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国学文化

马未都有一把明代铁抓‍,利钝兼修有重量感,还是短柄的并不多见

盛世文玩 2023-09-22 15:35:44

马未都有一把明代铁抓‍,利钝兼修有重量感,还是短柄的并不多见

马未都是一个收藏门类非常广泛的大收藏家,不仅有精美的瓷器、古木家具,而且还有各种你没见过的冷兵器。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马未都收藏有江湖暗器袖箭,不仅能发射箭头,而且小巧玲珑便于藏身。此外,马未都还收藏有明代铁抓,突出特点是 利钝兼修有重量感,还是短柄的并不多见。

马未都的这件明代铁抓,像极了生活中使用的“痒痒挠”。大家可以看一下,末端是抓子样式,后端是一个手柄,这不活脱脱的一个“痒痒挠”吗?不明就里的人,还真会将其当作“痒痒挠”实则不然,马未都所藏明代铁抓,可不是什么“痒痒挠”,而是一种位列十八般兵器的冷兵器代表。

马未都指出,人们常说的十八般兵器,即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子流星。其中,拐子流星是单独存在的门类。因而,抓在十八般兵器中是排最后的。至于抓为何排在十八般兵器的最后,也是有深层次的原因。一则,抓使用起来非常的不道德。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抓下去鲜血淋漓,实在是让人难以接受。

马未都强调,战争也是讲道德的,抓在古代就是类似于现在的生化武器,那是上不得台面的。二则,抓主要是土匪用的比较多,绝大多数正规军都是不屑于使用抓的。因而,抓无论在实战中,还是在演义小说中,形象都是非常的糟糕,实在是不怎么招人待见。但是明代武器装备发展到最后,也是奔着实用性去,而且兵源比较复杂,也不排除在近身实战中使用铁抓。

不过,在马未都看来,抓是利钝兼修武器的代表。抓有一定的重量感,并且抓的末端是利刃设计,利用重量感对人造成伤害。因而,抓在近身实战中,威力是相当惊人的,丝毫不逊色于狼牙棒。虽然抓不能造成致命伤害,可造成的不利影响能够令对方瞬间失去战斗力。最为关键的是,马未都所收藏的抓还是短柄,在冷兵器收藏门类中并不多见。

短柄设计有三个好处,可以确保在近身实战中占据优势。其一,短柄便于藏身,可以造成防守的突然性,令防守与进攻之间的关系发生质变。其二,短柄可以集中周身力气,给对方以沉重的打击。冷兵器讲究一寸短一寸险,往往充满诡异暗藏杀机,令人防不胜防。其三,短柄便于在实战中使用拉拽的动作,给对方造成心灵上的创伤。

总而言之,抓将中国冷兵器的暴力上升到了美学的高度。由此可见,明代不仅重视火器的发展,而且也重视冷兵器的发展,特别是冷兵器的实用性。明代对于冷兵器和热兵器的态度,与清代完全不同。清代对冷兵器的重视程度远超前代,设计精美却是华而不实。因而,明代军事科技还是相当发达的,属于兼容并包。从这个角度来说,马未都所藏明代铁抓让我们看到了明代另类的暴力美学,也间接的认识到了清代武器装备落后的深层次原因。

参考资料:

[1]《观复嘟嘟》 第一季:流星拐子杀手锏

声明:图文来源头条号“文史梦古今”,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马未都说“有知识时才觉得生活充实”,知识对一个人有多重要

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有了知识,才能够对这个世界有一个新的看法,才能够对这个跟世界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见解。就像马未都说的:?有知识时才觉得生活充实?,都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当你懂得了一些知识之后,你才会知道这世间为什么会发生某些事情,对于发生某些事情的时候,你才知道应该怎么去处理,怎么去应对,这样才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如果没有知识的补充的话,那么每天的生活都过得浑浑噩噩的,都是迷迷糊糊的,根本不了解世间各种事情的原委,或者又有什么样的乐趣呢。

我相信应该很多人都是听过这样的言论,有的人认为,根本就不需要学习,你看那些学了多少的知识,读了那么多的书,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到头来估计还是给一群没有读过书或者是读过几年书的人打工,你说你学习那么多有什么用。这种言论我相信在生活中一定是经常听到的,但是他们的理解是错误,之所以那些没读过书的需要顾别人,就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不够,需要别人来帮助自己。

所以学习是非常重要的,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不注重知识的学习,不注重知识的累积,那么慢慢的他就会跟整个世界脱轨的,现在的社会生活节奏非常快速,如果不学习知识,那么你根本赶不上世界前进的脚步。

一个人只有重视知识,累积知识,才能够去探索这世间的各种奥秘,才能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真实,变得清晰,变得充实。不然的话,你只知道你每天都需要吃饭,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要吃饭,这样你即便吃了饭,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注重知识,这个社会怎么去进步,人类怎么去不断的进化。

马未都是什么出身?

