就崇拜英雄人物。不久前,又读了一本详细介绍成吉思汗生平的书,使我对他又有了新的了解,尤其是他的人品,更让我敬佩。
蒙力克是铁木真(成吉思汗原名)的保护者。铁木真立地成汗后,向他许下了“犯九罪而不诛”的诺言。他没有食言——直到后来蒙力克诸子杀其十几个使臣,欧打其弟别勒古台时,才将蒙力克的第七个儿子,犯下滔大罪的通天巫阔阔出折腰处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成吉思汗有很好的自控力和宽宏大量,可汗肚里能撑船。他的精神是一般人不可比及的,他真是“一代天骄”!
读完那段文字,我想:我们同学们的克制力比起成吉思汗可真是差远了。我们会为了蝇头小利争吵不停;我们会为了“三八线”挥动刀戈;我们会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闹得不可开交;有的同学甚至染上了爱打小报告的“嗜好”。
成吉思汗的品德,他的宽容的故事,真该纳入语文课本,让21世纪的独生子女们好好学学!成吉思汗是大蒙古帝国的缔造者,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与他的宽容是分不开的。
被他宽容的人会为他战死沙场,效犬马之劳。试想,如果他没有宽恕那些俘虏,可能建立起辉煌的“马背上的帝国”吗?不仅是成吉思汗,古今中外所有称霸一时的人,不都有宽容大度的精神吗?
我们要学习成吉思汗那高尚的精神——他将永垂不朽,丹心照汗青!
13 世纪初,在中国北部的大草原上,活跃着一支与众不同的骑兵部队。这支蒙古军队驰骋战场建立了世界上规模空前的宏伟帝国。统领这支军队的便是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成吉思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崛起朔漠,把草原的旋律借助雷鸣般的马蹄传到了西亚东欧,奏出了空前绝后的宏伟乐章。
成吉思汗一生征战沙场,建立横跨欧亚的宏伟帝国。蒙古帝国成功离不开成吉思汗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更是离不开他麾下将领们的鞠躬尽瘁。
四杰(博尔术、木华黎、赤佬温、博尔忽)
四勇(哲别、者勒蔑、速不台、呼必来)
四弟(哈萨尔、别勒古台、合赤温、帖木格)
四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
四养子(阔阔出、失吉?忽图忽、博尔忽、曲出)
在大蒙帝国建立过程他们功不可没,是他们的骁勇善战, 忠贞不二造就了浩瀚的蒙古帝国。成吉思汗麾下四杰博尔忽、木华黎、博尔术和赤老温,个个战功赫赫,为蒙古帝国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奴隶出身的名将
(图)木华黎(Muqali,1170年―1223年),大蒙古国成吉思汗铁木真手下骁将、开国功臣,孔温窟洼第五子。
他是成吉思汗麾下最杰出的将领之一,不仅作战勇猛,其谋略更是出众,素以沉毅多智、雄勇善战而著称。早年为铁木真的那可儿,累立战功。蒙古开国时,成吉思汗封木华黎、孛斡儿出二人为左右万户长,木华黎称为左手军统帅,在95个千户官中,排位第三,他被铁木真誉为“
成吉思汗伐金时常年采取春去秋来,抢掠金国的人口和财物的做法,使得民不聊生,百姓更是对蒙古军队恨之入骨,也因此激化了矛盾,导致百姓反抗,使得伐金过程困难重重,但是木华黎却改变了这一做法,对金国境内的各族百姓,不再枉杀抢掠。对于敌方投降将领,宽容以待。这种政策为蒙古人化解了大量敌人,无数的金国将领闻木华黎仁厚,弃戈相投,愿意归于其麾下,为他效力,蒙军所到之处也由于军纪严明而使得“吏民大悦”。为他讨伐金朝收复领地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木华黎一生驰骋沙场,为蒙古帝国立下汗马功劳,为平金大业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最终于成吉思汗十八年(1223年),班师途中病逝于山西闻喜县,时年五十四。听闻他的死讯,成吉思汗悲痛万分,因为,他失去的不仅是一位将领,更是他的左膀右臂,一生的挚友。
成吉思汗手下名将众多,个个骁勇善战,立功无数,但像木华黎这样勇猛与谋略并存,并深的成吉思汗信任,挑起重担,独当一面,并能够代替他施行恩威的怕是只木华黎一个。木华黎为成就成吉思汗的伟业,为成就蒙古帝国的伟业奉献了一生,他曾被成吉思汗誉为“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成吉思汗的这一句评价,可谓是木华黎为蒙古帝国鞠躬尽瘁,戎马一生的最好总结。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23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