马未都出身具体如下:

马未都是我国著名的文化学者,不仅如此,他还登上过百家讲坛,还跻身作家排行榜,是个名副其实的大文人,可是很少有人知道,马未都的真实学历,其实只有小学四年级,当时他赶上了那段纷乱的时期,从此辍学下乡,成了一名光荣的知青,后来动乱结束,高考也恢复了,马未都却没了兴趣,转行当起了工人。

人物特点:

马未都人称马爷,文物鉴定专家,媒体人。这些年来他一直活跃于多种节目。即展现自己的才华,又突出自己的智慧。本行自不必多说,其他各门各类无不如数家珍。他博览群书,精通历史,识得人情,游戏于世故。懂得进退,一言一行莫不暗藏生机。

他的文物收藏,主要集中在早期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对物质追求远远大于精神追求。当时潘家园一个品像好的官窑碗也只五元一个。随着知名度的提升,现在每天光从全国各地拿物件给他掌眼的,就高达上万。

马未都:有人说我靠傍富婆发财,这事我看见多少年了,没怎么吱声

马未都:有人说我靠傍富婆发财,这事我看见多少年了,没怎么吱声 一个名人,在这名利场总要受到各种各样的谣言伤害,马未都也不例外。早在马未都收藏行风生水起的时候,就已经有人开始谣言中伤马未都。马未都买的藏品比较多,超乎你的想象,自然也是花钱不少,不是那仨核桃俩枣能够打发好的。这种事情也不能说,这种事情也不能乱说。倒是马未都很坦然,略带自嘲的说道「 ”有人说我靠傍富婆发财,这事我看见多少年了,没怎么吱声”。既然马未都这么说,那么他的老婆究竟是什么来路?马未都对这些谣言又是如何看待? 谣言止于智者,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那样理性的看待那些问题。马未都作为公众人物,自然要受到一些不小的争议。谣言针对的是那些有名气的公众人物,也可以理解为八卦或者绯闻。一个没有八卦没有绯闻的名人,于情于理谈不上真正的名人。这种事情也要看你如何去看待,天天纠结于心估计也会很累。这种事情不是谁能说清楚的,所以还是要理智的去看待。 马未都原本就是一个很幽默,有刘宝瑞之称。或多或少由于这个原因,人们大多都很愿意去谈论马未都。在茶余饭后的谈资种,说的最多的便是马未都如何发迹。在坊间流传着一种谣言,说的就是马未都靠傍富婆发财的。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这绝对是一个谣言,并且是实打实的谣言。马未都自己也坦言,这件事我看见多少年了,也不怎么吱声。可见,马未都也是个实诚人,对于这种谣言采取了一种克制的做法。 马未都也自个辩解,表示自个儿不大可能有傍富婆,毕竟在他那个年代还是没有什么富婆的。这个说的也倒是实情,马未都那个时代刚刚开放,富豪倒是有,但是富婆不一定有。马未都干脆说的决绝,这富婆也不可能有,所以这就是一个十足的谣言。当然马未都的谣言,不止于此,还有一个更离谱的谣言,还有点演义的色彩,我为大家说说这一谣言。 按照带有演义性质的谣言说法,马未都人家当年去捡漏,误入深山老林深处,被人捆在树上三天三夜。更离谱的是,最后去搭救马未都的还是王朔。这个说的还真是有鼻子有眼,王朔当过几年兵,确实是有点拳脚功夫,说的也是让人信服。其实,这是一个实打实的谣言,并且马未都也亲自指正,这是一个谣言。马未都还自我解围的说道,我在树上被绑三天三夜只能说明我的身体好。 马未都据此表示,这一个人成功的标志在于两关:一则,谣言;二则,污水。谣言可以辩解,这污水来临估计连招架之功也未必能有。你看看什么是心态,马未都把所有的事情都已经看明白了,这种事情看得还真是透彻。马未都毕竟是见过大风大浪的人,这涉及自身清白的事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都没怎么吱声。这就是一个心态问题,正应了那句话: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有人说马未都学历不高,但看起来很有文化,这是为什么?

有时候学历≠学问。

说一个我亲眼见到的事例,我的一个朋友报名上了一个硕士班,本来还挺替他高兴的。可是到了毕业写论文和答辩的时候,我就知道这个硕士学历是咋回事了。先是东拼西凑的攒出一份“论文”,然后到了答辩的时候老师都是提前打好招呼的,结果当然是顺利拿到硕士学位。

最近这个朋友又报了中国 历史 上第一所公立大学的博士,因为没有英语等级证书,竟然在百度上下载了一个英语培训机构的证书PS了一份,至于课题选项什么的都是找人代写的。

我这才理解到为什么中国的学历在国外让人家不承认和看不起。

博士学历都能造假还有什么学历不能。

最不喜欢有些人,在任何时候都以文凭论资历学识,开口就说他小学中学毕业水平。

大学文凭只代表你高中毕业后再读了3∽4年时间的书的证明,但不等于你学到的东西比他人自学三丶四年的东西多,常识知识不比大学毕业生懂得少,大学只代表你记性好,考试的时候能发挥出来,而读不上大学的可能是考试变蒙圈一片空白,或者其他原因考不上大学而已。范进七十才中举,不是他不行而是有时命运行到克印读书运,不管你才高八斗他偏偏考不上。就像有些老师他教的学生百分之百考上大学,但是他的儿子却上不了大学,有什么奇怪呢?能不能坚持长期的学才是关键!现在很多小学毕业生到大学去讲课,你说他的学术高,还是你读大学学的三年水平高?

首先我想说的是——学历高并不等于有文化,我见过不少学历很高但说话幼稚如小学生,思想酸腐、僵化,与 社会 格格不入的,我觉得这种人学历再高也难有大的出息。

反之,有些人虽然没有接受过多少正规教育,但是后天的学习能力强,加上悟性高和肯钻研,反而能给人既有文化又有能力的感觉, 马未都 便是这样的一个人。

马未都1955年于北京出生,祖籍山东荣成,由于那个年代的特殊性,他只读到四年级便没再读书了,然后下乡当知青,回城后又当了几年机床铣工,于1980开始文学创作。

1981年,他的《今夜月儿圆》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这篇文章让他在文坛上初露头角,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久后他便以它作为敲门砖,进入《中国青年报》当编辑。

那年他26岁,全凭自己的实力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而学历对他来说已经不重要了。

从他写的《今夜月儿圆》来看,情节生动,用词精准而简练,已颇有专业作家的老辣劲,这肯定与他平时的努力积累有关系。

据说他非常好学,看过很多书,那个年代有段时间很多人都将家里的藏书烧了,马未都就去捡这些书回来看,比如《简爱》这本书他看过好几遍了还不知道书名是什么,因为书皮被烧掉了。

广泛的阅读使得马未都拥有深厚的知识结构和较于常人的认知,这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上,也体现在他挖掘作家的眼光上,比如 王朔、刘震云 和 苏童 ,都是他挖掘的。

马未都曾说:“我读过的书甚至比官方系统培养出来的人读的更多,如果我按照官方系统去读书,我今天是博士后,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一语道尽了他平时的用功。

通过学校教育获得的知识只是体现文化的一种,后天自我的学习和积累才是最重要的,马未都的知识量多且全面,所以他给人知识渊博、学富五车的感觉。

马未都从当编辑开始便喜欢收藏,经常去旧货市场或者卖古董的地方淘货,而那时候又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不久,百废待兴,没有几个人有闲心玩收藏,这就给了他一个机会。

等到收藏开始热起来时,他淘回来的东西就值大钱了,这既是时代所赋予的机遇,也跟他个人的努力和远见有关。

众所周知,收藏古董文物是件极其考验眼力和甄别能力的活儿,要是看走眼了,分分钟都能倾家荡产。尽管和他同期的不少人破产的破产,改行的改行,但马未都却能一直做下来,并且做出了大成绩,这跟他的潜心钻研分不开。

马未都说:“ 搞文物收藏不能太贪。收藏进门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喜欢的门类的书读一遍,只带着钱去收藏,必死无疑。 ”

因此他常常能一眼就分辨出一件文物的真假以及它的出产年代,进而能对文物的价格心中有数,如此,就不容易发生看走眼的事了。

从他近年主持的《都嘟》、《观复都嘟》、《马说陶瓷》和《马未都说收藏》来看,每一集都有很多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无疑都是他从他几十年的收藏经验以及看过的书本里得来的。

这几十年里,他一边玩收藏,一边主持收藏节目和出版跟收藏有关的书,已然是一位收藏界的大家,民族文化的传播者,这样的人,何须再用学历来衡量?

他最高明的地方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收藏家和商人,他还有民族大义,有情怀,比如:他创办了 观复博物馆 ,将自己的收藏无偿捐出,只为了让更多的人看到这些文物。

他在其主持的某个节目中说:“文物最后大多都会进入博物馆,一旦进入博物馆,就是整个民族的乐趣。”体现出了他对文物的责任感,并且为文物找到了最佳的归宿。

也是他高于一般商家和收藏家的地方。

他精明洞察,但又不唯利是图,用他自己的话说:“人生有三个阶段,年轻时趋利,中年趋名,到了名利都有时,第三个阶段就是 安放灵魂 。”

学历不高而文学上有大成就的人都是经过自己坚持不懈的自学而成功的,古今皆是。

学历和文化是两回事好不好?

学历高不等于有文化。 翟天临学历高吧?都是北大博士后了,这学历不高吗?他有文化吗?他就是草包一个。

没有学历而文化水平很高的人有许多,比如马未都,他自己说,他的真正学校教育只有小学四年级;比如王朔,中学毕业;比如郑渊洁,小学毕业,服过兵役,当过工人,但这不能妨碍他们成为有文化的人。

学历代表你通过学校教育的方式,获得一种学历上的认可。而这个世界上,获得文化的方式不仅仅是学校。 社会 是最好的学校,只要自己不放弃自己,抓住机会,坚持不懈,就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文化人。

马未都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是看起来很有文化,他是真有文化。马未都的文化知识都不是在学校学的。

马未都曾经在采访中讲到自己年少时的经历。

14岁的时候就跟着父母到东北当知青。在那些日子里,最大的乐趣就是读书。他见着带字的纸就读。

在老乡家里,看见人家拿书糊墙,便抢救下来,一张张地读。读完好多年,才知道当年读过的那本糊墙的书是《简爱》。

几年后回到北京,到了工厂当工人。

工作之余,就钻进图书馆看书学习。后来写了本小说,叫《今夜月儿圆》,在文学圈有了点名声,于是进入出版社做编辑。这算是人生上了第一个台阶吧,人家也没多高学历,可还不是能写小说,做编辑。

当时出版社清一水的大学毕业生,马未都觉着低人一等,就主动早去,每天打开水、擦地,主动学习,勤快着呢。

他的身份一直在变化,从知青、工人,作家,编辑、影视编剧,古董商、收藏家、博物馆馆长,如果没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怎能从一个小学水平的知青,一直走到博物馆馆长的位置?

看过他节目的人不得不承认,他的节目知识含量极高,他的肚子里是有真才实学的。

他自己说:“我读过的书甚至比官方系统培养出来的人读的更多,如果我按照官方系统去读书,我今天是博士后,一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

他就是喜欢看书学习,那么丰富的知识都是在学校之外的地方获得的。学历低不要紧,不妨碍你成为一个文化人。

学历跟文化不是一回事,千万别混淆了。

马爷确实只读了小学四年级,由于家境较好空军大院里长大的孩子,调皮捣蛋有点小纨绔,辍学什么的都是正常现象。少不经事儿的马未都,早早离开学校,不等于这孩子没救了。恰恰是家庭的熏陶和文化背景下的影响,让马爷立世后有着一颗聪明的大脑,对知识对业务的渴求,使他读了很多考古、 历史 之类的书,久而久之,在谈吐在谈起自己本身业务方面,有了别人所不具备的 历史 知识,听起来貌似很有文化,但是马爷也有马爷自身的硬伤,就是这哥们儿没经过正规学校教育,有的都是野路子来的一些关于文物鉴定方面的知识。在文物收集工作逼着这哥们儿吸收 历史 知识的同时,也给马爷创造了大量的阅读经历,这哥们儿脑袋记忆力很好,也就成了现在这样。

郭德纲也没上过什么学,但是听郭德纲聊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都能聊出刚子同志自己的见解,听了还蛮舒服。如果让郭德纲流浪嘁,估计比沈巍还厉害。郭老师得罪了!!!

学历真不能代表什么,有很高学历的博士硕士,在聊起非他本专业的话题时候常常是迷迷瞪瞪地。学历高的通常要比学历低的为 社会 创造的价值更大一些,但上面提到的两位就不一样,是少数范围里的。

很多名家、甚至大家学历都不是很高,但往往就是这样的人,在某一领域创造的成绩让人高山仰止。姜昆牛掰吧,曲斜主席,让他和郭德纲PK一下试试?

扬鞭策马自奋时,岂止少年无前期?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你就是专家!!

马未都先生!在当代来说,能被大家共同尊称为先生的人越来越少了,马先生算一个!

前面很多网友都回答到了一个关键的点:有学历不等于有学问!例子当然很多很多,就近的例子就是北大校长不认识鸿鹄,念成鸿gao了,谁要说北大校长没学问吗?谁也不会说,所以,马老先生为什么看起来(实际上也)很有学问,这个跟个人的后天努力是分不开的!

马未都先生,出生在海军大院,从小受过良好的基础教育,后来又有一段时间的从军经历!再到上山下乡,到后来的出版社从事文化产业工作,再到最后成立观复博物馆!一辈子经历过很多事情,小时候读万卷书,长大后行万里路,读书修养这种事情,知和行缺一不可,马老先生能做到知行合一而又孜孜不倦的学习,才有了今天在大家眼里的有文化的一个印象,实际上,他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比很多人一辈子做某一件事情做得深入,做得精益求精!

马老师年轻时时候在青年出版社做编辑,读了大量的中国当代文学、国外翻译过来的文学作品,而他自己又对传统文化非常痴迷,这都是日积月累的学习加实践,不仅仅读书哦,还要发表文章、写书!马老先生对中国古代家具,尤其是明清时代的家具研究,几十年来一直都是国内的一把手!后来又经常在一些已经故去的名人收藏大家哪里取经学习,开始研究文物古玩陶瓷字画等等等等,每研究一行都精一行,这个功力可不是每个人都有的,马老师的一双眼睛看穿了上下三千年的中国文物,作为后学,很是佩服!马老先生的有学问是来自于自己一直不断学习钻研,对文物刨根问底的职业习惯所影响,不管谈什么事、什么物件,都能够讲述得清清楚楚,有根有底!而不是我们常见的好多人讲话半罐水或者浅尝辄止,说得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马老师的学问在于,他讲的东西言之有物而去找的到跟脚,给人信服的理由!这也是我们做学问、学文化应该有的态度和目标!

从小学到大学学的内容就那么百八十本书且是基础理论,自学也可以完成!

真正的学习和修为,在生活中,工作中,在不断的求索中。

年轻人,不要沉迷于网络,沉迷于 游戏 ,沉迷于小视频,应该沉下心来,好好学习,好好阅读,学习经典,这才是人类文化几千年的经典积淀!

只有思维在一定高度上,事业才会有更大的发展!

比如说我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他小学没上完就回家种地了,虽然后来补上了,但是按道理说他也错过了学习的最佳时段。

还有近代的一位大师级人物陈寅恪,梁启超向当时的北大校长梅贻琦推荐陈寅恪,梅校长就问陈寅恪是什么学历,有什么著作,梁启超说这些他都没有,只是在国外读过十几年的书,梅校长又问梁启超,那陈寅恪的学问比他如何,梁启超说我也算是著作等身,但是我的那些书还不及陈寅恪的一篇小短文,于是梅校长破例聘请了陈寅恪,后来陈寅恪成为了“教授的教授”,学生听不懂他的课,到后来来听课的全都是教授。

在上个世纪,大师辈出的时代里,这种学历不高的大师比比皆是。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学历不高,看起来都很有文化呢?这不是偶然,学历只是代表一个人的过去,不代表一个人的将来,人的命运和见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自己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这些人学历不高,但是有文化,那就是他们背后的努力,或许没有在学校里接受过教育,但是, 社会 ,世界,书本都是学习的地方,像马未都这些人就是通过自己自觉地学习,才让自己变成了一个文化人!或许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得听他们讲,很多学历不高或者根本没有学历的人还在给大学生甚至是研究生,博士生讲课。

所以,自觉地学习很重要,出了学校也不能停止学习,生活中处处可以学习,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学历的提高并不意味着文化水平的提高。

马未都创建了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超级畅销书作家,荣登“2008第三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5位,谁曾知,这样一个大家、这样一个“文化人”,却并没有很高的学历。马未都,早年间曾下过乡,插过队,回城之后当里几年的机床铣工,1980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

我觉得,学历高的人并不就意味着这个人很有文化,并不意味着这个人很有境界。我想大家也都知道,学历越高,他所研究的方向就会越小,涉及的知识面就会越窄,特别是科研领域。

翟天临,前一段时间闹得沸沸扬扬,因为学历作假。博士学位,在很多人看来这是很高的学历了,但是却连“知网”都不知道,那就让人产生怀疑了,他的本科论文和硕士论文这些都是怎么通过的呢?随之,一切都被拔出来,所以学历高就能代表着这个人有学问,有文化吗?

再举一个例子,我自己比较喜欢的,郭德纲。郭德纲也没有上过很多学,很小就开始闯 社会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他没有放弃学习,放弃读书,现在的他,俨然已成为中国的相声大家,凭自己和德云社的力量,复兴了中国相声。

所以,是否有文化,不取决于你学历的高低,取决于你的持续学习,取决于的所见所闻,取决于你的人生阅历。

文章来源于网络,所有权归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园只作为存储空间,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guoxue/13622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